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史料解析 考试材料题必备.docx
- 文档编号:8320294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72.50KB
高中历史必修二史料解析 考试材料题必备.docx
《高中历史必修二史料解析 考试材料题必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二史料解析 考试材料题必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二史料解析考试材料题必备
史料解析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
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虽兼并群贼,克平天下。
——《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
【分析解读】“井田”是商周奴隶社会时期的一种土地制度。
周制以九百亩之地为一里,划为九区,各区百亩,成一“井”字形。
《孟子·滕文公上》载: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井”中间的一块百亩田,称为公田,在其中凿井;外围的八块共八百亩土地为分属八家的私有田;八家同养公田。
井田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实行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了井田中纵横的疆界,承认了个人新辟土地的合法所有权,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这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一个标志。
土地兼并的直接后果是大量自耕农丧失土地,经济状况恶化,从而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由于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又会导致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地主阶级的势力的膨胀又会对封建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影响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载芟载柞①,其耕泽泽②。
千耦其耘,徂隰③徂畛……有略④其耜,俶载⑤南亩,播厥百谷。
实函⑥斯活。
驿驿⑦其达。
有厌⑧其杰。
厌厌其苗,绵绵其麃⑨。
──《诗经·周颂·载芟》
材料二:
氏掌杀草。
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秋绳⑩而芟之,冬日至而耜之。
若欲其化也,则以水火变之。
──《周礼·秋官》
材料三:
是月也,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
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
──《礼记·月令》
材料四:
去其螟螣
,及其蟊贼
,无害我田稚
。
田祖有神,秉畀
炎火。
──《诗经·小雅·大田》
【注释】①芟:
除草。
柞:
除木。
②泽泽:
迅速的样子。
③徂:
往,到。
隰:
新开垦的田。
④略:
锋利。
⑤俶载:
开始。
⑥实:
种子。
函:
种子的外壳。
⑦驿驿:
长势旺盛。
⑧厌:
美好貌。
⑨麃:
耘地。
⑩绳:
草结子。
螟螣:
吃稻心的害虫。
蟊贼:
吃禾苗的害虫。
稚:
幼小。
秉畀:
投到。
【分析解读】《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成型于春秋时代,现存305篇,依其性质编为风、雅、颂三部分,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研究周代社会也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商周时代,农业耕作技术有了一定的提高,这几条材料显示了当时的耕作技术。
材料一描述的是耕种前的除草活动。
材料二、三讲的是沤制绿肥。
所谓“以水火变之”即火化和水化。
火化是把草堆积起来,用火烧成灰,用以肥田;水化是在夏日溽暑时将草堆积,利用湿度、热度加速草的腐化。
材料四讲的是人们消灭害虫。
“秉畀炎火”说的是除害虫之法。
即把害虫投到大火中烧死并埋掉。
3.土地制度是农耕社会最主要的生产关系,对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西汉)晁错:
《论贵粟疏》
材料二:
北宋苏洵说:
“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
”到了明清时期,多实行定额地租,佃农所交地租,多的占到收获物的80%。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什么形式的土地制度?
据材料一指出劳动者“卖田宅,鬻子孙”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土地经营方式?
明清时期,这种经营方式大规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形式: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
原因:
天灾、苛政、高利贷盘剥。
(2)方式:
租佃经营方式。
原因:
土地兼并严重;商品经济发展;农民身份的提高。
【解析】第
(1)问,从材料一中“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可知反映的是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从材料二中“佃农交地租”,可知反映的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原因可从材料中概括得出;第
(2)问从材料二中“佃农交地租”,可判断是租佃经营方式。
史料解析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夫蚤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叔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业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
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
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
《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四: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
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
“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
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叶显恩:
《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分析解读】不少学生对自耕农“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很疑惑,在学生的印象中,拥有“百亩之田”就不是小农了。
经查阅相关资料,当时有大亩和小亩之分,汉代一大亩约为465.0393平方米,1大亩等于2.4小亩,今天一市亩则为666.67平方米。
如此换算下来,汉代一户有田100小亩相当于41﹒66大亩,合今天28.81市亩。
如此说来,一个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是合乎情理的。
小农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重大贡献,但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入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方①朝廷在故都②时,实仰③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④。
语⑤曰:
“苏、常熟,天下足。
”
——(宋)陆游:
《陆游集·渭南文集》卷20《常州奔牛闸记》
材料二:
谚曰:
“天上天堂,地下苏杭。
”又曰:
“苏、湖熟,天下足。
”
——(宋)范成大:
《吴郡志》卷50《杂志》
材料三:
吴中厥⑥壤沃,厥田腴,稻一岁再熟,蚕一年八育……吴中之民,开荒垦洼,种粳稻,又种菜、麦、麻、豆,耕无废圩,刈无遗陇……故谚曰:
“苏、湖熟,天下足。
”勤所致也。
——(宋)吴泳:
《鹤林集》卷39《隆兴府劝农文》
【注释】①方:
当……(的时候)。
②故都:
指北宋都城东京开封。
③仰:
仰仗,依靠。
④根柢:
草木的根。
此处指基础。
⑤语:
谚语。
⑥厥:
代词,此处为“其”。
【分析解读】以上材料表明了太湖流域粮食产量在全国的重要地位。
第一,从唐后期开始的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至宋朝已经完成,北宋时尽管政治中心在中原,但时人对江南尤其是太湖流域在全国的经济支柱地位已有共识,“苏、常熟,天下足”之语的出现绝非偶然。
第二,“苏、湖(或常)熟,天下足”的谚语,在南宋已经流传得非常普遍,说明这时南方社会经济更为发达,经济中心的地位已不可动摇。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图1:
汉代耧车模型图2:
曲辕犁示意图
(1)两种农具有何优点?
