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
- 文档编号:8220280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135.54KB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形成体系
把握要点
1.有关早期中国政治制度的4个关键点
(1)三种制度: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2)两对关系: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互为表里关系,大宗和小宗的相对关系。
(3)三个表现:
宗族生活政治化,政治生活等级化,等级观念生活化。
(4)两个结合:
血缘和政治相结合,王权和族权相结合。
2.有关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5个关键点
(1)一个核心:
皇权至高无上。
(2)一个首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两对矛盾:
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
(4)两层官制:
中央:
三公九卿制;地方:
郡县制。
(5)四个统一:
统一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统一文字。
课题
(一) 分封制和宗法制
[回扣教材知识]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夏朝
国家出现,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2.商朝
王权承袭
沿用夏朝的王位世袭制;
王位传承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政治特点
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行政管理
中央:
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地方:
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西周的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
1.含义:
分封制即古汉语“封建”(封邦建国)的原始含义,商朝已有分封。
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前提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划分给诸侯的社会制度。
2.目的:
对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3.概况
分封对象
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诸侯义务
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诸侯权利
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并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统治权
初期封国
鲁、齐、燕、卫、宋、晋、楚等
等级序列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4.作用
(1)进步性
①稳定了统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②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逐渐凝聚成华夏的国家意识)。
③打破了夏商的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严密,是一种制度创新。
(2)局限性:
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三、西周的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
1.含义:
利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
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4.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家国合一,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
5.作用
(1)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2)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关系,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四、西周的礼乐制度——权力认同制度
“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乐”是配合“礼”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
内容
礼乐制度要求不同等级都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得僭越
目的
巩固贵族的身份地位,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解决权力认同问题,即天下归心
实质
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
影响
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西周社会的和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瓦解
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进补课程知识]
一、“家国同构”
1.含义:
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缘—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
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2.评价
(1)由于古代中国经济中一直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所以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深深根植于中国数千年的社会结构之中,家族结构扩大至国家结构。
(2)家庭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
“家庭—家族—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
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反映了“家”与“国”之间这种同质联系。
二、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比较
分封制
宗法制
目的
加强有效统治
调节内部纷争
范围
国家内部
宗族内部
性质
贵族分权制
贵族继承制
标准
按照血缘和功劳大小
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和年龄的大小
等级
四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两级(大宗、小宗)
天子地位
天下共主
天下大宗
二者关系
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分封的依据,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以血缘关
系为纽带
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等级森严
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地方权力
较大
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迷信色彩
浓厚
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
稳定延续
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探究重难知识]
一、分封制的特点
[材料]
[解读] 根据图片中康叔、召公奭、姜尚、微子等人的身份,可知分封对象多元化,以同姓亲族为主;根据图片中封国、主要同姓诸侯的地域分布,可知分封区域集中在北方黄河流域,同姓多分布于富饶之地或战略要地。
[史论形成] 分封制的特点
分封对象
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
分布地区
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纵向联系
明确周王权利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横向联系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二、分封制的影响
[材料一] 不过应该注意到,周天子当时并没有真正的统治权,周初万邦并立,周不过只是其中之一邦……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
所以我们可以说,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割现象,却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曹兵武《分封制度与华夏传统的普世化》
[问题] 据上述材料概括分封制的历史影响。
[信息获取] 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用盟约维持关系”“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反映出分封制下周天子和诸侯之间的关系相对松散,没有形成严密的从属关系,说明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正是分封制走向瓦解、诸侯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这一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二说明分封制传播了中原先进文化,对华夏国家意识的形成以及文化认同起了重要作用。
[史论形成] 分封制对后世的影响
(1)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分封制消亡。
