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居住空间策略解析.docx
- 文档编号:8206358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49.21KB
绿色居住空间策略解析.docx
《绿色居住空间策略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色居住空间策略解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绿色居住空间策略解析
年级:
2010级本
学号:
3010206072
姓名:
郭文昭
专业:
建筑学
指导老师:
戴路
二零一四年十月
摘要
炎热!
潮湿!
多雨是云南湿热地区的主要气候特征"本文从技术角度对云南的傣族民居进行了研究"
傣族民居适应湿热气候体现在防太阳辐射,屋顶和外墙本身的隔热,通风散热,防雨,防潮等方面"本文研究了防太阳辐射!
通风散热及隔热三方面"
在通风散热方面,本文以傣族民居为实例进行通风分析"分析了傣族民居中,利于通风的各种构造做法"
在分析云南湿热气候特点的基础上,借鉴传统傣族民居的优秀经验,提出了建筑设计的适宜技术指导原则"主要包括,自然通风降温,蒸发冷却和遮阳"期望对云南湿热地区的建筑设计实践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湿热气候地区;闽南民居;适宜技术
Abstract
Theregionalcultureisaresultofbothnatureandhuman.Inthemeantime,regionalismisoneoftheoriginalpropertiesofarchitecture.Architectureneedtoadapttoacertainnaturalenvironmentanddemandofhumanfromtheverybeginningpeoplebegintobuildarchitecture.
Withthedevelopmentofsociety,regionalarchitectureinherits,developsandinnovates.Therearealsomanyproblemsariseinthedevelopingprocessofregionalarchitecture,suchastheselectionbetweenregionalmaterialsandnewmaterials,thecontradictionbetweenregionaltechnologyandquickdevelopment,thecollisionbetweenexoticcultureandregionalculture.Asaresult,manyarchitectsbegintofocusontheadaptationbetweenarchitecturesandtheregionalculturetoapproachamoreregionalarchitectureintheirprocessofdesign.Aregionalarchitectureshouldcorrespondstothetraditions,believesandculturalbackgrounds,soastofinishadesignthatreallyfordemand;regionalarchitecturesshouldcoordinatetothenature,takefullconsideroftheregionalclimate,baseandthesurroundings,inordertomakethearchitecturetrulyfitthesite;regionalarchitecturesneedtopayattentiontotheexpressofregionalmaterialsandtechnologiesunderthebackgroundofquicklydevelopingglobalization.Thatis,neithertakingexotictechnologyandmaterialunquestioning,norusingthematerialandtechnologyofnativetraditionaldwellingssimply,itshouldunderfullconsiderationofthedemandofarchitectureitself.
Inthispaper,wefoundsomeprincipalsofregionalarchitectureviathestudyofregionalarchitecturesofdifferentstylesindifferentareas:
flexibility,appropriateness,innovationandcompatibility.Thatisthewayinwhicharchitectscancreaterealregionalarchitecturesintheprocessofglobalization.
Keywords:
Regionalculture;Modernarchitecture;Combination;Principal
绿色居住空间策略解析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目录III
第1章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观1
1.1中国传统的生态观1
1.2基于地域性特征的绿色建筑意义1
第2章绿色居住空间的分类3
2.1自然为主导1
2.2技术为主导1
2.3城市为主导1
第3章建筑外部的气候设计策略8
6.1.1聚落选址
6.1.2群体布局
6.1.3水体降温
6.1.4植被降温
4.1建筑的防热辐射8
4.2建筑的隔热9
4.3建筑的通风散热10
3.2自然采光......................................................50
3.1自然通风......................................................19
3.1.1自然通风的作用............................................19
3.1.2自然通风的设计原理........................................20
