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经典语录.docx
- 文档编号:8226477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5.46KB
王阳明经典语录.docx
《王阳明经典语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阳明经典语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阳明经典语录
王阳明经典语录
2017-05-071、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2、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3、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4、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5、心即理也。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6、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7、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8、学为圣人之道,学以致良知。
9、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10、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是未知。
11、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12、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3、知行本体,即是良知良能。
14、博学只是事事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15、心之良知是谓圣人,圣人之学,惟是致良知。
16、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更又一层。
17、心即理也。
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18、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
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9、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
20、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传习录》之徐爱录1:
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
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
2:
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里,不须外面添一份。
以此存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
只是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3:
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
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
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
4:
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缪。
所以虽在圣人,犹如‘精一’之训。
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情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
”爱于是日又有省。
5: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
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
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
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
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
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
亦只是不曾知臭。
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
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
知寒,必已自寒了。
知饥,必已自饥了。
知行如何分得开?
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
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
不然,只是不曾知。
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功夫!
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
某要说做一个,是甚么意?
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6:
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
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旧闻,不求是当?
7:
‘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
8:
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
尽心即是尽性。
9:
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
10: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11:
‘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
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
‘天理’即是‘明德’,‘穷理’即是‘明明德’。
”12: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人井自然知恻隐。
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
’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
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所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
知致则意诚。
13:
:
‘礼’字即是‘理’字。
‘理’之发见可见者谓之‘文’,‘文’之隐微不可见者谓之‘理’,只是一物。
‘约礼’只是要此心纯是一个天理。
要此心纯是天理,须就‘理’之发见处用功。
14:
约礼’即是‘惟一’。
15:
心一也。
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谓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
16:
天理、人欲不并立,安有天理为主,人欲又从而听命者?
17:
天下所以不治。
只因文盛实衰。
人出己见,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誉。
徒以乱天下之聪明,涂天下之耳目,使天下靡然争务修饰文词,以求知于世,而不复知有敦本尚实、反朴还淳之行,是皆著述有以启之。
18:
专事无为,不能如三王之因时致治,而必欲行以太古之俗,即是佛、老的学术。
因时致治,不能如三王之一本于道,而以功利之必行之,即是伯者以下事业。
后世儒者许多讲来讲去,只是讲得个伯术。
19:
唐、虞以上之治,后世不可复也,略之可也。
三代以下之治,后世不可法也。
惟三代之治可行。
然而世之论三代者,不明其本,而徒事其末,则亦不可复矣!
20:
《诗》非孔门之旧本矣。
孔子云:
”放郑声,郑声淫。
‘又曰:
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郑卫之音,亡国之音也。
’此是孔门家法。
孔子所定三百篇,皆所谓雅乐,皆可奏之郊庙,奏之乡党,皆所以宣畅和平,世儒附会,以足三百篇之数。
盖淫袟之词,世俗多所喜传,如今闾巷皆然。
‘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是求其说而不得,从而为之辞。
徐爱跋爱因旧说汨没,始闻先生之教,实是骇愕不定,无人头处。
其后闻之既久,渐知反身实践。
然后始信先生之学,为孔门嫡传。
舍是皆傍蹊小径,断港绝河矣。
如说格物是诚意的工夫,明善是诚身的工夫,惟精是惟一的工夫。
诸如此类,始皆落落难合。
其后思之既久,不觉手舞足蹈。
王阳明《传习录》之陆澄录陆澄,字原静,又字清伯,湖之归安人(今浙江吴兴)。
进士。
1:
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
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
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问立志。
2:
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
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3:
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
觉懒看书,则且看书。
是亦因病而药。
4: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5:
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
四傍纵要种些嘉谷,上面被此树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
须用伐去此树,纤根勿留,方可种植嘉谷。
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养得此根。
6:
人心天理浑然。
圣贤笔之书,如写真传神,不过示人以形状大略,使之因此而讨求其真耳。
其精神意气,言笑动止,固有所不能传也。
后世著述,是又将圣人所画摹仿誊写,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远矣。
7:
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说不照。
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若后世所讲,欲是如此,是以与圣人之学大背。
8:
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
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
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9:
只不善看,亦便有病痛。
10:
义理无定在,无穷尽。
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
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
他日又曰:
”圣如尧、舜,在尧、舜之上善无尽;恶如桀、纣,然桀、纣之下恶无尽。
使桀、纣未死,恶字止此乎?
使善有尽时,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见’?
11:
是徒如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
如此,临事便要倾倒。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2:
后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谓上达未当学,且说下学。
是分下学上达为二也。
夫目可得见,耳可得闻,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学也;耳不可得闻口号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达也。
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学也;至于日夜之所息,条达畅茂,乃是上达。
人安能预其力哉?
