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机理及路径分析.docx
- 文档编号:8208298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18.88KB
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机理及路径分析.docx
《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机理及路径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机理及路径分析.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机理及路径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机理及路径分析
内容摘要:
本文对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机理和实现路径进行了逻辑分析。
开放式创新是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微观机制。
生产性服务业的开放式创新建立在与客户共同创新基础上,开放式创新网络是重要实现载体。
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分工及其产生的“自增强”是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内生动力机制。
概念创新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根本创新路径,信息网络技术的创新应用支撑了生产性服务业的交互界面创新、交付和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机制路径
创新是驱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与关联产业协同创新和互动创新是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显著特征。
作为知识要素的重要载体,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对其他产业创新会产生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掌握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内在机理
(一)开放式创新是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微观机制
建立在与客户共同创新基础上的开放式创新是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基本特征。
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知识服务,作为知识生产要素,参加到客户的创新过程中。
客户企业创新需求的复杂性决定了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模式的市场导向性。
与客户的高度互动是生产性服务企业创新的基本要求。
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对不同界面尤其服务提供商和客户之间的互动,具有更高的要求。
与客户的互动机制是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重要外部机制。
生产性服务企业与客户的互动创新,实质是知识的创造与扩散。
双方都增长了知识,扩展了知识基础,提高了创新能力。
客户向生产性服务企业提出解决问题的需求。
客户关于该问题的显性和隐性知识,成为服务企业创新的知识基础;服务企业以提供解决方案为导向,结合客户转移的知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进行知识整合和创新,形成编码化知识和定制化解决方案;服务企业以服务提供的方式将创新知识转移给客户,完成知识扩散。
在生产性服务企业与客户交互作用过程中,各种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不断被整合、定义、交换和重新结构化,新知识得以创造。
服务创新实质是知识创新。
与客户的交互作用是服务创新的基础。
在与客户的高度互动和双向学习中,服务企业获得新的知识积累和经验,丰富了创新知识库,提高了服务能力,为争取新的商业机会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来自客户的知识转移和创新需求成为生产性服务企业创新的重要投入要素,与客户进行信息、知识交流的能力和强市场导向是新服务成功的关键。
在与客户互动创新基础上,生产性服务企业更加需要建立开放式的创新网络。
不仅在内部实现各功能的平行作业和整合;而且与高校院所、公共组织、上下游企业、互补性合作伙伴、同行业竞争者等外部创新参与主体进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赢。
不仅在内部控制下实现特定创新,而且在开放式创新网络中实现基于非正式过程的创新。
以生产性服务企业为主导,广泛整合和重新配置内外部创新资源,进行持续高效的创新。
在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组成的创新系统中,生产性服务企业将“外部创新”与“内部创新”有机结合在一起,扩大了创新来源。
在互动创新中,提高知识吸收和传播能力。
同时,将创新资源与市场机会相结合,在新的市场实现创新,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开放式创新网络减少了各创新主体之间知识互动的制约因素,促成更多的互动机会、更快的信息沟通速度、更灵活的资源共享,提高了创新系统的效率。
(二)分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升级
随着服务经济的发展,内部分工和内部关联互动成为推动服务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曾世宏(2011)提出了服务业结构变迁驱动力的“自增强”机制假说,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驱动服务业发展的理论模型,得出生产性服务业的扩张与服务业“自增强”实现具有良性累积因果循环作用、服务业“自增强”机制驱动服务业内部结构变迁的重要结论。
生产性服务业不仅与其他服务部门实现“自增强”促进服务业体系结构升级,而且生产性服务业内部也具有“自增强”机制。
内部的“自增强”机制成为内生动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升级。
基于服务外部化的分工深化,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随着服务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迂回化生产链条越来越长,生产和交易的组织形式日益复杂。
从而,对组织协调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生产性服务的内容和功能不断增加,成为生产过程的中枢系统和支持系统。
这促使企业将内部服务功能外包给专业化服务企业,或者把内部服务部门剥离成独立的市场主体,生产性服务行业和企业的数目增多。
市场需求规模扩大促进服务业分工深化细化,服务专业化分工又进一步扩展了服务业的市场需求。
日益专业化的服务生产和提供,需要越来越高端的专业知识,服务业之间的中间需求不断扩张。
服务中间需求和供给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来自服务业的中间需求在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结构中占据主导,成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力量。
服务价值链不断分工和断裂,价值链上下游环节垂直分解为市场化独立发展的服务企业,生产性服务业细化为更加专业化的部门。
微观层面上,服务企业进行市场细分,开发新的市场空间,满足更加专业的市场需求。
通过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以获取竞争优势。
这形成大量中间服务产品,促进服务企业新建和衍生发展,服务企业之间的服务交易种类和数量都不断增加。
生产性服务业在分工基础上实现内涵式发展。
价值链分工深化与细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创新以分工形式推进。
市场环境和市场需求的改善,支持分工效益和效率不断提升,组织创新得以实现。
产业组织创新促进服务环节从价值链中分化出来,服务价值链分工进一步深化细化。
