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意义说课稿.docx
- 文档编号:8220926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3.78KB
比例的意义说课稿.docx
《比例的意义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例的意义说课稿.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比例的意义说课稿
《比例的意义》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23页比例的意义及练习四的1、2、3题。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比例是传统算术的重要内容之一,很多问题都是用比例来解的。
比例的意义是一节概念课,是在比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为这节课是在整个比例单元教学中的第一节,是解比例的基础,的进行正、反比例教学的关键,是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
3、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小学“新课标”的要求,遵循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以及教材的特点?
我制定出教学目标?
: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掌握组成比例的必要条件和方法。
(3)会运用比例的意义组成比例,检验组成的比例是否正确,能用两种形式写比例。
(4)培养观察、比较、推理、概括、归纳能力。
(5)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4、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是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是掌握组成比例的条件,能正确组成比例;
教学关键是会运用比例的意义检验两个是否能组成比例。
5、教具准备:
投影仪
二、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教材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按照学生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中心,能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我选择了“引导发现法”与“和谐教学法”为主,并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归纳—猜想的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现、发展、形成的过程,使教法与学法融为一体。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
“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去发现,而不是草率的传递给学生”。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规律,从特殊到一般抽象概括出意义和性质,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概括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进行了“和谐教学”的三段九环节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
2、什么叫做比值?
3、求下列各比的比值。
16:
20:
3.2:
0.82:
0.5
师:
请同学们观察,有没有比值相等的?
有哪些?
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连接起来行吗?
请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连接起来。
3.2:
0.8=2:
0.5
(二)探究体验
1、教学例1:
你知道下面的国旗长和宽是多少吗?
(1)看图,说出每幅图的相同之处;
(2)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吗?
(3)我们来看看学校里的两面国旗的长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求出它们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4)15∶10和60∶40能组成比例吗?
你是怎样判断的?
(5)说出其他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在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
师小结:
以上这些比中,有整数比也有小数比和分数比,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都可能组成比例。
(6)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7)你能自己写出一个比例吗?
想一想:
写比例时要注意什么?
(三)实践应用
1、完成“做一做”1题。
2、填空:
(课件出示)
(1)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
(2)一个比例,等号左边的比和等号右边的比一定是(相等)的.
(3)3:
2=( ):
( )
4:
3=( ):
( )(填写小数比)
1:
0.5=( ):
( )(填写分数比)
3、判断:
(课件出示)
(1)有两个比组成的式子叫做比例(×)
(2)如果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那么这两个比的比值一定相等。
(√)
(3)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4)0.1:
0.3与2:
6能组成比例(√)
(5)组成比例的两个比一定是最简的整数比(×)
4、刚才我们根据指定的数和比值来组成比例,如果只告诉你比值,你能自编出两个比组成比例吗?
5、用右图中的4个数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
(完成“做一做”2题)
6、拓展:
数学故事。
(课件出示)
不久前,马惠惠家的菜地边高高矗立起一个新铁塔。
这天午后,阳光明媚,邻居家刚读一年级的小明又拉着马惠惠来到铁塔下。
玩着玩着,小明问道:
“惠惠姐,这铁塔干嘛用?
”“铁塔嘛,架设高压线用的,以后电线架好了,就不能来玩了,也不能攀登了,高压线可危险啦!
”“那这个铁塔有多高呀?
”马惠惠想了想,便跑回家,拿了一根2米长的竹竿和一把卷尺,在地上量了起来,才一会儿,她就自信的告诉小明:
“铁塔有15米高。
”她的测量结果如下:
你能把她的测量结果列一个比例吗?
你知道她是怎样知道塔高的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册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原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二册三单元的内容:
比例的基本性质。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基础上教学的。
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解比例的基础,和进行正、反比例教学的关键,是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
2、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应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三方面来阐述,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地发展。
因此,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
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⑵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计算、交流探索新知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体验发现数学规律的乐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概念教学的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认知目标,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3、说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运用比例的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比例。
二、说教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观察、探索、归纳的能力。
因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贯彻自主性原则,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组织、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允许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再加上适时的自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能力。
根据学法的自主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法的差异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四、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让学生根据卡片上所出示的比和同桌找朋友的游戏引入,通过游戏的形式,复习了比和求比值的知识,学生感到非常有意思,在这种情景下,学生心情愉快,感到学习不是枯燥乏味的东西。
学生在找朋友的过程中,观察到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作为朋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鼓励了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1).教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这部分的教学,我采用了阅读自学法。
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这里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师生的双边关系亦实现从扶到放的转变。
在学生自学课本时,老师写出比例的两种形式,引导学生注意内项和外项的位置。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观察3:
2=6:
4,你能发现比例的内项与外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引导学生把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分别相乘,比较结果,然后引导他们回答:
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
两外项的积等于两内项的积。
探讨比例式写成分数的形式,归纳“交叉相乘”积相等。
再选几个比例式验证一下。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
这样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学习能力。
)
(三)、课堂活动:
根据卡片上出示的数,要求小组合作完成,任意选出四张组成比例,选一人记录,看哪一组在规定的时间写出的比例最多。
设计意图:
巩固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
(四)、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
3=4:
( )
[设计意图:
这题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那么在交流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把题做对,而且指导自己更好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比例的基本性质的使用技巧,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五)、课堂小结,回归目标
(1)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五、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自主探究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了教学,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要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使他们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比例尺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讲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0~31页比例尺。
本节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1、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说教法与学法
1、充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这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两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
在这两次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过程让学生的个性思维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每个同学都能从同学们的汇报交流中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这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处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
在整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尊重每一个学生,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为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机会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创新学习的成功喜悦。
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理解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与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独立发展的空间,既有情感的体验、交流,又能培养学生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经历观察探索、概括概念、应用概念、理解概念、拓展深化的学习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本环节我分为五步完成。
第一步是课首3分钟。
第二步是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设计从学生熟悉的教室入手,让学生先估计教室的长和宽,再尝试画出教室的平面图,这样既复习了上节课图形的放缩知识,又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有的同学画的长方形长9厘米,宽6厘米,有的同学画出的长方形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
这时,引导学生发现同样的教室,为什么有的同学画的平面图形大,有的同学画的平面小,为什么?
