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避险六大系统培训课件.docx
- 文档编号:8269833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54.17KB
应急避险六大系统培训课件.docx
《应急避险六大系统培训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急避险六大系统培训课件.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应急避险六大系统培训课件
车集煤矿六大系统简介
1井上、下通讯监控与监测监控系统
车集矿通讯系统由SOPHOIS3000型飞利浦数字程控交换机与HRD-512型华仁达数字程控交换机组成,前者为行政交换机,后者为调度交换机。
井筒电话电缆选用HUYVR型阻燃通讯电缆,井下选用KTH-13型本质安全型自动电话机。
南北风井采用光端机与车集矿通讯系统联网。
车集矿通信系统与外界直通是通过程控数字交换机以光纤为传播媒介和集团公司通讯中心交换机组网,实行点对点通信方式,集团公司通信中心以光缆和电缆为传输媒介和永城市电信局连接,矿内所有的行政电话均可实现国内长途直拨功能。
在矿调度室还配置有两部手机,作为光通信系统故障时使用,调度台配备两台传真机对外联络。
利用手机、电话可随时保持对外联络,利用调度交换机可保证井上下各重要场所的通讯联系。
SOPHOIS3000型行政交换机,有22个用户板块,每块16个用户,系统实际容量为352门,目前本矿用户120门,行政电话装机用户覆盖全矿区所有办公室。
HRD-512型华仁达调度交换机采用全数字化设计,经过专用的信息处理系统,将模拟信号经过抽样、量化和编码转变成二进制代码,在特定时隙内经过专用信息通道进行交换,通信信号更为顺畅,更为可靠。
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以任意选择各种接口,系统的控制方式采用全分散控制方式,各分板均采用独特的CPU控制,CPU与各分板之间采用RS-232协议通信,信息传递时延小,用户抗干扰能力强。
用户板采用贴片式高度集成,每块板16个用户,采用51系列单片机。
交换采用512×512时分交换网络。
系统最大容量为512个端口,中继最大容量为256线,主CPU控制板、电源及重要用户板均可实行双套热备份。
调度键盘采用19寸液晶屏显示,可翻页查询,可进行相关辅助设置和录音查询,支持分机用户和中继名称的汉字显示。
调度电话实行全局录音。
车集矿调度交换机目前配置如下:
CPU板、电源板各2块,E/M中继、环路中继、通讯控制中继(2B+D)、中继各1块,用户板22块,16路录音板一块,安全耦合器288路。
井下变电所、水泵房、充电硐室、火药库、皮带头、工作面泵站、工作面设备列车处、绞车房(绞车窝)、采掘面等均安装有电话,井下目前安装电话160部。
地面调度电话主要安装在调度室、主副井绞车房、南风井、井口、风井机房、35kV变电站、各区队值班室等地点。
入井通讯电缆共3根,副井井筒2根,其中一根为2×50×0.8钢丝纵包铠装电缆,另一根为2×80×0.8钢丝纵包铠装电缆;主井井筒1趟为2×80×1.0钢丝纵包铠装电缆。
车集煤矿无线通讯系统为KT130型WiFi矿用无线通信系统,利用综合自动化西门子环网平台运行,现有260部本安手机已投入使用。
该系统基于标准的工业以太网传输网络、采用TCP/IP、WiFi和SHDSL等协议开发,由IP调度交换系统、地面环网接入器、矿用环网接入器、矿用本安型DSL接口、矿用本安型无线基站、矿用本安型WiFi手机及其它配套设备组成,能实现矿区井上与井下的语音、数据的传输功能。
该系统可与原地面行政电话交换机及井下调度电话交换机通过数字中继连接,可实现交互通信,在井下调度通信出现异常情况时可作为补充通信手段。
井下电话与地面行政电话采以及本安手机均可实现互相拨号。
用非等位拨号,外线用户均可通过中继线拨打井下,井下用户通过中继线与地面行政交换机用户和本安手机用户实现通讯。
拨号规则:
直拨调度台拨“9”;外线、手机用户拨打井下调度电话用户拨“0370+(5192708至5192715)+井下分机号”;公司内部行政电话拨打井下调度电话“(2708至2715)+井下分机号”或用数字中继式拨号,无需再听提示音后拨号,即2898+井下分机号;本安手机对行政电话可直接拨号;行政电话拨手机“2899+手机号码”;调度电话拨手机“3+手机号码”;手机拨调度电话“38+井下分机号”。
