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习题交通与通讯的变化.docx
- 文档编号:8270916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506.76KB
金版学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习题交通与通讯的变化.docx
《金版学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习题交通与通讯的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版学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习题交通与通讯的变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版学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习题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了解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1.了解近代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原因
2.简述近代水运与航空的发展状况
3.近代中国通讯方面的变化及产生的影响
一、铁路,更多的铁路
1.1881年,中国自建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
2.1888年,建成宫廷专用铁路。
3.甲午战争后,列强争夺在华铁路的修筑权。
4.1909年,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
5.民国时期,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铁路建设未入正轨。
【温馨提示】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为何激烈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
提示:
一是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二是通过修筑铁路,延伸和扩大他们的侵略势力。
►应用提升
1.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
“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
……且内地股匪未靖……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
此函隐含的正确历史信息是(A)
A.毛鸿宾属于顽固派的代表人物
B.当时修路受到帝国主义势力的阻碍
C.修筑铁路不利中国马车事业和商业往来
D.义和团运动威胁到筑路安全
解析:
材料反映毛鸿宾是反对修铁路的,B、D两项均与时间不符;C项说法错误,铁路固然会打击中国的传统运输业,但明显有利于中国商业往来;当时修铁路是时代潮流,毛鸿宾反对修铁路,说明他是顽固派的代表,选择A项。
二、水运与航空
1.水运。
(1)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成立。
(2)1900年前后,民办轮船航运公司发展,但步履维艰。
2.航空。
(1)1918年,福建马尾造船厂开始研制水上飞机。
(2)民国时期航空工业发展较快。
►应用提升
2.下图为中国近代上海轮船招商局的经营广告,其上部文字为“发展中国航运,促进对外贸易,预定客货舱位,代客报关装货,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堆栈。
欢迎指教,接受批评”等。
从图文材料中能够获取的信息有(B)
①中国近代航运业已经出现 ②轮船招商局业务范围较大 ③列强垄断中国航运的局面彻底改变 ④中国近代航运业的发展受西方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于1872年洋务运动时期。
洋务运动没能使中国走向富强,特别是在1900年前后,民间兴办的各种轮船航运公司,在列强联手压价、竞争排挤中艰难求生。
三、从驿传到邮政
1.邮政。
(1)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邮政代办所”。
(2)1896年,成立“大清邮政局”,此后设立邮传部。
(3)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
(4)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2.电讯。
(1)1877年,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2)民用电报普遍开展,但发展缓慢。
3.影响。
(1)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2)增强了中外联系,便捷了异地传输,促进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温馨提示】驿站与“客邮”的含义各是什么?
提示: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客邮”指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人在中国开办的邮政机构,实际上是对中国邮政业的侵略。
►应用提升
3.下列对于我国近代邮政发展过程中有关事件排序正确的是(B)
①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②清政府设立邮传部
③中国“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
④外国在华“客邮”一律撤销
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
C.②①③④D.③①②④
解析:
①项是1920年,②项在1905—1908年的预备立宪时期,③项是在1896年,④项是在20世纪20年代,故B项正确。
一、选择题
1.1876年6月,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一条从上海至吴淞的客运铁路。
开通未过多久,火车在江湾一带轧死行人,导致民情汹汹。
清政府遂以28.5万两白银赎回淞沪铁路,拆毁并掷入大海。
以上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有(A)
①中国传统的保守落后的思想意识造成了铁路在近代中国的命运多舛 ②历史的车轮是向前发展的 ③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是不以中国人的好恶为转移的 ④新时代的到来是不可抗拒的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铁路作为工业革命时代的产物,它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中国也应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2.在汕头市西城区有一条老街“火车路”,纪念着我国最早的一条商办铁路——由梅县华侨张煜南、张鸿南兄弟等集资,日本人设计承包,修建于1904-1908年全长42.1公里的铁路,这条铁路南起汕头经潮州至意溪。
它修建的背景是(A)
A.20世纪初,“收回利权”“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B.日本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二十一条”,妄图使中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C.中国所有的铁路都由外国控制
D.近代航运企业还未在中国兴起
解析:
甲午战争之后,为了反抗帝国主义掠夺路矿利权,中国人民掀起了收回利权运动,引发了振兴实业的又一高潮。
3.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该表反映了上海(A)
时间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马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
汽车
有轨
电车
1889年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年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注:
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 ④成为汽车制造业的中心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个时期虽然上海汽车很多,但都是外国进口的,不能说明上海成为汽车制造业的中心,故④项错误。