故凡可用功,可告语者,皆下学。
上达只在下学里。
凡圣人所说,虽极精微,俱是下学。
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工夫。
13:
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复有‘惟一’也。
‘精’字从‘米’,姑以米譬之。
要得此米纯然洁白,便是‘惟一’意。
然非加舂簸筛拣‘惟精’之工,则不能纯然洁白也。
舂簸筛拣是‘惟精’之功,然亦不过要此米到纯然洁白而已。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
他如‘博文’者即‘约礼’之功,‘格物’‘致知’者即‘诚意’之功,‘道问学’即‘尊德性’之功,‘明善’即‘诚身’之功。
无二说也。
14: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圣学只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15:
今人存心,只定得气。
当其字静时,亦只是气字静,不可以为未发之中。
16:
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
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字静不字静。
若靠那字静,不惟渐有喜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有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
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字静?
以字静为主,未必能循理。
17:
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仙家说婴儿,亦善譬。
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
出胎后,中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能识认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事无不可能。
皆是精气日足,则筋力日强,聪明日开。
不是出胎日便求推寻得来。
故须有个本原。
18:
后儒不明格物之说,见圣人无不知、无不能,便欲于初下手时讲求得尽,岂有此理?
19: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
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
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
悬想何益?
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20:
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
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
他到看得多,解得去。
只是他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
须于心体上用功。
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
21:
心即性,性即理,下一‘与’字,恐未免为二。
此在学者善观之。
22:
人皆有是心,心即理。
何以有为善,有为不善?
23:
仁义、礼、智也是表德。
性一而已,自其形体也谓之天,主宰也谓之帝,流行也谓之命,赋于人也谓之性,主于身也谓之心。
心之发也,遇父便谓之孝,遇君便谓之忠。
自此以往,名至于无穷,只一性而已。
犹人一而已,对父谓之子,对子谓之父,自引以往,至于无穷,只一人而已。
人只要在性上用功,看得一性字分明,即万理灿然。
24:
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
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
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
久之,俟其心意稍定。
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
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
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欲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
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
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
斩针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
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
方能扫除廓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
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
初学必须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体思何虑’矣。
25:
澄问:
有人夜怕鬼者,奈何?
”先生:
只是平日不能‘集义’,而必有所慊,故怕。
若素行合于神明,何怕之有?
”子莘曰:
正直之鬼不须怕,恐邪鬼不管人善恶,故未免怕?
”先生曰:
岂有邪鬼能迷正人乎?
只此一怕,即是心邪,故有迷之者。
非鬼迷也,心自迷耳。
如人好色,即是色鬼迷;好货,即是货鬼迷;怒所不当怒,是怒鬼迷;惧所不当惧,是惧鬼迷也。
”26:
定者,心之本体,天理也。
动静,所遇之时也。
27:
父之爱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所忧患不得其正。
大抵七情所感,多只是过,少不及者。
不过,便非心之本体,必须调停适中始得。
就如父母之表,人子岂不欲一哭便死,方快于心?
然却曰‘毁不灭性’。
非圣人强制之也,天理本体自有分限,不可过也。
人但要识得心体,自然增减分毫不得。
28:
夜气’是就常人说。
学者能用功,对日间有事无事,皆是此气翕聚发生处。
圣人则不消说‘夜气’。
29:
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此虽就常人心说,学者亦须是知得心之本体亦元是如此,则操存功夫始没病痛。
不可便谓出为亡,人为存。
若论本体,元是无出无人的。
若论出人,则其思虑运用是出,然主宰常昭昭在此,何出之有?
既无所出,何人之有?
程子所谓‘腔子’,亦只是天理而已。
虽终日应酬而不出天理,即是在腔子里。
若出天理,斯谓之放,斯谓之亡。
30:
出入亦只是动静,动静无端,岂有乡邪?
31:
仁、智岂可不谓之道,但见得偏了,便有弊病。
32:
蓍固是《易》,龟亦是《易》。
33:
善念存时,即是天理。
此念即善,更思何善?
此念非恶,更去何恶?
此念如树根芽。
立志者,长立此善念而已。
‘从心所欲不逾矩’,只是志到熟处。
34:
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
天地人物皆然。
35:
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
才自家着些意思,便过不及,便是私。
36:
圣人心体自然如此。
”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
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37:
学者当务之急,算得比数熟亦恐未有用。
必须心中先具礼乐之本方可。
且如其书说,多用管以候气。
然至冬至那一时刻,管灰之尽,或者先后须臾之间,焉知那管正值冬至之刻?
须自心中先晓得冬至之刻始得。
此便有不通处。
学者须先从礼乐本原上用功。
38:
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
如这一间房,人初进来,只见一个大规模如此。
处久,便柱壁之类,一一看得明白。
再久,如柱上有些文藻,细细都看得出来。
然只是一间房。
39:
诸公近见时少疑问,何也?
人不用功,莫不自以为已知为学,只循而行之是矣。
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
着实用功,便见道无终穷,愈探愈深,必使精白无一毫不彻方可。
40:
若真实切己用功不已,则于此心天理之精微,日见一日,私欲之细微,亦日见一日。
若不用克己工夫,终日只是说话而已,天理终不自见,私欲亦终不自见。
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时,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
今人于已知之于理不肯存,已知之人欲不肯去,且只管愁不能尽知,只管闲讲,何益之有?
