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
- 文档编号:8320295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34.92KB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学习目标]
学测要求
高考要求
了解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理解《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明治维新后,随着军事实力上升,日本蓄谋侵略中国。
(2)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乘机入侵朝鲜。
2.过程
(1)丰岛海战:
1894年7月底,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战争爆发。
(2)平壤战役:
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退回国内。
(3)黄海战役:
中方主力尚存,李鸿章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日本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
(4)辽东战役:
日军进攻中国辽东,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5)威海卫战役:
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
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内容
危害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刺激了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拓展列强对华资本输出途径,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4.影响:
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图解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概念阐释]
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
列强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就开始了早期的资本输出。
19世纪晚期后,西方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主要形式有投资设厂、修筑铁路等,使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二、八国联军侵华
1.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过程
(1)战争开始:
1900年6月,英、美等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2)顽强阻击:
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顽强阻击;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3)妥协投降:
慈禧太后逃跑途中命令清军镇压义和团,并部署与侵略者“议和”。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时间:
1901年9月。
2.内容和危害
内容
危害
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使馆界”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改设外务部
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3.影响:
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思维点拨]
《辛丑条约》尽管没有割地、开辟通商口岸的规定,但它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特别是清政府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的规定,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轻巧识记]
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向
主题一 《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探究点1 《马关条约》的内容
史料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
思考 史料中日本取得了什么权益?
对中国有什么严重的危害性?
答案 权益:
在中国开设工厂。
危害:
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在中国销售商品,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更加直接、方便。
探究点2 《马关条约》的影响
史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赔款的2.3亿两白银,相当于中国当时全国财政收入3年的总和,把当时中国的国家财富几乎都掏干了。
史料二 漫画展现了“大清”那不堪一击、任人宰割的景象。
围着大饼的是手中握有匕首的列强,他们迫不及待地对着“大饼”下刀,惟恐落于人后,大饼的主人则只有振臂疾呼,望饼兴叹。
思考 上述史料反映了《马关条约》的哪些危害?
答案 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甲午中日战争的深远影响
(1)对中国而言,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中华民族的危机愈加深重,国内掀起救亡运动高潮。
(2)对日本而言,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加速了它向帝国主义的过渡,对外扩张更加疯狂。
(3)对远东而言,远东的政治格局发生改变,日本国际地位迅速上升,中国国际地位大幅度下降,同时列强对远东的争夺更趋激烈。
主题二 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
提线木偶
史料一 上图中那个人物得意地说:
“嘿嘿,你们的地盘,我做主。
”这幅漫画形象地反映出当时中国政府已变成外国侵略者任意摆布的工具。
史料二 大清国国家应允许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
……各省督抚、文武大臣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思考
(1)史料一表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试从史料一中找出依据。
(2)《辛丑条约》的哪一项内容最能说明这一变化?
史料二反映了列强怎样的侵华方式?
