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小课题结题鉴定书模板.docx
- 文档编号:8287907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7.14KB
专项小课题结题鉴定书模板.docx
《专项小课题结题鉴定书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项小课题结题鉴定书模板.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项小课题结题鉴定书模板
附件4:
2014年榆林市教育技术研究教育信息化
专项小课题
结题鉴定书
课题编号:
20140031
课题名称:
《小学信息化管理与应用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
李建阳
申报单位:
靖边县第六小学
研究起止时间:
2014年4月20日至2015年3月20日
组织鉴定单位:
鉴定日期:
榆林市电教馆制
课题研究、成果鉴定参与人员表
主
要
研
究
人
员
名
单
姓名
性别
专业
职称
工作单位
对课题的主要贡献
李建阳
男
计算机
一级
靖边县第六小学
何智慧
女
计算机
二级
靖边县第六小学
郭建丽
女
计算机
二级
靖边县第六小学
鉴
定
组
成
员
名
单
姓名
性别
专业
职称
工作单位
鉴定意见
鉴定组组长(签名)
年月日
鉴定组成员(签名):
榆林市电化教育馆(盖章)
年月日
一、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的提出;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实施过程即实施步骤;主要研究成果;研究结论与分析(含创新点);存在问题;参考文献。
不少于6000字。
)
信息化管理与应用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工具的不断更新,遍布全球的互联网络正在无时无刻、无所不在地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这是对教育的严峻挑战,也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教育信息化的实质,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与教学的各个方面的广泛应用;建设教育信息资源,这是教育信息化顺利发展的关键;建设教育信息网络系统,这是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基础;建设教育信息技术及应用的人才队伍,这是教信息化的成功之本……所以推进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行政举措,更是科学技术和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谁抓住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动权,谁就抓住了学校发展的主动权。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我校目前的实际情况,我们设立了“小学信息化管理与应用研究”这一课题,将信息化建设确定为21世纪第一个“学校发展十年规划”的主要着力点,并以此促进学校管理、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改革等诸方面的全方位提升,营造开放性、动态性、交互性和主体性的学习化环境。
现状与问题:
(1)靖边县第六小学是一所市级标准化学校和市级教育信息化示范校。
学校现有4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515名,教职工164名。
近年来,学校在总结、反思、提炼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实施“阳光教育”办学思想,特别重视教育信息化创建工作,阳光文化和信息教育已成为我校的亮点工作。
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学校于2008年建立了校园网站,设有新闻中心、德育之窗、教师频道、莘莘学子、家校互动、校园文化、资源中心、党旗飘飘和影音在线等十多个栏目。
2011年至2013年,自筹资金100多万元,为所有班级和各功能部室安装了多媒体触控电子白板,在全县最早实现电子白板“班班通”。
为了确保“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空间人人通”,全面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将移动千兆光纤引入校园。
同时,为了方便教育教学和安全管理,投资30多万元配备了无盲点数字监控设备,校园前区、教室、操场、部室,总共装有98个高清无线数字监控摄像头。
为每位教师都配有笔记本电脑;拥有高性能的服务器1台;配置了硬件防火墙、网络版病毒监控系统等网络安全设备;每个班级均配置多媒体电子白板设备。
硬件水平在本县属于前列。
如何更有效的管理与使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问题。
(2)我校一直以来重视科研工作,提出了课题引领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思路。
积累了一定的科研经验。
通过几年的资源建设工作,教师手中,各教研组都搜集、整理了大量的素材,各学科都拥有了一定的素材和资源储备,但是缺少必要的整合。
学校虽然已经分别建设了教学资源平台和教案平台,但是只起到储存的作用,教师要应用资源还需要登录不同的平台,寻找、下载、修改,费时费力,希望有一些快捷的方法和途径,由于这些资源不能够直接在平台上运行,不能直接支持课堂教学,需要更加快捷的平台支持应用。
我们通过做《教师资源需求调查问卷》、《教师技术能力水平调查问卷》、《学校信息化设备调查问卷》了解教师需求与现状,并对现有设备性能进行梳理,综合调查结果,发现平台的建设缺乏系统性,对于资源管理缺乏规范性,教师使用缺乏科学性。
(3)课题相关研究述评:
通过网上收集相关研究内容,我们发现各校建设网络课程库主要包括两大类内容:
一是现有的CAI课件改造升级;二是新开发一批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建设与素材库建设相结合。
CAI课件改造的方式是在学校现有的CAI课件中优选出一批具有高质量的课件进行升级,再存入教学资源库。
网络课程库建设是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急需的、成系列的优质网上教学资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缺少为教师提供资源保存空间,实现收集整理教师的个人资源,实现教师共享各自资源的个性化资源库;缺少实现集网络互动交流互动教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文性资源平台
因此,如何及时有效地使用我们已有的教学设备、教学平台,挖掘教师的信息技术潜能,建设优秀的教育资源,做好学校信息化发展管理与应用,提高教学效益,成为了大家关心的重点问题.
