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欠发达地区传统产业集群竞争力.docx
- 文档编号:8303289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30.14KB
浅谈经济欠发达地区传统产业集群竞争力.docx
《浅谈经济欠发达地区传统产业集群竞争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经济欠发达地区传统产业集群竞争力.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经济欠发达地区传统产业集群竞争力
[摘要]文章通过GEM模型对湖南醴陵陶瓷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科学评价发现,设施、供应商和相关辅助产业、厂商的结构和战略这三个方面是其比较薄弱的环节。
文章认为,要提升湖南省醴陵陶瓷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就必须突破这些薄弱环节,从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个层面采取有效措施。
[关键词]GEM模型;经济欠发达地区;传统产业集群竞争力;醴陵陶瓷产业集群
如何使传统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并保持旺盛的活力和生命力,已经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
从全国的情况来看,虽然一些地区如江浙的传统产业集群发展迅速、竞争力增强,然而众多欠发达地区的传统产业集群却发展不起来,竞争力不断下降。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这种差异的产生?
虽然有国家政策、地区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但关键在于传统产业集群能否对自身竞争力进行科学评价,进而找出影响自身竞争力的劣势因素所在。
本文以GEM模型为分析工具,对湖南省醴陵陶瓷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科学评价,并提出进一步提升醴陵陶瓷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建议,以为欠发达地区寻求提升传统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提供借鉴,进而促进我国各地传统产业集群的持续快速发展。
一、醴陵陶瓷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湖南省醴陵是我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2006年湖南省把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列为省50个支持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集群。
(一)产业规模方面
醴陵的日用瓷产量占湖南省的95%以上,占全国陶瓷总产量的15%左右,位列全国第三位。
醴陵共有陶瓷企业47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0家,占36.6%;规模以下企业359家,占64.4%;实现工业总产出72亿元,占醴陵全部工业总产出的37.8%,约占湖南省工业总产出的1%,对醴陵GDP贡献率达22.5%;年末总资产32.1亿元;全部陶瓷企业从业人员近10万人。
2006年,醴陵全年共生产日用陶瓷18.3亿件,其中出口8.35亿件,工业陶瓷24万吨。
(二)地理分布方面
醴陵陶瓷产业主要集中在醴陵城区、城郊和106国道东南乡沿线的浦口、王仙、黄沙、东堡、孙家湾、嘉树和泗汾等乡镇,分布范围约为40平方公里,形成了以国光瓷业、群力瓷厂为代表的城北工艺美术瓷产区,以华联瓷业为代表的嘉树、孙家湾炻瓷产区,以湖南电力电瓷电器厂、浦口华鑫公司为代表的浦口、阳东和大林电瓷产区,以泰鑫瓷业为代表的城南工程陶瓷产区和沈潭、东富工业陶瓷产区等几个特色陶瓷工业产业带。
(三)产品种类方面
按产品制作工艺分,醴陵陶瓷产品可分为高温瓷、中温瓷;按产品结构分,醴陵陶瓷可分为日用瓷、建筑陶瓷、工艺瓷、特种瓷和电瓷等;从新产品来看,醴陵陶瓷有轻质陶瓷填料、550千伏六氟化硫瓷套、真空陶瓷管、抗菌陶瓷、骨玉瓷、康玉瓷、象牙瓷和炻瓷等一批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的新产品。
(四)企业性质方面
在醴陵登记注册的陶瓷企业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等多种类型。
二、运用GEM模型对醴陵陶瓷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
(一)评价步骤
1 前期资料搜集。
根据GEM模型的六个因素,设计了“醴陵陶瓷产业集群”调查问卷。
湖南省醴陵陶瓷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所需资料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别约谈方式进行搜集。
对醴陵22家陶瓷及相关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2份,收回有效问卷14份。
