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教案.docx
- 文档编号:8320339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85
- 大小:78.46KB
国际贸易教案.docx
《国际贸易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教案.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贸易教案
国际贸易教案
第一章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第一节导论
一、课程说明
理论性与实践性比较强
专业基础课
二、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1、国际贸易的产生及发展过程
2、国际贸易理论
3、国际贸易政策及措施
4、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各种理论与现实问题
三、本课程的重要性
举例:
1、鸦片战争
2、第二次世界大战
3、建国后60年我的外贸的发展
4、中美贸易摩擦
第二节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
(一)国际贸易的概念
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商品或服务交换活动的总称
(二)国际贸易产生的条件
1、剩余产品
2、国家的出现
二、国际贸易的发展简史
(一)资本主义之前
1、原始社会时期
初期:
没有国际贸易
末期:
产生最初的小范围的国际贸易
2、奴隶社会时期
有了较大的发展
国际贸易的规模和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
贸易中心:
腓尼基、埃及、希腊、罗马、印度和中国
商品:
奢侈品奴隶
3、封建社会时期
初期:
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不多
中后期:
有了较大的发展
贸易范围不断扩大
商品:
奢侈品为主
(二)资本主义之后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
16—18世纪
地理大发现
形成真正世界范围的国际贸易
贸易中心几度转移
奢侈品、工业原料和食品
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
1760年—1873年
第一次工业革命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纺织品
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1)1870—1914年
第二次工业革命
增长速度有所下降
(2)1914—1938年
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4、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1)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
(2)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和地理分布的变化
产品内贸易
北北贸易
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3)国际服务贸易的急剧发展
(4)国际贸易格局的集团化发展
第三节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一、国际贸易的含义
(一)含义
(二)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
1、对外贸易的含义
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技术或劳务的交换活动
2、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关系
(1)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2)分析的角度不同
3、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
二、国际贸易的分类
(一)按照货物流向不同
(1)进口贸易(ImportTrade)
(2)出口贸易(ExportTrade)
(3)过境贸易(TransitTrade)
(4)再进口贸易(Re-ImportTrade)
(5)再出口贸易(Re-ExportTrade)
(二)按照划分进出口的标准
1、总贸易(GeneralTrade)
一般贸易体系,是以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货物的
总进口:
进入本国国境的货物
总出口:
离开本国国境的货物
中国、美国、日本
(二)按照划分进出口的标准
2、专门贸易(SpecialTrade)
亦称特殊贸易体系,是以关境为标准以货物经过海关办理结关手续作为统计进出口的
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
3、二者的区别
•统计的口径可能不一致
•过境贸易计入总贸易而不计入专门贸易
•说明的问题不同
国境与关境
•国境=关境
•国境<关境
•国境>关境
总贸易体系说明一国在国际商品流通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专门贸易体系说明的是一国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国际贸易中具有的意义
(三)按照交易对象的不同
1、有形贸易(TangibleGoodsTrade)
2、无形贸易(IntangibleGoodsTrade)
3.两者的区别
统计方面
4、无形贸易与服务贸易
服务贸易的形式
✓过境交付
✓境外消费
✓以“商业存在”方式提供服务
✓以“自然人流动”方式提供服务
(四)按照有无第三方参与
1、直接贸易(DirectTrade)
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买卖商品的行为
2、间接贸易(IndirectTrade)
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商品买卖的行为
3、转口贸易(EntrepotTrade)
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对第三国来讲,则是转口贸易
过境贸易与转口贸易
•转口贸易有第三国的商人参与商品的交易过程,而不论货物是否经由第三国运送;过境贸易无第三国的商人参与。
•转口贸易以盈利为目的;过境贸易通常只收取少量的手续费,如印花费等。
•转口贸易属于间接贸易;过境贸易属于直接贸易。
(五)按照结汇方式的不同
1、现汇贸易(SpotExchangeTrade)
2、易货贸易(BarterTrade)
三、国际贸易的指标
(一)贸易额与贸易量
1、对外贸易额
又称对外贸易值,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出口商品的价值或金额。
一般以本国货币或国际通用货币来表示
对外贸易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
进口额(CIF)〉出口额(FOB)
世界进口总额〉世界出口总额
2、对外贸易量
以一定时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的对外贸易额,剔除价格变动因素来计算的贸易额
对外贸易额和对外贸易量的换算公式
对外贸易量
=对外贸易额/对外贸易价格指数
对外贸易价格指数
=(报告期价格/基期价格)*100%
(二)贸易差额
中国贸易顺差增长状况
时间贸易顺差
2004320亿美元
20051019亿美元
20061770亿美元
20072618亿美元
20082955亿美元
贸易顺差给中国经济带来的问题
•给国际上的贸易保护主义以口实,导致了频繁的贸易摩擦
•使中国的经济过分的依赖外资
•给人民币的升值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三)贸易条件与对外贸易依存度
1、贸易条件
(1)含义
一国出口商品换回进口商品的数量的多少
