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上第二周.docx
- 文档编号:8279953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7.36KB
九年级物理上第二周.docx
《九年级物理上第二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物理上第二周.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物理上第二周
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班物理教案
课题
比热容——热量的计算
课型
新授
课时序数
备课人
何智生
审核人
王键铭
授课人
授课日期
课标
解读
与
教材
分析
【课标要求】
(1)了解比热容概念、符号及单位。
(2)会查比热表。
能根据水的比热大这一特性解释与此有关的简单现象。
(3)根据比热容能进行热量的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分析:
比热容是本章的重点,同时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
它是反映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物理量,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和生产技术上的许多问题都跟物质比热容有关,比热容这一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针对这一特点,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课题,突出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特点,进行实验探究,体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
技能
1.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3.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过程
与
方法
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通过阅读“气候与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重点
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难点
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计算.
媒体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
2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栏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复习
提问:
1什么是比热容?
它的单位是什么?
2水的比热是多少?
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呢?
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需要吸收或放出4.2×103J的热量。
新课引入
从物质的比热容我们可以知道1kg的这种物质温度升高1摄氏度时吸收的热量,那么物体的质量不是1kg,升高的温度也不是1摄氏度时如何计算物体吸收的热量呢?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热量的计算。
(板书课题)
新课讲授
二、热量的计算
1、吸热问题
从实际问题出发,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归纳热量的计算公式。
例1质量为5kg的水温度从20℃升高到100℃吸收了多少热量?
分析:
①1kg水温度升高1℃,需要吸收多少热量?
(依据水的比热容)
②1kg水温度升高2℃,需要吸收多少热量?
(4.2×103J×2=8.4×103J)
③1kg水温度升高100℃-20℃=80℃时,需要吸收多少热量?
(4.2×103J×(100-20)=3.36×105J)
④5kg水温度升高2℃,需要吸收多少热量?
(4.2×103J×5×2=4.2×104J)
⑤5kg水温度升高100℃-20℃=80℃时,需要吸收多少热量?
(4.2×103J×5×(100-20)=1.68×106J)
再由特殊到一般,推导热量的计算公式。
继续利用上例,在问题③之后再提出:
1kg水温度升高(t-t0)℃时,需要吸收多少热量?
在问题⑤之后提出:
mkg水温度升高(t-t0)℃时,需要吸收多少热量?
最后提出如果升温的不是水,而是比热容为c的另外的物质,如何计算吸收的热量。
从而归纳出公式:
Q吸=cm(t-t0)。
我们已经总结出了物体吸收热量的计算公式,那么用这个公式来解决上面的问题就简单多了。
解:
根据吸热公式Q吸=cm(t-t0)得
Q吸=4.2×103J/(kg·℃)×5kg×(100-20)℃
=1.68×106J
答:
水吸收了1.68×106J的热量。
2、放热 放热公式
我们已经总结出了物体吸收热量的计算公式。
如果物体温度降低,像刚才的例题中如果水从100℃降到20℃,那末它要放出热量,放出的热量应当怎样计算呢?
同学们可仿照物体吸热公式导出放热公式。
只需要把(t-t0)改为(t0-t),即:
Q放=cm(t0-t)。
在物理里我们习惯用∆来表示变化的物理量,不管是(t-t0)还是(t0-t)都表示温度的变化量,所以这两个公式可以合并为Q=cm∆t
以上三个公式中其中c表示物质的比热,用J/(kg·℃)作单位;m表示质量,用kg作单位;t表示未温,t0表示初温,t-t0表示物体升高的温度,(t0-t)表示物体降低的温度,用摄氏度作单位;Q吸表示吸收的热量,Q放表示放出的热量,∆t表示温度的变化量。
注意:
①单位问题,特别是质量的单位一定要用kg(思考为什么)
②区分开“升高到”和“升高(了)”
[例题2]有一根烧红的铁钉,温度是800℃,质量是1.5克,温度降低到20℃,放出多少热量?
已知:
m=1.5克=1.5×10-3kg,c=0.46×103J/(kg·℃),t=20℃,t0=800℃
求:
Q放=?
