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五.docx
- 文档编号:8273871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49
- 大小:74.25KB
课程五.docx
《课程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五.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程五
课程五 高中物理疑难问题案例剖析
第一讲:
如何帮助学生突破在物理基础知识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电子文本讲稿:
引言
主持人:
各位老师,大家好!
欢迎收看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疑难问题案例剖析专题节目第一讲——如何帮助学生突破在认识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时遇到的疑难问题。
这一讲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物理现象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二是物理概念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三是物理规律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案例剖析。
一、关于物理现象教学的疑难问题
我们先来探讨现象教学中的疑难问题。
学生在物理现象的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1. 对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关注不够
2. 容易受错误经验和认识的负面影响
3. 对不常见的现象缺乏感受和体验
下面先请肖老师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肖林进:
物理现象是我们学习物理中的研究对象,是建立物理概念和总结物理规律的实事基础,高一必修课阶段,学生遇到的现象有生活中很常见的如受力,运动等等,还包括一些新的现象,像自由落体、超重失重和离心现象等,为数不多。
不过现在的学生信息渠道挺多、知识面也很广,学生也有很多在课外书籍里读过像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故事,在广播电视中看到、听到过太空探索中的超重失重现象,生活、游戏中也体验过离心的感觉,这些对他们其实都已经不是全新的了。
无论是生活经验还是物理实验,都只给学生以直观的感觉,还有复杂性、模糊性;现象的本质还不一定都凸现出来。
教师要帮助学生排除各种干扰性的次要因素,才能认清物理本质。
葛渊波:
当然有一些现象可能对部分学生来讲还是有点困难的,还有超重失重这个知识点学起来也会比较困难一些,我们可以参考下面要举的这些案例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些难点。
下面我们来谈的一些案例主要是选修课当中的,比如说:
机械波、光波的干涉、衍射、多普勒效应等等。
这些现象很显然对绝大多数高中新生来讲都非常的陌生,也比较复杂,是常见的学习难点。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怎么样帮助学生又快又好地认识这些现象呢?
1.依据新课程的理念正确处理生活经验对物理学习的正负面影响
高山:
其实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是我们熟悉的物理现象,物理现象作为自然现象的一种,它本身是非常真实的、非常鲜活的也非常生动的。
我们在教学中要做的常常是跟物理学家在研究这些现象时所做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相反的过程。
比如说物理学家在研究一些自然现象的时候,要经过抽象、概括,把它上升为物理的理论。
我们要教学生在新学这些物理知识的时候,他要做的是把这些物理理论再还原成生活中的背景、生活中的现象。
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学物理的时候有一个很好的基础。
肖林进:
我们在生活中有些经验会造成错觉,但个别老师如果简单地给学生提出来说“按生活经验去做、去理解会发生错误的!
”,这样会造成学生一种错误的思想,认为“学物理就变成记概念,不能联系实际”,可见这种讲法是不对的!
会让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发生扭曲!
发现错误的生活经验,我们要着力从根源上挖掘得到错误经验的原因,彻底解决心中的疙瘩,在这个基础上重新建立起科学的直觉和经验。
从这层意义上说,学习自然科学的过程也是不断纠正错误,从而累积越来越多科学的直觉经验的过程。
同时也能让学生对科学的思维方法建立信心,相信科学能解决问题。
葛渊波:
我经常会问高一新生:
“明明汽车开得越快刹车越困难,刹车需要的时间越长,为什么说惯性会跟汽车的速度无关呢?
”我得到的回答几乎清一色是背书:
“因为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
”“为什么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就不能跟速度有关呢?
”我进一步追问学生:
“‘摆事实、讲道理’,事实摆在这里,明明就是有关嘛!
?
”这时学生往往就无言以对。
我很悲哀地看到学生学了几年物理竟然没有养成“摆事实、讲道理”的习惯!
主持人:
惯性与速度的关系是个很基础的知识点,看来我们要把它要讲清楚也不太容易。
各位老师有什么样的高招吗?
