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案3 岳麓版必修1.docx
- 文档编号:822568
- 上传时间:2022-10-13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48.28KB
高中历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案3 岳麓版必修1.docx
《高中历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案3 岳麓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案3 岳麓版必修1.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案3岳麓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案3岳麓版必修1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本课内容主要是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来介绍政治制度的发展。
本课第一目“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讲西汉处理、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问题重点叙述汉武帝化解封国、强干弱枝和强化皇权的史实及其影响。
第二目“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讲唐朝安史之乱后的政治形势;第三目“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讲宋太祖解决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的问题,以及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措施及其作用和影响。
在中国延续了上千年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势力的矛盾和斗争,是串联本课教材知识的主要线索,它构成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史的重要部分。
二、学生分析
西汉前期的分封与削藩、唐朝的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在初中时已经讲过,这里不必过多讲解。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初中涉及的不细,应作为知识难点给学生讲清。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更多的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治”“乱”的原因
(2)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陈桥兵变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独立整理、总结知识结构的能力。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斗争激烈,表现形式都是什么,有哪些措施,应该会说。
(2)、根据教材的总结,培养学生宏观的分析概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的能力,并把本节的内容与整个大专题联系起来。
3、情感目标
通过认识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和宋初中央集权强化,以及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初步理解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地方分权和分裂割据的辩证关系,从而明白统一局面的来之不易,明白维护国家统一认识,反对分裂势力,仍是我们现在的民族大义。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和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难点
论从史出地分析、说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五、教学方式
采用接受式学习的方式,以教师分析为主,辅之以师生的交互讨论。
六、教学用具
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组织学生通过网络下载有关历史图片,初步了解教材的相关内容。
2.思考课后的知识链接和解析与探究。
(二)导入设计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导语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并非一帆风顺,从西汉到北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一直延续不断。
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唐中叶的“安史之乱”和以后的藩镇割据,都表明了中央集权过程的坎坷。
那么,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它给后人留下了什么启示呢?
由此导入新课。
(三)教学结构
1.西汉前期的分权集权
①汉高祖巩固政权
②汉景帝平息叛乱
③汉武帝加强皇权
2.唐中叶后的割据分裂
①盛唐的安史之乱
②藩镇割据的形成
③周世宗改革及其意义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①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②杯酒释兵权
③“三冗”积重难返
(四)师生互动
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以来,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曾长期延续,从西汉到北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一直延续不断。
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唐中叶的“安史之乱”和以后的藩镇割据,都表明了中央集权过程的坎坷。
那么,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统治者又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
它给后人留下了什么启示呢?
(一)、西汉前期的分权集权
让学阅读并思考问题:
“秦汉在地方行政设置上有何不同?
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讲述:
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西汉承袭了这种制度。
西汉与秦地方区划不同的是,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
这种郡国并行制又称郡国制。
1、汉高祖实行分封制以巩固政权
楚汉战争时,刘邦迫于形势,分封7个异姓王,他们领地很广,握有重兵,有“震主之威”,严重威胁着中央政权。
于是,后来刘邦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
此后王国数量不断增加。
文帝时,“同姓王”势力迅速扩大,严重影响着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2、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当汉景帝采纳晁错削藩之策,着手削除吴、楚、赵等国的部分封地时,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印、济南王刘辟光、菑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等7个刘姓诸侯王,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公开举兵反叛--这便是历史上的"七国之乱"。
叛乱发生后,景帝仍不忍对同姓兄弟们下手,并错误地分析形势,接受袁盎"方今计,独有暂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的建议,将倡议削藩的晁错斩了,企图以牺牲手下来平息刘氏集团的内争。
哪知吴王叛乱真正目的并不在此,景帝斩晁错后,刘濞不但不罢兵,反而自称"东帝",拒不接诏,继续叛乱,公然与朝廷对抗。
景帝至此才醒悟过来,便决定以武力来平定叛乱。
景帝以周亚夫为太尉,带兵东征吴、楚;又派曲周侯郦寄击赵,令将军栾布击齐,派大将军窦婴屯驻荣阳以监齐、赵兵。
由于吴、楚七国的叛乱不得民心,所以汉军在周亚夫等的指挥下,不到3个月便一举击败刘濞,平定了叛乱。
汉军斩吴王于东越,其余各叛王均先后兵败自杀。
七国之乱平定后,汉景帝损黜王国官制,将诸侯王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朝廷,又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大大地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
从此,同姓诸侯王势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解,汉王朝统一的中央集权更加巩固了。
3、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中外朝制度(目的、内容、作用)(中央)
问题:
汉武帝为强化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通过教材,让学生了解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高皇权,采取了限制相权的措施。
他亲自过问一切政务,令九卿不通过丞相直接向他奏事。
与此同时,他还提拔了一批中下级官吏,作为自己的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
这样,在朝官就有了“中朝”和“外朝”之分。
由尚书、中书和侍中等组成的“中朝”成为实际的决策机关,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逐渐成为执行一般政务的机关了。
中外朝的实行。
显示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2)、刺史制度(地方)
除了让学生了解课本,然后加深理解秦朝时,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汉武帝时,为了加强监察地方的诸侯王和郡守县令,在各州均设置刺史,即监察官。
西汉时,刺史官阶低于郡守,但其代表中央,权力很大。
这样,就形成一套监察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不过,封建的监察机构本身是官僚机构的组成部分,它不可能自外于官僚主义的种种恶习,也不可能摆脱官僚制度弊病的制约,从而导致监察部门的腐败,这是必然。
(3)推恩令(郡国)
西汉王朝前期在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方面,主要是采取暴力和非暴力两种方式。
直到汉武帝时,他软硬兼施,实行“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又制定“附益法”,限制诸侯王的活动。
从此,王、侯不得过问政事,封土而不治民,才最终解决了封国问题。
封国名义上虽然还存在,但已名存实亡。
问题:
《削藩策》和“推恩令“的措施有什么共同之处?
