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建学校文化.docx
- 文档编号:8256034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43.19KB
如何创建学校文化.docx
《如何创建学校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创建学校文化.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创建学校文化
如何创建学校文化?
——转型性变革背景下的学校文化建设
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李政涛
一、什么是“学校文化”?
(一)如何理解“文化”
(二)“校园文化”和“学校文化”
(三)学校文化的结构
二、学校文化创建可能存在的问题
1.表面式的思维方式
2.演绎式的思维方式
3.割裂式的思维方式
4.点状式的思维方式
三、学校文化创建的建议和策略
建议一:
校长要有文化意识和文化使命
1.什么是校长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使命?
2.校长要成为学校文化的思想者、实践者、管理者
(1)校长要成为文化的思想者
一是校长要形成自我具有校本特色的办学核心理念和管理思想。
草根性
二是校长要以思想来引领,形成一个“有思想善思考”的领导团队。
三是校长要不断提升自我的思维品质。
如何成为思想者?
一是要关注正式性会议层面的表达。
二是要关注实践过程中的沟通性表达。
校长要善于在听课、评课、研讨等实践过程中,抓住每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进行沟通与表达。
三是要关注领导团队与骨干队伍。
(2)校长要成为一名文化的实践者
一是亲自参与学校发展规划和成果的反思总结等,包括要亲自动手动笔。
二是有计划参与管理层面各领域的研究。
建议二:
以机制变革为基础,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第一大机制:
校长负责与民主自觉参与的治校性过程机制。
一是方案制定的“全员制”。
二是项目决策的“表决制”。
三是计划实施的“部门制”。
四是监督评价的“述职制”。
第二大机制:
分工负责与协作推进的实施性过程机制。
1.建立各部门条线工作的系列性“第一责任人”制度。
2.建立课例引领的推动机制
骨干教师引领课
青年教师汇报课
同行互助课
新课程研讨课
一课多讲课
领导随机抽签课
新教师问题诊断课
第三大机制:
评价反馈与激励完善的发展性过程机制。
1.“四课”式的课堂教学多元化评价机制
随堂课、研讨课、推门课、开门课
(1)随堂课
——在传统的随堂听课的制度上,增加教研组长和行政领导的例行听课、分管教学副校长的随堂检查,还有学校学科委员会的指导诊断。
这是一种网状式的随堂听课制度。
——举行“随堂课教学实施与评价”的评优活动。
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各教研组自主确定评优细则,如:
提早一天通知被评教师;严格按照进度上课;上课前被评教师须将教案一式四份交给听课教师;一堂课应有4名教师观课,课后应分别填写评课表,由教研组根据观课教师的意见作出综合评价等。
第二阶段由学校统一组织听课和评价,获一等奖的教师在全校范围上汇报课。
(2)研讨课
这里的“研讨课”即传统意义上的“公开课”。
如果说随堂课重在日常,那么研讨课则意在提升。
(3)推门课
“推门课”是课堂教学管理中的一项抽查工作,“权威人士”可以随时随地任意推开一个教室的门。
(4)开门课
“开门课”,顾名思义就是任课老师主动打开教室大门,主动迎接专家、领导和同事的听课。
2.课改专项调研的过程机制
设立“课改专题调研日”
调研形式为:
(1)看:
看学生常规和整体素质是否得到提高;
(2)听:
听课堂活动中师生互动的状况,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查:
查教育教学有关资料和作业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
(4)谈:
与教师、学生、家长交谈或进行问卷调查,摸清课程改革的进展情况和效果。
调研过程有:
领导分工听课——学科组参与评课——资料查阅分析——向家长开放课堂并问卷调查——征询建议——最后汇总小结。
3.“校本视导”式的教学管理评价机制
(1)校本教学视导的组织建制
学科委员会的构成——
是一个非行政性组织,由主要学科的教研组长和学科带头人组成。
学科委员会的主要功能和职责——
对全校教学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全程监控和全程评估;对教研组工作进行全面视导是学科委员会的一项重要工作。
校本教学视导的团队——
由学科委员会委员和非委员的教研组长组成
(2)校本教学视导的基本流程
校本教学视导一般每学期开展两次,上、下半学期各一次,每次对一个教研组进行视导,视导时间通常为一周。
一观——观随堂课(视导人员推门观被视导教研组教师的随堂课)
二看——看研修活动(视导人员观摩被视导教研组集体的研修活动)
三查——查各项资料(视导人员查看学生作业、教师备课笔记等书面、电子档案)
四听——听组长汇报(视导人员听教研组长作教研组工作汇报)