葛渊波:
老师们都知道学生错误的根源是:
比较惯性大小的科学判据没有建立起来。
一般情况老师都认为这是牛顿第二定律的事情,所以在教牛顿第一定律时不愿意多讲,只要学生记住物理结论。
这样物理结论虽然记住了,但是不科学的习惯也就养成了!
所以我觉得物理教学有时候不应该过于计较进度,第二是即使不能一下子把正确的结论很完整地得出来,到底应该怎么评判惯性的大小。
至少先让学生能从根源上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这本身对学生的学习也是大有裨益的!
解决这个具体问题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
只要有个类比!
当然我们设计的类比最好能够激发学生心理感情的共鸣!
比如说我就叫学生设想,你自己是高中生,跟小朋友去比赛跑,小朋友50跑米花了10秒钟的时间,你跑100米花了15秒的时间,我说小朋友花的时间少,说明小同学跑得比你快!
学生心里都很不甘愿了,情不自禁地就喊出来“你这是黑哨”!
这种方法我试过很多次,效果非常好,学生很快就联想到,我们比较两辆汽车的时候是也是不公平的,要公平你起码要让两辆汽车速度变化的量要一样,这时才来比时间。
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脸上都非常高兴,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他们豁然开朗,堵在心头好几年的“结”瞬间化解开了!
要不要进一步去总结,到底应该怎么样比较惯性大小的完整的评判标准,我觉得各位老师可以见仁见智。
但是我认为让学生学会“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养成这种习惯,这比物理结论重要多了。
高山:
开动脑筋,举一反三,坚持“摆事实、讲道理”的原则,这样能够帮助我们纠正很多生活中的错误经验,这就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这是新课程所特别强调的,也是新课程不同于以往的。
(以前)我们只注意只注意知识、技能的教育教学,(这是)最大的不同。
这是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所特别关注的一个方面,也是我们在实施新课程当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方面。
肖林进:
有些物理现象虽然对学生来说挺陌生的,但是应该说生活还是有,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注意观察,要求学生去积累一些生活经验。
比如说像波的干涉现象:
你可以去看看双桶洗衣机在甩干的时候洗衣桶水面上的波纹,或者可以去听一下有两个或者更多个扬声器在操场上的声音的变化。
葛渊波:
对了,我还有一个很深的印象,好几年(前)了,有一次我在江边,正好看到两艘一样的轮船一前一后逆流而上,(发出)“突突突突”的声音,结果我听到轮船马达声“突突突突”是忽强忽弱的,当时觉得非常新奇,后来想想这可能就是(声)波的干涉现象!
肖林进:
还有像夏天的时候,可以隔着尼龙的蚊帐或薄纱看远处的灯光,看到两侧会出现彩色的光晕,这也是光(波)的衍射现象了。
还有些物理现象学生其实有生活体验,只是不知其所以然,比如声音的多普勒效应,在教学中要优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物理现象更生动、亲切起来!
主持人:
刚才我们所说的这些现象学生一般都有生活体验,所以老师点一下,学生可能就通了。
但是有些现象学生没有这种体验,所以老师很难激发他们这种共鸣,那这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2.基于新课程理念的物理实验和相关教学资源选用原则
高山:
这个时候我觉得物理的实验就是它发挥作用的最好时机了。
我们说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有许多的物理现象我们不容易观察到,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用科学方法、用实验的方法把这些过程重新呈现出来,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的去体验、去感悟,其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以及它的整个发展过程,最后出现各种各样的结果。
我觉得这样才是真正符合新课程对物理教学的要求。
葛渊波:
我觉得还有一点:
能用简单器材直接显示或者让学生亲手去操作的过程,尽量不要用电脑做很复杂的、背后的处理,学生不知道老师在电脑里后面做什么,雾里看花、莫名其妙。
比如说波的干涉现象:
大家学了波的叠加原理以后,如何用波的叠加原理来解释波的干涉现象呢?
