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叙事散文教学模式的探索.docx
- 文档编号:8217693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4.28KB
初中叙事散文教学模式的探索.docx
《初中叙事散文教学模式的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叙事散文教学模式的探索.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叙事散文教学模式的探索
初中叙事散文教学模式的探索
初中语文教材选编了30多篇文质兼美的叙事散文,有的讲述平常小事,歌颂温馨亲情,例如莫怀戚的《散步》;有的怀念读书生活,赞美恩师教诲,例如巍巍的《我的老师》;有的回忆童年趣事,呼唤快乐自由,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记叙家庭变故,讴歌父爱伟大,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有的回顾人生道路,歌颂慈母之爱,例如胡适的《我的母亲》;有的着眼特种行业,歌颂奉献精神,例如余秋雨的《信客》;有的关注传统文化,赞美民俗风情,例如琦君的《春酒》。
这些叙事散文,事件不同,内容各异,但都以不同的生活背景,歌颂真善美,传递正能量,陶冶高尚情操,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都能感受到人间的关爱和温情;同时,这些课文还是很好的作文范文,可以在写作方面给孩子们以借鉴和启迪。
因此,上好这些课文,意义重大。
一年来,我们“名师工作室”围绕叙事散文,通过培训活动和送教活动,对叙事散文的教学模式做了一些探索。
下面以2015年11月到老河口市送教的课文《阿长与〈山海经〉》为例,具体介绍如下: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语文学习,离不开朗读。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有助于情感的传递,让学生获得思想熏陶。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因此,要想让学生明白课文的“义”,必须认真朗读课文。
散文讲究的是“形散而神不散”,抒情散文借景抒情,叙事散文因事抒情,这个“情”字,就是散文的“神”,是文章的中心;文章的中心必须让学生认真朗读才能够体会出来。
因此,讲授叙事散文,第一个环节,必须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深情、认真地朗读课文。
这个环节,要注意三个方面:
1.问题导入,创设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第一步。
苏霍姆林斯基说:
“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课堂导入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因此,课堂导入理所当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导入的成败也直接影响着整堂课效果的好坏。
当然,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最简单易行的是问题导入。
在讲授《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因为讲课地点是老河口三中,我在ppt课件的第一张页面粘贴了两张图片,一幅是老河口的地标性建筑物,一幅是老河口三中的实景照片,“这是什么地方?
你们愿意为她增光吗?
”简单的两个问题,马上拉近了师生心灵的距离;随后,我又展示了九种动物图片,问全班学生:
大家能准确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这九种动物是龙的九个“儿子”,分别是:
?
P?
粒?
bìxì)、螭吻(chīwěn)、蒲牢(púláo)、狴犴(bì'àn)、饕餮(tāotiè)、趴蝮(bāxià)、睚眦(yázì)、狻猊(suānní)、椒图(jiāotú),全班学生热情高涨,虽然没有一个学生回答准确,但课堂效果达到了――宝贵的好奇心激发出来了!
在孩子们求知如渴的眼神中,我拿出四本装帧精美的书举在半空,告诉他们:
龙生九子,这九种动物是龙的儿子,大家想知道九子的故事,可以去看一本书:
《山海经》;当然,要在课下和放假的时候研究;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与这本书有关。
我接着告诉孩子们:
这节课,如果同学们表现好了,就把四本《山海经》奖励给班级图书馆!
瞬间,全班学生满面微笑、满眼放光地看着老师,期待后面的教学。
叙事散文都有感人的故事,讲授之前,巧设问题,制造悬念,精彩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让学生迅速而热情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之中,每一篇课文都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2.问题导学,先问后读
安定了学习情绪,吸引了学生注意,激起了求知欲望,就进入了文本的讲授过程,这个时候,就该诵读课文了。
但读课文也有讲究,不能什么问题都不问,直接让学生大声朗诵;而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诵读课文。
最好不要让学生先看课文,要让学生先提出问题,或者老师问学生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在讲授《阿长与〈山海经〉》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紧接着导入阶段“龙生九子”的问题,要求同学们下课后在《山海经》这本书里探究有关知识,这个时候,“山海经”三个字已经出现在ppt课件的画面上了;我紧接着又提出问题:
有一个人,就因为小时候看了《山海经》,激发了文学梦,最终成了大文豪,你们知道是谁么?
