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地区期初模拟评估卷一.docx
- 文档编号:8307304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0.54KB
新高考地区期初模拟评估卷一.docx
《新高考地区期初模拟评估卷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地区期初模拟评估卷一.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高考地区期初模拟评估卷一
2022年新高考地区期初模拟评估卷
(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截至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创造了中国减贫史乃至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中国在减贫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和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拓展了人类反贫困思路,为人类减贫探索了新路径。
中国传统文化是“公本位”、集体本位,而不是“私本位”、个体本位。
某种程度上,正是“公本位”的文化传统使中国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儒家传统主张“修齐治平”一体。
齐家之本在于修身,治国之本在于以国为家。
《礼记》讲“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强调对百姓要“如葆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一言以蔽之,“修齐治平”之道在于克私奉公、视家如己、视国如家、视天下如国、与天下人同其忧乐。
“公本位”的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始终追求整体性福祉,强调社会公平,扶助贫困群体。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成为“王道”政治理想。
经过两千多年传承,“公本位”的文化传统成为当代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根基。
像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也曾经一穷二白。
新中国成立之初,绝大多数人都属于贫困人口,彼时的中国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数最多的国家。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在农村和城市分别建起集体化体制和单位体制,为民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同时还构建了一个广泛可及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令绝大多数人可享受基本医疗卫生、初级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
这些社会主义保障制度为改革开放后的大规模减贫奠定下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空前的经济增长使民生水平快速提高。
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难题,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这一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中国减贫的一大可贵之处,在于创出了一种减贫的中国模式、闯出了一条减贫的中国道路,即超越了传统的以赋权为中心的模式,而以赋能为中心,通过运用综合机制,动员各方力量,提升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参与发展的机会和能力。
在这种减贫模式下,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中国通过有组织的乡村扶贫、乡村振兴,打破过去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口相对孤立的“原子化”状态,极大提升了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自身发展能力;通过构建乡村合作社等机制,吸引外部资源参与乡村建设,使乡村形成发展共同体,增强协同发展能力;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贫困地区推行产业扶贫,使贫困人口具有更多提高收入的机会;通过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提升贫困人口参与市场竞争的“可行能力”,实现“授人以渔”;通过普及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降低贫困人口的脆弱。
由此可见,赋能式扶贫主要是一种发展支持政策,长期强调既要“输血”,更要提高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自身的“造血”能力,即内生能力,从而实现可持续脱贫、内生脱贫。
中国的减贫成就,对本国而言意味着人民福祉的重大改善,标志着国家发展的里程碑;对世界而言,意味着“贫困恶魔”并非不可战胜,这无疑会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巨大鼓舞与激励。
(摘编自鄢一龙《脱贫攻坚:
中国走了一条什么样的与西方不同之路》)
材料二:
“十四五”规划指出,新时期要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把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有机统一起来,激发农民内在活力,引导广大农民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乡村振兴。
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只有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使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建设主体、治理主体和受益主体,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才能真正落实、落地。
我们应当清楚认识当前“农民”的特点及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