这时往往老师会借助电脑显示叠加(结果)的动画,但是我觉得学生学习的时候往往还是感觉到很抽象,很难理解。
其实两列在同一直线上相向传播的两列波,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来进行叠加,把叠加结果在玻璃纸上画出来。
这样一个亲手实践过程、以及做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也是我们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所追求的。
不仅如此,现在很多课堂里不仅有电脑,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还引进了传感器、Dis数字实验室等。
这些很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确实给我们的中学物理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很新鲜的气息。
但是使用这些高科技手段的时候都要注意简单、直观的原则,如果有可能要尽量让学生来操作。
这样才能让学生比较好地透过手段的迷雾,看到背后的物理内容,才不会产生隔靴搔痒的感觉。
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学习,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3. 按课程标准把握好物理现象教学的要求尺度
主持人:
以上所说的都是物理教学资源选用最基本的一些原则,具体实验怎样做成、做好,这在我们主题四里已经讲过了。
现在的问题就是,如果学生有了生活体验和有了物理实验,这样就能学好物理(现象)了吗?
高山:
其实对于物理现象的认识有一个标准,一般来说真正认识物理现象要达到这样三项要求:
第一个就是要认清物理现象的关键特征是什么;第二个就是要能够明确出现该现象到底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第三个就是根据我们教学的不同要求,还需要来了解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肖林进:
我们还是以波的干涉为例,干涉关键的特征应该有两条:
一个是介质中振动加强的区域和减弱的区域在空间中有一定的分布;二是这个分布不随时间推移而变化。
这两点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的许多现象和物理实验中总结出来。
如果这两点不明确,那就不能说认识波的干涉现象。
葛渊波:
讲到关键性特征还要注意物理现象之间的比较、辨析。
比如多普勒效应,经常学生误解认为说“多普勒效应就是波在传播的过程当中频率发生了变化”,这就是一种误解,那跟前面学的基本知识就矛盾起来了,就混乱了。
其实多普勒效应应该是声源在发声的时候,它的振动频率(在)振动传给介质这个瞬间变化了,或者是介质中的振动传给耳膜的时候它发生了变化。
而在同一介质中传播的过程当中频率是不会改变的。
高山:
其实在理解现象产生的原因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发现许多物理现象,它产生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它涉及到方方面面。
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教学过程的阶段性、把握好教学的节奏感。
我们要了解到底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讲到这个物理知识的时候,把握到什么样的程度,务必要对深难度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比如说选修3-5中关于干涉,课程标准提出“用示波器显示波的叠加”,并没有明确要求我们要来解释干涉现象产生的原因。
在我们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把握课程标准对这个知识的要求到什么程度。
这样我们才能够在真正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时候,掌握到一个恰当的程度。
4. 突破现象教学难点的两个案例
葛渊波:
如果遇到比较好的学生,你确实想要去解释干涉的产生原因,我觉得可以做一些顺序的调整、或者补充过渡。
比如波的干涉,我就这样来做过:
首先是让学生去认识波的干涉现象,包括它的特征现象、以及产生条件。
这应该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要优先把握,而且学生学起来也很有兴趣,这是一个新现象。
在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以后,我们才来开始探究频率如果不相等的两列波叠加会有什么规律。
把叠加规律总结出来以后,也不要急于一下子就去解释平面上的两列波的叠加,因为那比较复杂。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来处理一下一条线上相向传播的两列波,它(门)叠加的时候会有什么现象:
频率相等的时候介质质点的振动会稳定;如果频率不等介质质点的振动就不稳定,那就不是干涉现象。
这样他(们)就能很好地理解干涉现象产生的原理。
在这个基础上他(们)也积累了这种叠加的工作经验,这时候可以让他(们)把这个经验用到平面上的两列波的叠加上去。
肖林进:
这是一种很有益的尝试。
像刚才提到的多普勒效应的产生,如果要解释它的原因,觉得还是挺困难的,因为它表现出来的是波的频率的变化。
如果我们不直接去研究频率,先针对两个波峰到达的时间间隔来进行推算,我发现学生可能就更容易理解得多了。
主持人:
这个例子说明直接解释物理现象产生的原理比较困难的时候,我们老师可以转换一下自己的思维焦点,这样间接地来帮助学生认识这种物理现象。
对突破现象教学疑难问题的小结
针对物理现象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刚才老师们的讨论形成了以下三点对策:
引导学生平时多观察、多思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这也正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的基本理念。
)
摆事实、讲道理,纠正学生的错误经验,形成对物理现象的正确认识。
通过物理实验、录像、多媒体等手段,展示真实的物理现象。
二、关于物理概念学习的疑难问题
我们又知道,物理概念是建立在现象基础上的,它是为了确切地描述物理含义而确立的。
但是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时,往往对概念是死记硬背,不能理解物理概念的实质。
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来准确地认识物理的含义呢?