同学们说“不知道”,我就告诉他们是“鲁迅”;这时候,ppt课件的画面上又出现了鲁迅的名字;我接着又说:
鲁迅先生写了一篇散文:
《阿长与〈山海经〉》,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文章。
这个时候,ppt课件的画面上完整地出现了课题和作者,我赶紧问道:
大家看到这个题目,难道没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于是老师期待的问题出现了:
阿长是谁?
阿长和《山海经》之间有什么故事?
阿长和鲁迅先生有什么关系?
这是我预设好的问题,完全由学生提出来,真是太好了!
我迫不及待的在ppt课件上点出这几个问题,又补充了三个预设的问题,这是学生不接触文本不能提出来的问题:
我看见《山海经》这本书以后,对阿长是什么态度?
看见《山海经》前后,我的想法和心理有什么变化?
《山海经》这本书对鲁迅先生有什么影响?
然后,本环节重磅大戏终于登场:
2分钟准备好问题后,孩子们带着问题读课文,6分钟读完,8分钟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一共16分钟,行云流水般的完成教学任务。
3.朗读方式,多种多样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同时,朗读又是一种理解的过程,感悟的过程,是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基础。
语文新课标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对于七――九年级的学生阅读要求是这样的: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叙事散文,往往事件真实感人,细节精彩生动,语言朴素细腻,感情真挚深刻,是朗读的好素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摇头晃脑的高声吟诵,在问题的引导下,了解事件,品味情感,领悟主旨。
朗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平时的教学中,时间充裕,可以让全班齐读,可以让男女生代表读;或者全体男生读,女生听;或者全体女生读,男生听;可以男女生接力读,老师和学生接力读。
此外,还可以全班默读这种方式,速度快,适用于时间紧张的优质课。
《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篇幅不长,费时不多,我要求学生各自高声诵读,声音不一定大,但一定要有感情,特别是要贴近角色,模仿人物的身份和腔调,像演电影一样说台词、讲故事。
刚上八年级的孩子,稚嫩的童音,纯真的激情,很好的完成了老师的任务;加上课文内容和孩子们的生活颇为接近,读完书以后,6个问题,不到8分钟,全部由孩子们说出了答案,教师只是在一边赞美、赏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带着问题品课文
导入激趣,创设情境,为阅读文本打下了基础;带着问题读课文,让学生走进文本,明白了阿长的性格、作者的情感以及《山海经》的重要作用,这是课文“扬”的部分;但课文还有一半,在写我对阿长的“厌恶之情”,这是课文“抑”的部分;这一部分和后半部分一起,欲扬先抑,形成了一条“讨厌―敬意―怀念”的感情线索,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因此,课文前半部分的讲授非常重要,我设计了“带着问题品课文”的环节。
这个环节要注意三个方面:
1.巧选角度,质疑问难
学生,理所当然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发现”的过程,教师只应该起主导作用;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但这绝不是说教师要靠边站,有时候,教师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
例如课堂提问环节,既包括学生对课文、对老师质疑问难,也包括老师对学生、对课文质疑问难。
这样,可以增进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可以开阔学生思路,启迪发散思维;可以及时获得反馈,提高教学效率。
因此,提问必须掌握技巧:
问题巧妙设计、精心选择;要难易适度,面向全体;要简单明了,启发性强;要抓住时机,打开思路;要积极评价,赞美赏识;巧选角度,站在知识点的各个角度去提问。
在“带着问题品课文”环节,我主要从内容、情感和词句赏析角度,“亲自下厨”,为学生预设了四个问题:
课文前半部分写了阿长哪些事?
你觉得写这些事情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你发现有哪些词语和句子最能突出阿长的性格、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感?
你能赏析并表演一下吗?
我要用这几个问题,让学生明白:
课文前半部分,作者是“憎恶、讨厌”阿长的,因为阿长是一个颜值很低的、没有文化的、举止粗俗的、迷信可笑的、愚昧落后的农村妇女,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准备。
问题来了,不能自问自答,也不能教师马上问,学生马上答,因为这些问题有目的,有难度,必须让学生合作解决。
于是,学生登场了。
2.探究小组,合作互动
教学有时候真像炒菜,教师不能把炒好的菜直接端给学生吃,最好让学生自己学会炒菜,这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厨师可以准备好材料,菜得叫学生自己炒!
