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学生心理咨询案例报告.doc
- 文档编号:83400
- 上传时间:2022-10-02
- 格式:DOC
- 页数:6
- 大小:32.50KB
自卑学生心理咨询案例报告.doc
《自卑学生心理咨询案例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卑学生心理咨询案例报告.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卑学生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一般资料
陈XX,女,13岁,小学六年级学生,家中排行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弟弟。
身高大约1.5米左右,体态偏瘦,皮肤有些黑,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
父亲专门做农产品收购,母亲家庭妇女,父母均为高中文化,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但有叔叔同住。
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由于父母到外出创业,觉得居无定所,生活不稳定,便把当时才三岁的她留下给爷爷奶奶抚养,在家乡上学。
这期间,父母又为她生下了一个弟弟。
直至陈XX10岁那年,父母觉得事业有成,才把她接到城来,并且托关系交赞助费让她进了最好的学校上学。
从小随爷爷奶奶在农村生活,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所以爷爷奶奶较宠爱她。
自从来到父母身边,感觉父母给她的爱太少,偏爱弟弟,什么事都以弟弟为主,有失落感,于是开始反感,甚至觉得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只要妈妈批评她,她都感到愤愤不平,伤心落泪。
原先在农村,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没养成,现在进入新学校,经常听不懂老师的讲课,作业书写潦草,错别字多,学习成绩差,经常被同学嘲笑,皮肤较黑,也成了大家讥笑的话题。
尤其是男同学,好似把她看做瘟神,不愿接近她,排队不愿跟她站一块,作业本也不愿跟她的放在一起。
具体表现:
沉默寡言,但一碰到有人要“欺侮”自己,她的情绪就表现得特别暴躁,就会使用暴力胁迫他人服从,同学关系十分紧张。
在班里,有一回,跟同学闹了一点小别扭,就哭着打电话让叔叔来学校教训同学,幸亏班主任在场,才没闹出事端来。
孤立自己,不愿与人交往,总感觉别人看不起自己,上学、放学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在课室往往也是一个人独自在座位上发呆,很少与同学交谈,上课经常开小差,心不在焉。
平时遇到老师同学也不打招呼,老时想着回避他人的目光。
在家中,总觉得父母在用异样式眼光看她,最近,她情绪经常有波动,老想回河南老家。
二、主诉
陈XX称,“讨厌父母,对自己不公平,老是偏向弟弟,父母总是骂没出息、笨孩子”,“在学校,别人老欺负我”,“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父母主诉:
这孩子老觉得父母不爱她,不懂事,没出息,在家里经常与弟弟争宠争吵,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同学关系紧张,相比从前,较少参加团体性活动,显得不合群。
回到家中,与父母话很少,并且爱发脾气。
四、评估与诊断
(一)原因分析:
1、生物原因:
本案例中未见明显的生物原因。
2、社会原因:
(1)在家庭中,缺乏父母的关爱。
因求助者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其父母跟她相处的时间不多,虽说现在在一起生活,父母与求助者相互间也缺乏沟通。
(2)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未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理解与关注,自尊心过多受到伤害。
求助者转到新学校来,由于表现不好,成绩差,经常受到指责、批评,皮肤较黑,被人嘲笑,父母也骂她“没出息”,深深打击了她的自信心,变得自卑起来。
3、心理原因:
(1)存在认知错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皮肤较黑,认为父母、老师及同学都会看不起自己。
(2)情绪方面,受紧张害怕等情绪的困扰不能自己解决。
(3)在行为模式上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巧,面对现实,不知所措。
(二)诊断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对求助者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
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
问题主要表现为:
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父母的偏心,同学的嫌弃,人际关系紧张,学习不适应症,使求助者心理失衡,产生了自卑心理偏差。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家长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改善其当前人际关系;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
完善求助者的个性,脱离自卑感,增强其自信心。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
认知行为治疗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其适应不良的社会交往行为上,而这一系列的不良行为模式,都是在其成长经历的背景下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习得和形成的。
这其中无论是情绪的变化,还是行为的异常,也都同样存在着个体社会认知的偏差和不合理等因素。
而行为的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来又会加剧认知和个性的偏离,再加上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加重和催化。
如果不及时采用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加以矫正,求助者将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导致自卑人格的养成。
另外,求助者目前的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还有他特定的年龄阶段,都比较适于采用如上咨询方法。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具体咨询过程:
第1次 2010年5月13日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确定主要问题;
4)探寻改变意愿;
5)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
会谈
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同时向父母了解孩子(求助者)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3)确定咨询目标;
4)与孩子(求助者)交谈,收集临床资料,探寻孩子(求助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5)将结果反馈父母及孩子(求助者),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父母与孩子(求助者)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6)与求助者进行认知父母关爱方面的面谈
咨询师:
能谈一谈“蚊香”事件吗?
