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教案科教版.docx
- 文档编号:8243281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26.72KB
第七章教案科教版.docx
《第七章教案科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教案科教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教案科教版
化学教案
2014-----2015年下学期
生化组:
张树成
化学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3.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5.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6.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第七章溶液
教学目标:
1.了解溶解的现象及乳浊液的作用
2.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及其转化关系
3.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变化规律
4.知道溶液浓稀的表示方法及有关的计算
5.了解结晶的现象并学会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教学重点:
1.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应用
2.有关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
3.初步学会混合物的分离
教学难点:
1.溶解度的理解
2.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
课时安排:
章节
课题
课时
7.1
溶解与乳化
2
7.2
物质溶解的量
2
7.3
溶液浓稀的表示
2
7.4
学生实验
1
结晶现象
2
章末复习
1
合计
10
教学内容:
7.1.1溶解与乳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溶解的现象,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总结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能区分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2.知道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教学准备:
试管、泥沙、硫酸铜、水、食用油、烧杯、玻璃棒、温度计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1)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一、设问引入
溶液时怎样形成的,有什么特征呢?
引入新课
二、新知讲授
1.演示实验
实验7-1中三种固体哪些可溶,可溶的固体哪里去了,被什么溶解了,溶解后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观察实验并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总结归纳出溶液及其特征。
溶液是均匀稳定的混合物。
2.小组讨论
1.什么是溶液,溶剂和溶质。
2.怎样理解均匀与稳定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均匀:
每个部分都一样。
稳定:
不变质
理解溶解的特征
3.自主学习
如何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学习阅读191页,把答案归纳在导学单上。
4.合作学习
观察实验并讨论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观察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得出最终结论:
温度、颗粒大小、是否搅拌。
观察实验并总结归纳.
三、课堂练习
完成193页检查站
学生讨论或自主完成
及时巩固
四、小结
本节课的重要内容有哪些,根据板书归纳。
学生归纳回答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
7.1溶解与乳化
一、溶液的形成二、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1.溶液1.溶液的温度越高,溶解的速度越快。
2.溶质与溶剂2.溶质的颗粒越小,溶解的速度愉快。
3.怎样区分溶质和溶剂3.搅拌能加快溶质在溶剂里的溶解。
作业安排:
1.197页5
2.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课后反思:
成功:
不足:
教学内容:
7.1.2溶解与乳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一些乳化现象
认识一些乳浊液和乳化现象
了解几种物质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边观察实验边记录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继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乳化作用的应用
2.记住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溶解时的热现象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和动脑思考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试管、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植物油、洗涤剂、水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2)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一、复习提问
什么是溶液、溶质、溶剂,溶液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
温故知新
二引入
知道了溶液之后,我们进一步思考一下,是不是两种或以上的物质混合后都会形成溶液呢?
下面我们来一起观察一个实验
引入新课
三、新知讲授
1.演示实验
观察实验7-3,并讨论把结论填在课本上:
得到的液体是溶液么,这种液体有何特征?
学生观察实验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不是,和溶液特征不一样
引出乳化剂和乳化作用的概念。
使乳浊液稳定物质叫乳化剂,乳化剂所起的作用叫乳化作用
2.自主学习
什么是乳化剂,什么是乳化作用?
学生阅读194页,完成导学单相应内容
3.小组讨论
乳化作用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学生思考并讨论在日常生活中的有关乳化剂的例子。
洗衣服等。
但是应强调汽油和洗涤剂的不同之处
贴近生活,感受化学在生活中的功用
4.合作学习
找学生演示实验,其他同学观察并记录:
溶解时温度是否会发生变化呢?
学生观察实验并及时把实验记录填写到书中相应位置。
把讨论结果填写在导学单上。
用实验说话,体现知识来源于实验。
四、课堂训练
完成195页检查站和导学单上各题
学生自主完成各小题,小组汇报
巩固新知
五.小结
根据板书回答:
本节课学了哪些知识?