井下调度电话没有开通外线、出局功能。
车集煤矿在建井下IP广播系统为KXT23矿用IP网络广播对讲系统,基于“IP网络”设计,具有网络广播、扩音对讲等功能,主要安装于井下各采区候车硐室、变电所、泵房等重要地点。
正常情况下,可利用本系统在井下各地点播放背景音乐、新闻、宣传报道等,使之成为改善生产环境、加强信息交流、提高精神文化建设的工具。
在发生突发事件、需要紧急撤离时,地面调度指挥人员可利用本系统以扩音喊话的方式向指定地点发出指令、提示撤离路线,指挥现场人员迅速、有序、安全地撤离危险区域;现场人员也可通过井下任意终端就地喊话、对讲,汇报现场情况,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影响或受灾后救援过程中的次生影响。
2井下人员定位系统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采用常州天地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KJ69J型矿用人员监测系统,该系统由无线编码发射器(KGE37B)、KGF80.2无线数据监测站、井下数据监测分站(KGF90)、地面中心站及数据传输信道组成。
主通信制式为RS485,且该系统具有自检功能,系统具有的管理功能除了基本的实时检测、查询功能外还拓展了门禁功能、超时报警、区域超员报警、双向通讯等安全保障功能。
接收器覆盖全矿所有头面,轨、皮大巷,以及重要场所,主干线路采用MHYVP1*4*7/0.97通讯电缆传入井下光纤环网,信号电缆采用MHYV1*4*7/0.37四芯电缆,接收器分布合理,人员进入任何区域都有反馈信号。
目前投入使用的KGF90分站23台,KGF80.2接收器142台,KGE37B人员定位识别卡3250张。
另外有检测设备一套,可以随时检测有问题的设备。
KGF90分站之间采用串联方式,系统由无线编码发射器、井下数据监测分站、地面中心站及数据传输信道组成。
主通信制式为RS485,可以尽可能的避免分站之间和通讯线路之间的干扰。
系统容量可连接无线数据监测站64个,每个分站可接8个接收器(无线接收器512个),无线编码发射器8192个。
传输误码率:
≤10-8
数据检测分站至无线编码接收器传输距离:
最大可达到1.5km。
可同时读卡的数量≥200卡。
数据监测分站最大有效接收区半径不小于30m,允许被测目标最大移动速度不大于9m/s。
此外还具有双卡合一功能,人员上下井时将该无线编码发射器主动靠近专用考勤检卡器,可以在大屏幕监视器上显示姓名照片等信息,并可同时检测无线编码发射器和无源RFID卡是否正常工作。
KJ69J人员定位系统提供网络版软件,通过局域网能实时同步地看到各种监测信息,可以进行各种查询操作。
还具备数据上传功能,能按照通信协议上传数据。
数据可上传到上级单位。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为进一步提高矿井灾害发生时的搜救能力,规范出入井人员的考勤、落实出入井人员清点制度,并使用好、维护好人员定位系统设备,随时掌握井下人员动态情况,提高矿井防治灾害的能力,制定了《车集煤矿人员定位系统管理规定》。
规定了不携带无线编码发射器人员禁止入井和严禁一人携带多台无线编码发射器入井等规定,规范人员定位系统的使用和管理。
3供水施救系统
车集煤矿供水施救水源来自矿区水源井,经副井筒φ159压力水管与井下压力水管路连通。
紧急情况下,可通过地面向井下提供饮用水,并具备在紧急情况下输送液态营养物质的条件。
全矿井下共有φ108供水主管路14720m,已经敷设到各采掘头面。
在大巷车场及采区石门处均设有供水闸阀和三通接头,在管路上每100m安装三通接头,在各采掘头面巷道口也设有三通接头,以方便使用。
各回采巷道均铺设供水管路,轨道巷每100m设置一个三通阀门,皮带巷每隔50m设置一个三通阀门。
4压风自救系统
车集煤矿地面装有7台压风机,正常情况下5台工作2台备用,每台压风机的额定供风量均不小于40m3/min,产生的压风通过压风管路输送到井下各地点,主管路出口压力不低于0.6MPa。
地面压风机房至副井口以及井筒,采用两趟φ219压风管路往井下供风。