且待克得自己无私可克,方愁不能尽知,亦未迟在。
41:
道无方体,不可执著。
欲拘滞于文义上求道,远矣。
如今人只说天,其实何尝见天?
谓日、月、风、雷即天,不可;谓人、物、草、木不是天,亦不可。
道即是天。
若识得时,何莫而非道。
人但各以其一隅之见,认定以为道止如此,所以不同。
若解向里寻求,见得自己心体,即无时无处不是此道。
亘古亘今,无终无始,更有甚同异?
心即道,道即天。
知心则知道、知天。
42:
诸君要实见此道,须从自己心上体认,不假外求,始得。
43:
人要随才成就,才是其所能为。
如夔之乐,稷之种,是他资性合下便如此。
成就之者,亦只是要分心体纯乎天理。
其运用处皆从天理上发来,然后谓之‘才’。
到得纯乎天理处,亦能‘不器’。
使夔?
稷易艺而为,当亦能之。
”又曰:
如‘素富贵,行乎富贵。
素患难,行乎患难’,皆是‘不器’。
此惟养得心体正者能之。
44:
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
45:
一日便是一元。
人平旦时起坐,未与物接,此心清明景象,便如在伏羲时游一般。
46:
人君端拱清穆,六卿分职,天下乃治。
心统五官,亦要如此。
今眼要视时,心便逐在色上;耳要听时,心便逐在声上。
如人君要选官时,便自去坐在吏部;要调军时,便自去坐在兵部。
如此,岂惟失却君体,六卿亦皆不得其职。
47:
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
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知与充与遏者,志也,天聪明也。
圣人只有此,学者当存此。
48:
毕竟从好色、好利、好名等根上起,自寻其根便见。
如汝心中决知是无有做劫盗的思虑,何也?
以汝元无是心也。
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我只是心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
此便是‘寂然不动’,便是‘未发之中’,便是‘廓然大公’。
自然‘感而遂通’,自然‘发而中节’,自然‘物来顺应’。
49:
志之所至,气亦至焉之谓,非极至、次贰之谓。
‘持其志’,则养气在其中。
‘无暴其气’,则亦持其志矣。
50:
圣人如天,无往而非天,三光之上天也,九地之下亦天也。
天何尝有降而自卑?
此所谓大而化之也。
贤人如山岳,守其高而已。
然百仞者不能引而为千仞,千仞者不能引而为万仞。
是贤人未尝引而自高也。
引而自高则伪矣。
51:
人性皆善。
中、和是人原有的,岂可谓无?
但常人之心既有所昏蔽,则其本体虽亦时时发见,终是暂时暂灭,非其全体大用矣。
无所不中,然后谓之大本;无所不和,然后谓之达道。
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52:
道之全体,圣人亦难以语人,须是学者自修自悟。
53:
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
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
徒放心耳!
言语无序,亦足以见心之不存。
54:
心之本体,原自不动。
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
性元不动,理元不动。
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
55:
万象森然时,亦冲漠无朕。
冲漠无朕,即万象森然。
冲漠无朕者,‘一’之父;万象森然者,‘精’之母。
‘一’中有‘精’,‘精’;中有‘一’。
56:
心外无物。
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
57:
今为吾所谓格物之学者,尚多流于口耳。
况为口耳之学者,能反于此乎?
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
如今一说话之间,虽只讲天理,不知心中倏忽之间,已有多少私欲。
盖有窃发而不知者,虽用力察之尚不易见,况徒口讲而可得尽知乎?
今只管讲天理来顿放着著不循,讲人欲来顿放著不去,岂格物致知之学?
后世之学,其极至只做得个‘义袭而取’的工夫。
58:
格物无间动静,静亦物也。
59:
工夫难处,全在格物致知上。
此即诚意之事。
意既诚,大段心亦自正,身亦自修。
但正心、修身工夫亦各有用力处。
修身是已发边,正心是未发边。
正心则中,身修则和。
60:
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
如冬至一阳生,必自一阳生而后渐渐至于六阳。
若无一阳生,岂有六阳?
阴亦然,惟有渐,所以便有个发端处,惟其有个发端处,所以生。
惟其生,所以不息。
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发端处。
抽芽然后发干,发干然后生枝生叶,然后是生生不息。
若无芽,何以有干有枝叶?
能抽芽,必是下面有个根在,有根方生,无根便死。
无根何从抽芽?
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生意发端处,如木之抽芽。
自此而仁民,而爱物,便是发干生枝生叶。
墨氏兼爱无差等,将自家父子、兄弟与途人一般看,便自没了发端处。
不抽芽,便知得他无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安得谓之仁?
孝弟为仁之本,却是仁理从里面发出来。
61:
心即理也。
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若析心与理言之,恐亦未善。
62:
学者须思之。
道之全体,圣人亦难以语人,须是学者自修自悟。
64:
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
止之,是复其本然而已。
文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王阳明 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