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说好研究原创.docx
- 文档编号:8256829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5.41KB
江淮说好研究原创.docx
《江淮说好研究原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淮说好研究原创.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淮说好研究原创
目录
标题………………………………………………………………………………………………1
摘要………………………………………………………………………………………………1
正文………………………………………………………………………………………………1
1悠久的历史——“说好”的发展历程及现状………………………………………………1
1.1说好的来源初探……………………………………………………………………………1
1.2“说好”发展与兴盛的过程………………………………………………………………2
1.3“说好”的现状……………………………………………………………………………3
2“说好”鲜明的特色…………………………………………………………………………4
2.1地域特色…………………………………………………………………………………4
2.2“说好”在不同场合有着不同的特色…………………………………………………6
2.3艺术特征…………………………………………………………………………………7
2.3.1说好在语言表达上体现了口头性与即兴性的统一…………………………………7
2.3.2“说好”是江淮民间人们的集体创作,带有很强的模式性………………………8
2.3.3稳定性与变异性结合………………………………………………………………10
3审美与祈求的融合——“说好”所体现的审美心理与文化心理及其形成原因………10
3.1说好所体现的江淮民众的审美心理与文化祈求……………………………………10
3.2“说好”所体现的江淮民众的审美特征与文化心理的形成原因…………………11
3.2.1地理原因…………………………………………………………………………11
3.2.2历史原因求………………………………………………………………………12
4余论——说好与旅游景点结合,盘活说好的传承,促进旅游的发展…………………12
注释……………………………………………………………………………………………13
参考文献………………………………………………………………………………………13致谢……………………………………………………………………………………………14
江淮“说好”研究
——以舒城地区为例说明
摘要 说好,又称“赞喜句”,是江淮民间流传的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口头文学形式,主要出现在婚庆和建房上梁等喜庆场合。
它植根于广袤的江淮民间这块土壤之中,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艺术特征。
它在喜庆场合成功地渲染热烈气氛的同时,深刻的透露着江淮民众生产、生活、生殖的艰辛,寄托着广大江淮民众祈祥纳福的深切愿望,表现出江淮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本文试图从“说好”发展流变的过程和地缘特性入手,挖掘出其发展兴盛的缘由和其所反映的审美心理与文化心理,以及其所反映心理产生的原因。
但限于精力与时间的严重不足,本文主要以舒城县为例,进行调查研究,特此说明。
关键词 江淮 民间 说好 民众 喜庆
Abstract:
thegood,alsoknownas"praise-sentence"isaJianghuaicivilspreadwithalonghistoryoftheoralformofliterature,seenmainlyintheweddingandbuildingonthebeam,andotherfestiveoccasions.ItisrootedinthevastcivilJianghuaithissoil,withdistinctregionalcharacteristicsanduniqueartisticfeatures.Itfestiveoccasionsinthesuccessfulrenderingofthewarmatmosphereatthesametime,theJianghuaiprofoundthatthepeopleinproductionanddailylife,reproductivehardships,placedalargenumberofpeopleJianghuaiNafuMrCheung'sdeepdesiretoshowJianghuaipeopleyearningforabetterlifeAndlonging.Thisarticlefrom"thegood"ofthedevelopmentprocessandflowofgeopoliticalstartdiggingouttheirdevelopmentandprosperityofthereasontheyreflecttheaestheticandpsychologicalandculturalpsychology,anditreflectsthepsychologicalreasons.However,limitedtoenergyandthesevereshortageoftime,toShuChengxianthispaperasanexample,carryoutinvestigationandstudy,theavoidanceofnote.