解:
根据题意
Q吸=cm(t0-t)
Q吸=0.46×103J/(kg·℃)×1.5×10-3kg×(800-20)℃
=538J
答:
铁放出的热量是538J。
3、热平衡 Q吸=Q放
原理:
能量守恒定律。
说明:
上述热平衡公式除遵循严格的两物体间吸热等于放热外,如有热量损失的时候,同样适用,只是我们在计算时,只关注了其中的一部分的热量平衡。
例题:
将质量相等的两铁块放入沸水中加热足够长时间后,取出立即投入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冷水和酒精中,热平衡时,温度较高的是液体( )
A、水 B、酒精 C、一样高 D、无法判断
4、综合应用
说明:
在没有发生物态变化时,物体由于温度变化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的计算公式为:
Q=cm∆t 应用的两在类型
(1)比例问题。
这也与匀速直线运动、密度、功率等的比例问题是一致的思路。
例题:
干泥沙的比热容是水的 1/5,干泥沙与水的质量之比是2:
1,吸收的热量之比是5:
4,则水和干泥沙升高的温度之比是( )
A、1:
8 B、8:
1 C、8:
25 D、5:
8
强调:
题目与所求问题的顺序!
仔细审题。
同类练习:
第六课时的选择题第2题、第7题
(2)实际应用。
这是近几年的考试热点,也是对能源意识和环保等意识的培养。
练习1一水箱中盛有1t的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水温升高了30摄氏度,水的内能增加了多少J?
练习2质量是10kg的铁块,温度为720℃,冷却到20℃,铁块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铁的比热容c=0.46×103J/(kg·℃))
复习旧知识,温故知新
教师用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观看课件,阅读课本,并思考、回答问题
从比热容的定义和公式分别得出热量的计算公式,便于学生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尝试得出结论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给出结论
观察、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尝试得出结论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给出结论
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课堂练习
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结合前面学习过的比值问题,总结方法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热量计算
1吸热计算公式
Q放=cm(t0-t)
2放热计算公式
Q放=cm(t0-t)
3热量公式的拓展
①c=Q/m∆t
③∆t=Q/cm
②m=Q/c∆t
作业布置
配套练习章检测23
教学反思
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班物理教案
课题
《内能》复习
课型
复习
课时序数
备课人
何智生
审核人
王键铭
授课人
授课日期
课标
解读
与
教材
分析
【课标要求】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用该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了解内能,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3、了解热量,了解比热容,并会用热量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分析:
分子动理论部分是为引出热力学重要的态函数“内能”服务的:
通过分子动理论,由分子热运动引出分子的动能,由分子间作用力引出分子的势能。
然后由微观到宏观引出物体内能的概念。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是本章的关键点,承上启下,为引出“能量守恒定律”做好了铺垫:
通过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热量和功在能量转移和转化中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内能之间、内能与其他形式能之间可以转移和相互转化,这其中隐含着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思想。
然后由内能与其他形式能进一步扩展到各种形式能之间的转移和转化,从而引出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
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用该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了解内能,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3、了解热量,了解比热容,并会用热量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
与
方法
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3.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情感态度
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重点
了解热量,了解比热容,并会用热量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难点
了解内能,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媒体教具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栏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知识点一:
扩散
1、定义:
不同分子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其实质是分子(原子)的互相渗透。
2、扩散现象表明: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也说明物质的分子间存在间隙。
3、影响因素:
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4、理解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不同的物质之间。
不同物质只有相互接触时才能发生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是两种物质的分子彼此进入对方。
不同状态的物体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知识点二:
分子热运动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由于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知识点三:
分子动理论
1、分子动理论内容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听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当分子距离很小时,引力小于斥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稍大时,引力大于斥力,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距离很大时,分子间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小,可以忽略。
3、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状态的关系。
①固体中的分子距离非常小,相互作用力很大,分子只能在一定的位置附近振动,所以既有一定的体积,又有一定的形状。
②液体中分子距离较小,相互作用力较大,以分子群的形态存在,分子可以在某个位置附近振动,分子群可以互相滑过,所以液体有一定的体积,但有流动性,形状随容器而变。
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相互作用力很小,每个分子几乎都可以自由运动,所以气体既没有固定的体积,也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充满能够达到整个空间。
固体物质很难被拉伸,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的缘故;液体物质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的原因;液体物质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的原因。
第二节内能
知识点一:
内能
1、分子动能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因此分子具有动能;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其平均动能越大。
2、分子势能
由于分子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存在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间具有势能。
3、内能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既然物体内部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那么内能是无条件的存在着。
4、影响内能的因素
温度:
是影响物体内能的最主要的因素,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
质量:
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材料:
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
状态:
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知识点二: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1、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热传递:
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互相接触,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的过程叫热传递。
热传递条件:
物体之间由温度差。
传递方向:
能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热传递的结果:
高温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持续到两物体的温度相同为止。
2、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
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内能减少。
知识点三:
热量
1、热量:
指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描述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
2、单位:
焦耳
3、热量与内能的关系:
物体吸收热量时内能增加,放出热量时内能减少,因此热量是物体内能变化的量度。
第3节比热容
知识点一:
比热容
1、定义: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时吸收(放出)的热量。
2、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的本领的物理量。
3、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比热容反应了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降低)度数相同时,吸收(放出)的热量不同;
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不同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
4、比热容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比热容不随物质质量的改变而改变;
比热容与温度及温度变化无关;
比热容与物质吸热或放热的多少无关。
5、比热容与状态有关:
物体状态改变,比热容改变。
6、比热容是反应物质吸热或放热能力大小的物理量:
在同样收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比热容大的物体温度变化小,比热容小的物体温度变化大。
知识点二:
热量计算
1、计算公式:
物体温度升高:
Q吸=cm(t-t0),物体温度降低:
Q放=cm(t0-t)
2、热量公式的变形式
3、热平衡方程:
发生热传递的两个物体,不计热量损失Q吸=Q放
教师提问,学生总结回答
教师提问,学生总结回答
教师提问,学生总结回答
教师提问,学生总结回答
教师提问,学生总结回答
教师提问,学生总结回答
教师提问,学生总结回答
教师提问,学生总结回答
板书设计
第一节分子运动论
知识点一:
扩散
知识点二:
分子热运动
知识点三:
分子动理论
第二节内能
知识点一:
内能
知识点二: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知识点三:
热量
第3节比热容
知识点一:
比热容
知识点二:
热量计算
作业布置
配套练习24
教学反思
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班物理教案
课题
《内能》习题讲解
课型
习题
课时序数
备课人
何智生
审核人
王键铭
授课人
授课日期
课标
解读
与
教材
分析
【课标要求】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用该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了解内能,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3、了解热量,了解比热容,并会用热量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分析:
分子动理论部分是为引出热力学重要的态函数“内能”服务的:
通过分子动理论,由分子热运动引出分子的动能,由分子间作用力引出分子的势能。
然后由微观到宏观引出物体内能的概念。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是本章的关键点,承上启下,为引出“能量守恒定律”做好了铺垫:
通过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热量和功在能量转移和转化中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内能之间、内能与其他形式能之间可以转移和相互转化,这其中隐含着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思想。
然后由内能与其他形式能进一步扩展到各种形式能之间的转移和转化,从而引出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
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用该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了解内能,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3、了解热量,了解比热容,并会用热量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
与
方法
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3.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情感态度
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重点
了解热量,了解比热容,并会用热量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难点
了解内能,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媒体教具
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栏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对本章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了解学生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和进一步的讲解
《内能》习题讲解:
见练习册
第一节分子运动论
知识点一:
扩散
知识点二:
分子热运动
知识点三:
分子动理论
第二节内能
知识点一:
内能
知识点二: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知识点三:
热量
第4节比热容
知识点一:
比热容
知识点二:
热量计算
学生作答
教师检查后讲评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班物理教案
课题
《内能》习题讲解
课型
习题
课时序数
备课人
何智生
审核人
王键铭
授课人
授课日期
课标
解读
与
教材
分析
【课标要求】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用该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了解内能,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3、了解热量,了解比热容,并会用热量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分析:
分子动理论部分是为引出热力学重要的态函数“内能”服务的:
通过分子动理论,由分子热运动引出分子的动能,由分子间作用力引出分子的势能。
然后由微观到宏观引出物体内能的概念。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是本章的关键点,承上启下,为引出“能量守恒定律”做好了铺垫:
通过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热量和功在能量转移和转化中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内能之间、内能与其他形式能之间可以转移和相互转化,这其中隐含着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思想。
然后由内能与其他形式能进一步扩展到各种形式能之间的转移和转化,从而引出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
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用该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了解内能,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3、了解热量,了解比热容,并会用热量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
与
方法
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3.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情感态度
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重点
了解热量,了解比热容,并会用热量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难点
了解内能,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媒体教具
课时
2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栏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练习册讲解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 物理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