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教案5.docx
- 文档编号:8210525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609.06KB
植物生理学教案5.docx
《植物生理学教案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生理学教案5.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植物生理学教案5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三章光合作用
第一节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第二节叶绿体及叶绿体色素
一、叶绿体的结构和成分
二、光合色素的化学特性
三、光合色素的光学特性
四、叶绿素的形成
教学器材与工具
多媒体设施、黑板与笔
授课时间
第5周周一第1-3节
教学目的、要求(例如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等层次):
理解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和叶绿体结构和功能及叶绿体色素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基本内容
Photosynthesisofplant
自养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将其转变成有机物质的过程,称为植物的碳素同化作用(carbonassimilation)。
植物碳素同化作用包括细菌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3种类型。
在这3种类型中,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最广泛,合成的有机物质最多,与人类的关系也最密切。
第一节光合作用的重要性(Importancesofphotosynthesis)
绿色植物吸收阳光的能量,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
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质主要是糖类,贮藏着能量。
光合作用的过程,可用下列方程式来表示。
CO2+H2O
光能
(CH2O)+O2
绿色细胞
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可概括为下列3个方面:
1、把无机物变成有机物(Convertinogenicmattersintoorganicmatters)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规模是非常巨大的。
据估计,地球上的自养植物同化的碳素,40%是由浮游植物同化的,余下60%是由陆生植物同化的,难怪人们把绿色植物喻为庞大的合成有机物的绿色工厂。
今天人类所吃的全部食物和某些工业原料,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光合作用。
2、蓄积太阳能量(Accumulatelightenergy)植物在同化无机碳化合物的同时,把太阳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贮藏在形成的有机化合物中。
有机物所贮藏的化学能,除了供植物本身和全部异养生物之用以外,更重要的是可提供人类营养和活动的能量来源。
我们所利用的能源,如煤炭、天然气、木材等等,都是现在或过去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
3、环境保护(purifyenvironment)
第二节叶绿体及叶绿体色素(chloroplastandchloroplastpigments))
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而叶绿体(chloroplast)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细胞器。
一、叶绿体的结构和成分
(一)叶绿体的结构(Strutureofchloroplast)
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大多数呈椭圆形,一般直径约为3-6μm,厚约为2-3μm。
据统计,每平方毫米的蓖麻叶就含有3×107~5×107个叶绿体。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叶绿体的外围有由两层薄膜构成的叶绿体膜(chloroplastmembrane),分别称为外膜(outermembrane)和内膜(innermembrane),内膜具有控制代谢物质进出叶绿体的功能,是一个有选择性的屏障。
叶绿体膜以内的基础物质称为基质(stroma)。
基质成分主要是可溶性蛋白质(酶)和其他代谢活跃物质,呈高度流动性状态,具有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光合产物——淀粉是在基质里形成和贮藏起来的。
在淡黄色的基质中存在着许多浓绿色的颗粒,称基粒(grana),圆饼状。
叶绿体的光合色素主要集中在基粒之中,光能转换为化学能的主要过程是在基粒中进行的。
一个典型的成熟的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含有20~200个甚至更多的基粒。
基粒的直径一般约为0.5~1μm,厚度约为0.1~0.2μm(在干的状态下测量)。
在叶绿体的基质中有一类易与锇酸结合的颗粒,称为嗜锇滴(osmiophilicdroplet)或称脂类滴(lipiddroplet),其主要成分是亲脂性的醌类物质。
嗜锇滴的生理功能大概是起叶绿体脂类仓库的作用,因为正当片层合成时需要脂类,便从嗜锇滴调用,嗜锇滴逐渐减少;当叶绿体衰老,片层解体时,嗜锇滴体积逐渐增大。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叶绿体的纵切面,可以看到,高等植物的叶绿体都具有由许多片层(lamella)组成的片层系统,每个片层是由自身闭合的双层薄片组成,呈压扁了的包囊状,称为类囊体(thylakoid)。
类囊体腔内充满溶液。
每个基粒是由2个以上的类囊体垛叠在一起,象一叠镍币一样(从上看下去则呈小颗粒状),这些类囊体称为基粒类囊体(granathylakoid)。
有一些类囊体较大,贯穿在两个基粒之间的基质之中,这些类囊体称为基质类囊体(stromathylakoid)(图3-1)。
图3-1叶绿体结构
光合作用的能量转换功能是在类囊体膜上进行的,所以类囊体膜亦称为光合膜(photosyntheticmembrane)。
(二)叶绿体的成分(Compositionofchloroplast)
叶绿体约含75%的水分。
在干物质中,以蛋白质、脂类、色素和无机盐为主。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许多反应都要有酶参与.