贸易条件(进出口交换比价)=出口商品价格/进口商品价格
(2)贸易条件指数(N)=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
N=1贸易条件不变
N>1贸易条件改善
N<1贸易条件恶化
举例
•假定某国净贸易条件以1950年为基期,即为100%。
到1990年,该国出口价格指数下降5%为95%;进口价格指数上升10%,为110%。
那么,这个国家1990年的净贸易条件为:
• N=95/110×100%=86.36
• 这表明该国从1950年到1990年的40年间,净贸易条件从1950年的100%下降到1990年的86.36%。
1990年与1950年相比,贸易条件恶化了13.64%。
2、对外贸易依存度
又叫对外贸易系数,是以一国对外贸易额同该国GDP或GNP比率来表示的,用以反映一国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
1、对外贸易依存度
=对外贸易额/GDP×100%
2、出口依存度
=出口贸易额/GDP×100%
3、进口依存度
=进口贸易额/GDP×100%
(四)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地理分布
1、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在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类货物(服务)的构成
2008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
商品种类贸易额(亿美元)贸易总额占比(%)
机电产品8229.357.6
服装1197.98.4
纺织品653.74.6
鞋296.62.0
家具269.11.9
塑料制品158.31.1
2、对外贸易地理分布
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一国的对外贸易中所占的地位
2008年我国十大贸易伙伴
国别(地区)贸易额(亿美元)贸易总额占比(%)
欧盟4,255.816.6
美国3,337.413.0
日本2,667.910.4
东盟2.311.29.0
香港2,036.78.0
韩国1,861.17.3
台湾1,292.25.0
澳大利亚596.62.3
俄罗斯568.32.2
印度517.82.0
计算题:
如果以2001年为基期(即2001年出口单位价格指数为100%),2002年和2003年美国的出口价格指数分别为100.05%和99.02%,同期出口额分别为6250.74亿美元和6886.97亿美元,请通过计算贸易量判断出美国2003年相对2002年出口的实际规模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
第二章西方传统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重商主义
一、重商主义概述
产生于15-17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是资产阶级国际贸易理论的早期阶段。
•主要观点:
1、财富观
2、世界资源是有限的
二、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
(一)早期重商主义
1、提出
15世纪-16世纪中叶
英国海尔斯
威廉·斯坦福
2、主要观点
(1)货币(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式
(2)主张国家采用行政或法律手段禁止货币出口
(3)在对外贸易上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
又称为:
重金主义、货币差额论
3、早期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
(1)严禁货币(金银)出口或外流,国家垄断所有的货币贸易
(2)积极吸收金银,要求外国人来本国进行贸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所得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的货物
(二)晚期重商主义
1、提出
16世纪下半期-17世纪末期
英国托马斯·孟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2、主要观点
(1)增加财富的手段—发展对外贸易
(2)认识到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只要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少于出口本国商品所得的货币总额就可以使更多的货币流入,达到积累财富的目的
又称为:
贸易差额论
3、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
(1)货币政策
(2)奖出限入政策
(3)保护关税政策
(4)发展本国工业政策
三、对重商主义理论与政策的评价
(一)贡献:
1、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早理论探讨”,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个学派
2、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促进资产阶级的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
(二)缺陷
1、理论不成体系
2、对财富和金钱的错误理解导致其对国际贸易的理解错误
3、只考虑流通领域,而忽视了生产领域
第二节绝对优势理论
一、产生背景
英国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
1776年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
又称为:
绝对成本说、绝对利益说
二、主要观点
(1)交换是人类一种天然的倾向
(2)分工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3)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
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劳动生产率最高或成本最低
(4)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条件
核心内容
如果一个国家都按照各自的有利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并使各国从交换中获利
三、图解
四、评价
1、贡献:
(1)第一次从生产领域(绝对成本角度)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原因,批驳了重商主义的观点
(2)提出了国际分工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3)倡导自由贸易,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缺陷:
过于绝对,不完全符合实际,只说明了国际贸易中的特殊现象,即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通过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可以从中取得利益。
第三节比较优势(ComparativeAdvantage)理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背景
⏹代表人物:
大卫·李嘉图
2、代表作: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年出版
3、背景:
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
1815年英国通过了新谷物法
什么是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
如果一国生产某一产品所付出的机会成本(以等量资源所能生产的其他产品总和来衡量)比另一国生产同一产品所付出的机会成本小,那么该国在生产此种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二、主要内容