我校所选课题为“小学信息化管理与应用的研究”,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课题的研究方向随着学校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调整,进一步确定了“校本资源库的建设,优化课堂效果,促进学校信息化发展”的主题,以更有效地建设好教学资源,使其在质量,效益,应用等方面有更强的保证,并充分发挥优势,促进教学效果的优化,特此说明。
二、选题的目的、意义
学校层面研究信息化在教育、教学、科研、资源建设等各项工作中的系统管理策略,可以使学校信息化部门建设、软硬件建设、资源建设、师资建设、物力、资金等教育信息化工程中的关键要素和各种资源得到合理的调配,从而使学校各项决策从系统论的角度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可以达到如下目的:
(1)通过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探索网络环境下开发、建设教育教学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优秀教学资源库。
以资源库为依托切实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通过博客平台的搭建,开通骨干教师博客,教研组博客,加强骨干的引领示范作用,使组内教研得以经常化、及时化,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形成,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通过网络对学校进行行政管理,是学校信息化发展高效的管理与应用,通过科学规范的深入研究形成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有效的实施策略,使学校管理高效、透明、公开,提高管理的实效性。
三、研究内容
1.学校教育资源库建设、管理与应用的研究
通过研究与实践,探索网络环境下开发、建设教育教学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优秀教学资源库。
以资源库为依托切实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信息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1)借助平台充分展示、共享骨干教师的优秀教育资源,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全体教师共同进步。
(2)利用教研组博客加强学科教研活动,利用博客的动态性、生成性、互动性,加强及时教研,深度研讨,共享他人经验。
(3)利用核心组成员探索、教研组推广、全体教师逐步应用的三级措施全面提高我校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深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通过信息化校本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培养科研型、管理型教师,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信息化促进学校管理工作高效的研究
要通过科学规范的深入研究形成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有效的实施策略,使学校的信息化发展扎实高效,提升学校的信息化进程,从而实现学校教育的现代化。
通过制度建设的研究,为课题推进保驾护航。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我们通过阅读有关文章,学习信息化方面的理论,借助网络搜集信息化管理方面的资料,了解现在其他学校的研究状况,进一步确定了我们的研究方向。
2.调查法。
我们设计了《教师资源需求调查问卷》、《教师技术能力水平调查问卷》对教师进行调查,了解教师需求与现状;设计了《学校信息化设备调查问卷》,通过对设备的梳理,了解现有设备状况。
通过调查为研究奠定基础。
3.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紧密结合资源库的建设与管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例如引进的西雅语言教学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英语教学平台,涵盖教学中心、自主学习中心、校园博客平台、网络课程平台、多媒体课件库、多媒体素材库、资源共建平台等多个系统,功能强大。
经过深入思考,我们逐步将其改建为适应我校教学需求的综合性学科平台,成为为各学科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的个性化资源库,为教研、科研同步进行、同步研究提供保证。
4.经验总结法。
在资源库建设、管理、应用方面,在博客共享交流方面,在学校政务管理等方面,通过定期交流,总结经验教训。
六、研究过程
本课题着重从资源库建设管理应用提升教学质量,博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电子校务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几方面进行研究,但是每个时期,根据发展的需求和具体情况,研究的侧重点有所区别。
本课题的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组建队伍,建立机制(2014.2—2014.3)
核心任务是成立课题组,规范队伍建设,通过调研,启动研究工作。
建章立制,保证研究顺利进行。
1.成立组织,制定方案。
我校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为便于课题的开展,保证实施的有效性,我们将参与人员分为了三个层次,一是核心组人员深入研究探索,二是教研组长层层推动,三是全体教师逐步应用。