二、光合色素的化学特性
高等植物的光合色素有2类: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排列在类囊体膜上。
(一)叶绿素(chlorophyll)
叶绿素(chlorophyll)中主要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两种。
它们不溶于水,但能溶于酒精、丙酮和石油醚等有机溶剂。
在颜色上,叶绿素a呈蓝绿色,而叶绿素b呈黄绿色。
叶绿素的化学组成如下:
叶绿素aC55H72O5N4Mg
叶绿素bC55H70O6N4Mg
叶绿素是叶绿酸的酯。
叶绿酸是双羧酸,其中的两个羧基分别与甲醇(CH3OH)和叶绿醇(phytol,C20H39OH)发生酯化反应,形成叶绿素。
叶绿素分子含有4个吡咯环,它们和4个甲烯基(==CH—)连接成1个大环,叫做卟啉环。
镁原子居于卟啉环的中央。
另外有1个含羰基和羧基的副环(同素环V),羧基以酯键和甲醇结合。
叶绿醇则以酯键与在第IV吡咯环侧链上的丙酸相结合。
图3-2是叶绿素a的结构式。
现在已可人工合成叶绿素分子。
叶绿素分子是一个庞大的共轭系统,吸收光形成激发状态后,由于配对键结构的共振,其中1个双键的还原,或双键结构丢失1个电子等,都会改变它的能量水平。
以氢的同位素氘或氚试验证明,叶绿素不参与氢传递,似乎只以电子传递(即电子得失引起的氧化还原)及共振传递(直接传递能量)的方式,参与光反应。
在第IV环上存在的叶绿醇链是高分子量的碳氢化合物,是叶绿素分子的亲脂部分,使叶绿素分子具有亲脂性。
这条长链的亲脂“尾巴”,对叶绿素分子在类囊体片层上的固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叶绿素分子的“头部”是金属卟啉环,镁原子带正电荷,而氮原子则偏向于带负电荷,呈极性,因而具有亲水性,可以和蛋白质结合。
叶绿素分子的头部和尾部分别具有亲水性和亲脂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类囊体片层中与其他分子之间的排列关系。
绝大部分叶绿素a分子和全部叶绿素b分子具有收集和传递光能的作用。
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分子有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的作用。
图3-2叶绿素a的结构式
(二)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
叶绿体中的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有两种,即胡萝卜素(carotene)和叶黄素(xanthophyll)(或胡萝卜醇carotenol)。
类胡萝卜素不溶于水,但能溶于有机溶剂。
在颜色上,胡萝卜素呈橙黄色,而叶黄素呈黄色。
类胡萝卜素也有收集和传递光能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防护叶绿素免受多余光照伤害的功能。
胡萝卜素是不饱和的碳氢化合物,分子式是C40H56,它有3种同分异构物:
α-、β-及γ-胡萝卜素。
叶子中常见的是β-胡萝卜素,它的两头分别具有一个对称排列的紫罗兰酮环,中间以共轭双键相连接。
叶黄素是由胡萝卜素衍生的醇类,分子式是C40H56O2。
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的结构式见图3-3。
图3-3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的结构式
三、光合色素的光学特性(Opticscharacteristicofphotosyntheticpigments)
由于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其光合色素对光能的吸收和利用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着重研究各种光合色素(特别是叶绿素)的光学性质。
