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docx
- 文档编号:8268906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6.85KB
茶文化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docx
《茶文化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文化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茶文化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篇一:
茶道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茶道的研究性结题报告
指导老师:
张智欣
小组成员:
沈熙然邱小芳孙雪蕾张苑曹珊娜王乐乐吴宇鑫杨鹏
组长:
沈熙然
一、研究目的
茶,与咖啡、可可并称世界三大饮料,然其历史之悠久,远非其它饮料可比。
人们常说茶“发乎神农,闻于周鲁公”(《茶经》),神农是为解毒发现了茶。
茶道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从长期的饮茶实践过程中,根据茶的特性,以及与饮茶紧密相关的饮茶环境、茶具配置、冲沏技能、品饮艺术入手,再结合地方风俗、文化特点,总结出来的一套饮茶礼法。
它代表了主人对茶基本精神的理解或者是主人、客人的一种亲和与敬重。
自唐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走向社会,为人类交往和经济发展服务。
茶从最初的食用、药用演变到品饮,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成为一种被世人称道的茶文化,更是历史的积淀。
茶和茶道有着怎样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呢?
我们小组对茶的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
因此,我们决定借这次课题研究一下茶文化。
二、研究的具体步骤和分工方法
制定详细的计划,对课题各个成员进行分工
黄冰冰是我们组主要负责人与指导老师保持密切联系,主要负责我们的整体调查工作。
潘德辉等分组采访或咨询全校的老教师,认真听取并作好笔记。
郑亚婷等利用课外时间上网查阅与课题有关的资料。
潘扬阳等主要负责调查各图书馆,茶店并将以笔记的方式记录下来。
三、调查的内容:
一、中国饮茶简史
1、原始阶段(先秦)
在原始社会神农氏因发明了农耕。
带领民众种植粮食,解决了生存危机。
虽然有粮食供应,可是仍然有限,也需要采集些野果直接充饥。
在长期的食用过程中,人们发现茶树叶子有解渴,提神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
就单独将它煮成羹,以后又将它熬成茶水作为饮料。
现在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还保留着远古的吃茶习惯,除了直接咀嚼茶叶以外,还可以腌制成茶食。
总之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还符合历史实际的。
说中华民族喝茶有四五千年以上的历史不以为过。
到了商周时期,这种饮食茶叶的习惯得到继承和发展,还给茶叶取了个名字叫做“茶”。
春秋战国时期,茶叶已传播到黄河中下游地区,当时的齐国也喜欢食用茶叶做成的菜肴。
《晏子春秋》记载:
“婴相齐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
”
2、南方饮茶已成风气(两汉魏晋南北朝)
到了汉代,有关茶的保健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说文解字》:
“舛,茶芽也。
”西汉王褒在《潼约》中提到“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买茶要到远处的武阳去买,由此见,当时已有专卖茶叶的茶市,茶叶已经成为日常需要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传播到长江中下游,茶叶已成为日常饮料,宴会待客祭祀都要用它。
一些文人雅客也喜欢喝茶,并有诗文反映茶事。
