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docx
- 文档编号:8309084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105
- 大小:127.41KB
汉语史.docx
《汉语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史.docx(10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语史
汉语史
第一章绪论
概念
汉语的历史叫做汉语史,包括汉语语音史、汉语语法史、汉语词汇史三大块,汉语史是研究汉语现象及其内部规律的一门科学,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现象及其历史演变规律。
第一节学习研究汉语史的目的和应注意的问题
一、汉语史学习的重要性:
1、汉语史是汉族历史的一部分,学习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古代文化遗产,可以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加强爱国主义思想。
2、学习汉语史,对于学好现代汉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学习研究汉语史的目的和应注意的问题
3、学习汉语史,对于理解现代汉语方言尤为重要。
4、学习汉语史可以了解中国的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哲学史和民俗史。
二、学习研究汉语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语言的时代特点:
例1:
《论语》¡°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偷-苟且)
例2:
《景德传灯录》卷十二《兴化和尚示众》:
¡°若是作家战将,便请单刀直入,更莫如何如何。
¡±
第一节学习研究汉语史的目的和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
语言发生变异不是偶然的,总有一定的原因。
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指语言自身存在着引起变化的条件。
1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孔雀东南飞》
2武子一起便破的,却据胡床,叱左右:
“
速探牛心来!
”《世说新语汰侈》
第一节学习研究汉语史的目的和应注意的问题
外部原因指某种社会条件引起的语言变化。
例1:
¡°朕¡±
例2:
癌,《中华大字典》(1915)¡°yan¡±,1953年出版的《新华字典》仍然读¡°yan¡±。
1961年《新华字典》大修,为了使¡°癌症¡±(cancer)和¡°炎症¡±(inflammation)有所区别,才将¡°癌¡±改音¡°ai¡±。
第一节学习研究汉语史的目的和应注意的问题
2、区分通例和特例
黎锦熙:
例不十,法不立。
王力:
例外不十,法不破。
例1、《孟子滕文公上》:
¡°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
¡±
第一节学习研究汉语史的目的和应注意的问题
3、注意语音、词汇和语法各方面之间的联系。
词汇----语言的建筑材料
语言是大厦语法----用词造句的规则(建筑的规则)
语音----语言的物质外客(修好的大楼的外观)
第一节学习研究汉语史的目的和应注意的问题
例1:
古人在训释古文献中发现同声旁的字声音相近词义相通。
¡°右文说¡±是宋代的王圣美提出的,他说到:
¡°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
¡±
¡°青字精明之义,故无障蔽者为晴,水之无浑浊者为清,目之能明见者为睛,米之去粗皮者为精。
¡±
例2:
¡°四声别义¡±是利用声调的变化来表示词义和词性的不同。
例3:
虚词是汉语的重要语法手段,许多虚词是从实词虚化来的,而实词的虚化又往往引起语音的分化
¡°了¡±-----liao、le¡°着¡±------zhao、zhe
第二节学习研究汉语史的依据
一、历代保存下来的书面语言
二、前人的研究成果
三、外语借词和亲属语言
1、外语借词(外语借汉语和汉语借外语)
2、亲属语言:
语言学家根据各种语言之间亲属关系的远近或共同成分的多少推测出世界上存在着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闪汉语系等几大语系。
古汉藏语是汉语及其亲属语言的源头,由它分化出来的语言据查大大小小不下300种,比如像汉语、藏语,泰语,苗语,缅甸语,壮语等。
这些语言来自同一个母亲,因此有着亲属关系,是亲属语言。
通过亲属语言的比较研究可以旁证汉语史上某些语言现象。
四、现代汉语方言
第三节汉藏语系的语言的共同的特征
一、都有区别意义的声调
二、都是单音节的语言,一个词一个音节
三、依靠词序和虚词来表示语法意义,而不是用时、体、数,格之类的形态。
四、汉藏语系的语言普遍使用量词。
第四节汉语的早期形式
一、甲骨文的发现
二、甲骨文记载的内容
1、壬寅贞:
子渔亡祸?
又祸?
2、癸亥卜:
今日雨?
