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东省日照青山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 文档编号:8287926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45.57KB
历史山东省日照青山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历史山东省日照青山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山东省日照青山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山东省日照青山学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山东省日照青山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题中的四个选项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
1.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
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B.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
C.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D.农耕经济成为各朝根本
2.《我们的中国》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
该观点
A.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意在说明分封制标志中华民族形成
C.强调分封制之下存在着大一统因素
D.已经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3.“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
”材料主要体现出秦朝
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4.高焕祥在《秦汉廷议制度试析》中说:
秦汉廷议内容之广、规模之大,气氛之激烈都是空前绝后的;据不完全统计,其间四百年里有文可证的廷议就达百余次,而明文记载的被皇帝采纳的就有80多次。
这说明廷议
A.扩大官僚权力实现对皇帝集权的制约B.是国家的决策中枢
C.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封建体制的弊端 D.是民主制意义上的议事
5.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
这客观上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6.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
这说明元朝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7.明代都察院与刑部、大理寺并称为“三法司”,如果在办案的过程中,刑部或大理寺错误严重,都察院有权对其进行弹劾,都御史还有提督各道、考察百官、朝会纠仪的权力。
明代都察院
A.削弱相权并监督百官B.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
C.具有三权制衡的特点D.保障了国家机器运转
8.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
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
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C.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9.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在《阿卡奈人》中描绘一雅典公民:
“我可总是头一个到场……一个人坐好了以后,只好自个儿叹叹气、打打哈欠、伸伸懒腰、转过来、转过去、画画符、拔拔鼻毛、算算数目。
”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B.民众己失去政治热情
C.参政是民众的义务D.统一的公民集体形成
10.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在镇压了同盟城邦米提林暴动后,在愤怒驱使下,雅典人决定把米提林全体成年男子处以死刑,把妇女和未成年人变为奴隶。
后冷静下来,对这个决定感到震惊,才决定重新召开公民大会讨论解决办法。
这表明雅典
A.理性主义深入人心B.民主决策带有感情色彩
C.城邦利益居于首位D.公民人身自由遭到侵犯
11.《世界文明史》载:
“罗马公民最可贵的特权就是他的身体、财产、权利受法律保护。
他在涉讼之时可不受刑罚或粗暴对待,罗马法最值得赞美的是它保护个人对抗国家。
”材料表明,罗马法的价值主要在于
A.防范公权力侵害私权利B.保护罗马公民享有特权
C.鼓励公民个人对抗国家D.个人权益高于国家利益
12.公元前445年,罗马保民官坎努利斯提议平民有权当选执政官,因贵族的执意抵制,改设贵族、平民均可当选军政官,行使执政官职权。
贵族随即提出增设检察官,只从贵族中推选。
该历史现象说明了
A.罗马对外征服过程中的矛盾突出
B.罗马公民的权利受到法律保护
C.万民法的出现是历史选择的产物
D.平民与贵族斗争的尖锐复杂性
13.詹宁斯描述某国体制:
“……首先是作为特别措施召集的,然后发展为一般惯例,最后变成了一种义务。
它起初是辅佐性的,后来僵持不下,经过两次革命之后,最终贏得了最高地位。
大臣在开始是作为书记官或秘书辅佐国王的,然后是以国王的名义作为国王的代表行亊,最后則是代表自己行亊,在必要时才向国工请示。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描述的是德国近代政治体制
B.走了条疾风暴兩的变革之路
C.尊重传统与适时变革相结合
D.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14.(题文)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
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
”这说明此宪法
A.体现了共和主义原则B.规定了中央集权制统治
C.具有民主政治的色彩D.确立了权力制衡的原则
15.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法国宪法史上绝无仅有的最简单、最经验主义的一部宪法。
它一无序言,二无理论说明,所有法律都仅限于分别阐述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相互间的关系。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B.法国人高效务实的风格
C.民众毫无任何民主权利D.法国政治环境的特殊性
16.1902年,美国总统决定提名霍姆斯为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
霍姆斯
A.任期6年,可连任B.任职需要参议院批准
C.被授予最高立法权D.由选民按每州两名选出
17.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之后,现代国际体系塑造出‘中国’这一现代概念,她需要以一国的身份参与世界各国亊务,而不再是以天下共主的身份领导无边无际的‘天下’。
由此,中国在外来军亊挑战下,开始向近现代社会艰难转型。
”下列能够体现晚清逐渐融入近现代国际体系的是
A.承认租界管理本国侨民B.允许西方来华传教游历
C.互派公使进驻对方国都D.甲午战后放弃宗藩朝鲜
18.淸代捐输(即由士民报效.向国家捐献财物,政府对捐输人给予奖励盛行。
按旧制,捐人须赴户部领照,款项归户部拨用。
咸丰以来,政府同意户部发空白文武职衔及贡、监生执照给地方省府,捐输人可直接在地方激纳财物。
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A.西方国家进一步加剧对华侵略
B.绅商群体的经济实力发展壮大
C.农民起义对清政府财政的冲击
D.晚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吏治腐败
19.有学者认为:
《临时约法》中反对总统制,追求“超议会制”的所谓民权主义制宪目标,忽视了在宪政制度框架中仍然握有实权的总统角色:
而且立法与行政机关,“万一发生争执,双方都没有合法的手段来制约对方”。
该学者旨在说明约法
A.权力分散降低行政效率B.賦予议会过大权力
C.有利于防止专制维护共和D.政体构建本身存在缺陷
20.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21.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称,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22.分析我国《1901~1911年工人罢工次数分布统计表》,造成这种地区差异较大的最主要原因是( )
1901~1911年工人罢工次数分布统计表
省份
总计
省份
总计
省份
总计
江苏
45
安徽
17
奉天
5
广东
24
湖北
9
北京
2
浙江
22
四川
11
陕西
2
福建
17
广西
8
吉林
1
A.沿海地区地理位置相对优越
B.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清政府控制力量强弱的体现
D.通商口岸商人政治诉求强烈