(一)辐射能量
光波是一种电磁波。
各种电磁波的波长不同,对光合作用有效的可见光的波长是在400~700nm之间。
光同时又是运动着的粒子流,这些粒子称为光子(photon),光子所带有的能量称为光量子(亦称量子,quantum)。
光子携带的能量和光的波长的关系如下:
E=Lhv=Lhc/λ
式中E是每mol光子(或爱因斯坦,Einstein)的能量,L是阿伏加德罗(Avogadro)常数(6.02×1023mol-1),h为普朗克(Planck)常量(6.626×10-34J•s),v是辐射频率(s-1),c是光速(2.9979×108ms-1),λ是波长(nm)。
上式表明,光子的能量与波长成反比。
不同波长的光,每个爱因斯坦所持的能量是不同的(表3-1)。
表3-1不同波长的光子所持的能量
光
波长(nm)
kJ/Einstein
紫外
紫
蓝
绿
黄
橙
红
<400
400~425
425~490
490~560
560~580
580~640
640~740
297
289
259
222
209
197
172
(二)吸收光谱(absorptionspectrum)
太阳光不是单一的光,到达地表的光波长大约从300nm的紫外光到2600nm的红外光,其中只有波长大约在390~770nm之间的光是可见光。
当光束通过三棱镜后,可把白光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7色连续光谱,这就是太阳光的连续光谱(图3-4)。
图3-4太阳光的光谱
叶绿素吸收光的能力极强。
如果把叶绿素溶液放在光源和分光镜的中间,就可以看到光谱中有些波长的光被吸收了,因此,在光谱上出现黑线或暗带,这种光谱称为吸收光谱(absorptionspectrum)。
叶绿素吸收光谱的最强吸收区有两个:
一个在波长为640~660nm的红光部分,另一个在波长为430~450部分(图3-5)。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的吸收光谱与叶绿素不同,它们的最大吸收带在蓝紫光部分,不吸收红光等长波的光(图3-6)。
图3-6α-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的吸收光谱
(三)荧光现象和磷光现象(fluorescenceandphosphorescence)
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而在反射光下呈红色(叶绿素a为血红光,叶绿素b为棕红光),这种现象称为荧光现象。
当叶绿素分子吸收量子后,就由最稳定的、最低能量的基态(groundstate)(常态)上升到一个不稳定的、高能状态的激发态(excitedstate)。
由于激发态极不稳定,迅速向较低能状态转变,能量有的以热形式消耗,有的以光形式消耗。
从第一单线态(firstsingletstate)回到基态所发射的光就称为荧光(fluorescence)(图3-7)。
荧光的寿命很短,10-8-10-9s。
叶绿素分子吸收的光能有一部分消耗于分子内部振动上,辐射出的能量就小,根据波长与光子能量成反比的规律,反射光的波长比入射光的波长要长一些,所以叶绿素溶液在入射光下呈绿色,而在反射光下呈红色。
叶绿素在溶液中的荧光很强,但在叶片和叶绿体中却很微弱,难以观察出来,这可能是被叶绿素吸收的光能,已经用于光合作用的光化学反应或转换成其他形式,而不再重新辐射出来的缘故。
图3-7色素分子吸收光后能量转变
色素分子吸收蓝光(430nm)或红光(670nm)后,分别激发为第二单线态(E2)
或第一单线态(E1),E1转变为第一三线态,它们进一步回到基态(E0)时则分别
产生荧光或磷光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也有荧光现象。
叶绿素除了在光照时能辐射出荧光外,当去掉光源后,还能继续辐射出极微弱的红光(用精密仪器测知),它是第一三线态(firsttripletstate)回到基态时所产生的光,这种光称为磷光(phosphorescence)。
磷光的寿命较长(10-2s).
