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四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讲义.docx
- 文档编号:8229721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50.08KB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四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讲义.docx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四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四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讲义.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四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讲义
专题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
考情纵览
阅读素养
一、新闻文体特点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新闻具有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等特点,其主要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二、新闻分类
1.消息
消息又称短讯、简讯或快讯,它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练、最短小的一种形式。
消息的特点:
真——真实准确,有根有据,用事实说话;新——内容要新,新人新事,从新角度说话;活——生动活泼,鲜明生动,用形象说话;短——篇幅短小,中心唯一,用重点说话。
消息的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结语。
①标题:
准确、凝练、新颖、醒目。
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引题或肩题(引标):
交代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
正题(主标):
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副题(副标):
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
②导语:
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
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
常见的写法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③主体:
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主干。
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或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④结语:
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最后一段话。
有的消息,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尾。
它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发展趋势作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
消息的要素: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
消息的写法:
一般采用“倒金字塔”式。
即先说结果,再说重要事实,最后说次要内容。
特殊写法也可采用金字塔式、悬念式、并列式等。
2.通讯
通讯是比消息更详细、更生动地报道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的新闻体裁。
从报道对象上看,通讯侧重于写人,突出人物在事件中的能动作用;从内容上看,通讯对新闻事实作较为详细而完整的报道;从表达方式上看,通讯可以采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从时效上看,通讯的采访较为费事费力,写稿的时间要比消息长。
好的通讯会涉及主题、选材、结构、细节描写等。
一般可分为四类:
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和概貌通讯。
3.特写
特写是区别于消息和通讯的一种新闻体裁,它一般摄取的是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段,通过多种表现手法做具有强烈视觉及情感效果的着力刻画,使其产生立体感,从而更集中、突出地表现新闻事实、新闻人物和新闻主题。
4.访谈
访谈是因为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
它包括三个要素:
专家(或知情者)、记者和现场。
访谈最主要的形式是访谈者向访谈对象提出问题。
所以访谈内容包括提问者所提出的所有问题和访谈对象回答的内容。
5.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阐述观点、发表议论、表达立场的评论性文章,属议论文的范畴。
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鲜明的思想性和广泛的公众性。
夹叙夹议是其主要的表现手法。
1.解读新闻内容——明“新闻要点”
新闻和其他叙事性文体一样,须具备六个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这六个要素也是我们所要讲的“新闻要点”,在阅读新闻时,尤其是阅读较复杂的新闻时,要有意识地先明确这些“新闻要点”,对其圈点勾画。
然后通篇审阅这些标识,我们就容易明确新闻事件的梗概,这也为解答其他方面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2.解读新闻结构——理“新闻脉络”
新闻在写作中一定要根据事件的重要与否和受众的接受心理及习惯来考虑布局特点,如现在最普遍的写作格式“倒金字塔式”,即将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新闻的最前面;较常用的还有“正金字塔式”,多用于特写,在平铺直叙中渐入高潮,新闻重点在最后面;现在比较流行的“华尔街日报式”和新华社的“折中式”不过是正、反金字塔式的折中和变体。
解读新闻结构的关键是先辨析叙述方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以此脉络来判断新闻的格式。
3.解读新闻主题——评“新闻主旨”
新闻评论有五个特性,即时效性、信息性、现实性、政论性、说理性,作为考场文本,新闻阅读的时效性已基本不能体现,政论性也会有所淡化,信息性又是所有阅读文本所有,所以对新闻社会意义的理解和评价、对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实用效果的探究等就非常重要了。
这种题型解答角度很多,但不要求面面俱到,可先谈文本内容“就事论事”,再谈社会时代精神“适当提升”,最后谈自己的见解。
做到持之有据、行文有度、言之成理即可。
真题文本
高效读文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
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
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蔓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
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
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
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
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
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1.解读新闻内容——明“新闻要点”
背景:
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
事件:
当前笔者小区垃圾混杂,垃圾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
措施: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
展望: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垃圾分类前景可期望。
续表
真题文本
高效读文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
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
问及原因时,有人说:
“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
这种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
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
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
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
但是,这一方案即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
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
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
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
