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 高考中的图表信息题.docx
- 文档编号:8236683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77.38KB
专题十 高考中的图表信息题.docx
《专题十 高考中的图表信息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 高考中的图表信息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十高考中的图表信息题
专题十 高考中的图表信息题
核心考点整合
考点整合一:
结构图
结构图类试题归根结底是教材中模式图的演变或组合,因此,解答试题时首先要认真读图,仔细观察,认准图中所有的结构名称及图形特征,并分析各结构的化学组成及功能。
同时还要正确理解结构与功能、数目与功能、行为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这有助于我们从多角度、深层次剖析生物的结构特征。
总之,认准结构,联系功能,是解答结构图的关键。
【例1】 (2010·南京调研)下图表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②过程需多种酶参与,且需ATP供能
B.适宜条件下,③过程在活细胞中都能进行
C.⑤过程产生的能量最多
D.①③④过程产生的[H]都能与氧结合产生水
[答案] D
[解析] ②过程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需要多种酶的催化,而且需要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③过程为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于细胞质基质,只要是活细胞都要进行细胞呼吸;①过程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产生的[H]用于还原三碳化合物,④⑤过程为细胞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产生的[H]都将与氧气结合生成水。
【互动探究1】 (2010·重庆模拟)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是依靠膜上的钠—钾泵维持的,由图可判断钠钾离子的运输方向为( )
A.钠为顺浓度梯度,钾为逆浓度梯度
B.钠为逆浓度梯度,钾为顺浓度梯度
C.钠为顺浓度梯度,钾为顺浓度梯度
D.钠为逆浓度梯度,钾为逆浓度梯度
[解析] 由图判断细胞对钠、钾离子的运输需要载体、消耗能量,所以属主动运输,均为逆浓度梯度运输。
[答案] D
考点整合二:
示意图
示意图的最大特点是将文字图形化,即将题目中的信息蕴含于生理结构或显微、亚显微结构图中。
因此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掌握各结构的名称及功能,然后综合分析、挖掘示意图的内涵与外延,将图形中蕴含的生物学原理准确地用文字的形式反映出来,完成“图→文”转化。
最后,一定要将“对图形的认识”与所学的基本知识、原理进行印证,以判定“图→文”转化的结果正确与否以及各选项的真伪。
【例2】 (2010·东北三校联考)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是( )
①A、B、C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②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B中
③D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
④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A中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题图中A、B、C、D分别是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和淋巴;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可存在于组织液中;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内环境中。
【互动探究2】 (2010·西安名校联考一)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其中甲、乙、丙、丁构成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①过程可以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缺少类群甲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
C.类群丙的无氧呼吸是产生大气中气体X的主要途径
D.增加图中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 结合图可以看出,甲是分解者,乙是生产者,丙、丁为消费者,①过程可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类群丙正常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答案] C
考点整合三:
概念图
概念图通常是指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这样就形成了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以此形象化的方式考查同学们的知识结构及对某一主题的理解。
常见的概念图类试题有“节点连线型”和“集合层级型”。
前者常用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两概念间存在某种关系;后者往往借助数学集合知识,考查对基本概念间某种关系(如并列或从属)的判定。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从基本概念出发,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根据试题所反映的内容,提炼出与概念有关的信息,分析找出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最后根据选项作出合理的判断。
把握好概念、概念与概念间的关系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例3】 (2010·山东高考信息卷)如图表示生物体内某些有机物的组成关系及其功能,其中C、D、E1、E2为小分子化合物,F、G、H、I、J均为高分子化合物。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控制生物性状的物质是F
B.C和D共有的元素有C、H、O、N
C.E1与E2的区别是空间结构不同
D.G可从细胞核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解析] 从图示看出C为核苷酸、D为氨基酸、E1为脱氧核苷酸、E2为核糖核苷酸,F为DNA,G为mRNA,E1与E2的区别是碱基种类不同,五碳糖不同。
[答案] C
