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林业生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docx
- 文档编号:8224657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41.77KB
山西省林业生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docx
《山西省林业生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林业生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林业生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
山西省林业生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2011-2020年)
2009年11月,省委在全省林业工作会议上提出“大力实施生态兴省战略建设山川秀美新山西”的奋斗目标,出台了《关于实施生态兴省战略加快推进林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晋发〔2009〕30号);2010年7月29日,省委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提出加快建设“绿化山西”的宏伟目标;7月16日,省人大十一届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的决定》;6月,省人民政府在全省造林绿化晋中现场会上提出“加快造林绿化,以创建林业生态县为抓手,扎实推进林业生态省建设”的部署要求。
围绕省委、省人大、省人民政府战略部署,为加快建设“绿化山西”,特制定本《纲要》。
“十一五”期间,省委、省人民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山西省情,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林业生态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启动实施了六大造林绿化工程和以“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太原西山综合治理”、“10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主要内容的“2+10”重点工程,省人民政府坚持每年在一个市召开全省造林绿化现场推进会,分类指导,整体推进,使全省造林绿化上了一个大台阶。
2009年8月,全国造林绿化现场会在长治、晋城召开,山西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首个“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
林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全省生态环境,为我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自然环境和谐发展和民生改善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
当前,随着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物种减少等各种生态危机对人类日益增长的严重威胁,森林制衡气候变暖的特殊生态作用,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林业在各国经济社会全局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我省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合作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实践表明,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发展生态就是促进生产力。
山西是能源资源大省,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为此,加快建设“绿化山西”,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更是长远的战略要求。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省林业发展现状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
表现在:
一是全省森林覆盖率相对偏低。
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也低于周边省和中部地区;二是现有宜林面积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很大,全省现有宜林荒山4095万亩,而这些荒山多处于土壤瘠薄的石质山区,自然条件很差,再加上年年干旱缺水,采煤地表沉陷,致使新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提高艰难;三是林业生态建设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林业发展活力不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四是林业建设投入不足,生态与经济同时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
改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建设“绿化山西”不仅是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战略决策,更是全社会的共同心声。
山西作为能源资源大省,环境和生态压力是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造林绿化是优化生态环境,实现资源能源大省转型发展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既关系到当前的发展,又关乎子孙后代的福祉。
无论是就发展而言,还是就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而言,都要始终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
各级党委、政府应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兴省战略,切实把造林绿化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来抓,开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新局面。
一、林业生态建设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生态兴省”战略,建设“绿化山西”,走出黄土高原和资源型地区发展现代林业的路子,建设持续稳定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城乡宜居的森林环境体系、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创建人民群众满意的生态环境。
全面贯彻党的林业建设方针,坚持林业生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牢固树立栽树就是栽历史、就是栽人文、就是栽政绩的理念。
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有效做法,把实施生态兴省战略和推动富民强省结合起来,做到建设与绿化同步进行,经济与生态并驾齐驱。
充分发挥农民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抓住明晰产权这个核心,围绕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两大目标,深入推进林业改革,持续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强化激励问责,努力优化林业发展环境,逐步完善社会主义现代林业生态建设体系。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