通过这一措施,达到课题的深入开展。
2.建立机制,规范研究。
课题组在制定了课题研究计划的同时,启动“建制”行动,逐步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研究机制:
学校确立以教育信息化应用为导向的评估机制,促进学校确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发展的方向。
确立教师激励机制。
通过教学软件评优,教学设计评优、整合课堂教学评优等多种途径对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教师给予支持和激励。
3.树立导向,引导推进。
科学管理,树立正确导向,经费由重硬件配置导向均衡投入,逐渐侧重软件投资,如新上西亚教学互动平台、校长评估、学生评价等系统。
应用主体由教师个体应用导向师生团队应用,重视学生实践。
如加强了学生评价的实施。
资源开发:
由无序分散的个体开发导向组织有序的集体开发,注重知识共享。
组织管理由分工负责实施导向以活动为载体的部门协同推进,突出领导引领。
评价机制由单一资源建设的量化评估导向应用资源为本的整体评价,促进组织变革。
明确的分工,完善的机制,正确的导向,使课题逐步深入开展起来。
第二阶段:
优化环境,科研引领(2014.4—2014.10)
核心任务一方面建设完善资源库,使其更好的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一方面是加强教师能力培养,锻造队伍,形成学习型团队;第三方面是数字化办公使管理快捷、有效。
1.加强教学环境建设管理,在设备运用上不断创新
氛围营造,积极创设教育信息化的校园环境,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配置,使之与应用成动态发展态势。
提供技术和应用方案支持,不断完善以资源库为主体的校园网络应用平台,搭建共享的网络渠道。
随着课题的开展,我校的硬件更新也在同步进行:
1、所有班级安装上了多媒体电子白板,建立了网络中心、开通无线WiFi全覆盖、网络监控无盲点,网络教室等逐步完善。
2、为了深化应用,提升应用效果和水平,建立了校园资源管理平台。
为我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现代化手段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提供了条件
2.以用促建,打造个性化资源库,夯实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有效利用,完善教育资源整合平台。
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导向引领和机制激励同步,通过学校的校园资源平台,将更多老师或校外的教育资源纳入学校的教育资源系统,解决资源分散问题,提高数字化资源的共享程度。
资源是课堂教学的支柱。
我们认识到,建为所用,立足应用是资源库建设的根本,因此,我们建设资源库的原则是:
(1)应用性:
能够直接为教师课堂教学服务;
(2)综合性:
资源库应是教师备课、上课、辅导、教研、反思乃至开展课题研究的综合性服务平台;(3)互动性:
教师之间、师生之间能够互动,解决生成性问题;(4)连续性:
能够显示教师、学生的成长轨迹。
3.以建促教,鼓励教师应用资源库进行教学研究活动。
建好后的资源库平台放在学校的内部服务器中,学校为每个教师进行实名注册,这样,每位教师在课余可以登录平台进行个人的教学设计、资源的整理和制作,同时还可以观看别人的优秀案例和经验,为自己的教学提供参考,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
上课时,直接用班级电脑登陆平台进行教学,课后,将自己的反思、问题通过组内或个人博客进行反馈,或总结经验,或寻求帮助,学期末,将自己和学生积累的材料进行梳理,很快就能够形成个人的成长档案,提高了个人工作效率,方便、快捷,改变了以往教师应用复杂、费时费力的局面,获得了使用老师的欢迎。
4.以教促研,促进教研形式的变化,体现及时性、互动性。
教师实践和组织推进整合,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抓手,建立学科组教研平台,积极开展基于网络模式的校本研修活动,提高教师教学应用能力。
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
受时间限制的集中教研时间短,专题性强,往往感到意犹未尽就结束了。
针对我校这样中心和分校并存,教师互动少,缺乏及时性的问题。
在资源库建设中,我们重点加强了教研互动版块---教研组博客的建设,并形成三级研讨的规模:
一是教师间问题解决式的研讨,将工作遇到的一些小问题在同伴互助下得到解决;二是教研组层面的研讨,就教学的教材教法、教学策略等问题进行专题研讨;三是学校层面的研讨,由教导处人员收集整理各组博客中呈现出来的共同问题,组织学校层面的研讨。
教师沟通形成了氛围,利用校园网、博客平台等媒介,教师们在教学研究、资源开发、整合经验等领域开展广泛的交流和研讨,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发展,形成学习型团队。
第三阶段:
学习培训,形成论文(2014.11—2014.12)
核心任务是:
先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之后在开展全员信息技能培训。
让全体教师全面了解资源管理平台的应用,发挥对教育教学的作用。
2.以研求变,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运用“资源库”开展教学,全面推进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在课题引领下,在资源库建设、实践研究过程中,通过教研促进师生的改变。
(1)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思想,信息技术的应用,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
(2)信息技术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帮助学生记忆、理解、感悟,指导学生实践。