学生归纳后,自行举手发言。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
板书设计:
7.1溶解和乳化
1乳浊液5.溶解时的热现象
2乳化剂氢氧化钠溶液温度升高
3乳化作用硝酸铵溶液温度降低
4乳化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氯化钠溶液温度不变
作业安排:
写出下列概念:
乳化剂、乳浊液、乳化作用
写出氢氧化钠、硝酸铵、氯化钠溶解时的热现象
课后反思:
成功:
不足:
教学内容:
7.2.1物质溶解的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分析、应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从分析到结论,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及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
试管、药匙、铁架台、酒精灯、硝酸钾、氯酸钾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1)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一.课前复习
什么是溶液,溶液有哪些基本特征?
指定某学生回答,视回答效果给予鼓励或批评。
检查学生对已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二.引入新课
在一定量的溶剂中能无限溶解某溶质么?
三、新知讲授
1.观察活动
演示实验
学生观察并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演示实验,使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实验数据。
2.自主学习
根据实验结论,总结:
什么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学生阅读198页,在导学单上完成。
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合作讨论
如何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呢?
讨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找到概念中的两个前提条件。
进一步理解两个概念
4.演示实验
为什么一定要强调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某溶液达到饱和后,能变为不饱和溶液吗?
不饱和溶液怎样怎样才能达到饱和?
观察实验[实验7-6],认真观察记录,填写教材有关空白。
讨论:
我们描述某溶液是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和“在一定量溶液里”?
归纳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
5.自主学习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阅读教材200页,归纳出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以及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完成导学单。
进一步培养学生自学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课堂训练
完成203页第1和第2题
学生自主完成
知识运用
五.小结
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
学生归纳后回答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
7.2物质溶解的量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二、.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定义1.定义
2.转化关系2.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作业布置:
1.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
3.溶解度
课后反思:
成功:
不足:
教学内容:
7.2.2物质溶解的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2.知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理解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3.知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及受压强和温度的变化关系
过程与方法:
运用对比的学习方法学习固体与气体溶解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从分析到结论,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知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理解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教学难点:
利用溶解度的知识解释生活问题
教学准备:
汽水(可乐)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2)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1.复习
什么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指定几个学生回答,并另其他学生找出该生回答的错误并改正。
温故知新
2.引入新课
怎样表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呢?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出两种表示方法,并在化学书上完成练习内容。
使学生会应用表格法或坐标法,在坐标系中能查到某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
3.新知讲授
自主学习
4.课堂训练
溶解度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引导学生阅读总结。
205页3个小题
多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如:
硝酸钾、硝酸钠硝酸铵等。
有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
如:
氯化钠等
有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如:
氢氧化钙、硫酸锂等。
学生独立完成3、4,小组讨论5题
培养学生自学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5.阅读并小结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并作本课小结
阅读课本202页你知道吗?
讨论气体的溶解度和哪些因素有关?
引出概念并与固体相比较。
压强越大气体物质溶解度越大,温度越高,气体物质溶解度越小。
也就是:
气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板书设计:
7.2物质溶解的量
一、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二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1.表格法1.定义
2.曲线法2.规律
3.规律:
作业安排:
1.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规律
2.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和压强影响的变化规律?
课后反思:
成功:
不足:
教学内容:
7.3.1溶液浓稀的表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溶液浓稀的一种定量表示方式----------溶质的重量分数。
能进行关于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理解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溶液稀释的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有关计算,使学生继续感受化学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难点:
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及计算。
理解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准备:
硫酸铜、水、试管、药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1)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1.复习
什么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20C050g水中最多溶解18g氯化钠,则20C0氯化钠的溶解度是多少?
学生齐答定义,并根据定义判断该条件下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
使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溶解度的定义和意义。
2.引入新课
某一溶液浓(或稀)到什么程度?
用定量的方法表示出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浓度”。
溶液的浓度通常有很多种表示方法,现在我们就学习其中一种-------
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初步确定本课的学习内容,并思考以往学过的浓度时如何表示的。
引入新课,把学生带入新的问题中来。
4.新知讲授
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7-7,然后总结这种表示浓度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观察现象,确定三支试管溶液颜色深浅的顺序,
引出溶质质量分数这一概念。
4.自主学习并练习
设问,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分别是什么?