【互动探究3】 下图表示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图中数字分别代表相应的生理活动,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图中Ⅰ表示记忆细胞
B.③过程表示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
C.在图中的免疫细胞中,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
D.当机体再次遭遇同种抗原入侵时的免疫过程是①→③→④(⑤)
[解析] 浆细胞不具有识别功能,而效应T细胞具有识别功能。
[答案] C
考点整合四:
坐标曲线图
坐标曲线在数学上被称为“函数图像”,描述的是因变量(函数)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或趋势)。
生物学中坐标曲线题的解法,若能参照数学中函数图像的解法求解,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必须理解图形所表达的意思,观察所提供的坐标(横轴、纵轴各表示什么),识准曲线所代表的含义。
解题要点可概括为“四点、二量、一趋势,生物术语描述之”。
“四点”指的是起点、交点、折点和终点;“二量”指的是分清自变量与因变量,绝对不能颠倒;“一趋势”指的是曲线的走势,也就是数学上的“函数的增减性”,同时注意对于趋势有转折变化的曲线,还要分区段进行分析。
其次,联想与曲线变化有关的知识点,挖掘或捕捉题目所给予的有效信息,重视题目设问的角度,并通过必要的信息加工和转化,使题目要求解决的问题明朗化,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作答。
【例4】 (2010·福州联考)如图表示叶面积指数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面积上植物叶面积数量。
此值越大,表示植物叶片交错程度越大)。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生理过程和森林合理开采的叶面积指数分别为( )
A.吸收矿质元素的量,8
B.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量,4
C.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量,6
D.蒸腾作用失水量,2
[答案] C
[解析] 设叶面积指数为6所对应的光合作用实际量变化曲线的点为A,所对应的干物质量变化曲线的点为B。
由图可知,达到A点后,随着叶面积指数增加,光合作用实际量不再增加。
OB段,干物质量不断增加,到达B点后,随着叶面积指数增加,因呼吸作用不断加强,干物质量不仅不再增加,反而下降。
因此,叶面积指数为6时,为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最佳时期。
【互动探究4】 (2010·西安质检)图甲表示胚芽鞘生长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图乙表示燕麦胚芽鞘在单侧光照射下的生长情况。
图丙中能正确表示a、b两点生长素浓度变化的曲线应分别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③D.②和④
[解析] 对于胚芽鞘来说,在一定范围内,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强,而单侧光的作用是影响生长素的分布,所以a侧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作用增强,b侧生长素浓度下降,促进作用减弱,二者浓度都在10-12~10-10mol·L-1之间。
[答案] C
考点整合五:
直方图
直方图又称作柱形图,坐标直方图类试题是将数据直观化呈现的一种题型。
此类试题在近几年高考题中所占比例有所上升,主要用于综合考查考生审图、提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
看清楚纵、横坐标轴的含义以及坐标系中直方图所代表的意义,即分析直方图所蕴藏着的生物学信息,然后认真分析、对比各量之间的变化关系,找出各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结合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作进一步的推理分析,并进行“图→文”转化。
最后,对照各选项作出合理判断。
【例5】 (2010·厦门质检)将番茄和水稻分别培养在含Ca2+、Mg2+、Si4+的培养液中。
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3种离子的浓度,结果如下图所示。
该实验的结果不能说明( )
A.不同植物对同种离子的吸收量是不同的
B.同一种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量是不同的
C.与番茄相比,水稻对Si4+需要量大,对Ca2+需要量小
D.植物对各种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呈正相关
[解析] 图中的关键信息是初始浓度,一定要看清楚,纵坐标的浓度是与初始浓度比较获得的,各种离子的吸收靠的都是主动运输,其吸收速率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不成正相关。
[答案] D
【互动探究5】 如图中曲线Ⅲ表示茎伸长与植物生长素浓度的关系。
如果将同样浓度范围的植物生长素施用于侧芽,则能代表它生长状况的曲线是( )
A.Ⅰ B.Ⅴ
C.Ⅳ D.Ⅱ
[解析] 植物体的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是根>芽>茎。
据此可知,曲线Ⅲ表示生长素在某一浓度范围对植物茎的生长有促进作用;此浓度范围施用于植物侧芽会抑制其生长,则代表它生长状况的曲线为Ⅰ。
[答案] A
考点整合六:
表格图
常见的表格图有两类,一类是对现象的分析,另一类是对数据的分析,但是其基本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大致相同。
解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表格信息的获取:
采取对比或分组对比法,认真分析表格数据,一定要进行纵横比较,找出数据、现象的变化规律;2.注重分析引起数据或现象间差异的原因;3.注意分析数据中的最小值、最大值并找出原因;4.注意表格数据与曲线之间的转换,实际上是一种变化趋势的两种表现形式。
【例6】 (2010·日照模拟)为了探究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的关系,某兴趣小组将西红柿植株置于密闭装置中进行了相关实验。
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温度
(℃)
光照强度:
普通阳光(%)
开始时的
CO2浓度(%)
12h后CO2
浓度(%)
1
25
0
0.35
0.368
2
25
20
0.35
0.306
3
25
40
0.35
0.289
4
25
60
0.35
0.282
5
25
80
0.35
0.280
6
25
100
0.35
0.279
根据上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的自变量是CO2浓度的变化,因变量是光照强度的变化
B.该实验的对照组是第1组实验
C.若将第6组植株突然移至第4组条件下,短时间内细胞中的C5将增加