1、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
说明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
2、比较原则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优取最优)
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劣取次劣)
核心内容
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所有产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三、图解
四、验证分析
1951年
迈克道格尔的验证
五、新古典经济学家补充的假设条件
①2*2*1: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
②劳动同质
③生产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
④没有运输费用,机会成本不变
⑤生产要素充分就业,在国内自由流动,在国际上不能流动
⑥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完全竞争
⑦收入分配没有变化
⑧贸易的方式是易货贸易
⑨技术不变
六、评价
1、贡献:
(1)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是西方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主张和倡导自由贸易,推行自由贸易政策
(2)在英国的历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3)解释了国际贸易具有互利性,即双赢
2、不足
(1)假设条件过于苛刻,而且都是静态均衡的假设,没有考虑经济发展和制度的变迁,与现实不太符合
(2)没有解释劳动成本差异的原因,没有解释贸易互利的范围
(3)劳动价值论不完全
(4)存在“李嘉图”陷阱
第四节相互需求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
李嘉图只研究了极端的专业化分工和贸易,对各国劳动成本差异的原因,互利贸易的范围以及贸易利得的分配等问题没有涉及。
•约翰·穆勒的补充
在相互需求理论的基础上用两国国内交换比例的上下限解释互惠贸易的范围,用贸易条件说明贸易利得的分配,用相互需求程度来解释贸易条件的变动。
相互需求理论的内容
•两国互利贸易的范围:
两国国内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
•贸易利益的大小:
取决于两国国内商品交换比例之间范围的大小。
国际交换比例越是接近于本国国内交换比例,对本国越不利;相反,越是接近对方的国内交换比例,则对本国越有利。
•在两国互惠贸易的范围内,贸易条件或两国商品交换比例是由两国间对对方产品的相互需求的强度决定的。
相互需求理论的例证
相互需求理论的图解
结论
一个国家以它的产品和另外一个国家进行交换,它对另一个国家产品的需求和另一个国家对它的产品的需求的数量及需求增加的强度相比,外国对其产品的需求越是超过它对外国产品的需求,贸易条件就对它有利,而且贸易条件就越接近外国国内的两种产品的交换比价.
相互需求理论的缺陷
只能应用于经济规模相当,对方的需求对市场价格有着显著的影响的情况。
如果两国经济规模相当悬殊,小国的相对需求程度远远小于大国的需求程度,则大国的国内交换比价就是国家间的交换比价了。
练习题
1、有A、B两个国家,生产X、Y两种产品,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劳动力一小时)如下表所示。
国家X产品成本Y产品成本
A2050
B4020
假设分工前后两国对产品投入的劳动总量不变,分工后各自集中生产绝对优势产品,按照1:
1的比例交换,其他条件符合绝对优势理论的假设条件,请分析计算:
(1)各国的绝对优势产品分别是什么?
分工后各自生产哪种产品?
(2)计算两国分工前后的生产和贸易情况。
2、假设中国与美国生产计算机和小麦都只用劳动,中国的总劳动力为800小时,美国的为600小时
计算机小麦
中国100小时4小时
美国60小时3小时
两国分别在什么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如果两国发生贸易,其分工模式和贸易模式是什么?
两国发生贸易的世界价格范围是什么?
如果给定1单位计算机交换22单位的小麦,哪个国家可以从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第一节要素禀赋理论
一、产生背景
•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和贝蒂尔·俄林提出的,是用各国之间的资源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学说。
又被称为要素比例理论。
1919年《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1933年《域际贸易与国际贸易》
•李嘉图模型认为贸易的原因在于国家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带来的比较优势,而H-O理论认为比较优势来源于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
•在H-O理论中,生产要素不止一种。
该理论对于古典理论,尤其是李嘉图单一要素模型做出了修正和完善,从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的成因,奠定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二、相关概念
1、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
指把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用各国货币表示的价格都换算成同种货币表示的价格不同。
二、相关概念
2、生产要素
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
通常指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如果加上企业家才能则称之为四要素。
二、相关概念
3、要素价格
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又称要素的报酬
4、要素禀赋
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总量。
在新古典经济中,对生产有重要影响的生产资源为土地、劳动和资本。
5、丰裕要素
如果一国所能提供的某种生产要素在该国资源中所占比例高于其他国的该比例,则称该要素为该国的丰裕要素。
假设有两个国家A、B,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计量一个国家的要素丰裕度。
有两种方法
一种方法是物理量定义法
如果两国资本-劳动的禀赋比例分别为KA/LA和KB/LB,而且有KB/LB>KA/LA,就可以认为相对于A国而言,B国是资本丰裕型国家(k-abundant),相对于B国而言,A国是劳动力丰裕型国家(l-abundant)即A国劳动力丰裕而资本稀缺,B国资本丰裕而劳动稀缺。
图3-1要素丰裕度
另一种方法是价格定义法
在A、B两个国家中资本要素价格为r,劳动要素价格为w,如果两国的工资利率比分别为rA/wA和rB/wB,而且有rA/wA>rB/wB,就可以认为相对A国而言,B国是资本丰裕型国家,相对于B国而言,A国为劳动丰裕型国家。
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主要有两个影响因素:
一是生产技术的变化会使生产一个单位的商品所需要的生产要素量发生变化;
二是消费偏好变化会使消费商品数量改变,从而使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生产要素量发生变化。
要素丰裕或要素稀缺程度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与一个国家实际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量有很大区别。