3.1.3夏热冬冷地区自然通风的设计................................25
3.1.5自然通风小结..............................................50
3.2自然采光......................................................50
3.2.1自然采光的作用............................................50
3.2.2自然光光源的组成..........................................51
3.2.3夏热冬冷地区自然采光的设计................................52
3.2.4案例分析..................................................63
3.2.5自然采光小结..............................................69
3.3建筑遮阳......................................................69
3.3.1建筑遮阳的作用............................................69
3.3.2建筑遮阳的方式............................................71
3.3.3夏热冬冷地区建筑遮阳的设计................................82
3.3.4案例分析..................................................90
3.3.5建筑遮阳小结..............................................94
3.4其他策略......................................................94
3.4.1建筑隔热..................................................94
3.4.2生态绿化..................................................97
3.4.3被动式雨水利用...........................................101
第4章居住建筑能耗系统及技术8
第5章居住建筑内部的气候设计策略8
5.2.1遮阳
5.2.2蓄冷
5.2.3通风
6.1湿热地区传统聚落规划层面气候设计策略总结
第5章居住建筑内部的气候设计策略8
11
结论12
参考文献14
第1章地域建筑
1.1地域文化与传统建筑
建筑源自于对绿色建筑与地域建筑设计理念的综合思考,两种设计理念均突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相比较而言,绿色建筑更注重利用绿色技术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传统民居建筑则更加注重自然与文化的因素,而这些都是当代建筑设计应该考虑的因素。
文章从两者的思想发展及关系出发,分析地域性绿色建筑的影响因素,
既需要考虑地域的自然因素、人文因素,也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更需要社会的大力宣传与推广和人们在思想和
行动上的认同。
建筑随着逐渐的发展,从单一的功能载体逐渐转变为物质功能与精神载体相结合的艺术品,而地域性性一直作为建筑原始属性之一。
地域文化主要包括自然文化和人文文化,主要体现为地域性的环境特征、文化特征、经济特征、政治特征。
建筑不是孤立的单体,它是产生于环境中被环境作用,又同时对环境造成影响。
自然环境是建筑赖以存在的物质前提,人类在早期的聚落选址就意识到“取自然之利,避自然之害”,从而达到展现环境特色,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目的。
随着人类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这种对地域环境的利用改造从最初的无意识的行为,逐步转化成自觉、积极的利用而延续至今。
人类的建筑活动是建筑存在的动力,建筑就是为人而创造的,所以它应该满足人的需求,除了基本的物质需求外,还应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
一个地域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等因素都对建筑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建筑的独特之处往往和地方因素紧密相关。
建筑师在设计时应该客观、真实、积极地与自然呼应并传承文化,体现当地风貌,使现代建筑与本国国情,地域地形和气候条件,民族文化等方面相结合,从而做出积极的有创造性的地域性探索和实践。
第二章生态建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概况
2.1生态建筑理论的发展概述
生物建筑将会是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最有前途、最有价值的一种建筑形式。
生态建筑就是将生态学的内容、理论和方法论引入到现代的建筑设计当中去,以人类、自然、建筑和社会的和谐、健康、协调发展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有节制、有限度、有序的循环利用这些自然资源环境,从而实现人类自身、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有序、平衡、健康的发展,最终营造出一种适合人类社会繁衍生息并健康长久的发展的生态可持续性的生存环境。
中国传统的朴素生态观
中国民居在中国传统建筑哲理思想的影响下,崇尚自然,结合不同气候!
不同民族风俗习惯,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塑造了极为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形式"虽然各地有不同的民居形式和特色,从北方的合院!
窑洞到南方的吊脚楼!
傣族竹楼,从游牧民族的蒙古包到藏羌族的碉楼,虽然风格各异,却处处体现着天人合一和以人为中心的思想"
中国古人提倡“天人合一”,并作为传统哲学思想中极为的一部分。