语文新课标在第一部分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所以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基于此,课文讲授到此时,我把全班学生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几个探究小组,围绕老师提出的四个问题热烈讨论,各抒己见;老师则快乐地围着孩子们转来转去,这个组听听,那个组看看,有时候插几句嘴,发表一下意见,但绝不表态,只是帮助各个小组打开思路,找出答案。
这样的课堂,完全是欢乐的“海洋”,探究的“草原”,教师完全成了快乐而享受的“导演”。
3.教师主导,点拨思路
有合作探究,一定要有精彩的展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主导地位也一定不能弱化。
在上课前,我给孩子们讲了一句话;这节课,你们应该像美丽的小天使,在知识的天空快乐的翱翔;而老师,只是花丛中一只路过的蝴蝶,刚好看见了你们可爱的身影。
在孩子们的探究到了火候时,“蝴蝶”该登场了!
我及时下达了“小组代表开始展示探究成果”的命令,各个小组争先恐后回答问题,小手举得“刺破苍穹”,各种答案闪现着智慧的火花。
这个时候,就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时间了。
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点拨他们的思路,在课文中找出关键词句,分析作者情感,归纳人物性格。
有一点要特别注意:
叙事散文,关键细节,最好发挥学生的表演天分,让他们登台表演,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品析阿长“切切察察”这个细节时,我要求两名学生代表站在主席台的正中间,像阿长和别人说话一样,“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进行“场景再现”,两个孩子惟妙惟肖的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
这个时候,我伸出小拇指“表扬”他们,同学们都笑着说:
“老师,手指头错了!
”我马上追问:
“鲁迅先生设计的是哪一个手指头?
你能说说其中的奥妙吗?
”学生们“哦”的明白了鲁迅先生遣词造句的妙处。
“带着问题品课文”环节,正是基于新课程理念,让孩子们“生生互动,合作探究”,在课堂上“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团结、学会做人”,从而在训练孩子们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同时,锻炼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能力和生存能力。
三、带着问题说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对学生“说”的教学提出了要求: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
因此,不管什么体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训练学生“说话”能力。
叙事散文,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能很快打动学生幼小的心灵,教师只要设计好教学内容,学生能说的东西有很多。
我主要把“辩论”这种活动形式带进了叙事散文的课堂教学,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这个环节也要注意两个方面:
1.辩论的“总设计师”
新课程理念,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但是,现在的语文教学有点“矫枉过正”的嫌疑:
教师“不敢主导”,害怕因此冲淡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的学校甚至强迫教师“一节课只能讲几分钟”,剩下的时间全部教给学生活动,这是不对的。
韩愈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学内容,该教师讲的一定要大胆讲,“主体”应该是“主导”引导下的“主体”,而不是所有内容都要学生“兵教兵”,那还要老师干什么?
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是一名“设计师”,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
把“辩论”引进课堂,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论题”,特别是正方和反方的观点,不仅要争锋相对,更应是“画龙点睛”,这对学生理解课文主旨起到至关重要的启发作用。
叙事散文可以辩论的内容有很多,课文主旨、写作方法、描写方法等都可以成为辩论素材。
在《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我主要引导学生利用辩论把握文章中心。
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的第三个大环节是:
“带着问题说课文”。
我让学生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入手,思考:
就整篇文章来看,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以喜欢为主,还是以讨厌为主。
然后抛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正方――以喜欢阿长为主,反方――以讨厌阿长为主。
男生和女生自由挑选正方和反方,8分钟的小辩论,唇枪舌剑,战火纷飞,精彩激烈,笑声、掌声,连续不停。
2.积极的“旁观者”
学生辩论时,教师决不能“隔岸观火”“袖手旁观”,教师必须是积极的“旁观者”。
教师首先是“平等的首席”:
不管正方、反方,教师都不能偏向,和每一方都是平等的关系;有困难的时候,既帮助正方,也帮助反方。
教师还应该是“指导者”:
教师要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内容向两方学生“输送炮弹”,并且在双方辩论“哑火”的时候及时出手,“推波助澜”,让“战火”接着烧下去。
教师还应该是“管理者”:
辩论的主题是不能“跑偏”的,必须围绕主题来,不准进行“人生攻击”,要讲究辩论规则,必须认真听取对方辩手的发言,一定要互相尊重,不能有其他的“肢体语言”,这样,课堂才是有序的。
在《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的辩论环节,正方学生完全被反方打败,“作者不喜欢阿长”占了绝对上风。
因为作者采用的是“欲扬先抑”,学生随时、随处可以发现阿长的“讨厌之处”,当然会觉得作者不喜欢阿长,其实这正是老师期望的结果,但老师必须要帮助正方!
