《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规程试行》.docx
- 文档编号:8346645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33
- 大小:40.50KB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规程试行》.docx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规程试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规程试行》.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规程试行》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规程
(试行)
二O—五年六月
1总则1
2基本规定1
3监测阶段及主要工作2
4监测实施方案编制与报送2
5监测项目部组建3
5.1一般规定3
5.2监测项目部主要职责3
5.3监测项目部组成与岗位职责3
6监测人员进场3
6.1技术交底3
6.2监测设施建设3
7扰动土地情况监测4
7.1监测内容4
7.2监测要求4
7.3监测程序4
8取土(石、料)弃土(石、渣)监测4
8.1监测内容4
8.2监测要求4
8.3监测程序5
9水土流失情况监测5
9.1监测内容5
9.2监测要求5
9.3监测程序6
10水土保持措施监测6
10.1监测内容6
10.2监测要求6
10.3监测程序6
11监测总结与成果要求6
11.1一般规定6
11.2总结报告要求7
11.3成果要求7
附录A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提纲8
附录B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记录表10
附录C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季度报告表12
附录D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年度报告提纲14
附录E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提纲16
附录F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意见书25
附录G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汇报材料提纲27
附录H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成果资料清单28
1总则
1.0.1为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保证监测工作质量,提高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水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编写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主要规定了监测工作的任务、内容、程序及要求等。
1.0.3本规程引用标准如下:
a)GB/T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b)GB50433-200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c)GB50434-200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d)GB/T22490-200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规程》
e)SL277-2002
f)SL342-2006
g)SL419-2007
h)SL190-2007
i)SL592-2012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水土保持监测设施通用技术条件》水土保持试验规范》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水土保持遥感监测技术规范》
2基本规定
2.0.1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应与主体工程同步开展。
2.0.2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主要任务是:
a)及时、准确掌握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状况和防治效果。
b)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加强水土保持设计和施工管理,优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协调水土保持工程与主体工程建设进度。
c)及时发现重大水土流失危害隐患,提出防治对策建议。