五议——议视导项目(视导人员一起议论、研讨整个视导内容,谈参加上述四个环节活动的印象和感想等)
六导——导上升空间(视导人员在“议”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指导、引领、提升的功能和作用)
七评——作综合评价(视导人员从被视导的教研组和视导活动的过程两个方面,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指出问题,提出建议,作出评价,反思重建等)
(3)校本教学视导中的评价实施
评价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种。
第四大机制:
常规保证与研究创新的动力性过程机制。
闵行区实验小学:
重建提升课程执行力的教学常规
学校转型性变革过程中,必须随着教学管理重心的下移,围绕课程执行力的全面提升来重新梳理与构建新的常规。
1.教学管理机制的变革
重点:
机构与职能调整(课程教学部)系列性第一责任人制度
2.严格课程计划的执行
(1)课时与作息时间的规范
一是严格执行教学总课时数、周课时、日课时数
二是严格每天的作息时间:
早上进校、午间休息、下午放学
(2)全学科建设与实施的规范
教学七不规范:
晨读不授课
作业不超量
午间不占用
课间不拖堂
辅导不占课
放学不久留
教育不体罚
(3)科学建设校本课程
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规范
▲系列性学科教材解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学科课型研究
▲初步形成学科特色建设目标与具体实施策略:
例:
语文学科特色建设目标为:
书漂亮字品经典篇写优秀文
数学学科特色建设目标为:
培养习惯渗透能力浸润思想形成思维
英语学科特色建设目标为:
语音优美交流自信语段输出视野开拓
3.有效实施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开放意识”
●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互动意识”
●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资源意识”
●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提升意识”
●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结构意识”
4.重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常规
(1)重建学习研修制度(核心:
学习研修必须基于日常实践)
●沙龙式学习研修
●回顾性学习研修
●论坛式学习研修
●案例对比式学习研修
●自我研究性学习研修
(2)重建校本教研制度(核心:
关注专题关注每一位教师)
●前移后续校本教研方式
●滚动式校本教研方式
“滚动式校本研修”方式,主要是以各学科组为单位,充分利用组内各梯队教师之间的差异资源,通过学科组内不同梯队教师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连续滚动式研究。
建议三:
进行系列性的物质学校文化建设
(一)什么是好的学校物质环境文化?
有利于教师和主动发展的,富有特色的校园生存环境,通过每所学校独特的文化环境的形成,使环境渗透人文精神,展现师生生存状态,激发人的成长动力。
(二)建设的基本内容
1.形象标志
2.整体布局与风格及其展示
案例:
七大教育功能区
(1)红色教育功能区
物质设施:
校史陈列室、升旗坛、少先队大队部
功能:
德育和传统道德教育
主题活动:
民族精神月
校庆纪念日
最佳小当家
校园十大新闻评选
(2)橙色教育功能区
物质设施:
大操场、乒乓球馆
功能:
健身强体
主题活动:
运动会、小足球训练、武术队训练。
(3)黄色教育功能区
物质设施:
美术专用教室和美术作品展示室
功能:
艺术陶冶
主题活动:
艺术节、古筝训练、舞蹈队训练、合唱队训练……
(4)绿色教育功能区
物质设施:
种植园、竹花园、梅花园及劳技实验室。
教育功能:
自然、科学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主题活动:
校园四季植物探究活动、种植园实践活动
(5)青色教育功能区
物质设施:
各班级教室、学校图书馆、教室流动小书架、走廊的书香小港湾
功能:
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
主题活动:
探究课程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课题研究
书香伴成长——读书节系列活动
(6)蓝色教育功能区
物质设施:
自然专用教室、科技活动室构成的科学天地以及电脑房、学生网站。
功能:
当代科技与信息技术的教育
主题活动:
科技节、学生网页建设
(7)紫色教育功能区
物质设施:
张充仁纪念馆、七宝古镇、社区实践等校外基地拓展功能区
主题活动:
七宝古今风貌校本课程
3.建筑设计
4.室内外布置
5.墙面文化
6.走廊文化
7.绿化设计
建议四:
深化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
(一)校长要明确我们时代的主流价值是什么?