(2)两图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什么特点?
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图1的优点在于将开沟与播种合二为一;图2的优点在于深耕碎土,节省畜力。
(2)精耕细作。
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小农经济长期的、大量的存在;封建政府对小农经济的扶植。
【解析】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归纳概括能力。
第
(1)问依据教材不难回答;第
(2)问关键在于认识材料反映中国农业的特点是精耕细作,其形成原因要从生产工具和技术发展、小农经济的存在及封建政府的政策三个方面来考虑。
史料解析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礼记·曲礼》
材料二:
(官府工匠)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
——《管子·小匡》
材料三:
西周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职业世袭,世代为官府劳作。
长期以来,官营作坊的工匠主要来自官奴婢、刑徒和征调来无偿服役的民间工匠。
元代实行匠籍制度,官府工匠世代不得脱籍,不允许从事私人生产。
材料四: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
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
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官府给予报酬。
与此同时,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
清代御窑仅6座,沿袭“官搭民烧”,到乾隆以后就衰败了。
而民窑的规模和产量都远胜官窑,工艺水平也大为提高,产品畅销海内外。
【分析解读】官营手工业作为中国奴隶制经济和封建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劳动者的牺牲为代价,创造了一部分古代文明;由于奴隶主与封建统治者对消费品力求精美豪华,官营手工业的发展对提高工艺技术也起过一定作用。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官营手工业的作用也日趋消极与反动。
官营手工业的生产目的,决定了它在生产上不计工本,不惜浪费,导致若干先进工艺与极低的劳动生产率长期并存,不利于手工业的发展;由于它有官府特权,又具有垄断性质,强占大量的熟练劳动力,封锁工艺技术,极大地阻碍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至明代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明代以后,民间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在整个社会的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如制瓷业中,民窑数目已大大超过官窑,烧制瓷器可与官瓷媲美。
2.阅读下列材料:
瓷器,最精巧最可爱的陶瓷器皿,是中国古人的发明……
《马可·波罗行纪》向欧洲展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它最早详尽地记载了中国瓷器及其制作方法。
……(15世纪后的欧洲)瓷器是一种销路广获利多的商品。
1602年在阿姆斯特丹,拍卖一船瓷器,商人获利500万盾。
……将近17世纪末,皇室和贵族收藏家们开始设置特别的房间,陈列他们的瓷器。
……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都①大帝是最热心的瓷器收藏家之一,想让宫廷的每一个房间都装点上瓷器。
……皇室和贵族是否占有东方瓷器或者后来的欧洲瓷器,是关系到他们的声望。
瓷器增加宫廷的光彩……
锡镴器、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道地的欧洲风格的器皿。
东方国家瓷器上的彩绘装饰也是这样产生的;(欧洲)版画和素描作为模式,有时欧洲主顾订购的器皿带有盾形纹徽②……欧洲为东方国家瓷器提供巨大市场……并激发欧洲人努力去发现瓷器制造的秘密。
──[英]简·迪维斯:
《欧洲瓷器史》第1章
【注释】①奥古斯都:
德国萨克森公爵(1526—1586年),当时德国七大选帝侯(拥有选举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权力的诸侯)之一,亦为德意志宗教领袖。
②盾形纹徽:
12世纪中期起在欧洲广泛使用的代表名门望族、世家王裔的贵族徽章,上饰特定标记和图案,呈盾牌图形。
【分析解读】材料说明的是明清时期瓷器在欧洲的影响。
第一,瓷器在古代和中世纪的欧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代表,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第二,15世纪以后,瓷器是东西方贸易中销路极广、利润极大的商品,欧洲也成为中国瓷器的巨大市场。
从中国瓷器业者为欧洲主顾定制带有欧洲风格的瓷器器皿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瓷器业为开拓海外市场是不遗余力的,而且已经具备了相当灵活的商业机制。
第三,瓷器到17世纪已经深深影响到了欧洲的政治和文化。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
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到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
从元稹《织女词》:
“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
”可见一斑。
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
——白寿彝:
《中国通史》第1卷
材料二: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一文中,热情洋溢地为春秋以来30多位著名的商人立传。
他肯定追求富裕是人的本性,“富者,人之性情,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赞扬商人的智慧和经营艺术,总结了经商的经验和原则,如“人弃我取,我取我与”等。
他提出“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悔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也之争”,强烈反对政府与民争利。
(1)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
(2)中国古代为什么会出现手工业世代传习的特点?