井下轨道、皮带上下山均采用φ159压风管路,主压风管路通过闸阀、三通向各采掘工作面供风。
压风自救装置安装在掘进工作面巷道和回采工作面巷道内的压缩空气管道上。
在以下每个地点都至少设置一组压风自救装置:
距采掘工作面25~40m的巷道内、放炮地点、撤离人员与警戒人员所在的位置以及回风道有人作业处等。
在长距离的掘进巷道中,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设置。
每组压风自救装置应可供5~8个人使用,平均每人的压缩空气供给量不得少于0.1m3/min。
5紧急避险系统
车集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主要在避灾路线上设置永久避难硐室、在井下采掘作业地点设置临时避难硐室,同时紧急避险设施与矿井安全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等系统相连接,形成井下整体性的安全避险系统。
目前,27采区永久避难硐室已经投入使用,可容纳100人避险。
在2705工作面、2609工作面等地点建有临时避难硐室,每个临时避难硐室可容纳15人避险。
井下各采掘工作面巷道中均设置了清晰、醒目避灾路线牌板,以便遇险人员迅速到达安全地点。
矿井每月根据井下采掘系统的变化对矿井避灾线路图进行修订。
采区避难硐室介绍内容
1概述
避难硐室指在井下发生灾害事故时,为无法及时撤离的遇险人员提供生命保障的密闭空间。
该设施对外能够抵御高温烟气,隔绝有毒有害气体,对内提供氧气、食物、水,去除有毒有害气体,创造生存基本条件,为应急救援创造条件、赢得时间。
1.1硐室简介
避难硐室分为永久避难硐室和临时避难硐室。
永久避难硐室是指设置在井底车场、水平大巷、采区(盘区)避灾路线上,具有紧急避险功能的井下专用巷道硐室,服务于整个矿井、水平或采区,服务年限一般不低于5年。
临时避难硐室是指设置在采掘区域或采区避灾路线上,具有紧急避险功能的井下专用巷道硐室,主要服务于采掘工作面及其附近区域,服务年限一般不大于5年。
1.2主要用途
当井下发生火灾、爆炸、突出等灾害事故,井下人员在所佩戴的自救器在额定防护时间内靠步行不能安全撤至地面时,为其提供一个安全避险空间。
避难硐室与矿井安全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等系统相连接,形成井下整体性的安全避险系统。
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有害气体去除、环境监测、通讯、照明、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在无任何外界支持的情况下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96小时,为应急救援创造条件、赢得时间。
1.3适用范围:
所有矿井在各水平井底车场设置固定式避难硐室。
有突出煤层的采区应设置采区避难硐室,设置位置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必须设置在防逆流风门外的进风流中。
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以外的矿井,从采掘工作面步行,凡在自救器所能提供的额定防护时间内不能安全撤到地面的,必须在距离采掘工作面1000米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或救生舱。
突出煤层的掘进巷道长度及采煤工作面走向长度超过500米时,必须在距离工作面500米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或设置救生舱。
1.4工作环境条件
1——适用于火灾、煤与瓦斯突出、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的矿井,
2——额定防护时间96小时,保持舱内温度35℃以下。
3——相对湿度:
0~85%。
1.5使用条件
发生矿井火灾或瓦斯、煤尘爆炸等灾交情况下,当灾害无法控制时,灾变区域人员应以配戴自身携带的隔绝式自救器循相应的避灾路线尽快撤至地面为最高原则,只有出现以下情况时,才可就近撤至附近的紧急避险设施,在紧急避险设施的掩护下成功逃生或等待救援,以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