答案
(1)变化: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依据:
“提线木偶”“中国政府已变成外国侵略者任意摆布的工具”。
(2)内容: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方式:
“以华制华”。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1)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3)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2018·江苏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必修科目测试题)史学家唐德刚说,这次战役“从全盘战局看,日本联合舰队虽没有达成‘聚歼’中国北洋舰队的目的,却为下一步实施登陆辽东半岛创造了条件”。
此战位于下图中的(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反映中日海军的决战,并为登陆辽东半岛创造条件,只能是黄海海战,①在朝鲜半岛上,故A项错误;②在黄海海面,故B项正确;③在辽东半岛上,故C项错误;④在山东半岛上,故D项错误。
2.(2018·江苏常州学业水平一模)《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
“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
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
”这首竹枝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
B.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
C.洋务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
D.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中“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
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可知反映的分别是洋务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故正确答案为C项。
3.(2017·江苏南通学业水平模拟)某同学在查阅《申报》时,发现一篇文章写道:
“俄国前派兵舰五十艘出地中海……不准日人割辽东地面。
”俄国的军事行动是针对( )
A.《南京条约》签订B.《马关条约》签订
C.《辛丑条约》签订D.“二十一条”签订
答案 B
解析 《南京条约》签订时《申报》还没有创办,故A项错误;《马关条约》签订,把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俄国出兵干涉,故B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没有涉及割让土地问题,故C项错误;“二十一条”签订没有涉及割让辽东半岛,故D项错误。
4.(2018·江苏南京学业水平模拟)“此次(占领北京与上次)大为不同,为时长达十三个月,采取报复性的、有系统的枪杀。
”日本人植松良二现场报道说:
“街市毁失十分之二三,妇女任人凌辱。
联军将校率军士,公然大肆抢夺。
金银珠玉自不必言,此外书画、古董……所获均属不少。
……城中各处朝衣朝冠之男尸,凤冠霞帔、补服、红裙之女尸,触目皆是。
”此处描述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此次(占领北京与上次)”“日本人植松良二现场报道说”“联军将校”可判断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D为正确选项。
5.(2018·江苏连云港学业水平模拟)在这一次战争中,侵略者一开始就明确地表明,他们进兵北京并不是与清朝政府为敌,恰恰相反,他们倒是要来拯救这个政府,使他不至于在“暴乱”的人民群众的挟持下继续干自己所并不想干的事情。
“这一次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进兵北京并不是与清朝政府为敌”“使他不至于在‘暴乱’的人民群众的挟持下继续干自己所并不想干的事情”可知是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正确答案为D项。
6.(2018·江苏扬州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题)以下哪一表述与漫画“龙的挑战”场景密切相关(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 D
解析 A项是鸦片战争,与材料中“八国”不符,故A项错误;B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组成联军,涉及美俄,与材料中“八国”不符,故B项错误;C项是甲午中日战争,与材料中“八国”不符,故C项错误;D项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材料中“八国”相符,故D项正确。
一、选择题
1.(2018·江苏淮安学业水平一模)下图为沉船“丹东一号”打捞上来的瓷盘底部文字复原图,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说,从2013年11月至2016年10月,经过长达3年的水下考古,多处重要遗物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条,证明“丹东一号”就是当年沉没的致远舰。
该材料可用于研究(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国共合作抗日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丹东一号”“致远舰”说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故正确答案为B项。
2.(2017·江苏徐州高二必修第一学期期末)下面图片来自《崩溃的帝国:
明信片中的晚清》。
图片反映的这场战役( )
日军占领威海卫炮台
A.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B.刺激中国开展洋务运动
C.致使日军取得黄海制海权
D.成为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日军”“威海卫炮台”可知,为甲午中日战争,故A项正确;洋务运动早于甲午战争,故B项错误;日军获得黄海制海权为黄海战役,早于日军占领威海卫,故C项错误;中日海军的决战为黄海战役,故D项错误。
3.(2017·江苏镇江学业水平模拟)革命元老吴玉章曾回忆道:
“当时正在北京会试的各省学子纷纷集会、请愿,康有为联络其中的一千余人,举行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图强。
”他们上书要求拒签的和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 C
解析 1895年的《马关条约》签署后,康有为借各省学子进京会试之机,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公车上书”,故C项正确。
4.(2017·江苏徐州学业水平抽测)下图是关于中国近代某时期政治形势的漫画,这一局面的出现始于( )
A.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答案 C