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分类指导、分区施策。
依靠深化改革和科学技术,推动林业生态、林业产业、生态文化三大体系协调发展。
2.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妥善处理林业生态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关系,促进速度、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3.坚持生态与产业并重,增绿与增收并举。
按照符合经济规律和资源特性的原则,调整优化树种结构,改造提升产品质量,努力做大做强林业产业。
4.坚持造林与管护并重,绿化与培育并举。
大力植树造林,普遍护林爱林,科学经营森林,实现森林面积与蓄积量同步增长,做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5.坚持城镇与乡村并重,绿化与美化结合。
实现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
6.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增强发展活力。
7.坚持全社会办林业。
全省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
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林业生态建设。
8.坚持依法治林。
完善林业法律法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实施激励问责,规范全省依法治林。
(三)主要目标
全省森林覆盖率。
加快“绿化山西”建设,实现“两步走、翻一番”的目标:
第一步,到201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力争达到24%,超过全国规划平均水平;
第二步,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6%以上,力争达到28%,超过国际通用生态良好指标最低线;
全省森林覆盖率在14.12%的基础上实现翻一番。
〖BF〗
全省森林面积。
到2015年,达到5650万亩;到2020年,达到6500万亩。
全省森林蓄积量。
到2015年,达到13390万立方米;到2020年,达到15400万立方米。
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
到2015年翻一番,达到250亿元;到2020年翻两番,达到500亿元。
总的要求是:
扩规模、强功能、增效益,实施赶超战略,实现山西林业跨越式发展。
总的目标是:
以建造山川秀美的新山西为目标,努力实现大地增绿、林业增效、环境增色、农民增收,开创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的新局面。
二、总体布局
2008年9月,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山西省生态功能区划》(晋政发〔2008〕26号),将全省划分为5个生态区,15个生态亚区,44个生态功能区。
与这些生态功能区域相衔接,结合各地自然条件和树木生长特性,林业生态省建设的总体布局是:
以汾河两岸为中轴线,以太行山和吕梁山为重点,集中建设四大生态屏障,发展五大产业集群,推进城乡全面绿化。
(一)建设四大生态屏障
四大生态屏障是指晋北晋西北防风固沙林区、吕梁山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区、太行山土石山水源涵养林区、中南部盆地防护经济林区。
1.晋北晋西北防风固沙林区
在晋北晋西北建设以防风治沙为主要功能的乔灌草防护林体系,建设范围包括大同县、大同新荣区、大同城区、大同矿区、左云县、阳高县、天镇县、大同南郊区、浑源县、灵丘县、广灵县、右玉县、朔州平鲁区、朔城区、应县、山阴县、怀仁县、河曲县、保德县、偏关县、神池县、五寨县、岢岚县、宁武县、静乐县、繁峙县、代县等27个县(区)。
通过大力植树造林,特别是大规模发展沙棘、柠条等灌木林,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绿色屏障,使晋北晋西北的风沙基本得到遏制。
2.吕梁山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区
在吕梁山脉及周边地区建设以治理水土流失、降低土壤侵蚀模式为主要功能的防护林体系,建设范围包括原平市、忻州忻府区、兴县、临县、岚县、孝义市、石楼县、柳林县、方山县、中阳县、交口县、交城县、汾阳市、吕梁离石区、娄烦县、古交市、太原晋源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隰县、永和县、大宁县、吉县、乡宁县、蒲县、汾西县、新绛县、稷山县、河津市、万荣县等30个县(市、区)。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等国家重点林业工程,有效改善黄河东岸严重的水土流失状况,努力形成固土凝水、降温保湿、植被良好、林茂粮丰的可喜局面。
3.太行山土石山水源涵养林区
在太行山区域建设以涵养水源为主要功能的防护林体系,建设范围包括五台县、阳曲县、太原迎泽区、杏花岭区、榆社县、和顺县、左权县、寿阳县、昔阳县、灵石县、平定县、盂县、阳泉城区、阳泉矿区、阳泉郊区、平顺县、黎城县、壶关县、武乡县、沁源县、沁县、霍州市、安泽县、翼城县、古县、浮山县、陵川县、沁水县、阳城县、垣曲县、平陆县、芮城县等32个县(市、区)。
通过大力造林、封山育林、积极护林,有效涵养太行土石山区山西珍贵的水资源,从根本上逐步改善山西十年九旱长期缺水的自然状况。
4.中南部盆地防护经济林区
在我省中南部盆地建设防护经济林区,建设范围包括定襄县、清徐县、太原小店区、介休市、平遥县、祁县、太谷县、晋中榆次区、文水县、屯留县、长治县、潞城市、长子县、襄垣县、长治郊区、长治城区、高平市、泽州县、晋城城区、侯马市、襄汾县、曲沃县、临汾尧都区、洪洞县、运城盐湖区、临猗县、永济市、闻喜县、夏县、绛县等30个县(市、区)。
通过大力营造干鲜果经济林,既获取经济效益,又发挥生态功能,收到大地增绿、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良好效果。
(二)发展五大产业集群
全省发展五大林业产业集群,主要是:
干鲜果经济林建设;
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
林木种苗花卉产业;
森林旅游产业;
林下资源开发和灌木林产业。
(三)推进城乡全面绿化
继续坚持“山上治本、身边增绿”的发展理念,以国家六大重点林业工程为骨架,以省十大造林绿化工程为重点,全力推进通道绿化、交通沿线荒山绿化、村镇绿化、环城绿化、厂矿区绿化、城市绿化、河流流域行洪河道两侧的滩涂绿化、城郊森林公园建设、生态庄园建设、碳汇造林等重点区域绿化,努力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
三、主要任务
实施生态兴省战略,加快“绿化山西”建设的主要任务:
抓好十大造林绿化工程;
搞好五大林业产业集群;
强化六大资源保护工作;
健全五大支撑保障体系。
(一)抓好十大造林绿化工程
1.退耕还林及巩固成果
退耕还林工程。
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精神,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全面保护和增加林草植被。
“十二五”期间,退耕还林工程将以吕梁水土流失区、晋西北风沙区和晋西南残塬沟壑为重点,在工程建设中实施区域规模化治理。
对全省25度以上坡耕地、河流源头及生态脆弱而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宜林荒山进行人工造林,乔灌混交,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在封山育林区,全面禁止牛羊散养方式,对林草进行全面封禁,并适当进行人工补植,以达到尽快恢复林草的目的。
“十二五”期间,退耕还林工程完成造林490万亩。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
根据国家已批复的《山西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规划期为2008-2015年。
2011-2015年,规划完成补植补造286万亩,发展干果经济林157万亩,新造薪炭林45万亩,生态移民9.1万人。
2.京津风沙源治理.