随着社会分工与人口流动,我国农民逐渐分化出传统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兼业农民、农民工、商业型农民等群体。
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提高认知,充分挖掘不同农民群体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
如留守村庄的传统农民,一般年龄较大,是对农业与村庄历史最熟悉的人群,是乡村发展最好的“乡愁”文化资源;新型职业农民,是产业振兴与乡村治理的中坚力量;兼业农民与农民工是弥补乡村振兴人才不足的主要人力资源;而经商型的农民精英,则是一批有能力为家乡发展建设建言献策、出钱出力的“新乡贤”。
其次,要提高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与能力。
乡村振兴战略涉及乡村产业发展、村庄治理、生态保护、文化建设、组织振兴等方方面面,对农民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要求更高。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加强政策宣传,使农民群众真正明白乡村振兴与自己的切身关系。
另外,要把农民主体意识培育与乡土文化重塑相结合,发扬乡土文化黏性,把分散的农民群体通过家乡情凝聚起来,以故土情怀提升农民群众对乡村振兴的认同感与责任感。
政府还要构建公益为主、市场为辅的常态化农民教育培训机制,把传统培训与远程教育相结合,加强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经营管理能力、组织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素质与能力。
另外,还要创造有利于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环境。
一要完善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制度。
如加大农业农村财政预算支出,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完善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养老、教育、医疗等政策体系,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质量;完善农村金融、保险、土地、产业扶持等政策,构建农民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等。
二要优化农民群众发挥主体作用的平台。
例如在村庄规划、产业振兴、文化建设与乡村治理等工作中,为农民群众提供表达建议的渠道和参与的平台,真正实现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知情权、参与权与受益权。
(摘编自唐丽桂《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
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从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下,到整体脱贫的巨大转变。
B.中国减贫的最可贵之处,是以赋能为中心,运用综合机制,动员各方力量提升贫困人口的能力。
C.产业扶贫与教育扶贫,都是通过有组织的乡村扶贫,“授人以渔”,提高贫困人口的“造血”功能。
D.只要让农民在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上发挥主体作用,乡村振兴战略就可以顺利实施,全面推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人同乐,追求整体性福祉,强调公平,扶助贫困等文化传统,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思想基础。
B.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巩周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十四五”规划的新目标新任务。
C.推进乡村振兴须根据农民群体的不同特点,充分挖掘其价值,让不同的农民群体都发挥出相应的作用。
D.如果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那么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与受益权就得不到保障。
3.下列农村人口脱贫方式中,属于“内生式脱贫”的一项是(3分)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4分)
5.中国在减贫实践中为全世界的人类减贫探索出了哪些新路径?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六月的话题
铁凝
5月2日,省报在头版右下角,刊出一封读者来信。
信中揭发S市文化局四位局长借现代戏调演之机,大搞不正之风。
来信者署名:
S市文化局莫雨。
当S市文化局传达室的达师傅把这天的报纸分送到各个办公室后,局内不免出现了一阵不大不小的骚动。
S市文化局没人名叫莫雨。
这一点达师傅比谁都清楚。
可这位写信人莫雨,对当时的一切却了如指掌。
哪位局长携同夫人在宾馆住了多少天,哪位局长驱车游山玩水,甚至哪位局长少交了几顿饭费他都一清二楚。
很快,省里派来了调查组,局长们在“铁的事实”面前,不仅做了检查,还掏出自己腰包补缺。
事情了结后,局里表面上安静了下来。
可又分明感到一种压抑着的激动,都在互相打听:
谁是莫雨?
莫雨是谁?
莫雨自然是化名,这一点达师傅也不比别人傻。
解放前他在城里做过地下党的交通员,比一般人更懂得化名在非常时期的重要意义。
6月2日,达师傅收到一张报社寄给莫雨的稿费汇款单。
按惯例,达师傅接到汇款单后,应在小黑板上写明:
“某某取汇款”,然后将汇款单贴着玻璃靠在传达室窗台上。
这次,他迅速塞进了抽屉。
锁子咔嗒一响,达师傅留心了一下四周,传达室只有他一人。
晚上,达师傅躺在床上翻身。
翻一次身,眼前出现了一个莫雨,那是司机大刘。
那次调演,从头至尾他都是局长们的司机。
达师傅又翻一次身,眼前又出现一个莫雨,这次是财务科长杜彦荣,账面上的事她最清楚。
调演,什么开支不下账?
达师傅不断翻着身,眼前不断出现着莫雨。
他愿意凭自己这双老眼,不动声色地认出莫雨,又不动声色地把汇款单悄悄塞给他(或她)。
就像当年搞地下工作那样,他的任务是传递,临走连个眼神都不须留下。
第二天一上班,达师傅心中的莫雨一个也没出现,主管文物的副局长史正斌却破例来到传达室。
他漫不经心地扫了一眼靠在窗台上的信件说:
“今天的信好像比昨天来得早呵。
”
“那是昨天的。
今天的还没到,得九点钟。
”
史副局长走了,达师傅觉得他出门时分明又扫了一眼那只带锁的抽屉。
难道他发现了什么?
发现了达师傅把通常都靠在窗台上的东西锁进了抽屉?