分工又提升了创新效率,生产性服务业得以发展升级。
在服务价值链分解分化基础上,不同服务价值链环节交叉、重组,产生创新型的生产性服务产品、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服务业融合得以实现。
在此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以更加高效的组织方式和运营管理模式,配置更广泛的资源,取得更好的创新效果。
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路径分析
(一)服务创新的一般路径
服务创新主要遵循技术轨道、制度轨道、服务专业轨道、管理轨道、社会轨道。
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主导的技术创新,成为驱动服务创新的重要动力。
DenHertog(2000)认为服务创新应围绕新服务概念、新顾客界面、新服务交付、技术选择等四个维度开展,提出服务创新的四维度模型。
DenHertog(2010)提出新服务概念、新顾客交互作用、新业务伙伴、新收益模型、员工/组织/文化上的新交付系统和技术上的新交付系统等服务创新的六个维度共同致力于新服务体验与解决方案的实现。
刘飞和简兆权(2014)在此模型基础上,认为在服务主导逻辑下的全球网络环境中,服务创新是服务企业及其构建的服务生态系统为客户提供的、能够创造客户价值的新服务体验或新服务解决方案。
并构建了由新服务概念、新顾客交互作用、新服务价值网络(服务生态系统)、新收益分配模型、组织层面的新服务交付系统和技术层面的新服务交付系统六个维度组成的服务创新模型(刘飞等,2014)。
这六个维度系统涵盖了服务创新的不同方面,定义了网络环境下基于服务主导逻辑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新方法。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路径
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秉承以上路径。
概念创新作为根本性创新,统领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创新方向,规定了创新路径的基本框架。
信息网络技术创新应用支撑了生产性服务业的交互界面创新、交付和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创新,是服务产业发展理念的更新和升级,与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需求相辅相成。
为适应市场创新需求,生产性服务企业率先实现相关专业领域的概念创新。
服务理念的革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企业市场范围和规模的扩大,拓展了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服务效率。
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创新有全新的服务理念创新,扩大服务内涵,提供新的服务功能,产生新的服务业务;也有改善性的服务理念创新,促进基本服务向增值服务延伸,提高服务能力和范围,形成新的增长点;还有组合性的新服务概念,对已有的服务元素进行整合和重新配置,形成新的服务解决方案(周振华,2013)。
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创新,是促进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由外生化向内生化转变的过程。
这一过程将信息网络技术完全融入产业的知识和技术基础。
信息技术的内生化应用,创新了客户和服务提供商之间的交互界面,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务流程再造和生产性服务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优化。
生产性服务提供方式实现根本性创新,丰富了中间服务提供的手段和途径,提高了产业关联效率。
信息化的技术创新,不但促进全新服务理念的产生,而且成为生产性服务业交互界面创新、交付和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
信息化的生产性服务提供商和客户之间的交互界面创新,增强了生产性服务企业的服务提交能力,提高了互动创新效率。
服务以可编码信息的形式通过信息网络技术通道传递,不但促进动态变化的需求信息、服务产品信息实时在生产服务提供商和客户之间流动,而且促进服务开发生产各环节实现充分信息共享。
信息网络技术的深度应用推动服务交付系统变革,生产性服务业进而实现组织创新。
信息技术应用使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形成了共同的技术与市场基础。
在此基础上,建设高效协同创新并共创价值的数字服务生态系统,形成服务价值网络,创新了生产性服务交付系统。
同时,产业模块化发展趋势为生产性服务业组织创新提供了新的模式。
生产性服务企业将传统服务价值链进行解构,根据服务价值创造关键环节和层次,设计价值创造模块和界面规则,将服务能力和要素资源重新组合,形成半独立、半自律的价值创造子系统。
从而,应对客户动态变化的需求,将价值模块按照界面规则重组形成新的服务价值链,提高了服务效率。
应用信息网络技术,通过服务模块化,金融业、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前后台业务分离和后台功能集中化、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提高了服务价值链的可分性。
在模块分工条件下,模块内部的技术创新和模块界面创新相结合,形成各种创新组合。
生产性服务业内部模块和外部模块的链接与耦合形成了服务价值链进而形成价值网络(王成亮等,2011)。
服务价值链形成价值网络的过程,促进新的创造性链接产生和服务创新实现。
服务价值网络的节点专注于某一个或几个服务模块,生产性服务企业承载特定的服务模块。
在价值网络中,生产性服务企业之间形成合作和共生关系,合作创新和创造价值。
促进价值网络效益与外部经济性的发挥、学习与创新机制的形成,进一步推动生产性服务企业创新效率提升。
在信息网络技术深度应用支撑下,平台模式成为生产性服务业重要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推动高端生产性服务融合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服务,建设多层次、多维度的平台服务体系。
在金融服务、信息服务、贸易等高端领域,打造具有高辐射效应和高带动效应的生产性服务平台。
以生产性服务平台为主导,促进服务业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以及服务业之间的产业融合。
生产性服务企业采用网络化、平台化服务模式,高效配置服务能力和服务需求,提高服务辐射范围。
在平台化、网络化的生产性服务实现过程中,促进平台基本核心服务创新和参与企业互补增值服务创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从而实现服务设计创新、服务流程创新等协同创新,创造新的服务价值。
平台企业主导的生产性服务生态系统不断升级,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群获取竞争优势。
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通用型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平台解决方案。
通过平台的总集成建设多元化、一体化的生产性服务系统,推动生产性服务外包发展和价值链分解分化,培育生产性服务新业态。
参考文献:
1.曾世宏.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中国服务业结构变迁―“自增强”假说及其检验[D].南京大学,2011
2.刘飞,简兆权.网络环境下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服务创新:
一个理论模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
(2)
3.周振华.服务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大变局之趋势[M].上海:
格致出版社,2013
4.王成亮等.生产性服务组织模式与价值网络运行机制[J].中国流通经济,2011(9)
5.曹勇,贺晓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开放式创新的推进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产性 服务业 创新 机理 路径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