但后世许多封建王朝也实行过分封制,例如西汉、西晋、明代等,大多时候分封制只是郡县制的补充。
(2)分封制使被分封的诸侯国将以商周为中心的核心文化传播到了各地,将各地的四夷文化融合统一为中原文化,促进了中国早期中华文化的形成。
(3)分封制使中华文化在整体传统文化格局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如我国各省份的简称有些就来源于分封制下的封国名称:
山西简称“晋”,山东简称“鲁”等。
(4)分封制对中国的风俗文化影响深远。
如中国的很多姓氏来源于古代的封国或封地名称,如姓氏中的齐、鲁、赵、燕、晋、秦、楚等;战国时秦国与晋国曾联姻,后世就以两家联姻称为“秦晋之好”。
三、宗法制的特点
[材料]
[解读]
(1)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2)宗法制的体系由大宗和小宗构成,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
(3)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严格等级秩序。
(4)宗法制与分封制紧密结合,互为表里。
(5)族权与政权结合,家国同构。
[史论形成] 宗法制的特点
(1)宗法制确立了以嫡长子继承原则和宗主独尊地位为核心的族权体系。
(2)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其基本原则是维护嫡长子不可更易的独尊地位。
(3)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使族权与政权合而为一的族制系统和等级制度(家国一体)。
(4)宗法制和分封制所确立的等级制度,都以维护周天子至高至尊的最高统治地位为最终目的。
四、宗法制的影响
[观点一] (西周)整个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
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周天子在宗法关系上是天下的“大宗”,在政治关系上是一国之君……总之,宗法系统上的等级与政权组织中的等级是对立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观点二]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
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
……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
——摘编自石培华《中国历史纵与横》
[解读] 观点一阐述了宗法制对国家政治体制的影响。
信息“整个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对立统一”“亲贵合一、家国一体”,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
观点二为后世历史评论,主要说明了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深刻影响。
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度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导致中国封建政治中的反智主义倾向。
[史论形成] 宗法制的影响
(1)对西周统治
①宗法制保证了西周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强化王权,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2)对封建政治
①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继承制原则。
②影响了古代对列祖列宗的崇拜。
③形成了“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
(3)对社会习俗
①影响了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建立。
②影响了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以及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
(4)对思想观念
①宗法观念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严格的伦理范式,“忠”“孝”观念深入民心。
②宗法观念造就了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美德。
③宗法制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直接造就了一批批忠孝之士。
④宗法制本身倡导的“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等思想,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阻碍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
⑤宗法意识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
[研高考—知命题趋向]
从转换知识的角度命题
1.(2018·全国卷Ⅱ)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解析:
选A 材料中,商汤将意在将鸟兽赶尽杀绝的罗网“去其三面”,即放鸟兽一条生路,体现了他的仁德之心,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得以灭夏建商。
再根据设问“意在说明”,联想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即说明历史兴衰的规律,以警示后代统治者,故A项正确。
夏商时期农业已经有所发展,所以捕猎不再是主要经济活动,故B项错误。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虽然符合材料内容,但不是《史记》中这一记载的本意,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资源争夺,故D项错误。
2.(2017·全国卷Ⅰ)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解析:
选A 根据材料“河南”“山东”“北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分封王族成员,使得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有了共同的文化底蕴,这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的形成,故A项正确。
周不存在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C项错在“直接控制”;材料并未体现“世袭特权”,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3.(2016·全国卷Ⅲ)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解析:
选B 题干反映的是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字数、格式和内容情况。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意味着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项正确。
周代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与商代一样,都是“金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故排除A项。
题干没有涉及宗法制度,故排除C项。
商周青铜器多用于祭祀,题干信息不能说明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故排除D项。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特点、作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传统考查角度,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社会背景下,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在文化认同和历史传承方面的影响等成为近两年高考命题的热点。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多元角度理解历史问题,应特别注意从对地方有效管理、文化传播和民族融合的角度分析分封制对我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疆域奠定的作用,从中华民族早期文明奠基的角度分析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对政治制度以及社会组织、思想文化的影响。
从延伸知识的长度命题
4.(2018·浙江4月选考)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
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
”这表明( )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解析:
选D 官僚体制开始于秦朝,周实行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分封对象的素养差异,故B项错误;垂直管理地方形式开始于秦朝的郡县制,周实行地方分权,故C项错误;分封对象包括“昆弟甥舅”,可见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故D项正确。
5.(2013·全国卷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秦国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意在考查考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分封制难以维系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被破坏,故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秦君王墓葬规模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表明分封制瓦解,君主集权加强,C项符合题意,故选之;D项过于绝对,故排除。
厘清血缘政治、宗法制、官僚政治的来龙去脉