D.通过上述实验,可以确定西红柿生长的最佳光照强度
[答案] B
[解析]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因变量是密闭装置中CO2浓度的变化;若将第6组植株突然移至第4组条件下,光照减弱,提供的ATP和[H]减少,短时间内细胞中的C5将减少,C3将增加;因为不知道光照强度超过普通阳光100%后,CO2浓度的变化情况,该实验还不能确定西红柿生长的最佳光照强度。
【互动探究6】 (2010·金丽衢十二校联考)如图是某同学为了研究酵母菌的厌氧呼吸所制作的一个实验装置。
开始时锥形瓶中装有质量分数为2%的葡萄糖溶液,并在其中加入适量的酵母菌。
实验过程中,刻度玻璃管中的有色液滴会向右移动。
表中是该同学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实验时所记录的液滴右移的距离(单位:
cm)。
请判断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时间(min)
温度
1
2
3
4
5
4℃
0
0
0.1
0.2
0.3
10℃
0.2
1.0
1.9
3.1
4.0
20℃
0.4
1.3
2.2
3.3
4.5
35℃
0.7
1.4
2.8
4.4
5.0
55℃
0
0.1
0.2
0.3
0.4
A.实验开始前应对葡萄糖溶液进行煮沸处理,以除去氧气和灭菌
B.表中数据可以表示酵母菌厌氧呼吸所产生的CO2的量
C.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酵母菌的厌氧呼吸强度会越来越大
D.35℃最有利于酵母菌的厌氧呼吸,随着实验的进行,液滴右移的速率会越来越大
[解析] 本实验所记录的数据并不能完全反映酵母菌在各种温度下的厌氧呼吸情况。
因此,不能认定35℃最有利于酵母菌的厌氧呼吸。
[答案] D
考点整合七:
图解信息题
教材中的图解很多,主要包括生理功能、细胞分裂、遗传、生态等图解,这些图解主要帮助同学们理解相关重难点知识。
试题中出现的往往不是教材中的原图,而是一些具有关联知识的综合图解,所以要能对图像进行正确的观察,通过观察图解所反映的生物体结构、生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等知识,去印证、核实教材内容,达到理解教材的目的。
解此类试题时必须注意以下技法:
(1)直接联系教材图解,运用教材语言分析;要学会剖析方法,从整体到局部,化整为零,看清图解中的每一个过程。
(2)熟练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快速进行知识迁移。
(3)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利用图形准确作答。
【例7】 (2010·青岛模拟)下图表示DNA复制的过程,结合图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DNA复制过程中首先需要解旋酶破坏DNA双链之间的氢键,使两条链解开
B.DNA分子的复制具有双向复制的特点,生成的两条子链的方向相反
C.从图示可知,DNA分子具有多起点复制的特点,缩短了复制所需的时间
D.DNA分子的复制需要DNA聚合酶将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成DNA片段
[解析] 从图示中不能获得DNA分子具有多起点复制的特点。
[答案] C
【互动探究7】 (2010·南京三模)已知正常的β珠蛋白基因(以βA表示)经MstⅡ限制酶切割后可得到长度为1.15kb和0.2kb的两个片段(其中0.2kb的片段通常无法检测到),异常的β珠蛋白基因(以βS表示)由于突变恰好在MstⅡ限制酶切割点上,因而失去了该酶切位点,经MstⅡ限制酶处理后只能形成一个1.35kb的DNA片段,如图1;现用MstⅡ限制酶对编号为1、2、3的三份样品进行处理,并进行DNA电泳,结果如图2,则1、2、3号样品的基因型分别是(以βA、βS表示相关的基因)( )
A.βSβS、βAβS、βAβAB.βAβA、βAβS、βSβS
C.βAβS、βSβS、βAβAD.βAβS、βAβA、βSβS
[解析] 由于0.2kb的DNA片段通常无法检测到,而电泳结果显示经过MstⅡ限制酶处理的样品2中有两个不同大小的DNA片段,应该一个是1.35kb的DNA片段,另外一个是1.15kb的DNA片段;DNA的片段越小,那么其在电泳场中的移动速度越快,这样样品1的是1.35kb的DNA片段,样品3的是1.15kb的DNA片段,因此1、2、3号样品的基因型分别是βSβS、βAβS、βAβA。
[答案] A
高考链接
(2010·安徽卷,30)
(1)将3根离体神经纤维(枪乌贼的巨轴突)分别放置于盛有海水(A)、等渗KCl溶液(B)、等渗葡萄糖溶液(C)3个培养皿中。
若都给予适宜的刺激,________(填A、B、C编号)培养皿中的神经纤维可以产生神经冲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神经冲动的产生需要Na+(或海水类似于细胞外液)
(2)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
C1、C2表示免疫细胞,黑点()表示神经元胞体,①~⑦表示神经纤维。
按图示,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为________(填①~⑦编号)。
大脑感觉到肌肉受到刺激,其信号(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为________(填①~⑦编号)。
④⑤⑥
③②①
(3)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多数患者的免疫系统误将自身肌肉细胞膜(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当作________,产生的自身抗体攻击了此类神经递质受体,从而神经冲动传递受阻,肌肉收缩无力。
图中免疫细胞C2的名称为________。
抗原
浆细胞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神经纤维上兴奋产生的机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方向的判断,以及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1)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是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的结果。
故在A培养皿中的神经纤维可以产生神经冲动。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即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当肌肉受到刺激时,神经冲动通过④→⑤→⑥途径可以实现肌肉不由自主地收缩。
当大脑感觉到肌肉受到刺激,即感觉形成过程中信号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是③→②→①。
(3)在自身免疫病中,患者的免疫系统误将机体本身的结构如神经递质当成抗原进行攻击,图中细胞C2能分泌抗体,故其为浆细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十 高考中的图表信息题 专题 高考 中的 图表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