如果那样,在史副局长眼里,达师傅岂不成了莫雨?
达师傅不是莫雨,也从来没有充当莫雨式人物的打算。
如果领导真盯住你的抽屉,那就是对你的怀疑,七怀疑八怀疑,就可能把自己的饭碗葬送。
想到这些,达师傅还是从腰里拽出了开抽屉的钥匙。
九点钟,传达室门口挂出了人们熟悉的那块小黑板。
在几个领挂号、汇款的人名中,也排列着莫雨。
五十九天过去了,小黑板上的名字更换了五十九遍,只有莫雨的名字凝结在那里。
传达室本是人们过路留步的小天地,但在这五十九天里,传达室突然变得冷清起来。
常找达师傅“杀”两盘的研究室主任不来了。
那个头发剪得短短的、最爱跑传达室的打字员孔令兰也有意无意地躲着达师傅。
日月如梭,明天,是汇款单抵达文化局两个月整。
汇款单上写得明白,两个月不取汇款,邮局就要退回寄款人。
一想起明天,达师傅忽然一阵焦躁不安。
他关掉半导体,长久地注视着窗台上那张小纸片。
他抱歉地瞧着它,懊悔两个月来自己对它的疏远、畏惧和冷落。
……
第二天早晨八点钟,当人们陆续走进文化局大门时,几乎同时发现传达室的玻璃窗忽然变得敞亮起来。
那张焦黄的小纸片不翼而飞了。
一方薄纸的消失,使大家不约而同地松了一口气,现在人们最关心的一件事是问清谁认领了汇款单。
达师傅出现了,他蹬着一辆平板三轮进了大门,车上装的是一车擦地板用的墩布。
他把车停在传达室门口,看看众人,立刻明白了大伙围在这里的意图。
他跨下车座,不慌不忙地掏出一块灰不溜秋的小毛巾擦着汗,只等人们发问了。
“达师傅,汇款单有人取走了?
”还是史副局长先开口,他一字一板地问道。
“不错,领走了。
”
“那,莫雨……”
“莫雨就是我,我就是莫雨。
”达师傅说完,靠在身后毛茸茸的墩布上。
人群一阵骚动,各种眼光纷纷落在达师傅身上。
史正斌也久久盯住达师傅,但谁也没有觉察到他眼光的异常。
当人们散尽后,史副局长才又悄悄问达师傅:
“那……信是你写的?
”
“你怎么还不信,看我文化浅是不是?
不客气说,当年教我文化的那个排长,现今在中央当部长。
”
“是你写的,可那信的笔体……”
“你见过?
写给报社的信,莫非也会落到你手里?
那可真成了大怪事儿。
”
达师傅从车上抽出一把墩布塞进史副局长手里。
史正斌没再说话,接过新墩布,向办公楼走去。
本来,这些天他最忌讳人们说笔体。
10月,几位老局长离职另作安排,史正斌被任命为S市文化局正局长。
上任以来,他总想再找达师傅深谈一次,但总是被一件更重要的事情所耽误。
他找他谈话,是想就势向他说明,写信人不是达师傅,是……是谁?