其中,日用陶瓷企业7家、工艺美术瓷企业2家、电瓷企业3家、工业瓷企业1家、生产多种类型陶瓷企业1家、国有企业2家、中外合资4家、股份制企业4家和独资企业4家。
在个别约谈方式的调查中,对11家陶瓷企业的最高负责人、4个政府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和湖南陶瓷协会的相关人员进行了访谈。
2 统计并分析资料。
应用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法)计算出各个影响因素的权重。
通过对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内企业的问卷调查所得数据统计,在结合GEM模型六个因素和醴陵陶瓷产业集群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与该集群相关度较强的25项二级指标,具体的指标体系、指标权重和指标评分如表-1所示。
3 应用GEM模型进行分析。
根据指标得分,应用GEM模型进行计算,从而得出湖南省醴陵陶瓷产业集群竞争力的GEM模型得分,具体计算过程
(二)对量化结果进行分析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可知,湖南省醴陵陶瓷产业集群竞争力的GEM模型得分为380分,全国平均水平为250分(把六个因素定为5分再代入GEM模型的计算公式中进行运算即可得出),该集群的6个一级指标的平均得分约为6.20分,说明其具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实力,但总体来说竞争优势不明显。
而其中的资源、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等3个指标平均为6.7分,说明在上述3个方面湖南省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已经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是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在设施、供应商和相关辅助产业、厂商的结构和战略等方面的得分较少,分别为5.64分、5.56分和5.88分,说明这3个方面的因素是该集群的弱项,已经成为制约醴陵陶瓷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素。
下面对影响湖南醴陵陶瓷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六大因素进行分析。
第一,“资源”指标得分较高,为7.49分,说明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良好。
其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技术人员方面。
醴陵有数量多和技术熟练的专业陶瓷生产艺人,特别是在工艺美术瓷中有邓文科等数十名全国工艺美术大师、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和高级工程师。
这是醴陵陶瓷产业发展的优势,但与江西景德镇相比,大师数量偏少、年龄结构偏大,这也是醴陵陶瓷产业发展需要注意的地方。
二是资本资源方面。
调查的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平均固定资产为1984.37万元。
三是醴陵有中国唯一的釉下五彩的技艺。
四是能源供应方面。
调查中使用了天然气的企业有11家,天然气普及率为64.2%,使用天然气作为主要能源的企业的平均税前利润为269.94万元,使用其它能源作为主要能源的企业其税前利润仅75.67万元,前者利润是后者利润的3.57倍。
这些都是醴陵陶瓷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
第二,“设施”方面表现较弱。
调查的企业全部认为醴陵陶瓷产业工业园的设施比较完善,目前已经有28家企业在工业园区落户,但落户的企业以本地企业为主,说明陶瓷工业园吸引外来投资的能力有限,园内大型的专业化配套企业还比较欠缺。
湖南省陶瓷行业协会虽然落户醴陵,但调查中的企业普遍认为该协会的作用还未真正发挥。
集群内企业融资能力不强,调查中的企业有11家采取企业自筹的方式融资,有10家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融资,这也说明企
业融资方式较为单一。
醴陵境内存款达73亿元,但仅利用了23亿元,还有50亿元存款尚未被利用,说明醴陵金融市场前景很广阔。
醴陵交通便利,公路、铁路、水路都十分方便,还有醴陵至出海口的专线,这在内陆腹地的县级市中并不多见。
目前,醴陵的公共科研机构相对缺乏,只有几家大企业设有研究机构,而这几家研究机构都分别隶属于各自企业,科研成果不能被集群内其它企业共享,不利于集群内资源的整合,而且企业的研发多为简单的技术改进,与国际市场的要求相距甚远,不利于集群的长远发展。
调查中的企业的科研平均投入为75.86万元,数额较小,这说明集群内企业对科研还认识不足。
醴陵商业环境较好,设有商检和海关两个部门,这在地处内陆的县级市中也是很少见的,这为集群内企业出口提供了方便。
123下一页
第三,“供应商与相关企业”方面表现较弱。
醴陵陶瓷产业集群的配套企业规模小、数量少,甚至提供的产品有些还达不到陶瓷企业生产高标准陶瓷的要求。
如本地生产的瓷泥500元~600元/吨,而外地精制瓷泥要2500元~2600元/吨,尽管外地瓷泥比本地瓷泥贵了2000元/吨,但本地厂商仍然宁愿到外地购买,原因就在于本地生产的瓷泥达不到生产高档陶瓷的要求。
类似的情况在产品包装等环节也同样存在。
这说明本地供应商的实力还有待增强,专业化程度还有待提高。