求助者:
那天傍晚,我要到书房去做作业,就到妈妈房间去拿蚊香熏蚊子,妈妈生气地说:
“这是最后一个了,你用了,待会大家睡觉用什么?
”我听了,心都碎了,比刀子割了还要疼,觉得好伤心,眼泪就像断了线的水晶链一样往下掉。
咨询师:
你好伤心好难过。
求助者:
我觉得妈妈不爱我。
妈妈根本就不担心我被蚊子咬。
咨询师:
我理解你当时的感受。
作业时被蚊子咬可不好受。
你真是一个好学的孩子,能按时做作业。
求助者:
(有点微笑)那天晚上我写完了作业。
作业完成之后就去睡觉。
咨询师:
睡觉时妈妈给了你蚊香吗?
求助者:
(不好意思)给了。
咨询师:
妈妈心中还是有你的,她想让你睡个安稳觉,免得被蚊子盯咬休息不好。
求助者:
(低头,不吭声)
咨询师布置咨询作业:
a.“再现”事件:
父母与孩子(求助者)重新讨论“蚊香”事件,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求助者)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如何更好。
b.父母有必要学习与孩子(求助者)沟通,增加对孩子(求助者)的了解,并澄清孩子(求助者)的“委屈”;
c.孩子(求助者)找出父母关爱自己的地方,对父母的一些教养行为进行积极赋义。
第2次2010年5月28日
目的:
加深咨询关系,提供心理帮助;
方法:
会谈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
父母与孩子(求助者)交流了“蚊香”等事件,妈妈主动向孩子(求助者)道了歉,说自己说话态度有些冲,平时不够关注她,改变了对她动辄打骂的行为等。
与孩子(求助者)就“找出父母关爱自己的地方”谈谈,促进自我觉知:
(求助者找到了好多处找出父母关爱自己的地方,如父母托关系交赞助费让她进了海口最好的学校九小上学,给她买漂亮的衣服,父母把她留在家乡也是出于无奈,条件改善了,马上接她来城等)
2)表扬她(求助者)做得很好,并对父母的作法给予积极赋义,引导求助者用积极的心态体会父母的爱意,用积极的词语描述父母的教养行为。
在此基础上,与她(求助者)谈学校里同学关系问题,她意识到同学对她的偏见主要是:
一、学习问题,要赢得别人的尊重,必须要自强自重,努力把学习成绩提高。
二、交往态度与交往技能问题,要学会理性处理同伴间的纠纷,不要斤斤计较,动不动就生气,一点小事就把叔叔叫来教训同学,以至于同学叫她“瘟神”,不敢接近,怕惹是非。
4)布置咨询作业:
a.父母继续"特意"积极评价:
只找孩子(求助者)的优点,并至少准备10句好话;
b.求助者收集父母对关爱自己的点点滴滴,描述父母的行为时请用积极的词语代替消极的词语。
c.观察班上受欢迎同学与同学相处之道,并模仿受欢迎的交往行为。
d.孩子(求助者)找出差距,在父母找来的“家教”帮助下,努力学习。
并且主动承担班里的浇花任务,当“护花使者”,以树立孩子自信心与价值感。
第3次2010年6月15日
目的:
1) 巩固咨询效果;
2) 增强自信心。
结束咨询。
3) 结束咨询。
方法:
会谈、认知行为法
过程:
1)反馈作业:
完成顺利,继续执行;
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进一步巩固与父母、同学的关系,增强自信心。
3)基本结束咨询。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及家长的评价:
“感觉同学们开始喜欢我了”;“学习也是一件有趣的事”;“学习成绩有所提高”;“爸爸妈妈经常鼓励我”;“爸爸妈妈其实挺爱我的”。
“孩子回家后愿意说话了,经常谈起学校里发生的事”;“回家后很自觉地做作业了”。
“在家里懂得主动关爱弟弟了”。
2.咨询师的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改善其当前人际关系;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脱离自卑感,增强其自信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卑 学生 心理咨询 案例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