为此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进入课改的高一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时都有哪些困难。
采访人:
你好!
同学:
老师好!
采访人:
你觉得高一物理好学吗?
同学:
挺难学的!
同学:
有的好学,有的就难学了。
同学:
我觉得加速度这个概念就有点乱。
采访人:
那我们就以加速度为例问问大家,你们觉得这个概念比较难学是吗?
那为什么?
同学:
大家都知道吧,加速度就指单位时间内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
但是有的时候加速度很大但速度并不一定会很快;有的时候速度很快但加速度却很小,甚至有的时候是负的。
这个地方很容易让我搞混。
同学:
还有就是比如说速度变化量很大但是加速度很小;有的时候速度变化量很小加速度却很大,这跟单位时间有关系,所以说很容易弄混!
同学:
还有圆周运动,它速度明明没有变,为什么它有加速度?
这就感觉挺混的。
还有后来又学了什么平抛啊、上抛啊……哎呀!
物理东西特别多!
1. 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帮助高中新生适应物理概念学习的要求
肖林进:
我想老师们也有同样的感觉,加速度这个概念确实不好学,但是又非常重要。
首先它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对时间变化率的概念,这就是变化的快慢。
物理学中类似这样的概念很多,非常典型的还有像动量的变化率,电流的变化率等等。
特别是电磁感应现象:
磁感应强度跟感应电动势,不是磁感应强度强了电动势就一定大,也不是磁通量大了感应电动势就一定大,磁通变化多电动势还不一定就大,非要磁通变化快了才能够说感应电动势一定大!
可见让高中学生逐步适应变化快慢的思维应该是很重要。
葛渊波:
不仅这种变化快慢的思维比较不好理解,而且加速度它还是矢量,这给高一新生来讲也是学习上一个很大的困难。
另外加速度这个概念还有很多的延伸、还有很多的综合应用,比如说后面的向心加速度、牛顿定律应用中的加速度等等。
可以说是种种的困难聚焦起来了,聚焦在哪里呢?
是高一新生刚刚起步就遇到的加速度这个概念上了,所以对于新生来讲很难避免会出现焦头烂额、晕头转向的现象。
主持人:
看来马上让学生掌握这个概念还是比较困难的,那我们怎么突破这个教学上的难点呢?