(一)灾变情况下,灾变区域安全出口被火灾、瓦斯煤尘爆炸、冒顶等封堵,人员无法撤出时,应就近撤至附近的紧急避险设施,在紧急避险设施的掩护下等待救援。
(二)灾变情况下,灾变区域人员循相应的避灾路线撤至地面的过程中,经过紧急避险设施,其自身携带的隔绝式自救器安全防护时间不足,无法保证能安全撤至地面或其它安全地点时,人员应进入紧急避险设施更换自救器,然后再循避灾路线尽快撤至地面。
2.主要技术参数
主要技术参数见表1。
表1主要技术参数
额定防护时间(h)
>96
体感温度
≤35℃
一氧化碳浓度
≤24×10-4%
氧气浓度
18.5%~23%
甲烷浓度
≤1.0%
二氧化碳浓度
<1.0%
相对湿度
≤85%
泄压速率
≤350±20Pa/h
门体抗冲击压力
>0.3MPa
人均供风量
≥0.3m3/min
人均供氧量
≥O.5L/min
食品
≥5000kJ/人·天
饮用水
≥1.5L/人·天
3.结构特征与工作原理
3.1整体结构
避难硐室整体结构分为:
过渡硐室、生存硐室、辅助硐室三大部分。
3.2过渡硐室
过渡硐室是为防止避险逃生人员进入避难硐室时将有毒有害气体带入生存硐室,而专门设置的一个过渡空间。
过渡舱内设空气幕、喷淋装置及单向排气阀,能为灾变情况下进入避难硐室的避险逃生人员进行洗气,可以有效的减少避险人员所携带的有毒有害气体。
过渡硐室采用向外开启的双重防护门结构。
外侧第一道门采用能够抵挡一定强度的冲击波,阻挡有毒有害气体又能防止透水的防护密闭门,防护密闭门的开启灵活、快捷,门体能够抵御瞬时1000℃高温、1.0MPa的爆炸冲击波,门上设观察窗。
第二道门采用填充保温材料能有效的隔绝外围高温,又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密闭门。
在井下灾变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如: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情况下,第二道门有足够的气密性,可以有效的防止有毒有害气体的侵入和对人体的伤害。
3.3生存硐室
生存硐室为避险逃生人员提供一个安全生存空间,可防止有害气体侵入,由生存室内的供气系统和单向排气阀建立一个正压密闭环境。
生存室内内设有供氧装置、空调装置、检测仪器、通讯装置以及食物、水、照明等。
3.4辅助硐室
辅助硐室是用来存放液态二氧化碳钢瓶及其他设备、设施的辅助空间。
3.5供氧系统
1.供氧系统的主要功能及要求
由于煤矿井下发生火灾、瓦斯煤尘爆炸、冒顶等灾害性事故时,都会致使避难硐室周围环境伴有缺氧、有专有害气体出现。
因此,避难硐室内必须设置向避险人员提供氧气以保证其能够维持正常呼吸的供氧装置。
供氧装置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①避险人员在避难硐室内能够呼吸到纯净的氧气,氧气浓度应在18.5%~23.O%之间;
②氧气供给量及氧气浓度必须满足人体呼吸生理特点;
③氧气供给时间必须满足额定避险人数避难时不少于96h的生存时间:
④供氧装置在井下特殊条件下不受环境影响能够保证及时、可靠。
2.供氧方案的选择
煤矿个体呼吸防护装备目前主要有正压氧气呼吸器、压缩氧自救器、化学氧自救器、过滤式自救器。
这些个体呼吸防护装备共同特点是使用时间短,正压氧气呼吸器最长的防护时间为4h,压缩氧自救器、化学氧自救器、过滤式自救器最长的防护时间为45min。
上述个体呼吸防护装备防护时间短,有些需要经常检查维护,只能放在煤矿井下避难硐室内作为备用供氧设备或离开避难硐室逃生时供氧使用。
经分析比较,永久避难硐室供氧方案采用压风系统供氧和压缩氧气供氧两种方式。
3.6压风系统供氧系统
1.避难硐室压风供氧要求
根据《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矿井压风自救系统应能为紧急避险设施给足量氧气,接入的矿井压风管路应设减压、消音、过滤装置和控制阀,压风出口压力在0.1-0.3MPa之问,供风量不低于0.3m3/min.人,连续噪声不大于70dB。
2.压风系统供氧原理
压风系统供氧装置利用矿井压风系统作为气源,压缩空气经压风管路进入生存室,为硐室内避险人员提供新鲜、舒适的空气,并在永久避难硐室内形成正压避免外界气体侵入硐室。