在调查的企业中,日用瓷企业在醴陵采购瓷泥的平均比例为33.33%,电瓷企业在醴陵采购瓷泥的平均比例为45%,高于国内平均水平。
现实中,除了醴陵本地产瓷泥外,湖南省还有衡阳县界牌这个国家级的主要瓷泥产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醴陵陶瓷产业集群的发展。
第四,“厂商结构和战略”方面表现较弱。
调查中的企业有8家制定了中、长期的发展目标,占调查总量的57.14%。
在实现其战略发展目标的方式中,2家企业采用扩大生产规模方式;8家企业采用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方式;4家企业采取两种方式并重的方式。
这说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进取心较强。
股份制企业是集群内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经营、管理上能更灵活地适应市场的要求,所以产权结构得分较高。
企业内部竞争激烈,有10家调查中的企业认为集群内的竞争是恶性竞争,占调查总数的71.43%,其竞争多集中于成本,在技术水平及创新能力方面的竞争相对较少。
此外,由于企业间相互压价,导致了集群内企业产量大利润却不高。
目前,已经有部分集群企业意识到了自身的弱点,并积极在技术、工艺和设计等环节上进行改进,通过提高产品的附件值,形成自己的特色,进而避免过于激烈的竞争。
第五,“本地市场”表现较好。
国内陶瓷市场规模较大,虽然醴陵釉下五彩瓷占国内市场份额较小,但由于醴陵釉下五彩瓷具有环保、健康两大特点,很符合现代人的生活和消费观念,国内现在已经出现了釉下五彩瓷收藏热,这说明醴陵釉下五彩瓷发展的潜力很大,调查中有12家企业认为醴陵瓷器的前景还是相当可观的,这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第六,“外部市场”表现较好。
近年来兴起的炻瓷表现较好,以出口为主,主要销往北美洲、欧洲、东南亚和中东等地区,其它日用瓷也有相当一部分用来出口。
但是,出口的产品仍然是以中低档为主,产品还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调查中的企业有10家认为,产品在进入外国市场时难度较大,进入外国市场的障碍还很多。
企业进入外国市场的壁垒主要有对国外市场的不了解、缺乏专业人才以及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等。
由此可见,醴陵陶瓷产业集群要继续发展,就势必要突破薄弱环节,只有这样醴陵陶瓷产业才能不断发展,醴陵陶瓷产业集群的作用才会更加显着。
三、进一步提升醴陵陶瓷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建议
Domain:
more:
wzlskwk
(一)政府方面
第一,加强与相关大学的联系,培养和引进专业的陶瓷人才,增强集群发展后劲;第二,政府要加大对大型专业化陶瓷配套企业的引进力度,不断完善工业园内设施,努力促进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内的专业化分工;第三,培养一批具有强竞争力的龙头陶瓷企业并组建上市公司,打造出醴陵经济的“航空母舰”和“单打冠军”;第四,建立信贷安全区,解决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突破企业资金瓶颈;第五,以政府牵头,加大科技投入,设立公共的研发平台,为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内企业服务;第六,挖掘醴陵陶瓷文化,打造“中国瓷城”品牌。
(二)行业协会方面
第一,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尽量避免恶性竞争,引导企业之间的竞争朝良性发展;第二,行业协会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为集群内企业提供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三)企业方面
第一,提高天然气利用率,实现成本、环境双赢;第二,企业应加大市场调研力度、分析消费者喜好和不断开发生产出适应消费者心理的产品,做到引领市场潮流,挖掘市场潜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第三,打造醴陵陶瓷企业品牌,进一步提升醴陵陶瓷企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醴陵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A],醴陵统计,2008,(3):
4
挖掘表达陶瓷文化,彰显魅力瓷城特色——醴陵市陶瓷文化遗产调查报告[R]醴陵市政协,2007,(6):
2
做强醴陵陶瓷产业是加速推进株洲新型工业化的需要——醴陵市政协陶瓷产业调查报告[R],醴陵市政协,2007,(10):
5
TimPadmoreandHervey,Gibson,ModelingsystemsofinnovationII:
Aframeworkofindustrialclusteranalysisinregions[J],ResearchPolicy,1998,(26):
55—58
[摘 要]文章从追溯“文化产业”的诞生历程入手,通过引用多个国家的统计数据,指出了“文化产业”研究中存在的理论推崇与实际绩效的矛盾,并从经济理论上加以佐证,文章最后提出了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反思.