解析 漫画中一群西方人在讨论分割中国,寓意列强瓜分中国。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主要进行商品输出,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虽丧失大片领土,列强仍对华主要进行商品输出,故B项错误;甲午战争后,日本割占中国大片领土,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C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并未割占中国领土,故D项错误。
5.(2018·江苏扬州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题)“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輶轩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
”从该诗中不能获取的有效历史信息是( )
A.甲午海战战斗壮烈
B.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C.台湾人民开展反割台斗争
D.反割台斗争得到清政府支持
答案 D
解析 A项与材料中“龙泣舰沉波”相符,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签订《马关条约》与材料中“上相輶轩出议和”相符,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台人号泣秦桧歌”反映了反割台斗争,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与材料中“台人号泣秦桧歌”不符,割台的就是清政府,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6.(2017·江苏徐州高二必修第一学期期末)“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
一……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这一条款应出自(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可知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清廷沦为洋人的朝廷,结合所学可知,该条约为《辛丑条约》,故D项正确。
7.《庚子诗鉴》载,1900年间,拳民搜索教堂,“见蜡人不能辨,以为人腊。
遇粤之荔枝干,又以为人眼,相与痛詈西人,暴其惨酷”。
据此推断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义和团痛恨西方列强侵略
B.义和团能正确区分外来侵略和近代文明
C.清政府成为了列强“以华制华”的工具
D.农民阶级展开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可知体现的是义和团认为西方国家残忍,因而痛恨并加以反抗,故A项正确;从材料可知,义和团不能正确区分外来侵略和近代文明,故B项错误;清政府成为了列强“以华制华”的工具是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的影响,故C项错误;义和团没有反封建,故D项错误。
8.(2017·江苏南京学业水平模拟)英国《泰晤士报》曾报道:
“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公使夫人的手,好几分钟没有放开。
她浑身颤抖,抽泣哽咽地说进攻使馆区是极大的错误,她后悔莫及。
”这一报道出现于下列哪一战争后(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D
解析 鸦片战争时并没有“使馆区”,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也没有“使馆区”,故B项错误;甲午战争并没有“进攻使馆区”,故C项错误;慈禧太后利用义和团进攻使馆区,八国联军侵华后向列强卑躬屈膝,故D项正确。
9.(2017·江苏宿迁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英国人这样有步骤地在中国进行掠夺,并使中国人服从其指挥,乃至于他们实际上成了这个国家的主人。
他们控制着贸易、报纸、商港和政治。
”这一情形始于哪一条约的签订(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并使中国人服从其指挥,乃至于他们实际上成了这个国家的主人”可知该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天津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故B项错误;《马关条约》与英国无关,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项正确。
1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下列选项中最能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B.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C.拆毁京津沿线炮台
D.准许列强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兵
答案 B
解析 注意关键信息“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B项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傀儡。
11.(2018·江苏南京、盐城二模)淮军将领宋庆统率诸军时,只有身边的“毅军”各营听从调度,而“新募之伍,集不以时。
其他军之征调者相与徘徊,观望不肯出关(山海关)。
即关外从征之师,又或瞻徇依违,败不相救”。
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其他军之征调者相与徘徊”,可知反映的是军队编制混乱,各部互不隶属,不能配合作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各部互不照应互不配合现象的描述,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12.(2017·江苏南京、盐城一模)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
信中的“新约”( )
A.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B.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 C
解析 “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指的是割让澎湖列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给日本,“新约”是指《马关条约》,结束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的是《南京条约》,故A项错误;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的是《南京条约》,故B项错误;《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故C项正确;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辛丑条约》,故D项错误。
13.(2018·江苏南京高三学情调研)下图漫画题为《探囊取物》,囊中装着中国各地的矿产资源,英、日、德、意、俄、奥、葡、法等国纷纷伸手探入囊内进行抢夺。
该漫画主要反映出列强( )
A.在华划分势力范围B.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C.加强对清政府控制D.在中国抢占租借地