可看出,饮茶已不仅仅是为了解渴,提神,保健的需要,还是具有一定的文化色彩。
因此,魏晋南北朝是我国饮茶史上的又一个重要的阶梯,可以说茶文化的逐步形成时期。
3、饮茶风气传播全国(唐朝)
经过几个世纪的积累,到了唐代中期,饮茶风气已经普及全国。
唐代南方已经有四十三个州,郡产茶,遍及今天南方13个产茶省区,可以说,我国产茶地区的格局,在唐代就已经奠定了基础。
北方不产茶,北方人说饮之茶全靠南方运去,因而当时的茶叶褒义是非常繁荣的。
4、饮茶风气的盛行(宋代)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的茶叶生产空前发展,饮茶之风非常盛行,特别是上层社会嗜茶成风。
茶叶生产获得了进一步发展,“龙团凤饼,名冠天下”的建茶精工细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茶文化也获得了发展,宋徽宗赵佶还对茶进行深入研究,写成茶叶专着《大观茶论》。
他是历史上第一个亲自写茶书的皇帝,饮茶的技艺传到海外。
推动了饮茶之风的盛行。
宋代饮茶风气的盛行还反映在都市里的茶馆文化生活非常发达。
宋代的诗人嗜茶,咏茶的也特别多。
明清两代,随着散茶的广泛流行,泡菜用具变得讲究起来,工艺精巧的紫砂壶和瓷器茶具品种繁多,茶进入了许多人家。
这些都构成了中华茶文化的主要内容,不断向海外传播,时世界茶文化的源头。
5、饮茶风气的鼎盛(明清)
明代在茶叶生产上有许多重要的发明创造,在茶生产上除了改进蒸熟,而是用热锅手炒。
其次是花茶的生产,尤其是乌龙茶的制法的出现,此外,还有红茶,也是起与明而胜于清。
明清时期在茶叶品饮方面的重大成就就是“工夫茶艺”的完善,工夫茶是适应是茶的泡法需要经过文人雅士的加工提炼而成的茶技艺。
6、中国茶叶再现辉煌(现代)
至清代后期,我国茶叶生产开始由盛而衰,原因是因为帝国主义列强入侵,政府懦弱无能,国运凋敝,百业不兴,中国茶叶生产一落千丈。
新中国诞生以后,政府高度重视茶叶经济,茶叶有了飞速发展,特别是建国初期70年代,作为大宗的出口商品,换回大量的外汇以购买国家所急需的物品.
饮茶对人类,不仅仅是一种解渴生津的生理需要,而且能够满足人体健康的需求,同时茶叶被称誉为“本世纪最文明的饮料”。
联合国有关组织决定在全世界提倡饮茶。
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大企业都已话巨资研究开发茶叶和茶饮料。
茶叶是一种文化含量很高的产品。
随着茶叶经济的发展,茶文化也随着产生和发展起来。
20世纪80年代,茶文化蓬勃发展,茶成为世人公认的最佳保健饮料。
茶有24种公效,茶对攻克一些疑难病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二、茶道的产生和发展
1、茶道的起源和发展
茶艺出自茶道,始于唐代,因此,又有称其为茶道、茶礼的。
首见于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
“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茶道”一词,表明中国是茶道的发祥地。
从中可知,唐时茶道已在王公贵族中广为流行,并形成了一定的茶道程序。
而唐代贡茶的发展,又对推动宫的形成与完善,提供了条件。
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时的贡茶地区已发展到十六个郡,可见规模之大。
唐代李肇《国史补》载,当时各地为了使进贡的茶,能赶上宫廷清明宴,还出现了日夜兼程将茶送往京城的“急程茶”。
987年,陕西扶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使用的金银茶具以及琉璃茶具等,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最完整,而史料又未曾作过记载的茶类珍贵历史文物,它更帮助人们了解了唐代皇宫饮茶的豪华与饮茶的具体方式。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茶道的形成必然是在饮茶普及,茶艺完善之后。
唐代以前虽有饮茶,但不普遍。
东晋虽有茶艺的雏型还远未完善。
晋、宋以迄盛唐,是中国茶道的蕴酿期。
在中国古代,如唐朝宫廷的“清明宴”、宋代的“斗茶”、明清文人的“茶宴”、寺院的“普茶”。
以及现代百姓招待客人的“客来敬茶”、广东、福建的“客家功夫茶”,还有少数民族形形色色的饮茶习俗,里面都蕴含着茶的“道”和“艺”,但与生活紧切结合,所以比较接近实际,不像日本茶道那样过于程序化。