d)提供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技术依据和公众监督基础信息。
2.0.3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内容主要包括扰动土地情况、取土(石、料)弃土(石、渣)情况、水土流失情况、水土保持措施等。
2.0.4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主要依据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及工程相关设计文件。
2.0.5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范围包括工程建设征占、使用和其他扰动区域。
2.0.6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分区应以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水土流失防治分区为基础,根据建设项目特点划定监测分区。
一般划分为主体工程区、取土(石、料)场区、弃土(石、渣)场区、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道路区和其他附属工程区。
2.0.7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方法应遵循以下规定:
a)点型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小于100hm2的采用实地量测、地面观测和资料分
析等方法,不小于100hm2的应增加遥感监测方法。
b)线型项目山区(丘陵区)长度小于5km、平原区长度小于20km的采用实地量测、
地面观测和资料分析等方法;山区(丘陵区)长度不小于5km、平原区长度不小于
20km的应增加遥感监测方法。
2.0.8建设单位应及时向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机关报送监测情况:
a)每季度第一个月底前报送上一季度水土保持监测季度报告。
b)工期3年以上的项目,应每年1月底前报送上一年度监测报告,监测年度报告宜与
第四季度报告结合上报。
c)水土流失危害事件发生后7日内报送水土流失危害事件报告。
d)监测工作完成后3个月内报送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3监测阶段及主要工作
3.0.1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一般划分为监测准备、监测实施、监测总结三个阶段。
3.0.2监测准备阶段主要工作:
a)编制监测实施方案。
b)组建监测项目部。
c)监测人员进场。
3.0.3监测实施阶段主要工作:
a)全面开展监测,重点对扰动土地、取土(石、料)弃土(石、渣)、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措施等情况监测。
b)监测单位每次现场监测后,应向建设单位及时提出水土保持监测意见。
c)编制与报送水土保持监测报告。
3.0.4监测总结阶段主要工作:
a)汇总、分析各阶段监测数据成果。
b)分析评价防治效果。
c)编制与报送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4监测实施方案编制与报送
4.0.1监测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应包括建设项目及项目区概况、水土保持监测的布局、内容、
指标和方法、预期成果及形式、工作组织等。
实施方案提纲见附件A。
4.0.2编制监测实施方案前应收集以下资料:
a)项目区自然情况及有关规划、区划、水土保持治理情况等。
b)主体工程的初步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绿化设计等。
c)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和水土保持专项设计等。
4.0.3监测实施方案应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编制。
4.0.4现场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等。
b)水土保持监测重点区域的位置、数量和监测时段。
4.0.5监测实施方案编制应明确监测内容和方法,监测点的种类、数量与位置,满足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需要。
大型建设项目监测实施方案应开展专家咨询论证。
4.0.6建设单位应在主体工程开工1个月内向相关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水土保持监测实施
a)水利部批复水土保持方案的项目,由建设单位向项目所涉及各流域机构报送,同时报送项目所涉及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