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
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
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
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2.解读新闻结构——理“新闻脉络”
材料一:
介绍生活垃圾总量不断加大,并提出话题“垃圾分类处理”。
材料二:
垃圾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国家出台政策及垃圾分类条件已经成熟,垃圾分类处理亟待推广。
3.解读新闻主题——评“新闻主旨”
本文描述了垃圾分类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垃圾分类处理的必要性。
从居民和政府两个角度提出了相应要求,垃圾分类处理条件成熟,亟待推广。
1.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据材料二第二段尾句可知,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困难,既有前期居民参与率低等原因,也有后期政府分类处理不到位等原因,作者并未说孰轻孰重,但选项却错误地将前者表述为主要原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答案 AE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中心意思、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B.“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说法错误,居民要做的是“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是针对政府的。
且“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把材料二第二段“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一句中的“影响”变换成了“制约”,语义夸大。
C.材料一说“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从这一点来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材料二进一步明确“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强调了其污染性。
也就是说,垃圾归根到底还是资源,只是需要合理处置。
故C项的结论属断章取义。
D.张冠李戴,《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只是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作者认为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是各地政府应当做的事。
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对应考点:
答:
对应考点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答案
(1)从居民来说,要提高认识,掌握分类方法,养成良好习惯;
(2)从政府来说,要完善处理设施,建立配套系统,制定奖惩措施。
解析 有效推进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的措施主要集中在材料二后三段:
第二段指出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等是政府的责任;第三段指出政府在这个工程中占主导地位,要做好相关设施体系建设,完善奖惩政策;尾段指出居民和政府要各负其责,各尽其力。
综合以上三方面信息,从居民和政府的角度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真题文本
高效读文
(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建设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公众所共享,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次,从2001年的7955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的7.2亿人次,13年间增长了8倍。
对于青少年而言,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在互动性、体验性、趣味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
2014年,全国博物馆拥有近3000万件(套)藏品,依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
针对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史研究中心。
同时,博物馆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
2010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把西安建设成“博物馆之城”的战略目标,随后广州、济南等城市也纷纷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口号,以此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摘编自刘世锦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4)》]
材料二 2008年起,中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开始全面免费开放,此后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献逐渐弱化。
因此,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
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即文化文物系统内的博物馆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如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文物巡展、社会文物鉴定及咨询等)而增加的价值总和。
2001~2014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变化情况如下图:
[摘编自苏杨等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5~2016)》]
[注] 计算或比较不同时期的经济数据时,用某一时期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的计算尺度,这种平均价格叫可比价格。
可比价格计算出的指标,可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便于对不同时期进行历史对比,以观察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
1.解读新闻内容——明“新闻要点”
背景:
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
功能:
博物馆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公众所共享。
现状:
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次不断增长以及博物馆在当今社会发挥作用。
困境:
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献逐步减弱。
前景:
通过品牌价值的提升和精神核心的建立。
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
2.解读新闻结构——理“新闻脉络”
材料一:
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建设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及博物馆的现状。
材料二:
博物馆开始全面免费开放,削弱了对经济的直接贡献。
材料三:
提升博物馆的品牌价值,建立精神核心,加大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
续表
真题文本
高效读文
材料三 要真正了解或融入一个城市与国家,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参观博物馆。
北京每年接待的上亿游客中,相当一部分人要参观北京的博物馆。
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
通过品牌价值的提升和精神核心的建立,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这也是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
(摘编自王小润等《博物馆能否成为旅游经济新坐标》)
3.解读新闻主题——评“新闻主旨”
文章着重介绍我国博物馆如何在当今社会发挥作用,并简要说明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作用,指出这是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2001~2014年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最低的年份是2001年,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
B.除2007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均呈现上升态势。
C.按2001年可比价格计算,十几年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大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