(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叫做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回答问题,并把公式写在黑板上和导学单上。
并计算在DEF三支试管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分别是多少,把结果填入205页的表格当中。
通过计算得知,溶质质量分数越大,有色溶液颜色越深。
以实验为基础,证实不同浓度溶液之间的差异,初步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
5.小结
讨论与交流
本课小结
完成206页讨论与交流两题。
并说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有哪些?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7.3溶液浓稀的表示
一、溶质质量分数
1.定义:
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计算公式:
作业安排:
1.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
2.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公式是什么?
课后反思:
成功:
不足:
教学内容:
7.3.2溶液浓稀的表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关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2.初步学会配置一定浓度的溶液。
过程与方法:
通过溶液稀释的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有关计算,使学生继续感受化学与生活和生实际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难点:
关于溶质智联分数的计算
初步学会配置一定浓度的溶液。
教学准备:
天平、药匙、滤纸、烧杯、细口瓶、玻璃棒、氯化钠、水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
(2)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1.课前复习
1.什么是溶解度。
2.溶质的质量分数如何计算。
学生回答,并在黑板指定位置写出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检查并巩固上次课的内容。
2.例题讲解
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分析并讲解化学书上的两道例题。
学生根据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在导学单上独立完成这两个题目。
并比较结果是否一致,不一致互相讨论直到结果一致为止。
学会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并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演示
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配置50克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多少克,需水多少毫升。
)
1.计算,根据公式的变形计算出氯化钠溶质的质量,并计算出水的质量。
2.称量或量取所需的氯化钠和水,3.溶解,把氯化钠放在烧杯中,再把两区的水倒入用玻璃棒搅拌,4装入试剂瓶并贴上标签。
学会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记住完整的实验步骤。
4.课堂练习
小组内完成209页第7题
完成后,找同学将答案体现在黑板上
锻炼学生应用新知的能力
5.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学生归纳并回答。
继续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
7.3溶液浓稀的表示
一、关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二、配制溶液
1.计算
2.称量(量取)
3.溶解
4.装入试剂瓶
作业安排:
209页第7题。
课后反思:
成功:
不足:
教学内容:
学生实验:
配置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练习配置一定浓度的溶液。
过程与方法:
通过溶液的配置,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手实验,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配置溶液的正确操作方法。
教学准备:
天平、药匙、滤纸、烧杯、细口瓶、玻璃棒、氯化钠、水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
(1)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1.复习
复习:
1.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2.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学生回答问题,并把第一题答案写在黑板的指定位置。
实验前明确实验步骤。
2.演示实验
进一步细致的讲解有关注意事项,并把整个实验演示一遍。
学生在观察的同时可以提出一些不太理解的问题和注意事项的原因。
例如:
为什么天平两边放大小一样的滤纸,为什么用玻璃棒搅拌等。
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保证实验的正确操作,加大实验的成功率和结果的准确率。
3.学生实验
教师巡视学生实验,并及时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
学生开始分组实验,同组同学可以互相帮组并纠正错误。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小结
教师总结学生的一些错误操作,并作本课小结。
学生整理实验器材,打扫实验室卫生。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爱护实验室设施。
板书设计:
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实验步骤:
1.计算
2.称量(量取)
3.溶解
4.装瓶
作业安排:
撰写实验报告
课后反思:
成功:
不足:
教学内容:
7.4.1结晶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晶体及其形成过程。
2.了解结晶现象。
3.初步学会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图文相结合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化学的贴近生活体会化学的功用。
教学重难点:
晶体与结晶现象
结晶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准备:
明矾、水、粗盐
酒精灯、试管、试管夹、烧杯、滤纸、玻璃棒、漏斗、铁架台、剪刀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1)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1.课前复习
1.饱和溶液的概念
2.已知硝酸钾的溶解度;20℃时为32g,40℃时为64g,现有100g水与32g硝酸钾组成的20℃的饱和溶液,加热至40℃时需要加入多少g硝酸钾达到饱和?