4.假如某爱国实业家在20世纪初需要了解全国各地的商业信息,可采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B)
A.乘坐飞机赴各地了解B.通过无线电报输送讯息
C.通过互联网D.乘坐火车赴各地了解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
注意题干时间“20世纪初”“最快捷的方式”因此应选B项,火车速度远不及电报快。
20世纪30年代民航飞机在中国出现,互联网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
5.开创中国近代陆上、海上、空中交通(国防)革命性变化的奠基者是(D)
A.詹天佑、曾国藩、冯如B.詹天佑、李鸿章、李善兰
C.詹天佑、曾国藩、李善兰D.詹天佑、李鸿章、冯如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詹天佑主持设计了京张铁路(1909年建成通车),这是中国第一条自行设计、自己施工修建的铁路,是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李鸿章则于1872年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这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中国的第一架飞机则是冯如研制成功的。
6.近代新式交通和通讯的发展(D)
①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②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 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依据所学知识,近代中国新式交通和通讯的发展起到了上述四项作用,故选D项。
7.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C)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考点:
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电影发展
解析:
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不能解释上海国产电影比例较高的现象,故A项错误;上海是开埠通商最早的地方之一,B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题干的意思是在上海,国产电影放映的比例远远高于北京和天津,再结合题干“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的信息,这说明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故C项正确;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无法解释外国电影比例低于北京和天津,故D项错误。
8.“1912年史量才接办了《申报》,实行西方管理模式,并从美国购进新式印刷机投入生产。
1920年,他被推选为世界报业大会副会长,多次与欧美报业进行交流。
之后他又在《申报》增设文艺、儿童等栏目。
九一八事变后,他在《申报》发表文章力挺抗日活动。
”以下用不同史观解读该材料,不准确的是(D)
A.从社会史观看,史量才的《申报》丰富了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B.从全球史观看,史量才担任报业大会副会长推动了世界报业交流
C.从现代化史观看,史量才的《申报》实行机器印刷、企业化管理
D.从文明史观看,史量才在《申报》力挺抗日活动具有反帝爱国性质
考点:
史学理论——史学观念;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发展(《申报》)
解析:
社会史观是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去研究历史,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全球史观是从全球化的角度去研究历史,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现代化史观是从现代化的角度去研究历史,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文明史观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去研究历史,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9.下图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政府教科书的一页插图,从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以下结论正确的是(A)
A.近代科学技术已经在中国运用
B.采纳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C.此教科书由中华民国组织发行
D.新式科技成果得到普遍使用
考点:
近代中国通讯工具的进步
解析:
从图中中国人使用电话的情况来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已经在中国得以运用,故A项正确;电话属于电力的发明和使用的成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并非第一次工业革命,故B项错误;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法令,而图中的人物带有长辫子,应该处于晚清时期,故C项错误;旧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新式科技成果难以得到普遍使用,最多只是在一些发达地区、开放较早的地区可能出现这一现象,故D项错误。
10.1890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
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
材料主要反映出(D)
A.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B.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
C.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
D.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
考点:
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交通工具的变革与发展
解析:
材料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交通发达,故B项错误;“轮船”的使用不属于“西方工业品的输入”,故C项错误;材料中小地主感受到轮船的快速,转变观点要求儿子不再考科举,而是到教会学校学习西方制造,故D项正确。
11.下表为“部分科技发明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
该表反映了近代中国(C)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时间
上海
重庆
铁路
1825年
1876年
1934年
电报
1835年
1871年
1886年
电话
1876年
1882年
1912年
电灯
1881年
1882年
1906年
①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②洋务运动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③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④应用西方科技发明速度明显加快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③
考点:
近代中国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革与发展
解析:
依据表格信息,科技发明在上海的应用时间明显早于重庆,主要原因在于上海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开放程度高于重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故①正确;表格中显示不出洋务运动信息,故②错误;表格无法反映民族企业的分布数量,故③错误;表格中的时间信息还反映出上海与重庆两地应用西方科技发明速度明显加快,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12.下图由成都市档案局提供,它是在四川颇具影响力的报纸《新新新闻》1938年刊登的插面。