中国现代,发展成为规范化操作程度的要算是台湾。
台湾陆羽中心,致力于普及的泡茶技艺,通过多年的教学与实践已经形成了百姓积极参与,并与众多茶馆紧密结合的一种大众饮茶消费的形式。
应用的器具包括、茶萼、茶船、茶巾、茶汤、茶档、茶盘、茶盂、水壶等。
2、茶道的形式及其发展
考察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
依茶艺而言,中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
中唐以后,中国人饮茶“殆成风俗”,形成“比屋之饮”,“始自中地,流于塞外”。
唐朝肃宗、代宗时期,陆羽着《茶经》,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
又经皎然、常伯熊等人的实践、润色和完善,形成了“煎茶道”;北宋时期,蔡襄着《茶录》,徽宗赵佶着《大观茶论》,从而形成了“点茶道”,明朝中期,张源着《茶录》,许次纾着《茶疏》,标志着“泡茶道”的诞生。
唐代茶的饮法是煮茶即烹茶、煎茶。
根据陆羽《茶经》记载,唐代茶叶生产过程是“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千矣。
”饮茶时,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筛子筛成细末,放到开水中去煮。
煮时,要经过“三沸”。
煮时,水刚开,水面出现细小的水珠像鱼眼一样,并“微有声”,称为一沸。
此时加入一些盐到水中调味。
当锅边水泡如涌泉连珠时,为二沸,这时要用瓢舀出一瓢开水备用,以竹夹在锅中心搅拌,然后将茶末从中心倒进去。
稍后锅中的条水“腾波鼓浪”,“势若奔涛溅沫”,此时要将刚才舀出来的那瓢水再倒进锅里,一锅茶汤就算煮好了。
最后,将煮好了的茶汤舀进碗里饮用。
前三碗味道较好,后两碗较差。
五碗之外,“非渴其莫之饮”。
这是当时社会上较盛行的饮茶方法。
因茶叶有不同种类,所以还存在另一种方法,将饼茶舂成粉末放在茶瓶中,再用开水冲泡,而不用烹煮,这是末茶的饮用方法。
到了宋代,盛行的是点茶法。
点茶程序为炙茶、碾罗、烘盏、候汤、击拂、烹试,其关键在候汤和击拂。
点花法是在唐代阉茶法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陆羽《茶经》说:
“花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阉茶。
”阉茶的特点是投茶入瓶,以汤沃之。
而点茶是由阉茶发展而来的。
点茶沿阉茶之路向前走了一步,其烹茶步骤是将茶投入盏中,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谓之“调膏”,然后将沸水倒入深腹长嘴瓶内,再倾瓶注水入盏,或以瓶煎水,然后直接向盏中注入沸水,与此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据宋代蔡襄的《茶录》记载,宋代的点茶主要特点是,先将饼茶烤炙,再敲碎碾成细末,用茶罗将茶末筛细,“罗细则茶浮,罗粗则末浮。
”“钞茶一钱匙,先注汤调令极度匀。
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
神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佳。
”即将筛过的茶末放入茶盏中,注入少量开水,搅拌得很均匀,再注入开水,用一种竹制的茶筅反复击打,使之产生泡沫(称为汤花),达到茶盏边壁不留水痕者为最佳状态。
中国茶道成于唐,继于宋,盛于明。
中国茶道形成于八世中叶的中唐时期,陆羽为中国茶道的奠基人和煎茶道的创始人。
煎茶道的代表人物有陆羽、常伯熊、皎然、卢仝、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齐已等。
[唐代]茶人对茶道的主要贡献在于完善了煎茶茶艺,确立了饮茶修道的思想。
煎茶道鼎盛于中晚唐,历[五代]、[北宋]、[南宋]末而亡,为时约五百年。
3、茶道的宗旨茶道是以修行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
茶道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
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所谓修道,是指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
道中所修何道?