高山:
其实教师在高一这样一个起步的阶段,特别是面对加速度这样一个有难度的概念,我们务必要把握好教学的节奏。
特别是我们用习题来帮助学生学习这个概念的时候,习题的难度要把握好。
千万不要一味地想一步到位,把最难的、变化最多的、最复杂的情况,都一下子放在学生初学的时候来出现。
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一个逐渐的过渡,从了解到简单理解,再到深入理解和应用,这样一个过渡的过程。
葛渊波:
我觉得可能教学上面第一步还是要尽量用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来感受各种物理量或者是生活当中的其他量的变化,变化的大小、变化的快慢的意思。
不仅可以用物体的运动,还可以用生活中的其它例子来体会。
比如说国家的经济增长,增长量以及增长率的关系;或者家庭经济的收入也是一样;还有很多比如说庄稼的生长过程,物价、房价的变化等等这样一些过程,让学生来类比,获得这种思维的经验。
高山:
还有一个就是图像。
其实图像也是我们很常用的一个表示规律的方法。
我们在这里帮助学生理解一个变化的过程,图像既直观,又能够很好地把整个变化的过程一目了然地表现出来。
所以在理解像加速度这样一些变化率的关系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利用图像来进行教学。
是描绘变化过程的形象辅助工具,因此可以借助x-t图像来帮助学生认识增加、减少与增加快、增加慢还有减少快、减少慢等变化过程。
葛渊波:
概念教学中还有一个问题,我就经常发现不少同学,对这些物理概念如果真得仔细想的话,很容易想通、很简单。
但是就是很多同学没有养成这种仔细想问题的习惯,总是马马虎虎,差不多就行了。
所以我们教师要明确地要求学生,因为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这些概念都有精确的含义,所以学习物理和理解这些概念肯定不能“差不多”,必须精确到位,养成这种谨慎的思维习惯。
变化快慢的确切含义理解了,就要让学生来明确,加速度其实就是一个用来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2. 以科学探究的态度学习物理概念和定义
高山:
这就是加速度的概念,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加速度的定义,就是我们常见的(vt-v0)/t,这么一个定义式。
理解掌握物理量,都应该把这个物理量的意义、用途放在第一位,而定义式的记忆是放在第二位,定义它必须能够正确地实现我们提出的目标要求,否则定义就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乃至修订。
葛渊波:
确实如此,物理应该是重在讲理,忌讳死记硬背。
我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功。
初中学生都学过功,所以高中我一开始就给学生强调功应该是能量转移转化的一个量度,然后我就举一个例子来让学生温故知新:
在水平面上推一个箱子,这时推力肯定有做功,重力和支持力没做功,这个学生都知道。
最后我问学生:
摩擦阻力有没有做功?
结果几乎每一次都发现,高一新生都是这样异口同声地回答:
“不做功!
”“为什么不做功呢?
”“因为在力的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它们的方向是相反的。
”这就是学生记忆中的功的定义。
主持人:
还有就是2006年的高考题,有这么一道题说是:
人下蹲以后再跳起的过程中,地面对人有没有做功的这个问题。
对这个问题,很多老师是这样想了:
确实这个人是有位移的,那么为什么地面对人向上的支持力却没有做功呢?
就这个问题别说学生搞不懂了,就是一些老师也有很大的困惑。
葛渊波:
如果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求学生优先掌握的是“功是能量转移转化的量度”,而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死记“W=Fscosα”,那这样就不会轻易被考倒了!
因为人跳起来的时候增加的能量显然不是地面给的!
这样子我们就要考虑一下它既然不做功,那“Fscosα”怎么理解?
应该如何来修订我们定义中s的含义,才能够满足量度能量转移转化的要求呢?
这时候我们可以仔细考察一下,人在蹲下来到跳起来的过程当中,我们看到人的重心确实是有位移的。
但是我们更要关注的是什么?
地面给人的作用力作用在哪里?
应该是作用在脚底!
那么在我们站起来(或)跳起来的过程当中?
脚底有没有位移?
显然脚底没有位移!
重心有位移、脚底没有位移。
可见这时候我们应该让学生理解到“Fscosα”这个功的定义中这个s应该是什么?
应该是真正受到力的那个质点,它的位移!
“如果到后面,”有的同学说,“跳起来脚离地以后,脚底也有位移?
”其实脚底离地以后,这时候地面对人的力还存在不存在?
等到脚底有位移已经没有力了!
但此时弹力早已不复存在!