Keywords:
Jianghuaipeoplewiththegoodpeoplehappy
1.悠久的历史——“说好”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1.1.说好的来源初探
江淮地区有着悠久的文明史。
《通志·三皇纪》记载:
“厥初,淮南先民穴居野处,圣人教之结巢,以避虫豸之害,而食草木之实,故号‘有巢氏’,亦曰‘大巢氏’。
”自有巢氏起,建房成为人类生存演化过程中总结的又一重大技艺,随之而来的是“家”的概念在人们的意识中逐渐浓厚。
在古代,随着农业文明的不断发展,“家”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开始有安居乐业、安土重迁的原始祈求,因而,建房与婚嫁这些与“家”紧密相连的活动,也都成为了人们一生中最重大的喜庆场合之一。
在庆祝这一喜事时,很少接近文字的底层民众,习惯于口头表达对事物及主人的赞美,而赞美所用的赞词正是“说好”的原始雏形。
说好,又称“赞喜句”,顾名思义,就是“在喜庆的场合说好听的话”,这是江淮民众对婚庆、上梁等喜庆场合出现的赞词所起的总的称谓。
关于说好最早的记载,应是清代全椒县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他在书中第二十七回有“进房撒帐,説四言八句,拜花烛,吃交杯盏,不必细説。
”的记载,“四言八句”是说好早期的形式之一,可见在清朝中叶“说好”已有一定的体律限制,而且已经为人们所熟知,“不必细说”了。
从说好的艺术特征和表现手法来看,它的直接艺术来源是门歌。
“门歌流行于江淮地区,特别是皖中和皖西,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歌风味的说唱,由于过去演唱者是挨门挨户站在门旁演唱,故被人称为门歌。
门歌数百年来,一直扎根在江淮之间的大地上,深受肥西、舒城、无为、定远、滁州、巢湖、肥东、六安、寿县一带广大群众喜爱”[1],在门歌的传播过程中,很多人民群众也学会了演唱门歌,并善于用它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早在明朝初期,门歌在江淮地区就流行着很多唱法,后来经过发展融合,逐渐形成了一种“一声高一声低”的吟唱曲调,名曰“高低调”,这种曲调很受农民欢迎。
明朝末年,江淮地区战乱多灾,农民被迫离开土地与家园,外出乞讨。
在乞讨时,有人用“高低调”挨门挨户演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后来很多人跟着模仿。
因为是穷人演唱的,所以说唱词声声含泪、字字带血,音调低沉忧郁。
建国后,群众用门歌的形式赞颂伟大的共产党,歌唱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表彰新人新事,特别是在婚嫁和上梁等喜庆场合运用十分广泛。
为了适应表达欢快情感的需要,歌唱的音调也渐渐有低沉转变为高亢,由忧郁变为奔放,门歌也完成了向“说好”的转变。
1.2.“说好”发展与兴盛的过程
说好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在建国后得到巨大发展,特别是1953年-1985年的20多年间,说好随着时代的演变,在内容、形式及情调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反映了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生产劳动和人民生活。
它或咏一事,或咏一物;有的激昂高亢、悲壮愤懑,有的愉悦欢畅、委婉悠扬;句式有长有短,出现了三言句、四言句、七言句、九言句等句式;艺术上有比有兴,明白易懂,紧贴人民群众的生活。
为什么说好在建国后得到长足发展?
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建国后,江淮地区的社会局势逐步稳定,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物质水平基本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
农民能安居乐业,生产生活有都有了保障,就产生了寻求精神层面满足的需要,而说好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因贴近民众的生产与生活,反映了民众身边的事物,明白晓畅、通俗易懂,而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传唱。
二、建国后,人民文化事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
仅舒城县,从1950年-1958年的短短九年间,就建立了舒城县文化馆,南港、干汊河、张母桥、桃溪、杭埠、千人桥等文化站291所,并建有图书馆和读书室,它们的主要职能是组织群众体育运动、文化娱乐和读书活动[2]。
此举极大的提高了民众的知识水平与文化素养,培养了一大批民间艺人。
据统计,截止1984年,仅舒城县,民间艺人总数就达到一万多人。
极大的推进了民间艺术的普及,丰富并创作了大批极富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民间艺术作品,“说好”艺术也得到空前的繁荣。
三、建国后,文艺创作的外部环境良好。
党和政府大力倡导文艺事业的发展,提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双百”方针,并把“说好”正式列为民间文艺形式,极大的鼓励了民间文艺的发展,也促进了说好的快速发展与成熟。
即使在文化革命期间,在大部分文艺都被迫中断的情况下,作为新兴文艺的说好,因其雅俗共赏,贴近民众,不仅没有中断,反而因文艺活动的缺乏而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