b)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复水土保持方案的项目,由建设单位向批复方案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
5监测项目部组建
5.1一般规定
5.1.1监测单位应在现场设立监测项目部。
5.1.2大型生产建设项目可以根据工作情况设立监测项目分部。
5.1.3监测单位应于监测合同签订后20个工作日内将项目部组成报送建设单位。
5.2监测项目部主要职责
a)负责监测项目的组织、协调和实施。
b)负责监测进度、质量、设备配置和项目管理。
c)负责与施工单位日常联络,收集主体工程进度、施工报表等资料。
d)负责日常监测数据采集,做好原始记录。
e)负责监测资料汇总、复核、成果编制与报送。
f)开展施工现场突发性水土流失事件应急监测。
5.3监测项目部组成与岗位职责
5.3.1监测项目部人员应不少于3名。
5.3.2监测项目部应设总监测工程师、监测工程师、监测员等岗位,各岗位职责为:
a)总监测工程师为项目部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监测工作的组织、协调、实施和监测成果质量。
b)监测工程师负责监测数据的采集、整理、汇总、校核,编制监测实施方案、监测季度报告、监测年度报告、监测总结报告等。
c)监测员协助监测工程师完成监测数据的采集和整理,并负责监测原始记录、文档、图件、成果的管理。
6监测人员进场
6.1技术交底
6.1.1建设单位应在监测人员进场后20个工作日内组织召开监测技术交底会议,水土保持监测单位、监理单位,工程设计单位、主体工程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有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6.1.2会议包括以下内容:
a)介绍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的相关规定。
b)介绍监测实施方案,包括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路线、布局、内容和方法,监测工作组织与质量保证体系等。
c)建立项目水土保持组织管理机构,明确监测单位在机构中的职责。
6.2监测设施建设
6.2.1根据监测实施方案和主体工程进度落实监测点位置和监测设施设备。
6.2.2监测设施建设应满足SL342要求。
7扰动土地情况监测
7.1监测内容
7.1.1扰动土地情况监测的内容包括扰动范围、面积、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变化情况等。
土地利用类型参照GB/T21010土地利用类型一级类。
7.1.2扰动类型包括点型扰动和线型扰动。
a)点型扰动是指相对集中,成点状分布的取土场、弃渣场、生产和生活区等扰动。
b)线型扰动是指跨度较大,成线状分布的公路、铁路、管道及输电线路等扰动。
7.2监测要求
7.2.1扰动土地情况监测应采用实地量测、遥感监测、资料分析的方法。
7.2.2实地量测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a)点型扰动应全面量测。
b)线型扰动可采用抽样量测,山区、丘陵区抽样间距不大于3km,平原、高原、盆地
抽样间距不大于5km。
7.2.3监测频次应达到以下要求:
a)实地量测监测频次应不少于每季度1次。
b)遥感监测应在施工前开展1次,施工期每年不少于1次。
7.2.4监测精度应达到以下要求:
a)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应不低于2.5m。
b)遥感监测流程、质量要求、成果汇总等满足SL592要求。
c)点型扰动面积监测精度不小于95%,线型扰动面积监测精度不小于90%。
7.3监测程序
7.3.1根据水土保持方案,结合施工组织设计和平面布局图,实地界定生产建设项目防治责任范围。
7.3.2工程建设过程中,按照监测方法和频次监测各分区的扰动情况,填写记录表。
并与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防治责任范围进行对比,分析变化原因。
记录表见附录B-1。
7.3.3分析汇总扰动情况监测结果,提出监测意见,编写监测季度和年度报告。
监测季度报告见附录C,监测年度报告见附录D。
8取土(石、料)弃土(石、渣)监测
8.1监测内容
8.1.1应对生产建设活动中所有的取土(石、料)场、弃土(石、渣)场和临时堆放场进行监测。
8.1.2监测内容包括取土(石、料)场、弃土(石、渣)场及临时堆放场的数量、位置、方量、表土剥离、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等。
8.2监测要求
8.2.1取土(石、料)弃土(石、渣)情况监测应采取实地量测、遥感监测、资料分析的方法。
8.2.2取土(石、料)弃土(石、渣)情况监测应结合扰动土地遥感监测,核实其位置、数量及分布。
8.2.3监测频次应达到以下要求:
a)取土(石、料)场、弃土(石、渣)场面积、水土保持措施不少于每月监测记录1次;
b)正在实施取土(石、料)场、弃土(石、渣)场方量、表土剥离情况不少于每10天监测记录1次;
c)临时堆放场监测频次不少于每月监测记录1次。
d)堆渣大于500万m3的弃渣场应采用监控设备等开展全程实时监测。