一般来说,茶道中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
修道的理想追求概括起来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
证道是修道的理想结果,是茶道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证道则天人合一、即心即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极高明而道中庸,无为而无不为。
4、外国茶道
日本人饮茶以“茶道”出名,讲究一点的人家都设有茶室。
主人迎客入茶室,要跪坐在茶室门口,让客人一个个进去,客人经过门口时,要在门旁洗手,然后脱鞋入茶,主人则最后才进入茶室,和客人鞠躬行礼。
主人开始煮茶时客人要退出茶室,到后面花园或石子路走走,让主人自由、从容地准备茶具、煮茶、泡茶。
主人泡好茶以后,再让客人再回茶室,然后开始一起饮茶,饮完茶以后,主人还要跪坐在门外,向客人祝福道别。
印度人好喝奶茶,也爱喝一种加入姜或小豆蔻的“萨马拉茶”。
印度人传统饮茶方式较特别,把茶倒在盘子里用舌头舔饮,另外,绝不用左手递送茶具,因为,左手是用来洗澡和上厕所的。
俄罗斯人喜欢喝红茶,他们先在茶壶里泡上浓浓的一壶,要喝时倒少许在茶杯里,然后冲上开水,随各人习惯,调上浓淡不一的味道。
有客人来时,茶壶里的浓茶一倒,开水一冲,再在茶中加入果酱或蜂蜜,冲成果酱茶,即可尽情而饮。
以肉食为主的蒙古人,几乎餐餐都喝茶,喝砖茶。
这种砖茶是一种制成块状的茶,沏时敲一小块放入锅内加水煮开,不能简单地用开水沏泡,这种茶加一些盐和牛奶、羊奶、奶油,就成了奶茶。
泰国人喜欢冰茶。
即在热茶中放入一些冰块。
在气候炎热的泰国,饮用这种冰茶使人倍感清凉舒适。
英国人喝茶,已成癖好,也十分隆重。
早上一醒来,空腹就要喝“床茶”,上午11点再喝一次“晨茶”,午饭后又喝一次“午茶”,晚饭后还要喝一次“晚茶”。
就是说,正规的,一天起码4顿。
英国人泡茶是泡茶叶末,连袋一起放在热水杯里,不是以水冲茶,而是以茶袋浸入热水里,一小袋茶只泡一杯水,喝完就丢弃。
家庭饮用时,由于茶叶很碎,通常茶壶里还有个过滤杯,用开水冲下去,过滤而出。
英国茶里还可以加一片柠檬、方糖或新鲜牛奶,这样泡出来的茶和中国茶的味道就完全南辕北辙了。
据说茶水中加了味,就会使易于伤胃的茶碱减少。
美国人饮茶,讲求效率、方便,不愿为冲泡茶叶、倾倒茶渣而浪费时间和动作,他们似乎也不愿在茶杯里出现任何茶叶的痕迹,因此,喜欢喝速溶茶,这与喝咖啡的原理几乎一样。
所以,美国至今竟仍有不少的人对茶叶只知其味,不知其物。
在美国,茶消耗量占第二位,仅次于咖啡,不过不是中国式的,而是欧洲风味的。
欧洲饮茶也有很长的历史,一些人移民到美国后,习惯也带了过来。
美国市场上的中国乌龙茶、绿茶等有上百种,但多是罐装的冷饮茶。
美国人与中国人饮茶不同,大多数人喜欢饮冰茶,而不是热茶。
饮用时,先在冷饮茶中放冰块,或事先将冷饮茶放入冰箱冰好,闻之冷香沁鼻,啜饮凉齿爽口,顿觉胸中清凉,如沐春风。
遗憾的是,由于这茶以饮、以凉为主,便没有中国茶沏出的那种品种,那种温馨,那种悠闲,喝茶的情调也大打折扣。
德国人也喜欢饮茶。
德国人饮茶有些既可笑又可爱的地方。
比如,德国也产花茶,但不是我国用茉莉花,玉兰花或米兰花等窨制过的茶叶,他们所谓的“花茶”,是用各种花瓣加上苹果、山楂等果干制成的,里面一片茶叶也没有,真正是“有花无茶”。
中国花茶讲究花味之香远;德国花茶,追求花瓣之真实。