3、其告秋上甲,二牛?
三牛?
四牛?
4、贞翌辛丑不其晴?
王占曰:
今夕其雨,翌辛丑晴。
之夕允雨,辛丑晴。
第五节汉语在各个不同时期的语言特点
1、上古期:
公元三世纪以前(汉朝以前)
2、中古期:
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左右(六朝,唐宋)
3、近代期:
从公元十三世纪到二十世纪(元、明、清)
4、现代期:
从五四到现在,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最后形成。
第六节研究汉语史的方法
1、归纳
2、比较
3、统计
4、实证
5、探源
6、转换
7、推演
上古汉语语音
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
研究上古语音的主要材料
(一)古音学家研究上古声部,主要依靠五个方面的材料
1.中古韵书、韵图中所归纳出来的声类2.谐声字(形声字)。
3.异文。
4.读若或读如。
5.声训。
王力三十二声母表
补充
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1补充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1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2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3
古无舌上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
古音学家研究上古韵部,主要依靠三个方面的材料
1.《切韵》系统。
2.先秦韵文,主要是《诗经》、《楚辞》的用韵。
3.形声偏旁。
叶音法-1
燕燕于飞,
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
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
实劳我心。
《诗经·燕燕》朱熹:
叶尼心反(音nín)
叶,音xié,同“协”,和谐的意思。
叶音法-2
“叶音说”萌生于南北朝沈重的《毛诗音》,
宋代朱熹《诗集传》全面采用“叶音说”。
“叶音
说”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不押韵的现象,为
了叶韵而临时改变读音。
“叶音说”错误在于对古
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不懂得古韵是发展
变化的。
明人陈第著《毛诗古音考》等,彻底推翻了
“叶音说”,第一个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
有更革,音有转移”的发展比较音论,使古韵研究
走上了科学的道路
考定上古韵部的方法-系连法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
辗转反侧。
《周南·关雎》
-职部
坎坎伐辐兮,
置之河之侧兮,
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
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
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
不素食兮。
《魏风·伐檀》
硕鼠硕鼠,
无食我麦。
三岁贯女,
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
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
爰得我直。
《魏风·硕鼠》
考定上古韵部的方法-系连法
《关雎》四章:
采、友
《芣苡》一章:
苡、采、苡、有
《葛藟》二章:
涘、母、母、有
《將仲子》一章:
子、里、杞、母
《氓》一章:
蚩、丝、丝、谋、淇、丘、期、媒、期
《风雨》三章:
晦、已、子、喜
《载驰》四章:
子、尤、思、之
《泉水》一章:
淇、思、姬、谋
王力三十韵部表-1
王力三十韵部表-2
关于上古韵部需要讨论的三个问题
1.韵部的含义。
2.关于上古音的构拟。
3.通韵和合韵。
关于复辅音问题
Star,plan,blood,flee,sky
Zhi,chi,shi(不是复辅音)
1、杠:
g江:
j;
2、招:
zh貂:
d
3、辅:
f铺:
p
4、盆:
p份:
f
獭、癞;體、禮;监、蓝;禀、凛
关于上古声调的各种学说
陈第------古无四声说。
顾炎武--四声一贯说(平上去入)
段玉裁--古无去声说
孔广森--古无入声说
王国维--古有五声说(阳声;阴声:
平上去入)
黄侃--古二声说(平入)
陆志韦--古有五声说(平、上、长去、短去、入)
中古汉语语音史
一、研究中古语音材料
二、中古汉语声调系统
三、声调从上古到中古的发展
四、简介从上古到中古声母和韵部的发展
一、研究中古语音材料
1.反切
2.《广韵》
3.三十六字母
反切法
反切也叫反语,是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字的传统的注音方法。
方法:
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两者拼合而得出被切字的读音。
反切产生于汉魏,最初叫“反”或“翻”,宋代《广韵》才确定用“切”字。
广韵《广韵》的全称是《大宋重修广韵》,作者为北宋陈彭年、丘雍等,成书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
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韵书。
共分206韵,收字26194个。
价值:
保存了《切韵》的语音系统,并作了合理的调整。
是研究中古语音的必需资料,是进行上古音与中古音分合比较的基础,是研究近代音与中古音对应规律的重要资料。
《广韵》的体例:
以四声为经,以韵类为纬。
平水韵韵目-1
平水韵韵目-2
平水韵韵目-3
平水韵韵目-4
三十六字母-1
三十六字母-2
补充
中古汉语声调系统
《南齐书¡¤陆厥传》载:
汝南周颙,善识声韵。
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梁书.沈约传》说:
¡°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寤,而独得胸衿,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高祖雅不好焉,帝问周舍曰:
¡®何谓四声¡¯舍曰:
¡®天子圣哲¡¯是也,然帝竟不遵用。
¡±
中古四声的读音-1
平声哀而安,
上声厉而举,
去声清而远,
入声急而促。
-唐释处忠
《元和韵谱》
平声长言,
上声短言,
去声重言,
入声急言。
-清·张成孙
《说文谐声谱》
中古四声的读音-2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中古汉语声调系统
空海《文镜秘府论四聲論》中說:
¡°昔周孔所以不論四聲者,正以春為陽中,德澤不偏,即平聲之象;夏,草木茂盛,炎熾如火,即上聲之象;秋,霜凝木落,去根離本,即去聲之象;冬,天地閉藏,萬物盡收,即入聲之象。
¡±
音韵学的术语介绍
音韵学有很多专门的术语,学习汉语史会遇到它们,这里我们只简单介绍一下,不作仔细的分析.有兴趣的同学自己可以找书看.
1韵,不管有没有韵头或韵头是否相同,韵腹、韵尾和声调相同就算同韵。
如“东、董、送、屋”为四个韵。
2韵部、所有同韵的字汇成一个部类,就叫做韵部。
3韵目从各韵部中选取一个代表字作为该韵部的标目,这个代表字叫做韵目。
【字母】声类的代表字叫字母。
传统音韵学归纳了声类之后,便从同一声类的字中找出一个作为这一声类的名称,如:
帮、透、泥等。
它们分别代表着一个声母类别,习惯称之为字母。
三十六字母传统音韵学沿用最久的一套声类标目。
宋人在守温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益而成。
三十六字母大致可以代表唐末宋初的汉语声母系统。
字音分析补充
五音、七音补充
清与浊补充
附:
现代普通话声母清浊表补充
等补充
呼与洪、细补充
第三节近代汉语语音系统
近代汉语语音系统,是指14世纪汉族共同语的语音系统。
这个共同语是我国先秦以来¡°雅言¡±的继承和发展。
它的语音系统大体以中原(河南一带)语音为基础,可以通行于整个北方以及全国许多地区。
研究近代汉语语音系统的最主要的材料是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
《中原音韵》-1
作者:
周德清
问世时间:
元代元统元年(1333年)
特点:
1.声—全浊声母清化;
2.韵—106韵简化成19韵部;
3.调—首创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之说,