同时,说好在赞颂党和政府的伟大和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幸福之外,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心声,表现了对苦难生活的追忆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表现形式与艺术内涵也更加丰富多彩。
四、人民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建国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逐渐安定,农业生产也得道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形成了较强的精神需求;国家对文艺事业的倡导与说好自身的成熟等因素,适时的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有了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说好又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进而使其得到更完善的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使得说好能快速发展成熟。
五、自然灾害间接地促进了说好的发展传播。
建国后,尤其是1953年-1954年期间,江淮地区灾难不断,水灾、旱灾、雪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一些难民不得不离家别地,外出乞讨。
乞讨群众借鉴先前门歌的经验,用“说好”的形式挨户乞讨。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展了说好的影响面。
乞讨者在说好时,根据地域环境、习俗、时间、情感等因素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变更说好词,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它的内容和艺术形式,促进了说好的发展成熟。
1.3.“说好”的现状
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说好”这一传统的江淮民间艺术形式,开始迅速没落,婚庆、建房上梁“说好”活动也逐渐被放弃。
据调查,在被调查的647人中,对说好较为精通的仅有17人,占所有被调查的2.63%,且多为50岁以上的人,50岁以下的被调查者多不了解或只会说几句,而20岁以下的人则没有一个人了解,甚至没听说过。
调查结果显示:
对说好的掌握和了解,与学识没有很大的关联,而与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
青年人由于较少有这样的经历,大多不知道有“说好”这回事了;稍微年长一点的,也多是只知其事,不会说好;能说整段乃至整篇的人已经很少了,而且多为上了年纪经历过很多“说好”场面的老年人。
总体来说,说好的传承几乎中断,说好也濒于消亡。
说好在当下逐渐被人淡忘并趋于消亡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传统农业农村面貌被改变,传统观念和礼俗被放弃,致使说好也渐渐被民众所放弃。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农民依附于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天吃饭,春耕秋收,不违农时,年复一年地生产、消费,缓慢的生产节奏,养成松懈而稳定的生活方式,按照自发形成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不离乡土,安身立命,形成一种具有超强稳定性的社会,这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对说好起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作用。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不断活跃,工商业不断发展,对农村的自然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农民与外界的交往不断增多,农村社会的封闭状况逐渐被打破,说好的保护与传承所需的稳定性逐渐消失;与此同时,由于非农业的就业机会的增加,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使得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相对减弱,原先建立的较为封闭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传统价值观和社会心理逐渐发生变化,引起新的习俗变革,安土重迁、多子多福等传统观念和礼俗被放弃,“说好”这一与传统观念和社会心理紧密相连的艺术形式,因而被渐渐放弃、淡忘。
第二,大批农村劳动力脱离土地,涌入城市,到大城市做工经商,把城市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及新技术设备带入农村,加速了说好的没落。
从土地上走出去的农民,不仅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而且,不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否意识到,他们进城“讨生活”、参与城市的建设过程,城市或者说城市生活方式也在改造着他们,促使他们与传统决别并迈向现代的行列。