对其正确的理解是(C)
1938年《新新新闻》劝导左行插画
A.民国13年后,成都修好成灌马路后渐渐有了汽车
B.成都人车拥挤,交通混乱,美女交管在街头指挥行人和车辆向左行驶
C.通过漫画美女交警宣传向左的交通规则
D.民国38年,成都宣传交通改为靠右行驶
考点:
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
解析:
民国13年是1924年,与1938年报纸新闻无关,故A项错误;《新新新闻》1938年刊登的插图主要反映美女交管的交通指挥,插图看不出人车拥挤,交通混乱,故B项错误;从插图可以看出美女交管指挥汽车向左,反映了当时通过漫画宣传交规的特点,故C项正确;成都宣传交通改为靠右行驶不符合漫画的内容,故D项错误。
13.1946年,由大连沙河口工厂制造的蒸汽机车在哈尔滨被命名为“毛泽东号”,其后动力多次升级,1977年2月,改为东风4型内燃机车,2010年,改为电力机车,2014年,结束了68年货运的历史,开启了牵引旅客列车的任务。
“毛泽东号”(D)
A.命名与庆祝东北解放有关
B.运行始终与个人崇拜有关
C.改为客运说明列车货运功能消失
D.见证了我国重工业的发展历程
考点:
近现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
解析:
1946年的时候,东北还没有解放,要等到1949年初辽沈战役结束之后,故A项错误;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开始于1966年发起的“文革”,故B项错误;材料只在最后说到其开启了客运功能,没有表明货运功能的消失,故C项错误;我国从1953年开始“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此后日益完善,材料中火车机车的不断升级换代反映了这个时间段内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故D项正确。
14.新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工业化不断推进的历史。
下列建设成就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C)
①石油实现自给 ②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③京九铁路实现通车 ④北京地铁开始运营
A.①②④③B.②④①③
C.②①④③D.②①③④
考点: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现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
解析:
“一五计划”时期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故②时间最早;1965年中国实现了石油自给,故①时间排第二;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故④时间排第三位;1996年京九铁路建成通车,故③时间最晚,选择C项符合题意。
15.辛亥年(1911年),革命浪潮激荡全国,蚌埠亦受影响。
时间
事件
5月15日
津浦铁路蚌埠淮河铁桥建成
11月19日
淮上军光复蚌埠
12月2日
清江南提督张勋率部沿津浦铁路北遁,淮上军奉命阻截,张勋部在遭重创后仓促乘车北逃
年底
淮上军袁家声所部在蚌设立办事处,并开办敬业转运(运输)公司
本年
淮北烈山煤矿老板周玉山来蚌首开普利煤厂
本年
蚌埠邮政局上升为一等乙级局
由上表信息可知蚌埠在辛亥年间(B)
A.成为全国革命中心地区
B.交通通讯事业发展较快
C.近代化水平居全国前列
D.民族工业仍然举步维艰
考点:
近代中国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解析:
材料中显示张勋进京复辟事件,此时辛亥革命已经过去,故A项错误;表格中“津浦铁路蚌埠淮河桥建成”“蚌埠邮政局升级”体现了该地区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较快,故B项正确;材料表中没有体现该地区与全国比较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出现民族工业,但并不能体现出民族工业发展困难的信息,故D项错误。
16.老照片具有真实记录历史、反映当时社会面貌的史料价值。
下面民国时期上海老照片反映的近代社会生活变革有(B)
①广告的位置 ②人物的服饰 ③建筑的风格 ④出行的方式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考点: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
解析:
由两则材料可以研究广告在近代的运用,故①正确;由第一张图片中可以看出近代人物的服饰有了很大的变化,故②正确;两幅图片都看不出中国的建筑风格有变化,故③错误;由图片二可知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近代交通工具,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7.通电就是面向广大范围公开拍发的电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通电发展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906年12月3日
广州绅商易学清等11人联名通电提出,勿将广九路权许外人。
1907年11月11日
安徽铁路公司通电,力请自办浦口至信阳铁路。
1909年11月
湖北铁路协会等团体通电军机处、外务部等,申求该省境内铁路准予商办。
1911年10月12日
湖北军政府即发出10道通电,宣告武昌光复,并呼吁各省响应。
1912年1月2日
孙中山在南京发表《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
1912年4月29日
南京留守黄兴通电,倡导“劝募国民捐,以减少外债之输入”。
1919年2月
北京等地社会团体即纷纷通电,要求公布并废除中日间所定各项密约。
1919年5月22日
成都高等师范全体学生通电,要求释放被捕学生,慰留辞职校长,惩办卖国贼。
1919年8月2日
少年贵州会通电称:
“敝会虽地处僻隅”,但“责无旁贷”,各项行动“务期达到目的”。
1935年3月2日
蒋介石通电倡导发展体育运动:
“查运动为锻炼国民体魄,以达成强种救国重要工作之一。
实应极力提倡,普遍发展。
”
1936年12月12日
张学良、杨虎城通电,提出改组政府、停止内战等主张。
1936年12月19日
中共发表《对西安事变通电》,呼吁各党各派,共赴国难。
——摘编自夏维奇
《“政治之利器:
通电与近代中国政治生态的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通电产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通电发展的方向。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通电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考点:
近代中国通讯工具的进步——电报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近代通电产生的时代背景来分析,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有识之士的推动;经济上,民族工业的发展;思想上,西学东渐;科技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加之以重大事件的推动,如题目里面提到的武昌起义、西安事变。
(2)主要根据材料回答,仔细读每个大事件可以看出每条里面都提到了地点、内容等信息,就可以提取每条事件里面的类似信息,然后归纳总结。
(3)此问主要根据所学知识,时代背景、报刊业的作用和材料里面在重大的历史事件中的影响来回答。
答案:
(1)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西学东渐;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危机加深;有识之士的倡导;重大事件的推动。
(2)方向:
从过程看,由民间开始到政府推广;从地域看,由中东部向西部地区发展;从内容看,由经济领域向政治、文化领域延伸。
(3)作用:
挽救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拓展国人参政议政的机会;布告决策,传播政见;促进经济与体育文化发展;推动民主观念的勃兴和社会群体意识的形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版学案 高中历史 岳麓版 必修 习题 交通 通讯 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