8.2.4取土(石、料)弃土(石、渣)的方量监测精度不小于90%。
8.3监测程序
8.3.1根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初步设计等,结合遥感监测和实地调查,建立取土(石、料)场、弃土(石、渣)场的名录。
主要包括位置、面积、方量和使用时间。
8.3.2现场记录取土(石、料)场、弃土(石、渣)场相关情况,采集影像资料。
记录表见附录B-2、B-3和B-4。
8.3.3监测过程中发现取土(石、料)场、弃土(石、渣)场存在下述水土流失危害隐患,应补充调查有关情况,并及时告知建设单位。
a)周边有居民点、学校、公路、铁路等重要设施,且排水、拦挡等防治措施不完善。
b)靠近水源地、江河湖泊、水库、塘坝等,没有落实防治措施。
c)位于沟道内,上游汇水面积较大,且排水、拦挡等防治措施不完善。
8.3.4对比水土保持方案,取土(石、料)场、弃土(石、渣)场的位置、规模、数量发生变化的,应及时告知建设单位变化情况。
8.3.5分析汇总取土(石、料)场、弃土(石、渣)场监测结果,提出监测意见,编写季度和年度监测报告。
9水土流失情况监测
9.1监测内容
9.1.1水土流失情况监测主要包括土壤流失面积、土壤流失量、取土(石、料)弃土(石、渣)潜在土壤流失量和水土流失危害等内容。
a)土壤流失量是指输出项目建设区的土、石、沙数量。
b)取土(石、料)弃土(石、渣)潜在土壤流失量是指项目建设区内未实施防护措施,或者未按水土保持方案实施且未履行变更手续的取土(石、料)弃土(石、渣)数量。
c)水土流失危害是指项目建设引起的基础设施和民用设施的损毁,水库淤积、河道阻塞、滑坡、泥石流等危害。
9.2监测要求
9.2.1水土流失情况监测采用地面观测、实地量测、遥感监测和资料分析的方法。
9.2.2水土流失情况监测频次应符合以下要求:
a)土壤流失面积监测应不少于每季度1次。
b)土壤流失量、取土(石、料)弃土(石、渣)潜在土壤流失量应不少于每月1次,遇暴雨、大风等应加测。
9.2.3土壤流失面积、土壤流失量和取土(石、料)弃土(石、渣)潜在土壤流失量监测精度不小于90%。
9.3监测程序
9.3.1工程建设前,根据水土保持方案,监测防治责任范围内土壤流失面积。
9.3.2工程建设过程中,根据监测分区、监测点和设施布设情况,按照监测频次,监测水土流失情况,采集影像资料,填写记录表。
9.3.3发现水土流失危害事件,应现场通知建设单位,并开展监测,填写水土流失危害监测记录表,5日内编制水土流失危害事件监测报告并提交建设单位。
监测记录表见附录B-5。
9.3.4按监测分区,整理记录表,获得水土流失情况,编写监测季度和年度报告。
10水土保持措施监测
10.1监测内容
10.1.1应对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进行全面监测。
10.1.2监测内容包括措施类型、开(完)工日期、位置、规格、尺寸、数量、林草覆盖度(郁闭度)、防治效果、运行状况等。
10.2监测要求
10.2.1水土保持措施监测采用实地量测、遥感监测和资料分析的方法。
10.2.2监测频次应达到以下要求:
a)工程措施及防治效果不少于每月监测记录1次。
b)植物措施生长情况不少于每季度监测记录1次。
c)临时措施不少于每月监测记录1次。
10.2.3水土保持措施监测精度不小于95%。
10.3监测程序
10.3.1应根据水土保持方案、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图等,建立水土保持措施名录。
主要包括各类措施的数量、位置和实施进度等。
10.3.2工程建设过程中,应按监测方法和频次,开展水土保持措施监测,填写记录表。
记录表见附录B-6、B-7、B-8。
10.3.3分析汇总水土保持措施监测结果,提出监测意见,编写监测季度和年度报告。
11监测总结与成果要求
11.1一般规定
11.1.1水土保持监测任务完成后,整理、分析监测季度报告和监测年度报告,分析评价土壤流失情况和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编制监测总结报告。
总结报告见附录E。
11.1.2对防治责任范围、扰动土地情况、取土(石、料)弃土(石、渣)情况、水土流失情况、水土保持措施效果等重点评价。
11.2总结报告要求
11.2.1监测总结报告应内容全面、语言简明、数据真实、重点突出、结论客观。
11.2.2监测总结报告应包含水土保持监测特性表、防治责任范围表、水土保持措施监测表、土壤流失量统计表、扰动土地整治率等六项指标计算及达标情况表。
表格见附录E。
11.2.3监测总结报告应附照片集。
监测点照片应包含施工前、施工期和施工后三个时期同一位置、角度的对比。
11.2.4监测总结报告附图应包含项目区地理位置图、水土保持监测点分布图、防治责任范围图、取土(石、料)场、弃土(石、渣)场分布图等。
附图应按相关制图规范编制。
11.3成果要求
11.3.1监测成果包括监测实施方案、记录表、水土保持监测意见、监测季度报告、监测年度报告、监测汇报材料、监测总结报告及相关图件、影像资料等。
11.3.2影像资料包括照片集和影音资料。
照片集应包含监测项目部和监测点照片。
同一监测点每次监测应拍摄同一位置、角度照片不少于三张。
照片应标注拍摄时间。
11.3.3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和检查时应提交的监测成果清单见附录H。