[关键词]经济危机;文化产业;经济拉动
自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风波”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性经济衰退,中国也未能幸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8年中国GDP季度增幅依次为10.6%、10.4%、9.9%、9%,到2009年第一季度,GDP增幅剧减至6.1%,二季度稍好,也仅7.1%,形势不容乐观.
2009年初的“两会”期间不断有代表呼吁:
将“文化产业”作为“金融危机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1]。
此前,学术界对“文化产业”的赞美之词一直络绎不绝,诸如“文化产业是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新兴产业,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P1)、“文化产业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展示了自己作为‘朝阳产业’的无穷魅力,并迅速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P3)、“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和支柱产业”(P1),诸如此类的话语在其他论述中亦屡见不鲜。
文化产业真的能够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甚至成为一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吗?
对此,本文持有异议,并拟从外国与中国、理论与实践的层面,指出前述命题中存在的值得商榷之处.
一、突如其来的“文化产业”
1947年,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领军人物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在其专着《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将商业化和标准化了的大众文化称为“文化产业”,并批评了“文化产业”的平庸、强迫性与单一性。
此后英国的“伯明翰学派”尽管得出了与法兰克福学派不同的结论,但采用了同样的“理论-意识形态”研究范式.
1994年,澳大利亚发表了一个政府工作报告《创意国度》,强调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至此,“文化产业”开始纳入政府施政纲领。
《创意国度》的发表,标志着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态度由原来的理论性思辨转向了现实生活中的倡导与扶持。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澳洲的经济与文化实力并不占优势,因此其政策主张并没有引起世人太多的关注,直到1997年情况才为之一变.
1997年7月,工党赢得了英国大选,为了应对当时的经济衰退,工党政府进行了机构重组,成立了“文体传媒部”,力图将“文化产业”①作为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并组建了一个“创意产业专家组”,进行创意产业界定、创意产业纲要拟订、创意产业成果计量等工作。
1998年和2001年,“文体传媒部”分别公布了当年的《文化产业行动纲领》,把“文化产业”看作增长最快的部门之一,认为应纳入国家的政治议程。
在英国的鼓噪下,其他国家也纷纷跟进,宣布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
一时间,“文化产业”声名大振.
但是英国政府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搞清什么是文化产业,以至于它的后继者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
2000年,奥地利新任命了一位负责艺术管理的国务卿,他宣称:
在未来的文化和经济政策中,文化产业是最有前途的行业。
在当时的奥地利,没人真正知道他在谈论什么,甚至,连这位国务卿本人也不知道“文化产业”到底是什么。
虽然“文化产业”已被纳入了奥地利文化政策争论的核心,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已经搞清楚“文化产业”能够带来什么样的经济增长、艺术进步或文化发展.