我故意设问,促进学生思考。
第三步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目的让学生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
2、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地图,自己寻找、发现和观察比例尺,实际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3、理解比例尺。
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充分描述到底什么是比例尺。
教师再聚意点睛,这样促进了学生思考,交流。
第四步是巩固拓展。
1、看一看,议一议。
加深比例尺的意义理解。
2、完成课本第2~5题。
学生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培养了学生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五步课堂检测。
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或对本节课做评价
解比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课本35页,例题2、例题3、及做一做。
)
2、教材分析
《解比例》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与简易方程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点展开,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教学过程、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分三个围度:
(1)、认知:
使学生认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能力: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3)、情感: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安排特点,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1、认识解比例的意义。
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5、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6、说学情、学法:
学生是在学习了比、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后学习解比例的,对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已经认识,为了更好的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主要采用了以练习法、讲解法和自学辅导法等。
二、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想不想去旅游?
(想)现在跟老师一起去北京世界公园去看一看,好不好!
(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并让学生说图片的认识,适当教育)(这样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对这节课的注意。
)
复习引新出示按1:
25制成,模型高度是5.86米,实际高度是146.5米的金字塔图片
(1)同学们请用这四个数写一个比例,(请学生展示作品)。
(2)比例同学们已经写出来了,那么谁来说说什么叫比例?
(表扬学生)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学生齐说)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上面的比例改写成积相等的式子。
(板书)
(二) 教学新课
1、出示例2。
(1)、提问:
这道例题和刚才的复习题有什么不同?
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求出未知项x吗?
(自己先想一想,再动笔写一写。
)
(2)、学生汇报解答过程。
(3)、揭示课题 例题2就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
(板书:
求比例里的未知项)从例题2可以看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里另外一个未知项.这种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就叫做解比例。
(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了吗?
(能)
出示练习题8︰12=X︰45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教学例3。
出示例3:
(略)
请同学们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这个比例,求出未知项x,自己先想一想,有没有办法做。
再试着做做看。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第一步的根据是什么,并向学生说明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然后教师指出:
解比例一般按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积相等的式子,再求未知数x。
3.出示练习题(略)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小结方法。
提问:
你认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要怎样解比例?
练习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
这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是怎样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说板书设计: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更容易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
我设计以下板书。
(略)
正比例的意义
一、说教材
?
?
?
正比例的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3单元的内容。
本节教科书安排的是正比例,其内容主要是正比例的意义,并通过例1介绍这些内容。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分数和比的知识等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的一个重点内容。
教材通过实例说明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具有的特征。
通过正比例意义的教学,向学生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二、说目标
?
?
?
1.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能找到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难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四、说学情
?
?
?
学生在前面已经初步接触了正比例的变化规律,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
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是判断有具体数据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最难掌握的是离开具体数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五、说教法
?
?
?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学会利用旧知构建新知的方法、合作探究的方法、分析小结的方法等等。
例1利用杯子盛水的事件,引导学生体会在杯子底面积一定的前提下杯中水的体积随着水的高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根据这种规律概括出正比例的意义。
为了便于学生发现规律,用表格分别把杯中水的高度和水的体积对应起来,使学生一看就容易发现“水的高度扩大几倍,体积就扩大几倍”的变化规律。
例2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正比例的图像,并利用正比例图像解决问题,与传统的小学数学教科书相比较,这是一个全新的内容。
教科书仍然用实际问题引入,通过水的高度和体积之间的正比例关系引出图像。
重要的结论教科书都没有将结果写出来,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方式去概括出来。
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也留下了自主探索的空间。
首先是正比例的意义,我让学生根据两个具体事例通过讨论交流,从而得出概念的内涵。
其次,正比例图像通过问题“观察上图,你发现了什么?
”向学生提出探究任务,让学生根据其图像去探究正比例中两个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趋势。
?
六、说学法
?
?
?
在本节课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小组合作交流。
具体表现在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学会思考。
教师要设计好问题,学会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表格和图像,学会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说,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乐于说,善于说。
七、说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前面学习过的一些数量关系式,让学生试着举例说明,然后用小黑板出示了几种数量,让学生思考在这几个量中,哪两个量是有关系的量?
从而引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一概念。
再让学生举例说说已经学过的常见的相关联的量。
由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正比例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
1、先用小黑板出示了四个表格。
其中表一和表四中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表二中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表三中的两种量不成比例。
通过四个表格,使学生明白:
两种相关联的量,有的成正比例关系,有的不成比例关系。
接着让学生自己观察表格,回答问题。
稍难的问题可以小组讨论。
小组交流。
汇报讨论结果。
师生小结正比例的意义和正比例关系式。
总结时重点给学生强调概念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意义。
5、质疑:
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和正比例关系式,想一想:
构成正比例
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掌握正比例的意义,尝试着判断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是对正比例学习的深化,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课堂小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比例 意义 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