D.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与按可比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相比,二者差距最大的年份是2014年。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均呈现上升态势”错。
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统计图可知,2003年的增加值较前一年也有所减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直到今天,博物馆依然是通过藏品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的形式服务于公众,这种形式可以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B.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它通过独特的学习资源,以适应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方式,激励青少年学习。
C.西安、广州等城市越来越重视利用博物馆来展现城市历史中最有深度和吸引力的元素,并以此构建城市文化品牌。
D.博物馆免费开放会使其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需要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全部贡献。
E.博物馆对旅游经济的拉动是非常重要的贡献,这也是提升博物馆诸如宣传和教育等其他功能的关键所在。
答案 BC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中心意思、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A.“直到今天,博物馆依然是通过藏品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的形式服务于公众”与原文不符,材料一说“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建设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公众所共享”。
D.“博物馆免费开放会使其经济贡献逐渐弱化”“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全部贡献”说法均有误,材料二说“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献逐渐弱化”“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选项以偏概全。
E.主客体倒置,答题区间为材料三,原文为“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
通过品牌价值的提升和精神核心的建立,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而不是用拉动旅游经济来提升博物馆宣传和教育等其他功能。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博物馆在科研方面的作用。
(4分)
对应考点:
答:
对应考点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答案
(1)依托藏品开展的科研活动能够产出丰富的科研成果;
(2)博物馆可以整合一个地区的科研力量,培育出科研团队。
解析 回答此题,要抓住题中“在科研方面的作用”一语,先在三则材料中仔细筛选相关内容,然后进行归纳概括。
答题区间为材料一,根据材料一中“依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可归纳出答案第
(1)点。
根据材料一中“针对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史研究中心”可归纳出答案第
(2)点。
真题文本
高效读文
(2014·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九天神眼
从起初遥远的一点,到依稀模糊的轮廓,再到清晰可见的机身,减速、放下起落架、稳稳在某军用机场降落。
“奖状”飞机又一次执行特殊任务凯旋了。
走近它,“小”是给人最直观的印象。
机身长、宽不过数米,差不多一人多高。
而让人很难想到的是,眼前这小小的“个头”,竟能在13000米的高空飞行,最大巡航速度0.72马赫,可连续飞行6个小时。
一进入机舱,才发现这小小的“身板”还着实能“装货”:
在直径不足1.5米、高只有1.45米的狭窄机舱内,就装有3个固定座椅,两个座椅在驾驶舱,1个长椅在后舱,各型电子设备占据了舱内大半个空间。
而这也给驾驶“奖状”飞机的机组成员带来了麻烦,狭小的舱内空间,使得除两名驾驶员外,机组其他人员只能挤坐在一尺见方的小长椅上,蜷缩着直不起腰、伸不开腿,时间一长,腰酸背疼不说,想方便也找不着地方。
但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每次执行任务都要连续飞行四五个小时。
谈及飞行经历,机长张凯如数家珍,“自1986年配备‘奖状’号,我们中队已先后7次入藏,20余次进疆,飞行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任务160余架次。
”
多年的飞行,让“奖状”中队满载殊荣,也使他们不少人患上了“职业病”。
副教导员孙文奎说,“每晚7点半要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天气预报,不管有没有任务,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天。
”“一有灾情,无论天气如何,我们都会自发处于待命状态。
在那种情况下,灾情就是命令,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
一次,张凯机组飞往重灾区北川遥感航拍,电瓶温度指示灯突然报警,温度直线上升。
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造成空中断电的危险。
千钧一发之时,机长张凯脑海中掠过了一个个特情处置预案,一个个处置口令也脱口而出:
“下降高度!
”
“跳开X号保险丝!
”
终于,飞机从7000余米下降到6000米,故障被机组成员镇服。
让机组成员终身难忘的是2011年7月的西藏航拍任务。
当时,西藏正值雨季,动辄狂风骤雨,天气变化无常,气象条件非常恶劣;每个成员都出现了较强的高原反应,为了保证有足够的体力飞行,大家只好边吸氧、边打点滴、边研究飞行计划,最后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
飞险区、闯禁空、测山河、赴震区……一次次的枕戈待旦,一次次的受命飞行,这支“奖状”中队屡建奇功,满载殊勋。
在这光环的背后,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
除日常的训练外,“奖状”飞行团队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外执行飞行任务,陪同家人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许多,有时接到紧急任务,还会和事先安排好的“家事”“撞车”。
或许在有些人的眼里,他们不是合格的父亲、丈夫和儿子,但在家人的心目中,却有着不同的答案。
一位飞行员家属说道:
“选择了飞行员,就是选择了寂寞,为了‘大家’,一点牺牲不算啥。
”一个轻松的回答,一个灿烂的微笑,折射出的是一份包容与关爱。
“总觉得平时亏欠他们的太多,在家的时候就多给老婆孩子弥补一点。
”一机组成员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位飞行30多年、6000余小时飞行员的氤氲柔情。
(摘编自苏银成等《探空测地的“九天神眼”》)
1.看标题,抓要素,整体把握新闻内容
①分析标题,可确定“九天神眼”运用了比喻手法,需要通过阅读全文找到“眼”的本体事物,还需要明晰它跟“九天”的关系和“神”的具体表现,这样就为阅读全文明确了方向和目标。
②本文的叙述对象为“奖状”飞机和机组人员。
重点叙述了两件事:
北川航拍和西藏航拍。
阅读中我们需要研究机组人员在两件事中的表现,需要提炼这种表现背后所反映的人的精神内涵。
2.辨方式,理脉络,准确划分全文层次
本文是一篇通讯,叙述方式比较灵活,它以描述“奖状”飞机和“机组人员”为主,中间还有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
仔细分析文章,本文是按照“奖状”飞机——机组人员——舍小为大的顺序组织文字的。
3.抓关键句,深入挖掘中心主旨
如文本中“在这光环的背后,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一句,一方面衔接前后文;另一方面又暗合文章中心,点出机组人员的奉献精神。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奖状”飞机虽“小”,但“装货”能力不小;它的本领也不小,飞行高度高,航速不低,续航能力强。
B.“奖状”飞机舱内空间逼仄狭窄,机组成员的活动空间不到机舱的一半,这给机组成员带来了诸多不便。
C.“奖状”号机组1986年成立以来,飞行架次多,作业面积广;多次参与导航工作,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D.文章写2011年7月西藏航拍一事,突出了“奖状”号机组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作风。
E.这篇通讯点面结合、以小见大,主要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来表现中国当代军人的阳刚之美。
答案 CE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不是参与导航工作,而是协助重大科研攻关和完成抢险救灾任务;E.没有心理描写。
2.文中写北川航拍时排除险情一事,突出了机组群像的什么特征?
请简要说明。
(4分)
对应考点:
答:
对应考点 本题考查对文本分析、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答案
(1)技术精湛,临危不惧;
(2)团结协作,配合密切。
解析 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如机长的下令表明技术精湛、临危不惧;航拍时遇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专题 实用 文本 阅读 新闻 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