在笔者看来,所谓的“文化产业”不过是从现有的各产业———主要是“第三产业”下属的各行业中抽取一部分,组成一个“新”的产业形态,使之成为继一、二、三产业之后的“第四产业”。
“文化产业”仍然属于传统的三大产业的范畴,只不过在重新排列组合后具有了新的性质与功能。
由于各国/地区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偏差,各国/地区所抽取的“文化产业”的范围也互不相同(表1)(P53).
表1 各国/地区文化创意产业范畴比较分析表由于各国/地区在“文化产业”的界定上难以达成共识,那么我们有理由质疑:
既然各国/地区的“文化产业”外延各不相同,所得到的统计数据就难免缺乏可比性,那么所谓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支柱产业”的说法就值得慎思明辨了.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
尽管各国/地区在“文化产业”的范围上存在分歧,但仍有很大一部分处于各方外延的重叠之处。
大卫·所罗斯比分析了几种“文化产业”的分类模型,发现在确定“文化产业”的范围时,各方对以下部门没有疑义:
广播、电影、电视、戏剧、舞蹈、音乐、音像、电子游戏、视觉艺术、广告、摄影、手工艺、出版。
事实上,这些达成共识的部门占据了“文化产业”外延的大部分,从而使各国的“文化产业”统计数据又具有了一定的可比性.
二、“文化产业”之经济拉动作用的经验验证
世界各国中,英国在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方面一直处于前列,因此我们决定“管中窥豹”:
以英国作为典型,通过英国“文体传媒部”的统计数据透视文化产业的经济作用.123下一页
在英国,政府和学术界高调宣扬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给人一种任何地方都能发展“文化产业”的幻觉,似乎“文化产业”成了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各个地区纷纷宣称要建立本地的“创意中心”或“文化产业区”,将“文化产业”当作一个应当大力扶持和培养的部门,全然不顾各地不同的工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历史传统。
另一方面,“文体传媒部”提供的数据表明:
在英国各大产业中,“文化产业”的经济重要性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大.
以2004年为例(图1),在产生的增加值总额①(GVA)中,“其它服务业”的贡献超过了2/3,稳居第一主力的位置;其次是制造业,其GVA占全部GVA的比重超过10%;剩下的农业、采矿、建筑、旅游和文化产业所产生的“增加值总额(GVA)”占总体增加值的比例都不大,均低于10%,属于“第三梯队”的行列.
只有在“第三梯队”里面,“文化产业”才算得上贡献最大的行业,但从宏观来看,“文化产业”对整体经济增加值的贡献仍然有限。
当然,我们不排除未来英国的“文化产业”将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图1 2004年英国各行业增加值占全部经济增加值的比重 资料来源:
英国文体传媒部 另一方面,从1997~2006年的十年间,英国“文化产业”所产生的增加值在全部经济增加值中的比例一直不高,始终在5%~7%之间徘徊(图2),虽然有增长的迹象但速度缓慢。
依此趋势,要使“文化产业”成为推动经济成长的重要因子,还需待以时日.
资料来源:
2009年1月英国“文体传媒部”的《创意产业经济统计公报》 不但英国的“文化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处于次要地位,其他主要发达国家也大抵如此。
图3来自于英国“文体传媒部”的统计,刻画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五个重要成员国的“文化产业”对本国GDP的贡献,即使贡献率最高的英国也不过6%左右,其余四国大都在3%~4%之间。
很显然,这样的态势难以证明“文化产业”对宏观经济成长的重要意义。
考虑到各国“文化产业”统计口径的差别,我们再选取我国香港和台湾地方政府对主要国家“文化产业”的统计数据(表2及图4),作为审视“文化产业”的经济意义的参照。
如果说图3反映了英国人的视角,则表2出自香港人的视角,我们可以从表2得出与图3相似的结论:
美国和台湾省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6%以上,其余国家都在3%~5%之间。
这样,无论是欧洲的英国还是亚洲的香港,其统计数据都支持我们的假设:
“文化产业”在发达国家/地区经济总量中的比例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大!