23.某学者在研究中国近代人口的变化时,根据相关资料编制了下面的表格。
据表格信息,推断导致此时期三省人口锐减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战争的冲击
B.通商口岸开放后对人口的吸引
C.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恶果
D.近代工业兴起对劳动力的吸纳
24.“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
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这里的“迥然不同”主要在于此次革命( )
A.推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B.实现了民族独立与富强
C.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D.终结了封建主义的传统
二、非选择题(共52分,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
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隋代一统,惩责其非,废九品中正法而创进士科。
历代踵行,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摘编自顾颉刚《中国考试制度史》序文
材料二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学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试其行艺,优者依次升入内舍及上舍。
外舍生每年升舍考试,考试合格,尚不能直接升舍,还要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凡列入一、二等者,才能升入内舍学习。
内舍进行升舍考试,若成绩达到优平二等,再参考平时成绩及操行,才能升入上舍学习。
上舍生学习两年,期满进行毕业考试,由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与。
成绩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试”。
后来,武学、算学及地方官学等,大都仿照太学三舍法,考试、升补,悉如太学。
——摘编自苗春德《宋代教育》
材料三下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部分试题:
“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
……三者孰为最急策”。
“泰西(西方)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
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
“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杈而国以不振。
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度主要特点。
(4分)
(2)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舍法在考试制度方面的主要特点。
分析三舍法对宋代学校教育的影响。
(10分)
(3)材料三中试题内容折射出清末科举注重选拔怎样的新式人才?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新式人才观形成的原因。
(11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妥协”一词在中国近代政治语境中常以贬义的形式出现,意为无原则地让步、退缩,“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被看作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然而,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宪政的实践却显示出,没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互妥协与利益让渡,他们的历史发展就无法淌过深水区和激流区。
要求:
试以近代欧美国家民主政治的实践为例(要求至少以两个国家为例,论述充分、表达清晰),阐述以上观点。
27.(15分)
材料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大名商人出身的北方汉族财相卢世荣主持财政期间,向忽必烈提出一条改革意见,其内容是:
用官钱购南方棉帛运到北方牧区换取羊、马,然后把这些羊、马交给当地牧民订合同放牧取利。
合同规定皮毛、筋角、酥酪等的十分之二给牧民,其余由官府出售。
“马以备军兴,羊以充赐予”。
忽必烈听罢卢氏建议后说,这是“祖宗时欲行之而未果”的计划。
他要求卢世荣尽快推行。
卢世荣死后他的其他许多经济管理意见在忽必烈那里并没有因人废言,这条意见也是没废弃的。
卢世荣之后的财相藏族人桑哥执政间创建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至元二十四年夏忽必烈同意忻都(蒙古贵族)以新钞11.06万锭,银1593锭、金100两付江南各省与民大规模互市;次年九月桑哥请示忽必烈批准营造五个库于禁中贮币帛,当与这个农牧南北大贸易蓝图的实际实施相关。
——摘编自张岱年等主编《中国全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元代“农牧南北大贸易”得以实施的条件。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代“农牧南北大贸易”的影响。
(7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48分)
1---10ACBCBADBDB
11—20ADCCDBCCDB
21—24DBAC
二、非选择题(52分)
25.(25分)【答案】
(1)特点:
延续时间长且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
(4分)
(2)特点:
升舍实行定期考试且与平时成绩及操行考核结合;毕业考试实行教考分离;毕业考试成绩等级与官员选拔直接挂钩。
(6分)
影响:
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和选拔人才;有助于完善学校教育管理制度。
(4分)
(3)新式人才:
了解西方文明,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原因:
近代以来中国受到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影响;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的冲击;需要实用人才应对近代社会问题;传统科举制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时代需要。
26.(12分)【答案】观点:
妥协在欧美国家民主政治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论证:
例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光荣革命都体现了妥协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期也经历了轰轰烈烈的暴力革命,革命过程曲折反复。
而后期则以妥协的方式探索出一条适合英国国情的转型道路。
克伦威尔死后,英国政局动荡,资产阶级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革命成果,选择让斯图亚特王朝重掌政权。
这体现了一定的妥协。
由于请回来的国王缺乏妥协精神,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又有了后来的光荣革命。
光荣革命体现了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相互妥协。
(举议会改革的例子或政体特点的例子亦可)
例二:
美国《1787年宪法》
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充满了矛盾,如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权和矛盾、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南方州与北方州的矛盾。
最终通过实行联邦制、议员分配比例、奴隶人口计算等方法调和了各方矛盾。
体现了各方的妥协
例三:
法国1875宪法的制定
法国共和之路过程曲折,充满暴力。
1875年宪法得以通过,体现了共和派与君主派的妥协,承认共和,这是君主派的妥协,而赋予总统以大权,这又体现了共和派的妥协。
正是双方的妥协才使得宪法得以签定,共和体制确立下来。
(任举两个国家例子)
27.(15分)
(1)条件:
元朝统一中国,统治中枢已靠近南方文明区;忽必烈之前蒙古统治者的夙愿;南宋时经济重心已经移到南方,北方亟需南方物产;统一货币的推行;农牧业制度的保障;卢世荣汉人出身、商人经历;忽必烈的支持和推广。
(8分,每点2分,任答四点即可)
(2)影响:
增加了元朝国家的财政收入;满足了统治者对财富的追求;为国家增加了羊、马的来源;巩固了元朝统治;加速了蒙古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暂时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山东省 日照 青山 学校 届高三 上学 第一次 月考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