入声已经消失。
《中原音韵》-2
编撰体例:
韵部为纲,四声为纬。
意义:
声、韵、调三个方面的变化,反映十四世纪北方话的语音实际,更接近现代普通话的语音系统。
这部韵书是现代普通话的历史源头,是研究近古普通话语音的重要韵书。
早梅诗
兰茂《韵略易通》
东风破早梅,
向暖一枝开。
冰雪无人见,
春从天上来。
兰茂《韵略易通》与《中原音韵》同为北音韵书,此书用“早梅诗”二十个字代表近古声母,这是北音系统声纽具有标目的开始。
近古声母同中古、现代声母的对应关系-1补充
近古声母同中古、现代声母的对应关系-2补充
中古声母与现代普通话声母对照-1补充
中古声母与现代普通话声母对照-2补充
《中原音韵》19韵部与现代韵母对照补充
中古四声与现代普通话四声的对应关系补充
寻芳草
辛弃疾
有得许多泪。
又闲却、许多鸳被。
枕头儿、放处都不是。
旧家时、怎生睡。
更也没书来,
那堪被、雁儿调戏。
道无书、却有书中意。
排几个、人人字。
中古到近代入声韵的发展
从中古到近代,汉语韵母系统最大的变化是入声韵尾消失,变成了阴声韵母。
《广韵》入声韵有34个韵部,50个韵母。
早在唐代甚至更早一些,这些入声韵的韵尾就有相混的迹象。
胡曾《戏妻族语不正》诗¡°呼十却为石¡±,¡°十¡±是缉部,¡°石¡±足铎部,表明入声韵尾在唐代某些方言口语里已经不分了。
宋代入声进一步发生变化,在宋词里往往可以互押。
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锡)。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薛)。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薛)。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月)。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薛)。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月)。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月)。
中古到近代入声韵的发展
不过宋代入声韵尾[-p]、[-t]、[-k]并没有消失。
清戈载《词林正韵》分宋词韵为19部,内有入声5部。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标准音的形成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标准音系统从元代起就开始形成了。
从前面的几节里可以看出,14世纪《中原音韵》所反映的以中原语音为基础的北方话语音系统,跟现代汉语普通话标准音已比较接近。
但是由于时代的变移,居民的迁徙,方言的相互影响,它们之间也还存在不少差异。
下面分声韵调三方面进行讨论:
一、声母的变化
1、舌面音j、q、x产生。
2、卷舌声母进一步发展。
3、疑、微两母完全消失
王力《太平歌》:
子夜久难明,喜报东方亮。
此日笙歌颂太平,众口齐欢唱。
二、韵母的变化
1、鼻音韵尾归并
2、寒山、桓欢、先天三韵合并
3、儿化韵产生
三、声调的变化
1、入派三声重新调整
2、次浊阴平字出现
第三章汉语词汇的演变
新要素的产生
旧要素的消亡和复生
造词法和构词法的发展
词义的演变
第一节新要素的产生
新要素包括:
新词、新词素、新的固定结构(成语、谚语、歇后语等)。
一、新词产生的途径:
1、同源词
2、新事物的出现促成新词的产生
3、概念增加了名称
思考:
既然概念早已存在,有的已经有了新的名称,为什么还会出现新词呢?
4、概念换了名称
A、有些词是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逐渐被替换的。
B、有些名称的换用是因为对概念的认识更加准确,规范。
C、有的是出于避讳箸→筷子
D、有的是由于观念和情感的变化
E、还有的是由于社会心理的影响
5、词义演变产生新词
6、词组成词
如:
门户,道路、国家、久远、夜市、本钱、得罪,如意、日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
《史记·卫康叔世家》:
“必求殷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
”
宋苏洵《几策·审势》:
“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
”
老舍《黑白李》:
“黑李是我的好友,因为常到他家去,所以对白李的事儿也略知一二。
”
还有的新词,是直接在原有固定词组的基础上简缩而来的。
如:
海协会\三产\外企\博导
但是简缩要注意意义的搭配。
7、通过吸收外来词和方言词而产生的新词
A、外来词的吸收
汉语史上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吸收外来词的事件
a、从西域借词(主要在中古)
如:
骆驼、猩猩、琥珀、琉璃、苜蓿、葡萄、石榴、胭脂、八哥、玻璃、菠菜、茉莉、
丝绸之路八哥菠菜茉莉
b、借自佛教的汉语词汇
(1)有关佛教的音译词
比丘、比丘尼、刹那、阿弥陀、袈裟、涅槃、舍利、夜叉
比丘袈裟舍利夜叉
(2)有关佛教的意译词
慈悲,导师、地狱、烦恼、方便、合掌、苦海、世界、习气
(3)旧词新义
c、蒙古语、满语对汉语词汇的渗透
(1)蒙古语借词
施惠《幽闺记》三折:
“被他拿住,铁里温都哈剌。
”
关汉卿《哭存孝》中李存信曰:
“米罕整斤吞,抹邻不会骑。
”
歹:
关汉卿《窦娥冤》三折: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
李文蔚《燕青博鱼》一折:
“哥,您兄弟不是歹人。
”
《红楼梦》五十七回:
“他们这里人多嘴杂,说好话的人少,说歹话的人多。
”
蘑菇
(2)满语借词
阿马、阿哥、格格贝勒、额娘、福晋萨其马
d、来自西方的借词
(1)从西方语言直接借来的外来词可分几类:
第一类是参照本国同类事物,并在同类事物的名称前加上“番”、“西”、“洋”。
第二类是纯音译的词。
英吉利,法兰西,欧罗巴,葛朗玛,德律风,赛因斯,德谟克拉西
的确凉,可口可乐,可可,咖啡,苏打,马达,模特,逻辑,幽默,浪漫,沙发,鸦片,海洛因。
爱死不难读(Esperanto)
可口可乐可可咖啡马达模特浪漫沙发鸦片海洛因
第三类是半音译的词。
冰激淋,高尔夫球,汉堡包,肯德鸡,比萨饼,萨克斯管,爱克斯光,道林纸。
冰激淋高尔夫球汉堡包肯德基比萨饼萨克斯管
第四类是全意译的词。
轮船、火车、铁路、公司、银行、民主、独裁、赤道、冷带、热带、圣诞节、复活节。
(2)汉语从日语中引进了大批的意译词。
如:
革命、经济、社会、教育、文化、文明、劳动、环境、机会、机械、科学历史、政党、政策、观念、概念、目的、原则、主义、现实、情报、干部、同志等。
B、方言词的吸收
一些方言词通过较大范围的推广后进入汉语共同语——普通话。
如:
老公埋汰尴尬搞瓷实大虫当间儿
地瓜晓得掂量抖搂大大咧咧死气白赖地瓜大虫
新词产生的途径
方言群体在某一时期的经济和文化影响力决定它对普通话词汇的影响力。
北京方言词汇
盖帽跌份儿、腕儿
粤方言词汇
的士作秀派对克力架按揭爆棚大排挡炒鱿鱼发烧友搞笑写真得主镭射克力架
新词产生的途径
北方味的词汇:
侃,盖,孬种,猫腻,酷哥,傻帽,撒丫子,开涮,乱营,老蔫儿,瞎掰
吴味的方言词:
瘪三,白相,交关,发嗲,明朝,十三点,做生活,赤佬
粤味的方言词:
生猛,炒鱿鱼,冲凉,爆棚,发利市,拍托,打的,靓仔,酒水,港纸,恤衫酷哥
二、新词素的产生
新词素产生的途径:
(一)单纯词产生的同时,产生了相应的新词素。
(二)新的合成词产生的同时,产生新的词素。
(三)合成词素的产生
三、固定结构的增加
汉语中相当于词的作用的固定结构,一般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以及专门用语,它们的发展不象普通词那么“动荡”,相对来说要缓慢的多。
一,成语的发展
(一)上古汉语成语的发展
商代的卜辞我们没有看到四字格的成语,到了春秋战国以及汉朝成语逐渐多起来。
从来源上看,可以分为两类。
三
一类来自人民的口语。
唇亡齿寒,多钱善贾,狼子野心,利令智昏,莫众而迷,畏首畏尾,以管窥天,众口烁金等,古代典籍在引用它们时都标明“谚”,“鄙谚”,“古人有言”,表明它们来自古人民的口语。
一类来自书面作品,这类成语数量更多。
分为三种情况:
1、先秦已经作为成语流传,汉以后更广泛应用。
冠盖相望,暴虎冯河,廉而不刿,华而不实,小心翼翼,以卵投石,战战兢兢,巧言令色,匹夫之勇,兢兢业业等
三
2、先秦典籍中已经出现,到汉代凝固成为成语,广泛流传。
鳏寡孤独,狐死首丘,似是而非,富国强兵,发号施令,善始善终。
3、汉代才出现的成语:
鸡鸣狗盗,使羊将狼。
三
从形式上看,上古成语有两点需要说明
第一、上古汉语成语以四字为主,但也有不限于四字的。
如:
鹿死不择音,无置锥之地
第二,成语结构一般是固定的,也有一定的灵活性.