(二)校长要洞察当代学校变革有哪些主流价值?
“生命自觉”和“成事成人”是当代学校变革的核心价值观
首先,“生命自觉”之人,是拥有“自我生命自觉的人”。
其次,“生命自觉”之人,是拥有“对他人生命自觉”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人拥有对他人生命的敏感、尊重和敬畏,善于换位思考,具备丰富的移情体验,并自觉承担起对他人生命的责任和重荷。
再次,“生命自觉”之人,是拥有“对外在生境自觉”的人。
既能够看到生境对自我的限制,也能在生境中寻找自己的生存发展之道,避免以对生境的顺应或抱怨来替代对生境的主动改造,又能自觉意识到作为一个社会的人,还应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改变现状和寻找理想发展空间。
(三)基于生命自觉的当代学校变革中的核心价值观
1.“知难而上,执着追求,滴水穿石,持之以恒,团队合作,共同创造,实践反思,自我更新”
2.“工作着、学习着、享受着”
3.“有眼界才会有境界,有实力才会有魅力,有作为才会有地位”
4.“有多大本领,就有多大舞台”
5.人人处在研究状态……
——关键的教学问题就是研究课题。
——解决关键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
——参与研究本身就是成果。
——研究的价值不是成果,而是获得成果之前的经历。
——研究的目的不是人的新成就,而是成就新人。
——研究的关键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发现新问题。
(四)校长要知晓自己学校的魂在哪里?
核心价值在哪里?
明强小学:
明事理,明自我,强体魄,强精神
常州第二实验小学:
研究实践,体验成长
华坪小学:
“和而不同,乐而不松,和谐融通,快乐成功
强恕学校:
敬业爱生手勤事成心善身正志高思远
闵行四中:
健体励志、自育自强
建平实验学校:
尊严活力
(五)校长要善于实现核心价值的具体转化
1.使核心价值具体化
北京白家庄小学校长:
祖雪媛:
“我们主张,学校环境建设要体现对人的尊重,特别是对学生的尊重。
其一,处处从孩子的视角进行设计,呈现出比较鲜明的直观性、生动性。
其二,让孩子们参与设计、建设,提供主题内容。
其三,让环境成为学生自主互动的场所。
其四,让环境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
2.使核心价值课程化
“我校从‘尊重’这一核心理念出发,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以下3个特点:
首先是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将学生的实践成果作为再开发的资源;
其次是课程主题提出,各类课程均以传承高品位的文化为主线。
再次是重在促进发展。
”
3.使核心价值行为化
首先,校长和中层干部将核心价值观落实到自己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中
其次,教师将自己领会到的价值观落实到课内外的设计及实施中;
再次,促使学生将自己体会到的核心价值观落实到自身的行为中。
建议五:
推进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一)对制度价值的理解
(二)对已有制度的诊断
1.结构不完整:
几乎都是由行政制定的微观的运作制度,缺乏宏观的学校整体形象和中观的系统发展规划的体现;
2.分布不均衡:
大多集中于教学、德育、后勤等部门,缺乏教育研究、民主管理制度;
3.形式不规范:
内容、格式与语言琐碎零乱,带有较原始的口语痕迹,缺乏统一的整理与编撰。
4.内容不合时:
随着新基础教育不断深入,有些制度的具体执行就会与教师工作的日常创新发生冲突,与新型教师群体的培养需求,不断产生矛盾。
(三)制度的重建与创新
1.听课制度
2.课改日常反思制度。
首先,每月三个“一”,即一个教学故事,一个经典教学设计,一个教育反思。
其次,采取多样化的反思方式
方式之一:
方式之二:
方式之三:
解读文本否?