但表2也同时表明:
“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一般产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可观的增长潜力,这恐怕是世界各国看好“文化产业”的主要原因了,但良好的发展前景并不等于现实,何况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规模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偏低.
图4所选取的样本中有将近一半来自亚洲,同时也包含欧、美、澳洲的国家,显得更有代表性。
在图4中,美国和英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例最大,在5%~6%之间;澳大利亚、韩国、香港、台湾的“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在3%~4%之间,只有新西兰最低,仅1.7%。
图4同样表明:
“文化产业”在各国/地区GDP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更不是“支柱产业”!
表2 创意产业经济价值———所选国家/地区概览
三、“文化产业”之经济拉动作用的理论探讨
无论在哪个国家,“文化产业”涵盖的部门都多种多样,从“影视出版”、“演艺经纪”到“广告设计”、“文化遗产”……不一而足。
就行政管理来说,上述行业分别由不同的政府机构管辖。
发展“文化产业”,要求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政府机构彼此协调,涉及的机构越多,协调的难度就越大,有时难免出现互相扯皮、互相拆台的现象;从学术研究来看,无论电影、电视、戏剧、广告、网络游戏,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但我们缺乏适合各个部门的通用研究方法。
各个部门的赢利能力也千差万别,网络游戏、影视节目能够轻易地赚取大把钞票,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主要依靠政府拨款,赢利性差。
因此,我们不能笼统地谈论“文化产业”的经济带动作用,而应按赢利性的大小分别探讨.
[摘 要]文章从追溯“文化产业”的诞生历程入手,通过引用多个国家的统计数据,指出了“文化产业”研究中存在的理论推崇与实际绩效的矛盾,并从经济理论上加以佐证,文章最后提出了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反思.
[关键词]经济危机;文化产业;经济拉动
自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风波”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性经济衰退,中国也未能幸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8年中国GDP季度增幅依次为10.6%、10.4%、9.9%、9%,到2009年第一季度,GDP增幅剧减至6.1%,二季度稍好,也仅7.1%,形势不容乐观.
2009年初的“两会”期间不断有代表呼吁:
将“文化产业”作为“金融危机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1]。
此前,学术界对“文化产业”的赞美之词一直络绎不绝,诸如“文化产业是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新兴产业,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P1)、“文化产业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展示了自己作为‘朝阳产业’的无穷魅力,并迅速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P3)、“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和支柱产业”(P1),诸如此类的话语在其他论述中亦屡见不鲜。
文化产业真的能够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甚至成为一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吗?
对此,本文持有异议,并拟从外国与中国、理论与实践的层面,指出前述命题中存在的值得商榷之处.
一、突如其来的“文化产业”
1947年,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领军人物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在其专着《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将商业化和标准化了的大众文化称为“文化产业”,并批评了“文化产业”的平庸、强迫性与单一性。
此后英国的“伯明翰学派”尽管得出了与法兰克福学派不同的结论,但采用了同样的“理论-意识形态”研究范式.
1994年,澳大利亚发表了一个政府工作报告《创意国度》,强调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至此,“文化产业”开始纳入政府施政纲领。
《创意国度》的发表,标志着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态度由原来的理论性思辨转向了现实生活中的倡导与扶持。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澳洲的经济与文化实力并不占优势,因此其政策主张并没有引起世人太多的关注,直到1997年情况才为之一变.
1997年7月,工党赢得了英国大选,为了应对当时的经济衰退,工党政府进行了机构重组,成立了“文体传媒部”,力图将“文化产业”①作为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并组建了一个“创意产业专家组”,进行创意产业界定、创意产业纲要拟订、创意产业成果计量等工作。
1998年和2001年,“文体传媒部”分别公布了当年的《文化产业行动纲领》,把“文化产业”看作增长最快的部门之一,认为应纳入国家的政治议程。
在英国的鼓噪下,其他国家也纷纷跟进,宣布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
一时间,“文化产业”声名大振.
但是英国政府似乎没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经济 发达地区 传统产业 集群 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