3.主要技术参数
人均供风量≥0.3m3/min;
硐室内氧气浓度18.5—23.0%;
减压器入口压力≥0.8MPa、出口压力0~O.6MPa(可调节);
浮子流量计量程0—8m3/min,分度值0.3m3/min。
4.布置方式
在生存室座椅两侧布置2套压风系统供氧装置,装置的入口通过管路与压风系管路连接。
5、操作方法
1、先开启主管路阀门(为DN32上下方向的阀门),使管路中气体正常流通。
2、通气后根据减压阀(在减压阀的转动部位,向上拔动为开启,调整完毕后按回原位,以免压力过大造成自动放大流量)的箭头指示,把流量调到265立方英尺/分(按每人每分钟0.3m³,得出100人×0.3m³/min·人×35立方英尺÷4≈265立方英尺/分)。
(流量计为立方英尺单位,1立方米≈35立方英尺),每个出气口的数值为265立方英尺。
4个流量计合计1060立方英尺。
3.7压缩氧气供氧系统
1.避难硐室需氧要求
煤矿发生瓦斯、煤尘爆炸等灾害事故时,有时矿井压风系统在井下的管路会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必须有备用的供氧装置,以应对地面压风系统遭到破坏时仍能有效的供氧。
根据《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紧急避险设施应具备自备氧供氧系统,人均供氧量不低于O.5L/min。
2.工作原理
压缩氧气供氧装置配置及原理详见图,该装置是利用过渡硐室内储存在钢瓶中的压缩氧气,经过高压管路系统供给减压器,经过减压使高压氧气变为0.4MP,再由供氧管路供给生活硐室。
通过供氧控制装置为避险人员输出规定数值的氧气。
氧气瓶的数量是根据避难所可容纳的人数确定的,可为避难人员有效提供氧气96小时,满足避难人员呼吸使用。
3.主要技术参数
人均供氧量≥O.5L/min;
硐室内氧气浓度18.5~23.O%;
供氧系统用的减压器入口压力≥15MPa、出口压力0一O.5MPa(可调节);
4.布置方式
在进风侧和回风侧的过渡室内分别放置工作压力为15MPa、容积为80L的氧气钢瓶各20瓶。
5.操作方法
1、在过渡室将带有80L(升)氧气的气瓶打开;
2、到生存室看到氧气控制箱压力表的数值为15Mpa,经减压阀将工作压力调整到0.4Mpa,,
3、根据每人每分钟需要氧气0.5L,得出(0.5L/人·h×100人=50L/min)在进出口处有两处供氧系统,将每个转子流量计的数值为调定为25L/min。
3.8过滤降温除湿系统
1.主要功能及要求
根据《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紧急避险设施应具备有害气体去除设施,处理C02的能力不低于0.5L/min.人,处理CO的能力应能保证在20min内将CO浓度由O.04%降到0.0024%以下。
在整个额定防护时间内,紧急避险设施内部环境中C02浓度不大于1.O%,CO浓度不大于O.0024%,温度不高于35℃,湿度不大于85%。
过滤降温除湿系统是对避险人员在密闭的避难硐室中长时间呼吸所产生的及避险人员由硐室外带入的C02、CO有毒有害气体通过C02和CO吸收剂进行吸收过滤,对由于人体散热及来自于外部空间的热源传入而导致的温升进行控制和调节。
2.工作原理
该系统是利用储存在钢瓶中的液态C02作为动力源和制冷介质,经过平行管蒸发器吸收主硐室内环境气体热量使液体气化吸热,进而驱动气动马达旋转同时带动高速风机旋转,使硐室内气体在风机的作用下和平行管蒸发器循环接触,对避难硐室内部环境进行温度和湿度控制,并通过配备规定数量的C02和C0吸收剂对C02和CO进行吸收过滤。
同时完成过滤、降温、除湿功能。
实现对避难所空间气体中CO、CO2浓度控制及温度、湿度的调节。
3.主要技术参数
对CO2的吸收排除能力不低于0.5L/min人;
对CO的吸收排除能力应能保证在20min内将一氧化碳浓度由0.04%降到0.0024%
硐室内CO2浓度不大于1%;
硐室内CO浓度不大于0.0024%;
空气温度<35℃、湿度<85%。
4.布置方式
液态CO2钢瓶分别放置在两侧过渡室相连的CO2钢瓶硐室内,每个硐室放置工作压力为15MPa、容积为80L的钢瓶70支(共计140支)。
在生存室两侧分别放置空调1台。
液态CO2钢瓶硐室内的CO2钢瓶由铜管并联后与空调相连。