(1)宗法制形成于西周时期,是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权力继承制度。
而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种依血缘亲疏来传承权力的运作机制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确立。
(2)夏商周政治中已经初步具备官僚制度的早期发展模式,尽管它们与后代官僚制度差异明显,但商周政治体制的若干制度因素,其实已经开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先声。
春秋战国时期官僚政治开始形成,当然这个形成的过程在各个诸侯国的进程是不一致的。
特别是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家为了巩固新兴地主阶级对农民的统治,扫除旧贵族势力的羁绊,进行激烈的兼并战争,都加强了国家机器,初步形成了以王为首的封建官僚政治。
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使早期官僚制度渐渐脱离了贵族政治的羁绊。
从探索知识的深度命题
6.(2017·海南高考)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 )
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D.礼乐制度的破坏
解析:
选D 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主要涉及继承问题,属于家族内部层面,而题干材料主要涉及的是礼器的使用,故A项错误;分封制度强调的是封邦建国,属于国家政治层面的制度,而材料只是涉及礼器的使用,属于社会礼仪规范层面,故B项错误;自商周以来,古代中国社会一直存在等级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诸侯使用只有周天子才能享有的九鼎,诸侯的僭越破坏了礼乐制度对贵族日常行为礼仪的规范,故D项正确。
7.(2016·江苏高考)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
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
解析:
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题干中的“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是受到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影响,体现的是宗法观念,故选D项。
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是唯物史观的重要方法和原则。
第6题通过春秋时期诸侯墓葬中鼎的数量折射出礼乐制度的瓦解,第7题通过传统谚语折射出宗法制的深远影响,从中都可以看出政治制度与文化观念之间(或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练模拟—悉命题热点]
1.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
这种“分封”的变化( )
A.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
B.确立了血缘情感统治的主要方式
C.实现了中央对土地的直接控制
D.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
解析:
选D 根据所学,君主专制形成于秦朝,故A项错误;西周分封制是血缘关系与政治等级相结合的统治方式,故B项错误;郡县制下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故C项错误;“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说明打破了原有方国之下的血缘组织关系,故D项正确。
2.(2019·德州期中)周人将夏、商、周三代易姓受命的变革原因归结为“德”,认为夏、商亡于“不敬厥德”,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
该做法( )
A.解释了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
B.反映出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
C.有助于统治阶级的自我约束
D.形成了亲疏有别的等级秩序
解析:
选C 周人将夏商周改朝换代的原因归结为德政,有利于在周代德政的实施,约束了统治阶级的行为,故选C项。
3.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
这表明( )
A.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B.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
C.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D.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
解析:
选C 材料中“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表明中央的法律通过地方官员传达到民众之中,此举表明西周分封制中孕育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
材料说明中央的法令可以传达到地方民众,并不能说明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春秋时期私学的出现使文化出现下移的趋势,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诸侯割据,故B项错误;西周分封制之下,诸侯享有很大的独立性,周王室不能直接控制地方,故D项错误。
4.公元前705年,周桓王带兵攻打郑国被打败,并被射中肩膀。
有人劝郑庄公乘胜追击,庄公夜间却派大员去慰劳桓王,并探问伤势。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法制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宗法关系有利于调和冲突
C.宗法制受到了严重挑战
D.分封关系已难以维系统治
解析:
选B 根据材料可知郑庄公以诸侯身份射伤周天子,但是“庄公夜间却派大员去慰劳桓王,并探问伤势”可知,在宗法制的规定下,以臣子之礼探问周天子,缓和了关系,体现了宗法制调和冲突的作用,故B项正确。
5.如图为2018年入选《国家宝藏》的两件青铜器——商代皿天全方罍和西周大克鼎,它们分别是皿氏一族为祭祀父辈先人、大贵族克为祭祀祖父而铸造。
以上文物信息反映出( )
A.中国先民敬重宗室血脉之情
B.商周时期“家国一体”的特色
C.先秦时期礼乐等级制度盛行
D.分封制下周王与诸侯的关系
解析:
选A 由材料“它们分别是皿氏一族为祭祀父辈先人、大贵族克为祭祀祖父而铸造”,可知古人对宗法血缘的敬重之情,故A项正确;B、C、D三项并非材料主旨,均排除。
6.(2019·湖北四地七校联考)公元前6世纪末,鲁国的三位国相掌控国家大势,其家城墙超出周朝的规格,鲁定公带军队去“堕三都”,但没成功。
晋献公时为保太子位,不许群公子住国内,晋国没有了“公族”,而代替公族的卿族兴起;此后大权长期为卿族掌握,晋后来被赵、韩、魏三家所分。
这两件事一定程度上( )
A.说明了分封制度弊端初显
B.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C.表明了礼乐制度荡然无存
D.反映了新兴势力的上升
解析:
选D 材料“‘堕三都’,但没成功”和“大权长期为卿族掌握,晋后来被赵、韩、魏三家所分”体现了新兴势力的上升,故D项正确。
课题
(二)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回扣教材知识]
一、时代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人民渴望统一与政治稳定。
2.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3.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
二、基本内容
1.权力中心——皇帝制度
(1)创立:
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
“皇帝”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特点
①皇位世袭:
嬴政自称“始皇帝”,由子孙传承皇权,不可转移。
②皇权至上:
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③皇权独尊:
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
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等。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
职责
三公:
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九卿:
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特点
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作用
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大事,供皇帝裁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3.地方制度——郡县制
(1)渊源: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立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
(2)实施:
把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余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
(3)内容
①郡守:
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②县令或县长:
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
③郡守和县令、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命。
(4)影响
①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讲义 必修 第一 单元 时期 政治制度 秦朝 中央集权 制度 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