1.指定学生回答
2.学生思考,先根据40度时的溶解度为64克,还能溶解多少这一分析过程,回答本题答案。
温故知新,在原有基础上使知识稍微复杂化,促进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
2.设问引入新课
设问:
上述40℃的饱和溶液又冷却到20℃,大家猜想一下会出现什么现象?
反应快的学生会很快的得到答案,所以给另外一些学生一些思考或讨论的时间,把过程分析清楚,最终得到正确答案。
引入新的知识,结晶现象。
3.新知讲授
自主学习
列举一些晶体,并说明其各自的主要成分。
阅读化学书210页图7—14和上面一段文字,和老师列举的一一对应,在明确晶体定义的同时感受晶体的美感。
在导学单上对应写出各物质的化学式。
通过对图文相结合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演示实验7-9
这样美丽的晶体是如何形成的呢?
请同学们观察实验7-9,教师演示实验。
并结论:
形成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
学生观察实验的同时,描述实验的现象,看谁描述的更加准确,更加专业。
引出结晶这一现象,并为结晶发的应用做铺垫。
自主学习:
过滤实验
设问:
1.海水怎样变成食盐?
2.氯化钠与砂石混合在一起,用什么方法分离?
(溶解------过滤--------蒸发)
学生阅读212页内容,并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在观察实验的同时总结出过滤实验的操作要点:
一贴、二低、三靠分别是什么?
把答案写在导学单上
边讲,边看,边思考,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为下次课的学生实验做准备。
4.课堂训练
小组讨论完成214页第4题
5本课小结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什么,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自行归纳。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有哪些:
1.认识了一些晶体
2.知道了晶体的形成过程。
3.了解了分离混合物的简单方法—过滤。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板书设计:
7.4结晶现象
一、晶体与结晶二、结晶法的应用
作业安排:
1.过滤操作的要点
2.练习题七作为家庭作业。
课后反思:
成功:
不足:
教学内容:
7.4.2学生实验:
过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练习过滤的有关操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
水、粗盐、
烧杯、滤纸、玻璃棒、漏斗、铁架台、剪刀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
(2)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1.复习提问
复习提问:
过滤操作的要点有哪些?
每条找一名学生回答,打错的或者答不上来的找同学补充完整,并复述一遍。
对上次课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2.讲解并演示实验
讲解实验步骤并演示实验。
1.粗盐溶解
2.制过滤器
3.过滤
学生观察的同时,注意老师的操作顺序和方法,重点看一帖、二低和三靠。
加深印象,使实验时的错误降到最低,使每位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实验。
3.学生分组实验
宣布实验开始,并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实验时出现的错误操作。
学生开始实验。
通过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4.小结
教师小结本课的内容,纠正一些错误操作。
学生整理实验器材,一切都放回原位,搞好卫生方可离开实验室。
养成洁净实验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学生实验:
过滤
要点:
一贴
二低
三靠
作业安排:
撰写实验报告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第七章复习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准确叙述出溶液、乳浊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与溶解性等概念的关键词语。
2.会描述溶解度曲线图上某点的意义会描述变化趋势。
3.会进行典型物质的两液转化。
4.记住常见物质溶于水的吸放热。
5.能根据溶液的均一性及溶解度知识进行简单计算和判断常见说法。
过程与方法:
学会自主整理、同伴互助、小组合作交流,能运用联系和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概念的关键词语把握、比较和分析。
知识间的联系和综合应用。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
(1)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1.精要回放
本章有哪些重要知识点。
1.溶质和溶剂形成溶液。
2.溶液的概念及其特征。
3.乳浊液和乳化作用。
4.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5.典型物质两液之间的转化。
6.溶解度的定义及理解。
7.溶质质量分数。
8.结晶与过滤。
对整章的知识进行系统复习。
2.习
题
处
理
习题处理:
1—5题
学生读题,并给出自己的答案,对有异议的答案进行讨论,直到答案正确。
给机会让学生处理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讲解6-8题
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在实验分析题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培养分析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讲解第9题。
(1)产生氢气的质量=100g+20g-119.8g=0.2g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七 教案 科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