CO2和CO吸收剂放置于永久避难硐室座椅下的储物箱中,当发生灾害事故紧急避险时,管理人员应取出CO2和CO吸收剂,并打开暴露于生存室中。
5.操作方法
1、放置吸收剂:
将吸收剂均匀的平铺在4个药剂收纳盒中,厚度应比盒体高度低1cm为宜。
2、接通气源:
将0.5MPa的洁净干燥气源接入空气净化机,供气能力不低于150L/min。
3、开启气马达:
根据以下使用情况开启气马达,并调节流量计流量。
需要快速去除CO2(>1%)或CO(>24ppm)时,同时打开两台气马达开关,并将流量计流量调节到100L/min以上。
需要去除的CO2(<1%)或CO(<24ppm)含量达到正常值以内时,关闭一台气动风扇开关,并将流量计流量调节到30-40L/min左右即可长时间保证密闭空间的空气指标合格。
3.9压缩空气幕及压气喷淋系统
1.主要功能
由于避险人员在开启避难硐室防护密闭门过程中会带入CO等有毒有害气体及烟尘,极易造成对避险人员的二次伤害。
压缩空气幕的主要功能是将压缩空气钢瓶中的压缩空气通过喷气气幕释放大量的气流将有毒有害气体驱之门外,尽量避免有毒有害气体随着避险人员的进入而带入避难硐室内。
压气喷淋装置的主要功能是产生非常均匀和细密的喷雾,以消除随避险人员进入而带入过渡室内的悬浮的烟尘,避免其进入生存室内。
2.工作原理
储存在钢瓶中的压缩空气,通过减压器经防护密闭门上的控制开关打开喷气气幕,当人员进入时,空气由气幕向外喷出,延时30-60秒,即关闭,阻止空气喷出。
压缩空气幕装置配置及原理示意图
3.主要技术参数:
压缩空气减压器入口压力15MPa、出口压力O~2MPa(可调)。
4.操作方法:
1、防护密闭门打开后,打开气幕和喷淋的控制箱,将标有管路进气的阀门开启,如果进气管路已破坏,不能正常使用,就将装有80L空气的气瓶打开,工作压力设定为15Mpa,出口压力不低于0.4Mpa。
(在出口侧过渡室两道密闭门中间没有预埋空气管件,直接打开瓶装空气即可。
)在控制箱左侧的压力表可以看到数值为15Mpa;
2、再将标有气幕开关的阀门开启,右侧压力表开启,右侧的压力表不能低于0.4Mpa;
3、然后将标有喷淋开关的阀门开启,右侧压力表开启,同时右侧的压力表不能低于0.4Mpa。
3.10环境监测系统
1.主要功能及组成
永久避难硐室环境监测装置可用于采集和显示硐室内外气体(CO、C02、O2、CH4等)浓度、温度、湿度、压力等,供硐室内避难人员掌握和判别灾害环境,并根据硐室内配套救生设备及时采取自救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证遇险人员的安全。
永久避难硐室环境监测装置主要由矿用隔爆兼本安型直流稳压电源箱、矿用隔爆型备用电池箱、本安型监视器及避难硐室内外C0传感器、C02传感器、02传感器、CH4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湿度计等组成。
2.环境监测装置在避难硐室里的布置
环境监测装置中的电源箱及备用电池箱放在电源硐室内,采集分站及硐室内传感器、湿度计放在生存室,硐室外传感器放在硐室外部。
3.11供电系统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供电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可用于避难硐室日常供电和照明;并在遇险避难时,提供不小于96h的应急供电。
避难硐室供电系统,主要由l台矿用隔爆兼本安型直流稳压电源箱、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LED照明灯。
3.12通信系统
避难硐室设有与矿调度室直通的电话,并可接入井下广播系统站台,最大限度保证灾变期间的通讯安全可靠。
3.13个体防护系统
1.个体防护装备选型及主要技术参数
根据《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避难硐室内应按额定避险人数配备隔绝式自救器,有效防护时间应不低于45min,配备数量为额定避险人数的1.2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应急 避险 六大 系统 培训 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