德国花茶饮时需放糖,不然因花香太盛,有股涩酸味。
德国人也买中国茶叶,但居家饮茶是用沸水将放在细密的金属筛子上的茶叶不断地冲、冲下的茶水通过安装于筛子下的漏斗流到茶壶内,之后再将茶叶倒掉。
有中国人到德国人家做客,发觉其茶味淡颜色也浅,一问,才知德国人独具特色的“冲茶”习惯。
到土耳其没喝过苹果茶就如同没到过土耳其一样。
土耳其人的好客热情,请喝茶更是他们的一种传统的习俗。
主人往往热情的提供一杯土耳其茶、土耳其咖啡或是苹果茶。
土耳其茶起来较苦,虽然茶味浓浓,却不是那么讨喜;土耳其咖啡香郁扑鼻,然而浓的化不开的感觉并不是每个初者都可以接受的。
只有土耳其盛产的苹果茶,可以说是老少咸宜,男女皆爱。
酸酸甜甜的苹果茶,浓浓的苹果味加上茶香,尤其是在透着清寒的秋日,喝来格外的舒爽。
北非的摩洛哥、突尼斯、毛里塔尼亚等都喜欢绿茶,但饮用时总要在茶叶里加入少量的红糖或冰块,有的则喜欢加入薄荷叶或薄荷汁,称为“薄荷茶”。
原因是北非气候干热,人们多吃肉食,而喝薄荷茶有利于解暑和帮助消化。
这种茶清香甜凉,喝起来有凉心润肺之感。
由于北非人多信奉伊斯兰教,不许饮酒,却可饮茶。
因此,饮茶成了待客佳品,客
人来访时,见面“三杯茶”,按礼节,客人应当看主人的面,一饮而尽,否则,视为失礼。
埃及人喜欢甜茶。
他们招待客人,常在茶里放许多白糖,同时送来一杯供稀释茶水用的生冷水。
这种浓甜茶只要喝上二、三杯,嘴里就会感到黏黏糊糊的。
马来西亚肉骨茶,它的口碑的确不俗。
肉骨茶吃法独特,其汤配猪腰,再蘸豆卜或者油条来吃,大块肉则可吃可不吃。
而另外替客人准备的猪腰、肉骨等更令人食欲大增、欲罢不能。
四、研究性学习的感受与收获
中国有四五千年的饮茶史,是世界上拥有饮茶史最长的国家。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悠久的文化传统,喝茶不仅仅是品尝茶的味道还一种礼节,一种沟通,一种洗礼,一种文化。
从古代逐渐发展至今的茶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喝茶讲究方法,讲究心境。
如今,喝茶的方法是越来越多样,茶不仅仅存在于中国人的生活中,它已经成为世界人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各国人民并根据自己国家的风俗,口味,发展成自己国家的茶道。
然而,在飞速发展的年代,生活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趋向于简单方便的饮茶方式。
饮料产家抓住了机会在是市面上推出了盒装,瓶装饮料的茶饮料,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然而,饮料产家却忽略了最原始茶的味道,加入了香料。
方便的饮茶方式是满足了人们对茶饮用的需要,可是人们无法体验到沏茶过程中的那份宁静和安详。
其实,在忙碌过后不妨来沏一道茶,安抚一下一天紧张工作心情,使自己宁静,安详。
这不为一个放松的好方法。
在海口的大街上,有着形形色色的茶艺馆,可是这些茶艺馆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清雅脱俗,是一个品茶的好去处。
人们在里面大吵大闹,甚至还打起了牌,把茶当成酒喝,这种场景和我印象中“茶艺馆”这个词并不相符。
让人觉得到失望。
人们的文化素质对中国茶道的影响也有着一定的作用。
人们的文化素质决定了他们对茶道的理解和体会。
为什么古代文人可以从这一小杯茶中感悟出很多的人生道理和写出一篇篇的着作呢?