11.3.4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成果应按照档案管理相关规定建立档案。
(资料性附录)
1建设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1.1项目概况
1.2项目区概况
1.3水土流失防治布局包括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水土保持措施布局、水土流失重点区域和重点阶段、水土
流失防治目标和实施进度安排等内容。
1.4监测准备期现场调查评价
2水土保持监测布局
2.1监测目标和任务
2.2监测范围和分区
2.3监测重点和布局
2.4监测时段和工作进度
3监测内容和方法
3.1施工准备期监测防治责任范围内的地形地貌、地面组成物质、水文气象、土壤植被、土地利用现状、
水土流失状况等基本信息,掌握项目建设前生态环境本底状况。
3.2工程建设期包括扰动土地情况、取土(石、料)弃土(石、渣)情况、水土流失情况、水土流失隐患与危害、水土保持措施等内容监测。
3.3试运行期主要包括水土保持措施运行状况及防护效果监测,项目六项指标达标情况评价等内容。
4预期成果及形式
4.1监测记录表包括原始监测数据记录表和突发性水土流失危害事件调查记录表等。
4.2水土保持监测报告包括监测季度报告表、监测年度报告、监测总结报告和水土流失危害事件监测报告等。
4.3遥感影像资料
4.4附件包括图件、影像资料以及监测相关文件资料等。
5监测工作组织与质量保证
5.1监测项目部及人员组成
5.2监测质量控制体系包括监测项目管理制度、现场监测人员工作制度、监测项目进度控制、成果质量控制及
档案管理等内容。
附录B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记录表
(资料性附录)
附录B-1扰动土地情况监测记录表
编号
监测日期
监测分区
扰动情况
整治情况
现场情况
填表人
扰动形式
扰动宽度
扰动面积
扰动前土地利用类型
示意图及尺寸标注
整治方式
整治面积
整治后土地利用类型
示意图及尺寸标注
1
填表说明:
1、扰动形式主要有填挖、占压;2、土地利用类型按照GB/T21010-2007一级分类填写,主要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交通运输用地等;3、线性扰动填写扰动宽度
及抽样段扰动面积;4、整治方式主要有硬化、土地整治、植物措施等。
附录B-2取土(石、料)场监测记录表
名称
编号
位置
所在乡镇
表土剥离情况
是
否
万m3
经纬度
经度
纬度
高程
桩号/里程
相对主体工程位置左侧/右侧
距项目
区距离
m
规格尺寸
长度(m)
宽度(m)
形状描述
水土保持措施
有
无
类型
监测日期
扰动面积(m2)
方量
(万m3)
类型(土、石、
土石混合等)
问题及水土流失隐患
范围外堆积物体积
示意图
流失情况
表人
年-月-日
记录;3、范围外指取土(石、料)场征地范围以外;4、水土流失情况根据第9章内容填写,若存在土壤流失和潜在土壤流失现象,现场测量。
附录B-3弃土(石、渣)场监测记录表
名称
编号
位置
所在乡镇
表土剥离情况
是
否
万m3
经纬度
经度
纬度
高程
桩号/里程
相对主体工程位置
左侧/右侧
距项目区距离
m
弃渣特点
沟道弃渣场
坡面弃渣场
平地弃渣场
填洼(塘)弃渣场
其他
规格尺寸
长度(m)
宽度(m)
形状
水土保持措施
有
无
类型
监测日期
占地面
积(m2)
方量
(万m3)
类型(土、石、
土石混合等)
问题及水土流失隐患
范围外堆积物体积
示意图
流失情况
表人
年-月-日
填写存土流失
在情况,并在水土保持措施表中详细记录;4、范围外指弃渣场征地范围以外;5、水
情况根据第9章内容填写,若存在土壤流失和潜在土壤流失现象,现场测量。
表B-4临时堆放场监测记录表
监测日期
堆积时间
监测分区
位置
经度
地貌类型
监测方法
纬度
堆积物体积
长度(m)
宽度(m)
体积(m)
高度(m)
坡度(度)
坡长(m)
堆积物类型
土、石、土石混合等
防治情况
临时苫盖、临时挡护等
示意图
备注
表B-5水土流失危害监测记录表
位置
经度
纬度
相对项目发生时间位置描述
危害形式描述
监测日期
面积
(m2)
体积
毁坏程度
防护进展情况
其他说明
填表人
年-月-日
危害形式描述主要包括1、掩埋或冲高级公路、铁路、输变电、输油气管线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位置、面积、体方量、堵塞河道面积等情况。
毁农田、道路、居民点等的数量、面积、毁坏程度。
2、等重大工程毁坏的数量、面积及损害程度。
3、崩塌、积及危害程度。
4、直接弃入江河湖泊的弃渣位置、
附录B-6工程措施监测记录表
编号
监测
日期
位置
经度
纬度
监测
分区
措施
类型
开工
日期
完成
日期
规格
尺寸
数量
运行
状况
防治
效果
问题及建议
1
附录B-7植物措施监测记录表
编号
监测日期
位置
经度
纬度
监测分区
措施类型
开工日期
完成日期
措施面积及
数量
覆盖度(郁闭度)
成活率
问题及建议
1
附录B-8临时措施监测记录表
编号
监测
日期
位置经度纬度
监测
分区
措施
类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规程试行 生产 建设项目 水土保持 监测 规程 试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