他又觉得已经失去了在全局披露那次事件真相的必要,他现在是局长。
勇士身上常常存在着懦夫的弱点。
史正斌不相信这个不能称为逻辑的逻辑,可每天路过传达室的窗口时,他心中还是常常泛起这个不伦不类的逻辑。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局里压抑着的激动的氛围,表明人们对莫雨真实身份的好奇,大家纷纷想要当面表达对莫雨举报行为的赞赏与崇敬。
B.史正斌破例出现在传达室,是因为他按照寄信时间推算到汇款单到达的日期,当达师傅说没有时,他还疑惑地看了看抽屉。
C.研究室主任和打字员孔令兰不太愿意去传达室,是因为他们多少猜测出达师傅就是莫雨,减少与达师傅的接触,避免日后惹麻烦。
D.史正斌作为副局长,却暗地搜集其他四位局长的罪状,并化名揭露,最终如愿当上局长。
这体现了他工于心计、擅用权术的形象。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一开头交代了文化局四位局长被揭发的事件,不仅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后文收到报社汇款单等情节做铺垫。
B.“汇款单”是全文线索,围绕“汇款单”对各色人物进行描写,表现了史正斌的怯懦、达师傅的勇敢、围观人群看热闹的心理。
C.小说以“勇士身上常常存在着懦夫的弱点”一句收尾,既高度提炼了史正斌、达师傅的形象特征,也给人思考的空间,含蓄蕴藉。
D.文章语言充满暗示意味,不论是“他眼光的异常”,还是“他最忌讳人们说笔体”,这些反常言行暗示史正斌莫雨的身份。
8.请简要分析达师傅对莫雨的态度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4分)
9.请阅读下面关于圆形人物的论述,据此标准,判断“达师傅”是否为圆形人物,并阐明理由。
(6分)
检验一个人物是否圆形的标准,是看它能否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让我们感到意外。
如果它从不让我们感到意外,它就是扁的。
假使它让我们感到了意外却并不令人信服,它就是扁的想冒充圆的。
——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祖逖,字士稚,范阳道人也。
晋愍帝建兴元年,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
“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
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晋元帝大兴三年夏六月,祖逖将韩潜与后赵将桃豹分据陈川故城,出入相守四旬。
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使数人担米息于道。
豹兵逐之,弃担而走。
豹兵久饥,得米,以为逖士众丰饱,益惧。
后赵将刘夜堂以驴千头运粮馈豹,逖使韩潜及冯铁邀击于汴水,悉获之。
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新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
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
后赵王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
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逖牙门童建杀新蔡内史周密降于后赵。
后赵王斩之,送首于逖曰:
“叛臣逃吏,吾之深仇。
将军之恶,犹吾悉也。
”逖深德之。
自是后赵人叛归逖者,逖皆不纳,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
四年秋七月甲戌,以尚书仆射戴渊为征西将军。
八月,豫州刺史祖逖以戴渊吴士,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且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雍容统之,意甚怏怏。
又闻将有内难,知大功不连,感激发病。
九月,卒于雍丘。
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
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梁、郑之间复骚然矣。
(《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B.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C.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D.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祭酒,官职名,亦指各类首席、主管。
军谘祭酒指首席军事参谋。
B.互市,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间进行往来贸易的通称。
C.感激,文中指感动奋发。
现指对人的好意或帮助产生感动和谢意。
D.士女,古代指男女或已成年而未婚的男女。
文中是普通百姓之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祖逖力主北伐。
他积极向左丞相建言,在缺少兵器兵员的情况下,自铸兵器,自行招募士兵,开始北伐。
B.祖逖善用计谋。
他把布袋装上泥土伪装成米袋,又故意让敌人抢去真米,来迷惑敌人,使敌人感到恐惧。
C.祖逖宽厚仁爱。
他在军中与将士同甘共苦,全力安抚新归附的人,严禁部将侵犯后赵百姓,使边境安宁。
D.祖逖忧愤病逝。
他嫉妒戴渊的才能,不满其接收自己收复的土地,又感到北伐大业难以完成,忧愤而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逖使韩潜及冯铁邀击于汴水,悉获之。
(2)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梁、郑之间复骚然矣。
14.后赵王为缓和与祖逖的关系,采取了哪些措施?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
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注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鸂鶒:
xchì水鸟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邻西舍无相侵”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B.“蚕娘洗茧前溪渌”通过描写“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生活的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C.本诗末尾用一“熟”字收束,描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D.晚春本是山中忙碌的季节,然而本诗作者却并非重在写农忙而着墨于写宁静,但宁静中可见农忙,可谓景中有情,景外有人。
16.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有什么作用?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书写了与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里“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相似境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这些描写与李白在《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3)诗文与“酒”结缘,似乎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
如李白《行路难·其一》中“__________”一句,写友人盛情备美酒为之饯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一句,借酒抒发思乡之深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站在凤凰山下的荒野中,遥望西北, 的长城沉浸在暮霭中,此刻,该还有 的游人吧?