答案 B
解析 《探囊取物》掠夺的是中国的矿产资源不是划分势力范围,故A项错误;西方列强通过资本输出的方式掠夺中国的矿产资源,故B项正确;西方列强加强对清政府控制是政治上的,不是掠夺中国的资源,故C项错误;漫画的内容是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是抢占租借地,故D项错误。
14.(2018·江苏南京、盐城一模题)法国媒体曾刊登一位回国士兵的陈述:
“从北堂我们开向皇宫,修士们跟着我们去,他们怂恿我们屠杀、抢劫。
我们奉命在城中为所欲为三天,爱杀就杀,爱拿就拿,实际抢了八天。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撰文记述:
“仅在河北任丘县一处,美国基督传教士梅子明以‘用人头抵人头’为口号,就杀害了中国无辜农民680人。
”材料反映的这场战争( )
A.导致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被破坏
B.迫使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
C.将战火从广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
D.使列强获得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
答案 D
解析 美国传教士杀害中国无辜农民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列强获得了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故D项正确。
15.(2018·江苏苏州高三期初调研)某战争后的条约规定,中国派亲王载沣赴德国,以谢公使克林德被杀之罪;派亲贵那桐赴日本,以谢书记官杉山彬被杀之罪。
并在克林德“遇害处所树立铭志之碑……”此战争后( )
A.中国华夷观开始被打破
B.列强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C.外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
D.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派亲王载沣赴德国,以谢公使克林德被杀之罪;派亲贵那桐赴日本”表明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革命开始成为中国革命主流,故D项正确。
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16.(2017·江苏宿迁学业水平模拟)《马关条约》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
答案 A
解析 《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华开工设厂,列强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阻碍进一步增大,故观点正确。
17.(2017·江苏学业水平)《辛丑条约》签订后,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开展了反割台斗争。
( )
答案 B
解析 《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开展了反割台斗争,故说法错误。
三、材料题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军攻占旅顺后,对城内进行了4天3夜的抢劫、屠杀和强奸,死难者约2万人。
据英国法学家胡兰德的《关于中日战争的国际公法》记载:
“当时日本官员的行动,确已越出常轨。
他们从战后第二天起,一连四天,野蛮地屠杀非战斗人员和妇女儿童。
在这次屠杀中,能够幸免于难的中国人,全市中只剩36人(后考察生还者有800余人)。
而这36人,完全是为驱使他们掩埋其同胞的尸体而留下的。
”这就是震惊世界的旅顺大屠杀。
材料二 一份出版于明治二十七年十二月六日(公元1894年12月6日)的日本报纸《时事新报》,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郑家杭村现身。
该报以10个版面的容量,详尽报道了当时日军入侵中国的重大时事新闻,其中有日军血洗旅顺的大幅版面。
该报记者以近三分之一的版面描绘了日军侵占辽东、血洗旅顺、屠杀中国军民的场景,其暴行让人触目惊心。
材料三 瓦德西说: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旅顺大屠杀发生在哪一场战争中?
你如何看待日本一些史学家所述“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观点?
(2)材料二中日本报纸《时事新报》战地新闻报道的发现有何意义?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瓦德西说的“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的原因。
列强又采取了什么方式侵略中国?
结果怎样?
(4)综合以上材料,你有何认识?
答案
(1)甲午中日战争。
该观点是错误的。
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是日本长期对外扩张政策实施的必然结果,战前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而当时清政府政治腐败,国力落后,成为被侵略的对象。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是由偶然因素引起的观点不符合史实,是错误的。
(2)《时事新报》成为昔日日本侵略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又一罪证;为中国人民反思战争、研究当时那段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3)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沉重地打击了列强在中国的势力,列强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
方式:
列强由直接控制中国转变为在华扶植代理人。
结果: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警钟长鸣,以史为鉴;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勿忘国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
解析 第
(1)问由“1894年”“旅顺”等关键词可判断是甲午中日战争。
评价日本史学家观点时应首先否定,然后结合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及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必然性,点出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第
(2)问,要明确《时事新报》是重要史料,既为研究当时历史提供资料,同时据其内容看又是罪证。
第(3)问结合义和团运动的影响以及《辛丑条约》的危害分析回答。
第(4)问要向反思战争、勿忘国耻等方面拓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第四 单元 近代中国 反侵略 民主 潮流 12 甲午 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 侵华 新人 必修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8320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