我反复提醒正方同学思考:
难道阿长就没有一点优点?
如果阿长是一个“坏蛋”,作者为什么对她这么难忘?
作者小时候对阿长是什么态度?
作者长大后对阿长又是什么态度?
这些感情有关系吗?
“扶弱济贫”的结果是,全体学生明白了本文的抒情线索:
“讨厌――敬意――怀念”阿长,然后顺理成章的明白了本文的写作方法:
欲扬先抑。
为什么把“辩论”这种形式作为“说课文”的活动形式呢?
因为辩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好胜心,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都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没有任何羞怯感;同时,辩论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发散思维,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为青春注入正能量。
四、模仿课文写片段
语文课离不开拓展延伸,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所讲的教学内容,强化教学主题;它还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让他们掌握各种语文方法;它是讲授和练习联系的纽带,是把课本知识直接转化为学习能力的纽带。
在处理叙事散文的“拓展延伸”环节,我主要采用了“片段仿写法”,这种拓展方法简单易行,通俗易懂,可以马上活学活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里要注意两个方面:
1.点拨方法
提起作文,很多语文老师都会头疼:
我费了那么多的功夫,为什么学生的作文还是写不好呢?
其实写好作文关乎方方面面问题,比如学生的阅读面的深浅、知识面宽窄、语言水平的高低、思维能力的高下,以及写作数量的多寡、批改质量的好坏,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水平。
我认为,写作方法的点拨应该引起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那就是“一课一得”!
因为每一篇课文都是编委精心挑选的,它们对于学生写作一定都会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叶圣陶老先生早就告诉我们: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这句话可以作为语文教师作文训练的圣经!
叙事散文中,可以借鉴的写作方法有很多:
欲扬先抑、细节描写、对比、衬托、象征、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人物描写等等,每一种方法,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模仿借鉴,快速转化为写作能力。
在《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的拓展延伸环节,我设计了“模仿课文写阿长”的写作训练活动: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
你是怎样看待她们的?
请用欲扬先抑的方法写一段话,介绍这样一个人,不超过200字。
这个环节我准备了8分钟,因为前30多分钟学生已经充分理解了“欲扬先抑”这种方法,在课堂上没有专门的时间用笔写,学生直接举手发言,口头作文,教师在一边点评,效果很好。
2.仿写片段
一节课只有45分钟,拓展训练的时间很短,但短有短的训练方法,那就是写“片段”。
在教师总结完本文的写作方法之后,趁热打铁,及时跟进,马上拓展,这样学生有新鲜感、兴奋感,迅速进入练兵状态,训练效果会更好。
例如《阿长与〈山海经〉》,还可以设计另外一种片段训练:
阿长和别人说话,常喜欢“切切察察……”;你身边的同学们说话时是什么一种情景?
请你模仿这个细节,描写一个人物片段,要求写出人物个性,不超过200字。
再例如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背影》,可以这样设计片段训练:
年老、笨拙的父亲,亲自翻过铁道为我买橘子,对于父亲的外貌和动作描写,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突出了父爱的伟大,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灵,也使这篇散文成为不朽的名篇。
请你模仿“买橘子”这一段的人物描写方法,写一个感人的场面,歌颂父爱或母爱的伟大,不超过200字。
在叙事散文的拓展环节,教师要紧扣课文,结合作文方法设计训练片段。
因为这种片段训练,直接把教材技法作为实战指南,着眼“局部战争”,演练“实战水平”,可以培养学生写作的“手眼身法步”基本功。
这样,小处着眼,细节磨练,日积月累,描写能力提高了,语言水平提高了,写作技巧娴熟了,逐渐提高到段、篇,作文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这就是“仿写”的魅力。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
语文教法,多种多样,贵在探索!
语文教师应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语文,可以打造学生发现美的慧眼,引导他们认识人生的美好;语文,可以改变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充满青春的正能量;语文,可以温暖孩子的心灵,改变孩子的一生的命运。
艺无止境!
让我们在语文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争取更大的进步!
周明波,教师,现居湖北襄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叙事 散文 教学 模式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