如今茶道的发展趋势是,年轻人都喜欢方便快捷的饮茶方式,喜欢外国的饮茶方式,不喜欢茶的那种苦味。
更不会去坐下来去沏一杯茶品尝。
而老人们却喜欢那种悠闲的方式,那种先苦后甜的味道。
这种现象也许这和人的人生经历有关。
饮茶最讲究水,可是如今环境污染给中国茶道的发展有了阻碍作用。
水污染已经成了很严重的问题,没有优质的水是泡不出上好的茶的。
目前以茶道出名的不是茶的发源地中国,而是日本茶道。
这有些让人失望。
中国的传统茶道有很多已经失传了。
而且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使流传下来的中国茶道文化有了些改变。
不过中国人爱喝茶的爱好还是没有变。
中国茶道没有像日本那样发扬光大也许是因为日本有专门在学校开展了茶道这一个科目,使有兴趣的学生能学到沏茶的方式和体会到茶道给人带来的心灵洗礼。
同时,日本人在招待客人的时候并不像中国人那样随便地给客篇二:
岳阳茶文化研究性学习结题论文
岳阳市第一中学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淡雅情趣,文人茶道
——关于岳阳茶文化
班级:
高一512班
成员:
袁铭杰,焦贤锋,熊梓沁,徐冰洁,付慧妍,李凤娇,张学瑾,任家瑶指导老师:
起始时间:
摘要:
(概要说明研究报告的内容400字左右)
关键字:
(四、五个)
岳阳,茶文化,……
问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开题报告中有)
研究过程:
1.确定研究目的及初步安排
课题研究目的:
(1)了解茶的种类特点以及茶文化;
(2)培训探究意识与探究的方法;
(3)走出社会,培养社会沟通能力;
(4)学会协作,并且培养组织能力。
课题研究所需资源及辅助设施的罗列:
书籍、互联网、市内各大茶店、黄茶厂。
具体活动安排:
(把字体及行间距调好)
2014.3.25:
着手调查相关的茶史资料。
2014.3.28:
发放调查问卷。
2014.4.08:
统计收回的问卷。
2014.4.11:
对调查结果进行资料收集。
2014.4.18:
采访有关校内人士。
2014.4.22:
采访有关校外人士。
2014.4.25:
调查有关的茶具资料。
2014.4.29:
外出学习泡制银针茶。
2014.5.01:
亲临黄茶厂体验茶叶制作。
2014.5.07:
制作报告。
二、资料收集与整理(概要说明资料的来源及查阅的手段,书籍等)
三、问卷调查的发放利用研究性学习课的时间,我们小组来到大润发超市发调查问卷,选在这发调查问卷是考虑到超市人比较多,各种各样的职业,不同阶层的人都有,这样可以使调查的结果具有普遍性、代表性。
当我们到达超市一看,心凉了半截,由于今天是工作日缘故,超市里的人并不多。
可我们并未放弃,在经过简单分工之后,便开始发调查问卷。
由于是我第一次发调查问卷,虽然一些表达时注意事项早已熟记于心,但也未免有些底气不足。
我和副组长袁铭杰一组,经他点拨和看了他的“演出”之后,该我出马,发现了一个文质彬彬的年轻叔叔,便迎面朝我的“猎物”走去,“叔叔,您好,我是海南华侨中学的学生,我们现在做一个关于人们饮茶习惯的调查,您是否有时间麻烦您帮我填下这份问卷”?
“不好意思,我没时间”。
叔叔面带歉意回答到,“那打扰了,谢谢您!
”经过一番较量,最终第一个“猎物”就溜掉了,但第一次碰壁并未令我心灰意冷,重新反省自己在向陌生人介绍时的不足,又开始搜寻一下猎物,发现一位正坐在休息椅子上的老爷爷,带着一副老茶镜正看着广告,我走过去,轻声地问“老爷爷,可以借用你一点时间吗?