我禁不住朝那边呼喊起来,喊声拖着长长的尾音,在暮色中一波接一波地传送。
少顷,又一波接一波地回过来。
透过那声波,倾听抚摸过长城的画面,传递着长城顿挫有致的质感,令我感受回声挟带着的苍古的气息。
我站在大运河的源头向着万里长城呼喊,作为中华民族最具文化生命和魅力的两大工程原来靠得这样近,几乎一踮脚、一弯腰就可以牵手共舞。
这究竟是天造地设还是 ?
古老的运河与长城默默对视了几多春秋,这是雄迈与坚韧的对视,是阳刚与阴柔的对视,是铁马秋风与杏花春雨的对视,是的伟烈与世俗生活常态的对视。
在它们对视的眼波中,有倾慕,有祝福,有幽怨的诉说和相濡以沫的厮守。
但绝对没有嫉妒,因为它们本身太强大了,有足够的自信,而嫉妒在本质上只属于弱者。
长城和运河把那么一大片朴素的原始形态展示在你的面前,让你在惊悸中叹为观止。
(摘编自《大运河传》)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相去咫尺 恋恋不舍 鬼使神差 一鸣惊人
B.咫尺天涯 流连忘返 鬼斧神工 一鸣惊人
C.咫尺天涯 恋恋不舍 鬼斧神工 石破天惊
D.相去咫尺 流连忘返 鬼使神差 石破天惊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声波让我倾听抚摸长城的画面,感受回声中挟带着苍古的气息,传递着长城顿挫有致的质感。
B.那声波抚摸过长城,传递着长城顿挫有致的质感,令我感受到了回声中挟带着的苍古气息。
C.声波中,倾听抚摸过长城的画面,传递着长城顿挫有致的质感,感受回声挟带着的苍古气息。
D.透过声波,倾听它抚摸过长城,传递着长城顿挫有致的质感,感受回声中挟带着苍古的气息。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中国古代单个的建筑物, :
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
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
每两副梁架之间用枋、檩之类的横木把它们互相牵搭起来,就成了“间”的主要构架,以承托上面的重量。
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 ,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 ),都不妨碍负重的问题。
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极其受重视。
但在其他体系建筑中, ,一般都是草草处理,甚至用女儿墙把它隐藏起来。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由全部开门窗至全部用墙壁,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沒有门窗
B.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沒有门窗
C.由既没有墙壁至也沒有门窗,乃至全部用墙壁全部开门窗
D.由没有门窗也沒有墙壁,乃至全部用墙壁全部开门窗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成功带回了月球的土壤样本。
令人震惊的是,有人翻出了16年前的一张报纸。
结果发现,整个探月计划,早在2004年就制定了,叫“绕”、“落”、“回”三步走。
但是,假如你回到16年前,看到这个新闻,你会怎么想?
16年,好遥远啊,谁知道这16年里会发生什么?
还有多少技术难题需要攻克?
充满了不确定性。
然而就在此后的16年里,整个计划被严丝合缝、半点不差地执行着。
2020年底,计划完成。
有人认为,先制定计划,再分解任务,是实现目标的可靠途径。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议论具有针对性,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2.D
3.B
4.开篇概述中国减贫成就,引出观点;然后从文化传统的角度分析“公本位”思想的根基作用;接着追述新中国的减贫历史,引出以赋能为中心的中国减贫模式,并阐释这一模式的形式和实质;最后总结中国的减贫成就对于本国和世界的意义。
5.传承本国传统文化,为减贫筑牢思想根基;以政府为主导,构建一个广泛可及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运用综合机制,动员各方力量,为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的发展“赋能”;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激发农民内在活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6.B
7.B
8.从拿到汇款单时的偷偷藏匿,体现出达师傅对莫雨的理解和关切;从把汇款单晒出59天,体现出达师傅对莫雨的疏远、畏惧和冷落;从冒充莫雨的大义凛然,体现出达师傅对莫雨认同与钦佩。
9.答案一:
是圆形人物,他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让我们感到意外。
感到意外:
达师傅没有把汇款单放在窗台,却锁紧了抽屉;
达师傅担心自己的饭碗,却又承认自己是“莫雨”。
令人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高 地区 模拟 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