解读学生否?
达到目标否?
节奏把握否?
后续研究否?
方式之四:
我知道自己教什么吗?
我肯定自己教对了吗?
我发现学生学会了吗?
我明白为何教这些吗?
3.年级管理制度
(1)开学初“神仙会”
每个年级根据自己的工作计划,介绍一个“创意”。
一年级:
建立年级家长委员会的打算;
二年级:
“学科超链接”的设想;
三年级:
“半月恳谈会”的计划;
四年级:
“给教师头脑充电、身体加油”的倡议;
五年级:
“创建智慧型团队”的构思。
(2)学期末“三推会”
即每个年级都要推出经验、推出榜样、推出问题。
二年级组:
把教研组计划分为若干阶段,先集中研读课程标准,再仔细分析不同年级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后把课程标准与学生实际综合起来考虑,确立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显示出明确的阶段意识。
三年级组:
把教研文化渗透在每一次教研活动中,要求组员们能够做到“友情提示”。
这一将“新基础教育”研究日常化的经验体现了他们的渗透意识。
四年级组:
老师在新教材使用中教学目标的把握还存在问题;
五年级组:
要转变教学方式,做智慧型的教师,可以看到他们的转型意识。
全校教师评议:
“哪些经验最成熟、哪些榜样最先进、哪些问题最深刻?
”
4.常态性的校本研修和教研制度
(1)对“研”的思考与实践
——为什么“研”?
——怎么“研”
首先,话题“前沿”
一是学生终身发展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是向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靠拢。
用理论来指导行为,用行为来诠释或者发展理论。
再次,专业社群
自发形成的跨学科或跨年级的研究小组
(2)什么是常态教研或研修?
自然态
持续态
日常态
——内容:
来自常态。
来源于教师日常工作
——方式:
优化常态
直接与日常教学结合,避免另起炉灶。
——目的:
提升常态
教师素养与教学质量同步提高
——进程:
基于常态
让研修切实介入个体教学生涯
——研究:
渗透常态
重在研修的“时时”与“处处”。
(3)如何实现常态化教研和研修?
华坪经验:
经验一:
提出三出发的导向要求,培养教师发现问题的能力
从课堂的失误点出发,发现背后的问题。
从教师的困惑点出发,寻找真实的问题。
从教学的关键点出发,学会聚焦问题。
经验二:
通过三研讨的不同形式,锻炼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研组的多元合作课例研讨
骨干教师的“校本科研课题研讨”
专业社群的“改革前沿话题研讨”
经验三:
搭建专业成长的“三平台”:
锤炼教师反思问题的能力
首先,听课评教“三个一”
亮点、缺点、建议
其次,实践研讨“三反思”
——自主研讨课:
提倡全程反思
——开放研讨课:
要求分层“三反思”:
执教者是否超越传统,挑战自我;
备课组是否通力合作,集思广益;
教研组是否突破‘瓶颈’,有所创新。
再次,“三格杯”教学竞赛“三拓展”
——拓展范围:
不同学科、资历与水平的教师都有机会展示风采
——拓展空间:
关注教师活动前的努力和活动后的改进,创设时空条件,鼓励伙伴合作,邀请专家指导。
——拓展标准:
将教学评优改为有层次的“新教师入格,一级教师上格,骨干教师展风格”
5.首次家访制度——新生首次家访
首先是“访谁”——家访是访学生而不是访家长,学生是主角
其次是“访什么?
”——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
再就是“怎样访?