”老爷爷拿一种疑惑的眼光看着我,经我自我介绍后,便点头答应配合我填写问卷,填得十分仔细、认真,填写,遇到不太明白的问题,我便向他解释清楚,帮助他填写问卷,“谢谢您的合作”终于成功发出自己第一份调查问卷,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成功第一次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最终统计我位居前列。
三、实地考察
联系茶场:
联系茶场的过程出乎我们意料中的顺利,一个电话便联系好了。
来君山的途中:
由于君山位于洞庭湖中,所以从市内来君山的途中免不了要受”翻山越岭”之苦,总算是到达目的地。
3.到茶场里:
印象:
由于我们来的时候正值放假时期,所以茶厂空旷得很,周围到处是盛开的花朵。
环境:
机器设施齐全,由于长期地使用,机器上留下了茶叶的痕迹。
篇三:
茶文化研究报告
茶文化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中国是茶的故乡。
茶圣陆羽《茶经》说: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茶文化,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茶以其独特的魅力,将我们深深吸引,于是决定对其展开全面探究。
因为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中国茶的历史、种类、冲沏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九位好茶的同学就组成了这个有关中国茶文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
关于茶,可以研究的极多,有茶具,茶饮,茶道等等。
我们上图书馆,上网,请教老师等,从多方面研究,不仅对茶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调查的技术有了更深的实践。
二、研究过程概述
通过对中国茶文化较详尽地介绍,让大家能够对中国茶有更深的了解,懂得如何去品茶,品出中国茶的韵味。
在研究学习中,我们组的成员都积极地寻找资料、提供素材。
我们通过上网、到书店寻找相关图片,最后交由课题组长加以整理并制成网站。
我们的网站分别介绍了茶史、茶叶的制作、茶的冲沏等各方面的知识。
二、研究内容
1、沏茶之水
“茗者,叙茶品也;水者,择茶水也;盏者,示茶具也;居者,论茗饮之环境也;茶艺者,阐茶饮之哲学精髓也。
此五者融会贯通,既有其博大精深,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一面,又有其雅俗共赏,不拘一格,各取所需,灵活应用的一面。
茗、水、盏、居、艺,每个字都蕴藏着丰富的内容。
”在综述古人择水的同时,用科学指标归纳水质的基本条件是无异色、异味、异嗅,无肉眼可见物,浑浊度不超过5度,ph值在6.5~8.5之间,总硬度不高于25度以及毒理学细菌指标均符合标准等。
比如如龙井茶和虎跑泉就是好水配好茶的典范,它们被称为“西湖双绝”。
在明代的《四时幽赏录》)一书中,作者先是对虎跑泉的地理环境作了描述和分析,它三面环山,形成马蹄形洼地,成为泉水集水的来源,接着给泉水以科学的解释:
“由于虎跑泉水从难于溶解的石英岩中渗出,所含不溶性矿物质、杂质、污染物少,不易形成硅酸盐沉淀,因此泉水透明澄澈,甘冽醇厚,质地洁净,硬度很低,含有珍贵的微量元素和其他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具有一定的医疗保健作用?
?
”另外,沏茶倒水也有一定的讲究,一般步骤如下:
(1、倒水:
将壶内的水倒出至茶船中。
(2、烫壶:
将热水冲入壶中至溢满为止。
(3、置茶:
这是比较讲究的乌龙茶置茶方式,将一茶漏斗放在壶口上,然后用茶匙拨茶入壶或自由一点直接用手抓茶叶亦可。
(4、烫杯:
将茶杯放入茶船中,利用水的得余温烫杯。
烫杯的作用是:
保持茶汤的温度,不致于冷却太快。
2、茶叶种类
我中华茶饮历史悠久,历代积累的名茶品种不胜其多,据傅宏镇《茶名汇考》的统计,包括失传的和现在仍然生产的,超过了八百多种,难以一一缕述。
我们着重介绍了普洱茶、乌龙茶、功夫茶、铁观音等着名茶种。
温文尔雅普洱茶普洱茶因集散地的地名而得名。
普洱茶的原料,主要产于云南澜沧江流域。
现代的普洱茶,包括普洱散茶和普洱紧压茶两大类。
其原料,主要滇青茶。
作为普洱茶原料的滇青毛茶,因采摘时期不同,可以分为春尖茶,二水茶和谷花茶。
清明至谷雨所采的茶叶,称为“春尖”。
芒种至大暑所采的茶叶,称为“二水”,又分细黑茶,二介茶和粗茶,为紧压茶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茶文化 研究性学习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