(3)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策略,信息技术支持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方法,
(4)开发了多渠道的学习途径,支持学生的拓展学习。
通过教师给学生提供的素材、资源、同步练习等进行自我学习,练习,提高学习质量。
3.科学管理,打造适应教育信息化环境生存能力的实践团队。
(1)提升学校领导的引领能力。
树立学校领导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的意识,创造培训机会,培养领导信息素养,在课程创新、资源管理、校本培训等领域的实施流程中提升领导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引领能力。
(2)提升教师的课程整合能力。
搭建二维(网上博客、网下研讨)发展平台,融入校本研修活动,支持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拓展学习能力。
在课程框架的突破、工具软件的应用、学习评价的引导等方面给予教师充分的空间和经历。
我校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通过以下策略开展了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培训活动。
首先培训那些具备较高信息水平的各教研组具有创新精神的骨干教师,这些人既有教学经验又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他们接受培训之后很快就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去,在教学中起到示范作用。
同时这些教师又能发挥自身的辐射作用,在本教研组内进行各种信息技术培训,这就切实使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得以普及。
其次对全体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普及性培训,科学规划,层次分明,按需开展,注重实效。
使他们能够树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观念,初步具备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的能力。
实践证明,对老师进行有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以点带面式的培训,便于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
这样,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努力将这些工具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第四阶段:
研究阶段(2015.1—2015.3)
课题组成员通过师生、家长座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出现的问题,经课题组讨论由技术组修正。
第五阶段:
研究阶段(2015.4—2015.5)
全面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推广研究成果,准备实验结题材料。
七、研究结果
(一)课题研究结果
主要成果
1、总结出信息化管理应用的策略
(1)学校信息化管理与应用的措施
以管促建:
通过科学管理形成有效机制,加快了资源库的建设进程;
以用促建:
极大的支持教学方便实用,激发了教师建设的热情;
建用结合:
保证了资源与教学的极度相关,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突出特色:
教师全员参与使用,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全员参与使用,提高信息素养。
(2)确定突破口实施策略,形成特色品牌层层落实,整体推进:
通过三个层次人员的逐层深入,使全体教师参与其中,研究扎实有效;
注重挖潜,搭建平台:
充分挖掘平台应用性、互动性、综合性、连续性的功能,为教师搭建展示、交流空间,教科研氛围浓郁;
强化整合,团队发展:
通过课题组、学科组等团队研究的深入,信息化与课堂教学整合更加有效,教师整体素养提升,教科研团队形成;
师生主体,形成特色:
参与度高,参与人员范围广泛,教师和学生成为资源库建设使用的主体,享受成效的主体,学校信息化特色日渐明显。
2、学校信息化发展迅速,成绩凸显
(1)对学校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发展目标融于各项工作之中,促进了学校的全面发展。
形成了共享、互动的交流平台。
加强了电子政务,教研组的有效管理,搭建了新型管理空间。
由于我校信息化工作突出,特色明显,2014年被评为榆林市信息化示范校。
研究工作的开展加快了我校信息化建设步伐。
硬件设施基本完备,教师每人一个笔记本,班班都已安装触控多媒体设备和电子白板。
(2)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推进了全体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显著提高。
学生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得到了加强。
信息技术在课堂的广泛应用,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增多了,所以学生的操作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中高年级学生基本上掌握了绘图、文档的编辑、网上搜索等技能,部分学生已掌握演示文稿、网页的简单制作,学生有了自己的电子信箱,并能经常用电子信箱收发邮件。
学习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信息。