”——要给学生一种信赖感、亲切感和安全感——(七条十四款两忌两必)
建议六:
校长要实现学校文化的重心下移。
重点关注学校中层组织文化建设,尤其是教研组文化建设。
(一)教研组文化的转型
1.价值观念的转型
以“事”和“物”为核心的价值观念,转到以“人”和“生命成长”为核心的价值观念。
2.思维方式的转型
教研活动主题系列计划
周次
日期
理论学习内容
实践探讨内容
开课教师、开课内容
主讲
3.职能转型
通过文化转型,教研组将从“传声筒”,变为“孵化器”和“转化器”。
所谓“孵化器”,意指教研组是“孵出文化的场所”
所谓“转化器”,意味着教研组承担着实现五种转化的职能:
一是将课程内容教学化;
二是将研究课题系列化;
横向系列和纵向系列;
三是将研究活动日常化;
四是将研究行为制度化;
五是将教研工作生命化。
4.文化重心转型
一是形成了文化愿景
上海洵阳路小学:
一年级语文组:
在共性中显个性,在协作中求发展。
二年级语文组:
在协作中并进,在竞争中发展
三年级语文组:
团结向上齐努力,深入学习增内涵。
扎扎实实搞科研,互相学习同发展。
四年级语文组:
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会展现出它汹涌澎湃的生命力!
五年级语文组:
勤奋好学,团结统一,大胆创新
二是体现在备课组的活动安排上
“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的教研组:
“上学期,我们改革了教研活动的方式,教研活动分为教研大组活动与备课小组活动两种。
本学期,我们仍沿用这样的方式,教研大组活动10次,其中5次由教研组长负责安排、主持,5次由5个备课组分别负责,模式暂定为“五个一”——学一篇理论文章、围绕文章中心开展一场探讨、结合理论上一堂研讨课、进行一次说课评课、写一份活动小结;备课小组活动9次,各备课组研究自己的小课题。
”
三是体现在不同备课组在读书内容的差异上。
洵阳路小学:
一年级读书计划
月份
书名
形式
九月
《与成功有约》、《二期课改课程标准》
读书交流会
十月
十一月
叶老师《“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阶段的报告》、《“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
《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爱弥儿》
摘抄,谈体会
交流
十二月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不跪着教书》
摘抄,谈体会
一月
《现代教师:
走近教育科研》
交流
二年级读书计划
时间
学习内容
形式
9月
《与成功有约》、二期课改课程标准
读书交流会
10月
《给教师的一百个新建议》(长假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发展》
摘抄
11月
《爱弥儿》、“新基础教育”语文学科研究报告
组内交流
12月、1月
“教学设计发挥教师的自主意识”结合“微格”教学实录分析
组内论坛
四是体现在备课组长的职责更加明确具体:
——设计和安排本备课组本学期的具体方案,包括确定组内每位老师具体上课的课题和时间等,并落实到每周的备课组活动中去。
——备课组长做好每一次活动的安排、资料的搜集、汇总工作,每学期做一次教研工作的交流与汇报。
——认真做好每次活动记录,积累相关资料。
——进行流程管理,把好质量关,对每单元的测验、平时的小测验加强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二)教研组长角色的转型
传统的教研组组长的角色:
组织者和沟通者。
转型后的教研组长角色:
角色一:
教师状态的解读者。
洵阳路小学:
解读三年级教研组的老师
“该教研组共有组员5名,其中赵老师和王老师是两位老教师,执教三(4),三(5)两个班级的老教材。
孙俊英老师新接三
(1)班,虽然在暑假中已经了解,接触过了班级,但是她从来没有接触过新教材,对她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龚洁刚刚调入我们学校,也是首次接触新教材,她不但要熟悉自己的新班级,新学校,还要进行二期课改的教学任务,是组长需要重点关心的对象。