(3)说说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案:
(1)官营手工业、民(私)营手工业、家庭(田庄)手工业。
(2)官府的立法保护及对手工业者的干涉;手工业市场狭小,手工业劳动者为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自卫措施。
(3)手工业成品往往因此保证了工艺水平,但行业之间相互隔绝,使新技术难以推广;同时因技术传承的封闭性,往往导致失传,最终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
(1)此题属于记忆型,只要提取知识:
官营、家庭和私营三种形态就可以了。
(2)此题考察解读材料的能力,从第一句话可以看出,这里的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是由于官方的保护甚至颁布法令限制。
(3)此题考察官府重农抑商政策对古代社会经济的影响,可以从阻碍商品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的角度来思考。
史料解析
1.阅读下列材料:
淳化五年,“诏曰:
古者,市廛而不税,关讥而不征,盖所察奇袤而禁浮惰也。
国家算及商贾,以抑末游,既以防民,克助经费。
而当职之吏,恣为烦苛,规余羡以市恩宠,细碎必取,掊克斯甚,交易不行,异夫通商惠工之旨也”。
——宋太宗在颁行宋朝统一的“商税则例”诏书中说的一番话
【分析解读】宋政府不仅是工商业经济的管理者、干预者,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相适应,政府对于社会经济生活的控制干预也在持续增强,封建国家不仅剥削农业,也把工商业作为其主要的剥削对象,多数有利可图的工商业部门都被纳入了禁榷专卖体系,服从于政府的财政需要。
宋政府的工商业政策有趋于宽松开放的一面,但更多地表现为操纵和掠夺。
宋政府对工商业经济也不是没有扶持,但扶持是有条件的,是控制下的宽松,是操纵中的扶持。
2.阅读下列材料: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积累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中国全史·商贾史》
【分析解读】从材料“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积累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结合所学,我们知道导致重农抑商思想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经济,其次从思想的角度来看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儒家思想的影响等。
3.商业活动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表现之一,在重农抑商政策下的中国古代商业,顽强地发展壮大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白圭,周人也。
……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
出售)。
……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
故曰:
“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
”……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
——司马迁:
《史记·货殖列传》
吕不韦者,阳翟人也。
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司马迁:
《史记·吕不韦列传》
材料二:
在唐前期一百多年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经济呈现全面繁荣。
……元稹《估客乐》一诗生动描述了唐前期商人贩运的商品:
“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
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
炎州布火浣,蜀地锦织成。
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
”
——宁欣: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材料三:
(宋时开封)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
……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
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脯腊之类。
……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帽子之类。
——(宋)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
材料四:
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
(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
新安大贾,鱼盐为业。
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
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据范文澜《中国古代史》整理
(1)据材料一、四,分别概括战国时期和明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2)材料二与材料三中的商品种类有何变化?
(3)据材料二、四,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条件。
答案:
(1)理念: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掌握经商时机,当机立断;讲究经商计谋策略。
特点:
战国出现大商人;明代出现“商帮”(或出现徽商和晋商)。
(2)变化:
由奢侈品到日用品。
(3)条件: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农业发展(或经济发展)。
【解析】由信息“家累千金”可得战国出现大商人;“新安大贾,鱼盐为业。
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
”可得明清出现大商帮。
“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
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
炎州布火浣,蜀地锦织成。
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
”大都是奢侈品。
条件结合材料从政治、经济方面回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必修二 史料解析 考试材料题必备 高中历史 必修 史料 解析 考试 材料 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