京津风沙源治理一期工程2010年结束,在此基础上,国家拟启动二期工程。
我省一期工程建设范围包括左云县、大同南郊区、新荣区、浑源县、大同县、阳高县、天镇县、朔州朔城区、怀仁县、山阴县、应县、代县、繁峙县和省直杨树、五台林区,共15个建设单位。
二期工程在加强一期工程建设成果保护的同时,拟拓宽治理范围,增加建设单位。
要采取综合治理措施,进一步保护和增加林草植被。
在适宜地段,营造农田林网或灌木林网;在丘陵山地继续营造防风固沙防护林体系;对沙化严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地段实行退耕还林。
加强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
在不同类型区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区域,布局建设一批技术模式型、政策机制型、产业发展型、综合防治型全省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为在不同类型区推进防沙、治沙提供样板,做好示范。
“十二五”期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完成林业治理任务395万亩。
3.三北防护林建设
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已实施四期。
2011——2015年为三北五期工程。
五期工程实施范围涉及朔州、忻州、太原、吕梁、临汾、运城等6个市的44个县和省直吕梁、关帝、黑茶、杨树、管涔林区,建设单位共49个。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09〕52号),三北五期要建成比较完备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将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灾害类型突出的地区作为建设重点,继续实施昕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启动晋陕峡谷防护林体系建设,抓好汾河上游以水源涵养为主、汾河下游以农田防护为主的防护林建设。
建立一批代表性强、辐射面广、类型齐全、效益显著的综合示范区,在适宜地段重点建设一批樟子松基地。
加大封育力度,重点抓好河流源头和沙荒地的植被封育保护。
“十二五”期间,三北防护林工程完成造林565万亩。
4.太行山绿化
太行山绿化工程,涉及大同、忻州、晋中、阳泉、长治、晋城、临汾等7个市的28个县和省直五台、太行林区,建设单位共30个。
“十二五”期间,太行山绿化要重点抓好四大流域和重点区域治理:
一是滹沱河水源涵养风景林。
包括定襄县、五台县、盂县、阳泉郊区、平定县、昔阳县等6个县和五台林区,在加强现有森林植被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力度,重点抓好旅游景点周围的人工造林,建设水源涵养风景林。
二是漳河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护林。
包括和顺县、左权县、榆社县、武乡县、沁县、襄垣县、屯留县、长子县、长治县、长治郊区、长治城区、壶关县、潞城市、平顺县、黎城县等15个县和太行林区。
要对深山远山加大封山育林力度,在生态环境脆弱区加强人工造林,恢复以森林为主的植被,治理水土流失,有效涵养水源。
三是沁河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护林。
规划在太行山系东南端,涉及安泽县、高平市、泽州县、陵川县、晋城城区等5县,采取封山育林与人工造林相结合方式,建设涵养水源、水土保持防护林,减少沁河流域水土流失,保障黄河下游生态安全。
四是大清河上游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护林。
有广灵、灵丘两县,以人工造林为主,结合封山育林,建立生态脆弱区防护林体系。
“十二五”期间,太行山绿化工程完成造林445万亩。
5.省政府“2+10”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
省政府“2+10”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包括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太原市西山生态恢复工程和10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继续搞好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
绿化汾河干流716公里,涉及忻州、太原、吕梁、晋中、临汾、运城等6市40个县(市、区),规划造林面积58.7万亩。