目的都是为了削弱诸侯国的力量,加强中央集权。
问题:
汉武帝的措施有何作用?
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但权力过度集中也带来一些弊端,东汉后期即位的皇帝大多幼小昏弱,“代行天威”的外戚和宦官互相倾轧,导致政局长期动荡。
(二)、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唐“藩镇割据”与“安史之乱”(注意唐后期的藩镇割据图)
唐中叶以后,部分地方军政长官据地自雄,不服从朝廷命令的政治局面。
唐朝的“藩镇割据”从此开始。
唐玄宗在位(712~756)时期,为防止周边各族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用县的权力,在这种畸形局面之下,爆发了安史之乱。
安禄山就是凭借着在北方长城一线守边,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而发动叛乱的。
安史之乱平息后,其党羽纷纷投降唐朝,朝廷无力彻底消灭这些势力,便以赏功为名,搜以节度使称号。
除著名的“河北三镇”外,当时唐朝内地的许多节度使也各占一方,对抗朝廷,成为割据势力。
他们在辖区内任意扩充军队、委派官吏、征收赋税。
节度使的职位常常父死子继,或由其部将承袭。
这些割据势力利用手中的兵权、财权,威胁朝廷,甚至起兵反叛。
藩镇割据的局面一直延续到唐朝灭亡以后。
但应注意在统一的国度里分裂割据,“起也快,败也速”。
2、五代十国
①时间(907-960)
②地理位置五代黄河流域相继出现,位置大体相同。
(看地图)
③朝代更迭: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
④十国北汉在山西,其余在南方,前蜀后蜀是相继出现的,在四川。
吴和南唐也是相继出现的。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正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的必然结果。
(实质)虽然这一时期,分裂割据带来了连续的战争,关卡林立,制度不一等对社会发展不利的因素,但南方相对安定,经济获得了较大发展。
(思想认识五代十国期间割据政权之间混战不休,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局部相对安定的南方,经济获得较大的发展,说明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⑤周世宗改革
郭威建后周,三年后死去,养子柴荣继位,即周世宗。
当时统一的趋势不断加强,周世宗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努力革除五代的弊政,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
使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军队的战斗力大为提高,后周强大起来。
955年开始统一事业,先占后蜀,解除顾之忧,再打南唐,夺江淮间14州,又北上夺三州,就在后周经济、军事顺利发展时,周世宗病故。
后周的强大为后来北宋结束分裂局面,准备了重要的条件。
(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北宋的建立:
陈桥兵变。
960年,后周统领禁军的大将赵匡胤,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建立宋,年号建隆,定都东京,是为宋太祖。
2、中央集权的强化
(1)目的:
结束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巩固专制皇权。
[提示]赵匡胤自己作为权臣取而代后周,同时希望后来者不会效仿其如炮制。
(2)措施。
收精兵
A.杯酒释兵权
B.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衙,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C.中央设立枢密院,拥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权,使二者牵制。
D.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统领的将领并不随军调动,实现了统兵权于调兵权的分离,防止武将专权,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E.将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入选禁军。
F.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强干弱支”,“内外迁制”。
[资料]
赵匡胤,一介武夫出身,为防止藩镇割据局面重现,尽力削弱地方权力,一切收归中央,矫枉过正,带来新的弊端,统得过死,形成负面效应。
五代时期,有人喊出口号,“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也”。
赵氏深知,故杯酒释兵权中,自叹不快乐,臣问何故,曰:
人孰不欲富贵?
一旦有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
人生如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帛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
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
宋代的军事组织:
将过去征兵制改为募兵制,禁军与厢军为政府职业军,北宋初90年中,兵员数直线上升:
如初为37.8万人,至1041年(岳飞时代)达125.9万人。
另有乡军、蕃军,不算正规军。
宋又实施养兵政策。
每一地灾荒,政府即招兵,意为常有乱民而少有乱兵。
宋将官、职分离,官成为一种待遇。
知其官不知其职者,十有八九。
另将旧官制一应保留,大批官僚无所事事。
如宋真宗时文武百官9700人,至英宗时达24000人,这还不包括侯补官僚。
官不管事却待遇优厚。
(引导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高中历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案3 岳麓版必修1 专制 集权 不断加强 教案 岳麓版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