根据上学期的情况来看,组长与组员的交流与沟通缺乏,组员与组员之间也缺少一定的交流与沟通。
”
角色二:
教师发展的促进者。
制定梯队教师目标与计划
策略一:
教学上的梯队化
第一梯队:
责任带教。
培养责任心,带1-2位二、三梯队教师。
目的是让其他教师上的课能尽快赶上或超越自己。
签订“责任协议书”
第二梯队:
主动跟进。
积极参与学习和展示活动,每天课堂教学要注重系列化。
每学期两次教学研讨课。
第三梯队:
过关合格。
早日过好班级管理和教学常规以及课堂教学基本功关,虚心学校,每个月有专题研讨。
策略二:
教科研上的层次化
找亮点(非骨干教师)
聚焦点(骨干教师)
燃熔点(刚参与科研的教师)
策略三:
中间层的亮点化
一是主动亮相
二是责任带教
三是教育教学协作制
定课集体研讨:
班情日常通气:
角色三:
教研组文化的诊断者、策划者和创建者。
“该教研组在上学期的教研组评比中获得了学校学习型教研组的称号。
本学期,教研组又增添了新的成员张静,她是从外区调来的,她的加入给四年级组注入新的活力。
该教研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束缚于事务性工作,参与课题研究的主体意识不强,表现为:
对教法缺乏研究、对教材缺乏分析、对学生缺乏了解,工作中缺乏自我反思、认识、调控意识。
教研活动尚存“三多三少”现象:
即讨论“教”的问题多,“学”的问题少;对教学问题现象描述多,实质分析少;教学经验总结多,课题研究成果少。
教研活动缺乏一定的“研”的成分。
”
(三)教研组文化创建的困难、障碍和误区。
1.将学校文化演绎为教研组文化,忽视教研组文化的特殊性。
2.将教研组文化外化为窄化为具体的行为,因而有听课文化、评课文化等称呼。
但对深层次的教研组的文化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却避而不谈。
3.将创建教研组文化当成一件事情来完成,缺少人的意识,更确实成事成人的意识。
4.在创建教研组文化的过程中,缺少整体性结构性的设计。
(四)创建基于学科特色的教研组文化
1.语文教研组“定类研讨”
针对教材内容丰富的学科特点,将不同主题、文体和知识结构的课文进行分类,选择同类课文,集体备课。
然后,开展了接力棒式的系列研讨,由第一位教师执教,全组听课、评课后,由第二位老师上重建课,以此类推,最后,摸索出一种课型结构,这样,能使全组教师都得到真实的发展。
如四年级语文组,在“结构教学课型”的探索中,创造了“独立批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习模式,发现了课堂教学不是“匀速运动”,需要“迂回”,要保证充裕的“前理解”空间;小组讨论的策略是“弱者先说,大家补充,强者概括,代表发言,他组评议”,改变以前那种讨论不讨论一个样的“只见树叶不见树”的“散点交流”,体现出小组合作的效果。
经过教科研室的整理,学校已经命名为“沈梅小组语文教学七步法”,在校内予以推广。
2.数学教研组“定人研讨”
组内有好几个入行不久的教师,急需帮助,他们就瞄准对象,突出重点。
在培养“二梯队”对象时,带上“三梯队”的对象。
具体程序是:
第一节课:
由“三梯队”教师独立思考,分析教材和学生,写出教案,进班上课;
第二节课:
进行执教者自评,独立反思;
第三节课:
带他听“第二梯队”教师上同一内容的研讨课;
第四节课:
大家就坐评课;先让“三梯队”教师开头炮,因为这时的他已经有了全程的真切体验与思考,所以谈出来不空洞,有根有据,有两节课的比较体会,有改进的设想思路。
再由其他教师评课,最后是第一梯队教师进行全面的点评,这就使得二、三梯队教师都感悟到立于自身基础上的成长,“纵向看自己,横向学别人”。
数学教研组长夏老师,身体力行,率先与青年教师小陈结为对子,一连听了18节课,悉心指导,策略是“抢逼围”——抢先机,及早结对,订计划;逼上马,跟踪听课、评课,不放松;造氛围,全组关心,切实帮助。
现也被学校命名为《夏权教研组“抢逼围”战术》,予以推广。
3.英语教研组“定伴研讨”
先由二、三梯队教师自己申报上研讨课,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如何 创建 学校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