通过不懈植树,使汾河流域成为全省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带、生态效益带、休闲景观带和富民工程带,成为带动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建设的核心区域、全国资源型地区实行可持续发展及黄土高原生态综合治理的示范区域。
到2015年,全流域森林覆盖率达到25.3%以上。
太原市西山生态恢复工程。
涉及太原市尖草坪、晋源、万柏林三区。
该工程北起尖草坪区土堂村,南至晋源区天龙山路,东起和平路、晋祠路,西至西山地区,区域面积120平方公里。
规划造林9.2万亩。
主要完成这一区域宜林荒山荒坡绿化以及开山破坏面的植被恢复。
经过大力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到2015年,该地区净增景观生态林8.9万亩,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
10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包括大同市口泉区、朔州市桑干河上游、忻州市南云中河流域、吕梁市三川河流域、晋中市潇河流域、阳泉市桃河流域、长治市浊漳河流域、晋城市丹河流域、临汾市塔儿山二峰山区域、运城市盐湖区域等10处重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到2015年,完成造林200万亩以上。
通过造林绿化,使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城市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
6.通道绿化、村庄绿化和平原绿化
通道绿化。
包括高速公路、铁路、县道、乡道、河流、渠道,要实现全面绿化。
高速公路和铁路绿化。
将公路、铁路沿线的荒山、河流、平川全面规划,整体实施。
在通道沿线建林带,平川农田建林网,沿线村镇建景点,可视荒山建屏障。
平川区绿化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通道两侧建设20-50米防护林带,其中铁路主林带宽度控制在50米以内,公路主林带控制在20米以内;第二个层次,主林带两侧各1000米范围,以通道林带为基础,与农田林网、河渠林带相配合,形成平原林业的绿化模式;沿线山区按交通沿线荒山绿化要求,在1000米范围内或第一山脊线之内营造生态林、经济林,实现规划范围荒山全部绿化。
县道和乡道绿化。
在县、乡道路两侧各栽植2行以上高大乔木。
到2015年,所有铁路、公路宜绿化里程绿化率达到85%以上,两侧宜林荒山绿化率达到80%以上;到2020年,所有铁路、公路宜绿化里程绿化率达到95%以上,两侧宜林荒山绿化率达到90%以上。
村庄绿化。
结合农村自然经济条件,以道路绿化、环村绿化、街巷绿化、庭院绿化、公共绿地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干鲜果、观光旅游等绿色产业,实现村庄绿化美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村庄实现基本绿化的目标:
村庄林木覆盖率达到20%以上,拥有一处以上能满足村民活动的公共绿地。
到2015年,70%的村庄实现基本绿化;到2020年,80%以上的村庄实现基本绿化。
平原绿化。
以农田防护林网建设为主体,与通道绿化、村镇绿化构成“网、带、片、点”相结合的防护体系,主要在村道、田间道路、农田周边、河渠两侧营造护路林、护渠林,在河流、干渠堤岸营造堤岸防护林。
到2015年,农田林网面积控制率达到80%以上,河流、渠道、滩涂绿化率达到85%以上;到2020年,农田林网面积控制率达到90%以上,河流、渠道、滩涂绿化率达到95%以上。
7.交通沿线荒山绿化
交通沿线荒山绿化工程。
将高速公路、一二级路、国省道、重点旅游路等干线公路,沿线两侧各1000米范围或第一山脊线以内的荒山全部绿化。
规划造林总面积767万亩,其中:
城市进出口等重点地段造林70万亩,高速公路沿线荒山造林80万亩,一二级路、国省道、重点旅游路沿线荒山造林617万亩。
到2009年底完成造林150万亩,尚有宜林荒山617万亩。
按照由近及远、由重点到一般的实施次序,将公路沿线建成多种景观、多项功能、多重效益的森林生态群落。
“十二五”期间,以城市进出口、高速公路和主要国道沿线荒山绿化为重点,完成造林100万亩。
到2020年,以一二级路、省道和重点旅游路沿线荒山绿化为重点,完成造林200万亩。
8.矿区植被恢复和河湖生态修复
矿区植被恢复,包括矿区造林绿化和荒漠化治理两项任务。
矿区造林绿化。
全省境内煤炭采空区面积767.25万亩,采空区漏斗状辐射影响地表面积约1950万亩。
规划煤炭开采生态恢复治理需造林920.5万亩,其中采空区造林558.9万亩,沉陷区造林149.2万亩,异地补偿造林212.4万亩。