以风水的形式存在于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一种统一局面。
主要体现在上对地质地貌、气候环境、日照朝向和风向等气象条件一系列自然地理要素的尊重并求得和谐共处。
《老子》中就有“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与世间万事万物之间的和谐共生。
同时,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则分别注重于人伦道德和天道纲常,这则是一种追寻反朴归真、积极融于生态自然的理论思想、人类同宇宙万物相和谐共生发展的一种方式,实际上反映的是把生态自然环境做为价值中心的一种道德观和价值观。
老子的“天人合一”理论、道家学派的“道法自然”体系、儒家学派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等思想理论文化体系,实质上体现的就是古代的一种生态哲学理论观念
中华文明深厚雄浑的五千年历史文化沉淀,同时可以深刻反映在造就了精美绝伦而又独具匠心的建筑文化艺术。
朴素的生态思维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一种和谐与统一关系一直贯穿在许多古老传统的建筑处理技巧和手法之中,同时这也是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关系的一种绝好体现。
同时以建筑为主要对象的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达到物质、能量的平衡;从整体规划布局、建筑营造方式和环境场景层面上作出整体考虑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措施方法,以创造出宜居的人居环境。
因此,“天人合一”古代朴素的生态观强调人类、建筑与环境的有机循环与结合的整体系统。
本文讲以闽南民居为例,研究传统居住空间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并期望闽南湿热地区的建筑设计实践起到积极的作用"
对云南湿热气候区傣族民居的适宜技术进行定量的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对该
地区民居传统技术的研究和传统技术适宜性的改造"希望能够总结出一些在该地
区能够广泛应用的适宜技术,在乡村民居更新和城镇建筑设计中都有借鉴作用,
为提高当地人民的工作生活水平;减少建筑的建造和后期运行对当地自然环境的
负面影响,做出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地域性绿色建筑源自于对绿色建筑与地域建筑设计理念的综合思考,两种设计理念
湿热为主要气候特征的地区的民居策略
湿热气候地区传统地域建筑应变气候的对策:
组织顺畅的自然通风;加强建筑防水排水;进行建筑防潮去湿处理;采用建筑遮阳等。
福建泉州官式大屠是典型的"多天井民居",综合采用了室内空间、小尺度露天空间(院落和天井)和半开敞的"灰空间",按照一定的秩序组构出丰富
的空间层次。
狭长的庭院空间处于屋盖相互遮蔽的建
筑阴影区内,有利于减少夏季太阳辐射和加强空气对
流,内向的空间格局可以维持较稳定的庭院微气候环
境;轻质通透的围护结构使室内热空气容易排出。
见
我国干栏式民居选址于地势高、向阳地段,或择
水而居,有利于夏季建筑通凤散热。
建筑平茵通透、
开敞,采用较质递透的竹、木等固护结构,使夏季自
然通风11阪畅。
底层架空减少了地表潮湿的影响.加强
通凤散热,便于排洪防j芳,也避免破坏土壤自然生境。
采用出挑深远的大坡屋顶利于排水、遮阳,也能使窒
内热空气上升排出。
我国典型干栏式建筑主要有云南
傣族竹楼、广西壮族干栏、贵州苗族干栏、黔湘中圭交
界的伺族干栏、海南黎族的"船屋"干栏民居等类型。
基于地域性特征的绿色建筑建设意义
就人类的发展历程来看,可以清楚地看到,建筑及建筑艺
术等均是人类不断的和大自然相抗争而得来的,处处都显示
着人类因为对一些不利环境改变而留下的痕迹。
但是因为工
业化的高速发展,为大自然造成了持续化、高强度、大规模的
冲击,大自然生态功能结构遭到了严重割裂、破坏,而这种破
坏引起的“全球变暖”等问题日益严峻,面对这一背景,注重生
态设计、低能损耗、可持续发展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了人
们新的追求,而这也是我们所常说的绿色建筑的起源[1]。
而对
于绿色建筑来说,其主要内涵包括建筑的选址、设计、建设、运
行及废弃等整个过程,而通过加强建筑地域性特征分析,在保
护生态平衡这一基础下,合理利用自然赋予的一些资源,建设
健康、安全、舒适的建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无疑具有
1.2传统与现代地域建筑
从建筑最初形成到逐渐发展,每一个阶段的建筑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性。
传统建筑表现出很强烈的地域性,一方面是由于每个地区特定的环境特征,以及特定环境下形成的人文特征,这些都是区别与别的地方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生活较为封闭,没有更广范围的文化交流,一个地域的文化更加纯粹更加表现自我的特点。
比如:
黄土高坡上的窑洞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地形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就为了不再受野兽袭击,窑洞给了人们很好的安全的保障,同时窑洞也符合人民对冬暖夏凉的需求。
现代建筑在技术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为了适应不同的区域以及人的精神需求,仍需要建造有地域特点的建筑。
相比从前,地区间文化的交流更加丰富,不同国家和地区间有很多建筑经验交流的机会,这不是让我们简单移植解决方案,而是应当激发更多创造的可能。
在全球化的今天,地域文化在吸收其他文化精髓的同时,更应该保持自身的特点与优势。
建筑是地域文化的产物,因此,建筑形式应与地域文化相联系,成为地域文化的诠释。
传统地域建筑是我们创造现代地域建筑地域的源泉。
但是传统地域建筑在有很多宝贵经验的同时,其自身的一些缺点和不足使其很难良好的发展。