这就是我们对功的概念的一个很重要的理解。
肖林进:
在前一个问题中提到了推箱子,应当让学生认识到推力做功的意义:
意味着人将能量转移给了箱子;而这个箱子的重力是不做功的,箱子的重力势能没有改变;支持力也没有做功,它在支持力的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
然后我们最后要引导学生(想到)摩擦生热,这种能量的转化是需要有一个摩擦力做功来实现的,可见摩擦力还是有做功的。
但是摩擦阻力做功和推力功的效果不同,一个是帮助物体运动,一个是阻碍了物体运动。
这样我们对功的认识就有正功负功,就有所提高。
高山:
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高中物理跟初中物理要求有提高的地方,有新的内容进去:
这个新的内容就是在初中理解一般做功的概念基础上深化了一步,要真正能够让学生认识到:
运动跟力垂直的时候这个力才是没有做功的;如果不是垂直的、甚至是相反的,那么这个力都是有做功的。
这样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就能够帮助学生从初中的理解深化到高中的理解。
这样一步步的理解也需要靠老师不断的引导,和学生不断地消化、吸收,才能真正弄清功的概念。
我们在高中课程标准的第四部分有一个实施建议,实施建议的第二点特别强调要:
“提高科学探究的质量,关注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达成”。
对于高中的教学来讲,其实作为科学探究,不仅仅是动手做实验才叫科学探究;其实我们深入地思考一个物理现象、物理过程,从中发现物理规律,只要这个规律的发现是学生自己通过亲身的体验和通过自己的思考最后得到这样的结论,我认为它都是属于探究的过程。
刚才这个事例我们看到,高中物理教学相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来讲,更强调培养学生理性的思维,这也是高中物理跟初中物理的一个明显的区别;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体现物理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教育价值!
对突破物理概念教学疑难问题的小结
主持人:
谢谢高院长。
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针对物理概念教学的疑难问题形成如下对策:
1、依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过程,使学生在建立概念的过程中受到物理思想与方法的教育。
2、运用类比方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物理概念。
3、运用图像方法,帮助学生直观认识物理量的变化。
4、对初中已学过的概念,注意衔接与深化,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物理概念。
5、遵循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原则,把握好概念教学的节奏。
三、关于物理规律学习上的疑难问题
刚才我们讨论了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突破在现象和概念学习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下面我们就讨论另一个重要的问题:
物理学习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何帮助学生突破在物理学习中规律(方面)遇到的疑难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下学生在学习规律时的一些感受吧!
采访人:
大家觉得这些规律好学习吗?
同学:
规律本身蛮好理解的。
同学:
没错,听老师讲都是很好理解的,不过自己做的时候都很困难,尤其是有的时候不知道要用那个公式比较好。
同学:
就算公式用对了,也算不出来。
这主要是公式理解不够透彻,在碰到题目的时候还要认真去想一想用那个公式好,所以很费脑筋。
同学:
还有就是很多个知识点混在一起来考你的时候,条理就不清了、就搞混掉了。
采访人:
不知道从哪里该入手是吧?
同学:
而且我觉得平常做(题)的时候都要做受力分析,经常会漏掉那一个力之类的,那就做错了!
同学:
还有就是多个公式套用的时候就会很容易出错,不知道他们之间的主要关系是那个。
采访人:
总之大家感觉运用这些规律的时候比较难是吧!
好,谢谢!
1.摆脱陈旧的教学观念,真正让学生掌握物理规律中的因果关系
主持人:
在前面采访中可以发现,学生在物理规律学习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
学生不能弄清物理规律的来龙去脉,不清楚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下面先请高院长针对这方面谈几点意见。
高山:
学生们说的的确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学生们的认识还是有点片面:
他们物理学习的困难,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把物理的基础知识跟解题完全割裂开来。
解题的困难有许多的原因,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物理概念规律,对这些概念规律本身的认识不到位或者有偏差。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就题论题,用题海战术来提高学习成绩。
而是要努力地帮助学生真正物理规律它所反映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个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适用范围等等,让学生通过规律本身内容和情景的相结合,来真正高效率地解决解题当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许多学生初中学物理,没有注意到物理规律跟数学的一些差别,仅仅认识了物理规律(物理量间的数量关系),把物理的公式当成一个数学公式来理解。
这样的话,就没有能够很好的把握住规律所反映出来的一些真实的物理过程、物理背景,这样当然就不能很好地掌握。
肖林进:
是这个样子。
比如说像牛顿第二定律,F=ma,如果按照数学的表达式来看,F一个是应变量,m和a(分别)是一个自变量。
这样就不太确切了。
F并不由m和a来决定。
这个式子体现的是测量关系。
那我们对这个公式的理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