“十二五”新造林70万亩。
矿区荒漠化治理。
我省荒漠化分布区大多是重要的产煤县区,全省荒漠化总面积2442万亩,按荒漠化类型划分,其中风蚀面积1251万亩,水蚀面积882万亩,盐渍化面积309万亩。
矿区荒漠化治理主要采用人工造林技术,沙漠地造林要乔灌结合,盐碱地造林以栽植耐碱灌木为主。
规划矿区荒漠化治理造林175万亩。
由于荒漠化地表土地面积属于有关乡村集体所有,矿区组织造林有待与乡村协商落实用地后再安排年度造林任务。
水土保持和河湖生态修复。
水土保持。
“十二五”期间,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20万亩,其中新建基本农田208.8万亩,栽植水土保持林383万亩,发展干鲜果经济林95.8万亩,种草63.4万亩,封禁治理869万亩,新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33条,全省水土流失治理度由2009年的47%,到2015年提高到59%。
河湖修复。
按照水功能区划和水环境承载能力,通过植树造林种草,减少水土流失,控制入河污染物总量,保证各河流生态流量,达到平水年重点河流全年300天不断流。
9.城镇绿化
城市绿化。
通过多种方式增加绿量,因地制宜建设各类公园,各项绿化工程全面提质升档,努力提升城市绿化品味。
到2015年,设区的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2020年,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
县城绿化。
一是提升城内绿化档次。
见缝插针全面绿化,周边发展环城林带,适宜建设森林广场,积极发展游园小区。
到2015年,县城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3%;到2020年,县城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5%。
二是利用环县城绿化工程成果,积极发展城郊森林公园。
城郊森林公园建设规模:
原则上川地型500亩,混合型1000亩,山地型1500亩。
到2015年,每个县城要建成1至2处森林公园。
三是通过环城绿化、农田林网、小片林和景观公益林的建设,实现城镇周边3公里范围内基本无宜林荒山。
建制镇绿化。
绿化镇区主次干道,建设环镇林带,发展综合性公园。
到2015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15%;到2020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0%。
10.碳汇造林和生态庄园建设
碳汇造林。
建设范围优先考虑生态区位重要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重点布局在大河源头、水库周围、风沙源区、煤炭开采区以及革命老区等地。
“十二五”计划吸收碳汇资金由2009-2010年的4800万元增加到2.5亿元,增加4.2倍;造林面积由2010年的4.3万亩提高到32万亩,增加6.4倍。
生态庄园建设。
主要从事造林绿化,营造生态林,发展经济林,乔灌草相结合,建设绿色家园。
适宜发展林产品加工和养殖业,增加经济收入。
同时要搞好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使生态庄园能够持续稳定发展,并能带动周边群众实现兴林致富。
“十二五”期间,全省新发展500亩以上的生态庄园1500户,造林面积达到75万亩,比2009年底的1300户和造林面积36万亩翻一番。
(二)搞好五大产业集群
1.干鲜果经济林建设
进一步扩大干鲜果经济林种植面积。
规划在太行山、吕梁山、太岳低山丘陵区的汾阳、左权、古县等54个县发展核桃基地;在黄河沿岸、汾河中下游沿岸、滹沱河沿岸的临县、太谷、稷山等43个县发展红枣基地;在雁北的应县、浑源、阳高等29个县发展仁用杏基地;在太行山中南部丘陵山区及晋南盆地边缘的芮城、平顺等8个县发展花椒基地;在全省南北适宜地带特别是汾河流域,发展苹果、梨、葡萄、桃、杏等优质水果园区;在吕梁、临汾等地大力发展文冠果、黄连木、黑椋子、翅果油等生物质能源树种。
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实行集约经营,抓好标准化果园、优质干鲜果出口基地、良种苗木繁育体系、果园基础设施以及中低产果园改造等项建设。
加强经济干鲜果商品市场建设。
“十二五”期间,在全省建设5个经济林干鲜果商品市场,即:
在太原市建设一级综合市场;在运城市建设红枣、柿子、苹果、梨等二级专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 林业 生态建设 总体规划 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