博闻强识,博闻强志,博闻强记
绝长补短,绝长续短,绝长继短
三
(二)中古成语的发展
一、来自上古典籍
《诗经》明哲保身,一日三秋《易经》自强不息
《尚书》克勤克俭,生灵涂炭。
先秦诸子:
后生可畏,以人废言,青出于蓝。
《战国策》亡羊补牢,《史记》明目张胆。
《汉书》人面兽心。
“夷狄之人,贪而好利,披发左衽,人面兽心”
二、来自中古作品和人民口语
老当益壮,别有天地,虎踞龙盘
三、来自佛家作品
不二法门,天花乱坠,五体投地,叶落归根,一尘不染,回光返照
三
(三)近代汉语成语的发展
凤姐道:
“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那一个是好缠的?
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骂槐的抱怨。
坐山观虎斗,借刀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了油瓶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武艺。
《红楼梦》16
近代汉语成语的发展
一、内容上的发展
有关人的成语就有几百个:
1.描写人的外貌神态的:
豹头环眼齿白唇红呆头呆脑方面大耳
骨瘦如柴虎背熊腰花容月貌尖嘴猴腮
器宇轩昂蛇眉鼠目神头鬼面童颜鹤发
獐头鼠目
近代汉语成语的发展
2.描写人的举止行为的:
半推半就暴跳如雷彬彬有礼捶胸顿足
打躬作揖动手动脚挤眉弄眼偷鸡摸狗
手疾眼快嬉皮笑脸
3.描写人的思想情绪的:
愁眉苦脸垂头丧气大惊失色得意忘形
魂飞魄散忍气吞声神思恍惚心花怒放
心如刀割
近代汉语成语的发展
4.描写人言谈谈吐的:
插科打诨出口伤人唇枪舌剑大呼小叫
喋喋不休款款而谈伶牙俐齿贪嘴贱舌
信口开河
5.表扬人的优点的
聪明伶俐大公无私刚正不阿光明磊落
品学兼优铁面无私心直口快足智多谋
近代汉语成语的发展
6.斥责人的恶行的
卑鄙无耻狗仗人势过河拆桥好吃懒做
狼心狗肺蛇蝎心肠贪赃枉法
近代汉语成语的发展
描写人的惊慌心情的:
面部表情:
大惊失色目瞪口呆面面相觑
举止行动:
仓皇失措手足无措手忙脚乱
心胆俱裂心惊胆战毛骨悚然骨软筋酥
惶惶不安大惊小怪魂不附体魂飞魄散
近代汉语成语的发展
二、结构上的发展
1、用两个数词做基础构成的成语,是近代汉语成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
2、用某一个或两个一样的词做基础,构成多个意义不同的联合式成语,是近代汉语发展的一个普遍方式.
不X不X
目前运用成语泛滥成灾
广告词
默默无蚊的奉献
随寓而安衣衣不舍骑逢对手
好色之涂制冷鲜锋咳不容缓
广告中的成语
“凯奇通信,一网打尽”。
(凯奇通信设备广告)
中意空调的广告“中意空调,终生无‘汗’的选择”。
“触‘幕’惊‘新’”。
(大洋字幕机广告)
“鲜”为人知(味精广告)
一“键”钟情(某网吧广告语)
爱不“湿”手(某洗衣机广告语)
成语
我最亲密无间的爸爸:
你好!
最近身体是否健壮如牛,工作是否蒸蒸日上。
我现在正在奋不顾身的学习,前天老师表扬了我的丰功伟绩,我听了以后沾沾自喜。
你批评我爱滥用成语,我以后一定前功尽弃,卷土重来。
祝爸爸万古长存!
你独一无二的儿子小明
二惯用语,谚语,歇后语
惯用语,谚语,歇后语都是从历代汉语词汇中逐渐发展和丰富的,下面是一些例子:
A惯用语:
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习惯用语,以动宾关系的三字格为主要结构形式和音节形式,如:
开小差,穿小鞋,开绿灯,抓小辫等.也有非三音节的:
钻牛角尖,捅马蜂窝,唱对台戏.
两汉:
逐客令,千里马,鸿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汉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