要素丰裕度是指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种要素供给的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其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价格。
6、要素比例与要素密集度
(1)要素比例:
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各种要素之间的比例。
(2)要素密集型产品:
若某种商品生产中所使用的要素比例(K/L)大于另一种商品生产中所使用的要素比例,则前一商品为K要素密集型产品,后者为L要素密集型产品。
三、假设前提
1、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
2、两国的技术水平相同
3、X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产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4、两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规模经济利益不变
5、两国进行的是不完全专业化生产
6、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
7、两国的两种产品、两种生产要素市场,竞争是完全的。
8、各国内生产要素是能够自由转移的,但国际间不行
9、没有运输成本,没有关税或其他贸易限制
四、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
•H-O原理
一国应出口的产品是它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丰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而进口的产品应是它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
•引理:
一国出口的是本国供给丰裕的要素,进口的是本国供给不足的要素。
五、H-O理论理论分析及图解
⏹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
⏹各国商品价格不同是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
⏹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决定的。
六、H-O原理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区别
1、贸易产生的原因分析不同
2、要素投入不同
七、要素禀赋理论的扩展
(一)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1、提出
1941年萨缪尔森和斯托尔珀
《实际工资和保护主义》
2、内容
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上升,并使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
3、引论
(1)国际贸易将会提高一国丰裕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2)是对贸易保护行为的一种解释:
实行保护主义会提高一国相对稀缺要素的实际报酬或收入。
(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1、提出
1948年萨缪尔森
《国际贸易与要素均等化》
2、理论内容:
在满足要素禀赋理论的全部假设条件下,自由的国际贸易通过商品相对价格的均等化,将使同种要素的绝对和相对报酬趋于均等。
举例
在生产要素总量一定的情况下:
中国劳动力丰富资本稀缺
美国资本丰富劳动力稀缺
•俄林认为这是一种趋势,萨缪尔森则认为在特定情况下,它是一种必然。
即在一些条件下,自由贸易不仅使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使要素价格均等化,以致无论两国的要素供给和需求格局如何,两国工人将得到相同的工资,单位土地将得到相同的地租收入。
3、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意义
•该定理试图说明,国际贸易不仅可以合理配置资源,调整经济结构,也可以改善各国的收入分配不均,缩小各国的经济发展差距。
(三)雷布钦斯基定理
•1955年《要素禀赋与相对要素价格》
•解决的问题:
一国生产要素的增加对该国产出和外贸的影响。
•命题:
在一个只有两种商品的世界,若产品相对价格保持不变,则一国某种要素禀赋的增加将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产量增加,另一种产品的产量下降。
定理形成的原因
•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时,因为要素密集度的不变,因此要素相对价格不变。
若增加劳动要素的供给,则为使新增劳动就业,并保持两种产品的要素比例不变的唯一方法就是:
将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中的部分资本以及小部分劳动转移到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中,最终出现雷布钦斯基定理的结论。
国际贸易两大著名放大效应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产品价格变化对要素价格变化的放大效应
•雷布钦斯基定理
要素禀赋变化对产品产量变化的放大效应
八、评价
•通过分析国家间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发展了比较优势,并分析了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要素收入的影响,以及要素禀赋的变化对产量和贸易的影响;
•仅从要素禀赋出发,忽略技术进步对一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只是一个静态理论;
•诸多假定条件的存在使其现实性受到约束
•
第二节里昂惕夫之谜
一、里昂惕夫验证的提出
瓦西里·里昂惕夫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投入产出经济学的创始人,第四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1953年《国内生产与对外贸易:
美国地位再审查》
1956年《要素比例和美国的贸易结构:
进一步的理论和经济分析》
二、里昂惕夫的验证
•根据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在贸易中,各国出口的商品是密集使用本国拥有的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而进口的商品是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产品。
这一理论与许多国家的贸易模式相吻合。
•然而,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TheInput-OutputMethod),对1947年美国出口行业和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存量和工人数值进行了比较,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验证图表
验证结论
•里昂惕夫在对美国的外贸状况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与H-O理论恰好相反,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美国参与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
换言之,这个国家是利用对外贸易来节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际贸易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