虽然他们身上带着旧的生活与行为方式,与现代工业和城市生活的要求每每发生这样和那样的冲突,但他们也会在不同程度上接受现代先进的工业和文明的熏陶和训练,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和竞争意识,并逐渐摆脱传统的束缚,把在城市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传播到农村社会中去,给农村注入他们在城市中习得的新思想、新文化、新的生活方式和技术设备,由此影响到农村的社会、经济、文化和习俗,给”说好”等传统的民间文艺带来巨大的冲击,进而促使其消亡。
第三,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式下,“说好”的创作及演绎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逐渐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说好”最突出的特点是他的述说主题与形象能够引起民众的共鸣,符合民众的社会理想、生活愿望和价值追求,其情节和艺术手法符合民众的审美情趣,他能最直接反映民众的生活,反映民众对社会的理解和理想,反映民众对现实人际关系以及人性的理解和评价,并直接表达对社会、生活和人的理想与愿望。
虽然,这种理解,这样的理想都与现实社会及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完全不同,并不是一种基于理性的、合乎逻辑的理解与理想,而是一种审美的理解与理想。
但现在这一最突出的特点,已经成为”说好”发展最薄弱的环节,“说好”正在随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逐渐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这种脱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说好”的创作仍仅限于历史的某个时期,没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能最直接反映民众的生活,不能引起民众的共鸣。
例如,仅就婚庆“说好”而言,其“说好”词包含了迎亲、送亲、坐花轿、拜堂、闹洞房、传杯、看房等一系列传统环节,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旧的婚俗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其中大多不合时宜的已被淘汰,部分仪俗(如迎亲、闹洞房等)虽被保留下来,却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说好”在创作时,没能体现出这些变化,仍是“老腔老调、老赞词”;其次,在现代民间生活中,”说好”没能很好的体现出民众对社会、生活和人的理想与愿望,或者说它所体现出的民众的理想与愿望已经实现或完成了,不再是民众最迫切的追求和美好的梦想,不符合民众现今的社会理想、生活愿望与价值追求。
民众的生产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提高,他们有了新的更高更美好的理想与愿望,而这在当下的“说好”创作中,却没能反映出来。
另外,”说好”的演绎手法单一,采用的唱和方式已渐被民众放弃,加之音律、节奏、语法的单一,虽易记诵,但民众在接受过程中听的过多便无新奇感,易厌烦“说好”中过时的赞词和过于简易呆板的形式。
第四,现代音响设备的普及,音乐的快速发展,对“说好”形成巨大的冲击力,加速了“说好”的衰退。
一方面,建国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全面发展,广大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经济逐渐复苏并开始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可支配收入逐年提高,生活水平有了巨大改善,购买力欲购买欲望也随之增强;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各种音响设备不断推陈出新,录音机、音响、VCD、DVD等产品更新换代很快,而价格却不断接近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各种音响设备在农村普及;加之音乐类型与总量的极大丰富,逐渐在婚庆等场合抢占了原本属于说好地盘。
说好在丧失了表达人民美好愿望的功能之后,在婚庆、上梁等场合所起的烘托渲染喜庆气氛的功能,也被各式或现代或古典、或通俗或新潮的喜庆音乐所取代,从而彻底丧失表演的舞台,民众渐渐对说好感到陌生,说好渐渐被人们淡忘,进而趋向消亡。
因此,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文化不断更新的环境下,说好不但承受着外在的压力与冲击,同时还承受着自身发展停滞而留下的巨大障碍的影响,所以,不断萎缩并趋向消亡。
2“说好”鲜明的特色
2.1地域特色
民间文学都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说好也不例外。
江淮地区的语言、文化及人民生活的某些特征在说好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首先,体现在语言上是,说好采用江淮民间民众所熟知的生活用语和习惯用语,贴近民众生活,明白易懂。
例如,在婚庆说好中有:
哪位厨子师傅多会忙
十样海菜十样香
干子、豆腐离不开老母鸡汤
这段赞词表现了,述说者对厨师手艺的肯定与赞扬,“会忙”是江淮地区常用的口头土语形容词,意思是说某人在做某事时展现出高超的手艺,或是表示其极为勤劳;再如:
香木门、枣木栓
千金小姐把门关
老者开门添福添寿
少者开门子孙满堂
姑娘开门挑花绣朵
学生开门读书聪明
脚搭喜门开
麒麟送子来
好男子养五个
好女子养一双
通过开门者身份的不同描述来表达对新人未来的祝愿,“只要有人开门,就会大吉大利”。
“五男二女,多子多福”是江淮民间传统的幸福兴旺的期望,这些祝愿都是用贴近民众日常生活的口头熟语来表现的,明白易懂。
其他如“鞋口上面洒着花,鞋袢子上面锁着花,新娘子,打三个转劲不想家”,“小小蜡烛往上游,我来看看新娘头”,“手拿秤杆乌溜溜,我把新娘挑盖头”,“打三个转劲”、“往上游”都是民众的口头土语。