四、叶绿素的形成
(一)叶绿素的生物合成(Biosynthesisofchlorophyll)
如图3-8所示,绿色植物的叶绿素生物合成是从谷氨酸或α-酮戊二酸开始,可能经过γ,δ-二氧戊酸(γ,δ-dioxovalericacid)或其他物质形成δ-氨基酮戊酸(δ-aminolevulinicacid,ALA)。
这是叶绿素生物合成的最初阶段。
2分子ALA合成含吡咯环的胆色素原(porphobilinogen)。
4个胆色素原分子聚合成尿卟啉原Ⅲ(uroporphyrinogenⅢ),这个化合物具有卟啉核的4个吡咯结构。
尿卟啉原Ⅲ脱羧形成粪卟啉原Ⅲ(coproporphyrinogenⅢ),以上的反应是在厌氧条件下进行的。
图3-8叶绿素a的生物合成途径
在有氧条件下,粪卟啉原Ⅲ脱羧和脱氢生成原卟啉IX(protoporphyrinIX),原卟啉IX是形成叶绿素和亚铁血红素的分水岭。
如果与铁结合,就生成亚铁血红素(ferroheme);如果导入镁原子,则形成Mg-原卟啉(Mg-protoporphyrin)。
由此可见,有机体中两大重要色素最初是同出一源的,以后在进化过程中,动植物分道扬镳,就使这两种色素的结构和功能都不一样了。
Mg-原卟啉接受来自S-腺苷甲硫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的甲基,形成第五个环即环戊酮环,生成原脱植基叶绿素a(protochlorophyllidea)。
原脱植基叶绿素a与蛋白质结合,吸收光能,被还原成脱植基叶绿素a(chlorophyllidea)(这是叶绿素生物合成中最关键的需光过程)。
最后,植醇(phytol,亦称叶绿醇)与脱植基叶绿素a的第四个环的丙酸酯化,形成叶绿素a。
叶绿素b是由叶绿素a演变过来的。
(二)植物的叶色
高等植物叶子所含各种色素的数量与植物种类、叶片老嫩、生育期及季节有关。
一般来说,正常叶子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分子比例约为3:
1,叶绿素a和叶绿素b也约为3:
1,叶黄素和胡萝卜素约为2:
1。
由于绿色的叶绿素比黄色的类胡萝卜素多,占优势,所以正常的叶子总是呈现绿色。
秋天、条件不正常或叶片衰老时,叶绿素较易被破坏或降解,数量减少,而类胡萝卜素比较稳定,所以叶片呈现黄色。
至于红叶,因秋天降温,体内积累了较多糖分以适应寒冷,体内可溶性糖多了,就形成较多的花色素苷(红色),叶子就呈红色。
枫树叶子秋季变红,绿肥紫云英在冬春寒潮来临后叶茎变红,都是这个道理。
花色素苷吸收的光不传递到叶绿素,不能用于光合作用。
许多环境条件影响叶绿素的生物合成,从而也影响叶色的深浅。
光是影响叶绿素形成的主要因素。
叶绿素的生物合成过程,绝大部分都有酶的参与。
温度影响酶的活动,也就影响叶绿素的合成。
矿质元素对叶绿素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
重点:
重点讲授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叶绿体的结构和成分;光合色素的化学特性;叶绿素的形成过程。
难点:
光合色素的化学特性;叶绿素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要求阐明对教学基本内容的展开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讨论、作业布置):
教学方法与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讲授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叶绿体的结构和成分;光合色素的化学特性;叶绿素的形成过程。
作业和讨论:
1.光合作用中ATP是如何形成的?
2.光合作用的碳同化途径有那些?
3.光呼吸的途径是如何进行的?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
1.沈允钢,施教耐,许大全。
动态光合作用。
科学出版社,北京,1998
2.叶济宇。
叶绿体的电子传递。
见:
余叔文,汤章城主编,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第二版,
科学出版社,北京,1998,198-211
3.王国强。
叶绿体的光合磷酸化。
见:
余叔文,汤章城主编,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第二版,
科学出版社,北京,1998,212-222
4.李明启。
光呼吸。
见:
余叔文,汤章城主编,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北
京,1998,248-26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植物 生理学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