学生生成加工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以上的研究成果对本校的信息化工作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对本县其他学校的信息化工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八、分析与展望
本课题侧重研究学校信息化管理与应用,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发展。
重点研究资源库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专业发展,通过实践,我们发现以资源库建设带动了全校的信息化工作,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反思我们走过的路,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归功于
1、领导的高度重视,从组织方面保证人员、经费、在机制上给与大力支持。
2、选题切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能够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了研究解决问题的目的。
3、课题教师的辛勤付出,使课题研究得以落实。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但也存在或暴露出一些问题:
1、由于新课程改革时间紧,再加上教师教学任务较重,特别是班主任任教语数两科。
因此,教师用于学习理论和教育科研的时间难以保证。
2、教师的理论水平、信息素养需要进一步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要进一步加强。
总之,《小学信息化管理与应用的研究》课题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面对成功,我们将大力推广应用已有的经验。
由于管理到位、考核目标明确、奖惩措施有力,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们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促进了学校信息化管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教师们不仅信息技术水平大大提高,而且已把它视为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应用信息技术变成了一种自觉的行动。
面对困难,我们将发挥集体的智慧努力克服。
我们将在原来基础上,更加努力拚搏,我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已取得共识,我们将坚定信心,全力以赴继续深入探索研究推进靖边县第六小学信息化管理与应用。
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争创辉煌的成果。
将继续加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不断地更新思想观念,强化教育信息化的意识,继续打造一支拥有高素质的现代化教师队伍,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课程整合,为培养出具有现代化意识、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新世纪人才做出应有的努力。
二、工作报告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组织工作、研究过程、大事记、组织机构、经费保证、软硬件环境的支持等;课题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设想等,限3000字。
)
一、课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我校自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顺利完成了榆林市教育技术研究教育信息化专项课题《小学信息化管理与应用的研究》研究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研究辐射效果,推进了学校信息化管理迈向新的高度。
与此同时,靖边县教育局也逐步加强了对我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配备和更新,学校信息技术硬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
在此背景下,加强对小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技术、方法与策略的研究也变得日益迫切。
因此,我校于2013年2月酝酿申报此项课题,初步搭建了研究班子,拟定研究切入点和研究工作流程,并在当年3月经榆林市电教馆审批顺利立项,开展相应研究活动,至今已两年了。
在这段时间里,在省、市电教科研课题专家的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直接参与下,在全校教师特别是课题组主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研究进展顺利,比较顺利地完成了课题研究阶段计划,取得了课题研究阶段成果。
现将课题研究具体工作及相关阶段成果汇报如下:
二、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及主要工作内容:
(一) 课题立项申报阶段 (2001年12月--2002年6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项 课题 鉴定书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