又如赞美嫁妆的:
哪位师傅手艺巧
打出嫁妆真排丈
左边又是黑漆柜
右边又是黑漆箱
黑漆柜里装宝贝
黑漆箱里装花衣裳
运用民众的口语,充分发挥其表现和概括能力,展现了江淮民间语言的特色。
其次,文化上的体现是,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祈求风调雨顺,安居乐业,多子多福,富贵健康。
“人寿年丰家业旺,子子代代状元郎”,“小小蜡烛往下拿,瞧瞧新娘脸上麻不麻,若是麻来生贵子,若要不麻中探花”,“小小厅堂四方方,请你夫妻二人来拜堂,一拜天地平安福,二拜公婆寿命长,三拜夫妻同到老,四拜儿女多成双”等等。
在婚庆“说好”时有赞美新娘相貌的赞词:
手拿蜡烛喜洋洋
我看新人可漂亮
左边插金花
右边插银花
眉毛弯弯柳叶花
一嘴白牙糯米花
鼻子是通草花
耳朵是坠子花
……
又如,在建房上梁时的“说好”有:
贵府大梁上起来
恭喜府上发大财
东边又砌金仓库
西边又砌粮米仓
金仓库不断金银财宝
粮米仓里不断千万石粮
日出东方喜洋洋
恭喜老板盖新房
各位师傅好巧手
盖出新房正中阳
四根金柱顶金梁
金子归在老板万石仓
配出金砖配金梁
通过极具审美情趣的艺术手法和质朴的语言,反映出民众对社会、对生活及对美好未来的理想和追求,反映出江淮地区广大民众的社会理想与文化心理,也反映出江淮民间的审美心理与文化心理。
2.2.“说好”在不同场合有着不同的特色
说好使用江淮民众的口语,表达民众的愿望与追求,且在不同场合所表现的愿望与追求的侧重点又有不同。
虽然,“说好”就是用各类好话把现实“残酷的生活”用“美不胜收的幸福未来”掩盖起来,以满足民众的心理需求,但在不同场合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建房上梁时说好的侧重点主要是祈福迎财,祝愿家兴业旺,富贵吉祥。
喜用历史传说中的神、仙、圣、贤以达到表现祝愿的目的,如:
炮竹一声喜洋洋
恭喜贵府上大梁
大梁上到半虚空
摇头摆尾像金龙
我问金龙何处去
他说来去子午中
贵府大梁上起来
恭喜府上发大财
东边又砌金仓库
西边又砌粮米仓
金仓库不断金银财宝
粮米舱里不断千万石粮
府上本是五好家庭模范户
喜报全国把名扬
人寿年丰家业旺
子子代代状元郎
说过中梁到前堂
走马纱灯挂中梁
红漆方桌摆中央
八仙椅子摆四方
一席坐的是张果老
二席坐的是八贤王
三席坐的是金怀玉
四席子龙(赵云)陪杯上
而婚庆说好常用“麒麟”、“送子娘娘”和古代模范夫妻等形象来达到祈求与祝愿的目的。
例如:
手提明灯喜洋洋
我跟亲朋好友一起到厅堂
左边贴着福禄寿
右边又贴送子娘娘
新郎新娘吃过团圆酒
到后来生五男二女
大相公是当朝一品
二相公六国到堂
三相公云栈铺地
四相公诸侯在堂
五相公年纪最小
代管十三省钱粮
大女子是千金小姐
二女子是正宫娘娘
说好者在这里侧重于对人丁兴旺的祈求和对夫妻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注重对新人的赞颂和多子多福的朴素祈求。
另外,还有“一步二步到门楼,高挂红灯结灯球,彩球上面七个字:
千金小姐配王侯”,“上面坐了三个长寿老,下面又坐两个福寿康”,“脚搭喜门开,麒麟送子来,好男子养五个,好女子养一双”,“新郎好似杨宗保,新娘好比是穆桂英”等。
在不同场合,说好所烘托的喜庆气氛侧重点也是不同的。
通过叙述方法和赞颂形式的不同,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或烘托出浓厚的富贵气,或制造出绵柔的幸福气。
2.3、艺术特征
2.3.1.说好在语言表达上体现了口头性与即兴性的统一
由于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江淮地区的广大劳动人民,包括他们中的专业艺人与半专业艺人,作为社会的下层人民,长期被排斥在文字使用之外,所以,他们在进行说好创作时,只能用口头语言,甚至还用地方土语方言去构思、表现和传播。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文化教育事业取得较大进展,知识普及率不断提高,大多数人已经认识文字,并且很多人都会使用它。
但限于说好需要即兴表演,在不同场合间赞贺之词各异,加之民间“敬惜字纸信仰”的影响,人们仍然需要并习惯于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与表演,采用这种为广大民众所熟悉的口头语言和千百年来民间传承的传统形式,更能增强说好在民间的生命力。
因而,用口头语言去创作和传播是“说好”在民间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点。
作为喜庆庆典时的一种口头赞词,说好的即兴性是其另一显著特征。
在庆典上表演的赞述者的出现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所有到场参与庆典的亲友、邻里、师长等宾客都有表演说好的可能性,所以人们事先都不会准备有极小可能要表演的说好词。
另外,因为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使说好者与主人之间的关系及辈分都有很大的随机性,如果有固定的说好词可以照搬套用,而不考虑现场的环境与自身的身份,很可能在表演时不但不能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相反地,却可能制造很多笑话。
因而,在这一层面来说,说好词也无从准备,只能根据各种环境、事件、宾客的心情及自身的感情与身份即兴表演,因事而异,词随境迁,见物赞述。
还有,即兴性也是说好烘托庆典现场喜庆气氛的的需要,正是因为说好者根据自身主观思想感情和听众的情绪变化等因素即兴创作表演,才能给人带来一种新鲜喜庆的感觉,才更能烘托喜庆的氛围。
若事先预备好说好词或说好词千篇一律,势必给听众带来枯燥乏味的感觉,很难起到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淮 说好 研究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