传统地域建筑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其具有很强烈的阶段性、时代性。
当然,现在建筑虽然在一个较为开放的系统,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但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问题。
如全球化对地域性的冲击,快速创造带来的不可忽视环境的问题,等等。
因此,在学习借鉴传统建筑的同时,现代建筑也应当发挥其优势,运用地域性的文化创造与当地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技术经济条件等相适应的特色建筑,以创造更好地地域性建筑。
第2章制约传统民居传承和发展的因素
地域文化并不是天然生成的,而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一个历史性发展的结晶。
我们要以历史的眼光来对待地域建筑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地域建筑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受到了如材料、结构、技术等等的制约,我们应该克服这些问题,而不是完全抛弃地域文化,去创造一些缺乏地域性的国际式建筑。
.2地域建筑创作与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建筑赖以存在的物质前提,任何一个建筑都必然要处在特定的环境之中,并和环境相互作用。
环境、气候等自然因素,会决定建筑的形式,同时建筑也会作用于自然。
建筑应在特定的地域中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与自然相融合。
3.2.1气候与形式
建筑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态意识的不断提高。
现代建筑学将建筑与气候的关系归纳为两个方面:
“用”与“防”的结合,建筑的产生是从“防”不利气候开始的,对气候的“用”体现了建筑的进化[2]。
生态建筑学一方面把人类聚居场所视为整个大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因而要求建筑物应当符合大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共生的规律;另一方面,其把自然生态视为一个具体建筑结构和对人类产生影响力的有机系统。
建造于不同气候风土下的传统民居表现出高超的设计智慧,特别是其对特定气候环境的适应性。
相同气候带内的建筑却有着基本的相似性在多雨地区,几乎世界上所有处于这种气候带内的建筑都具有坡屋顶形式。
3.2.2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气候等是构成地域条件的重要因素,也是形成地域建筑的根源,地域文化的特色所在。
在特定的地形地貌下,建筑需要与建筑地形很好地结合。
建筑的空间和形态需要与自然地理的风景特质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3.3建筑材料的地域性表达
建筑材料及建造方式是体现地域文化的重要方面。
一般来说,采用地方性材料与技术可以节省材料的运输成本和维护成本,同时可以体现地域建筑是一个地区地域发展自然形成的。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传统地域建筑材料与构造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要。
而此时,工业社会生产的新型建筑材料在性能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快速生产、成本低。
因此,改良发展传统的地方性材料、运用新的建筑材料回应传统空间都势在必行。
3.4建筑技术与地域性表达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技术在地域建筑的创造中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需要通过不断地创新,用更合理的结构更低的耗材更少的垃圾排放来回报自然。
对待建筑技术,既不对高技术盲目地模仿,又不对低技术彻底地摒弃,采用适合的技术发展地域建筑、继续结合现代建筑。
适宜技术将当代的先进性技术有选择地与地方智慧结合起来,根据地区的实际需求和现实条件,寻求一条适宜、有效的技术路线。
同时,适宜技术也应当改进和完善现有技术,充分发掘传统技术的潜力,以实现建筑技术的本质。
第4章世界各地的地域性建筑
世界各地都有着各自的自然环境,有着不同的人文背景,因此往往各个地域的建筑都有自己的特点以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不过,由于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相同或者宗教信仰相同,他们还是在不同中又有共同的地方。
第5章地域建筑的设计原则
不同的人文环境,孕育了不同的文化特性和技术个性,影响着当地建筑的形式、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建筑形式、空间形态。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虽然形式各有不同,但是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所需。
因此,虽然在不同的地域中产生,但是动人的地域性建筑都会满足一下几个特点:
5.1真实性
5.1.1环境的真实性
一个地域的建筑应该充分表达其真实性,即建筑应该真实符合它所存在的地域,主要表现为材料的真实性、造型的真实性、功能的真实性。
应该结合当地建筑的材料、气候、历史,创造真正符合当地的建筑,而不是为了建设而建设,创造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批量化建筑。
5.1.2场所的真实性
建筑师需要将建筑放在人类活动的角度看待、理解和阐释,充分体会建筑所在场所的文化白波,从民众的基本生活与精神层次的需求出发,创造符合一个地域建筑需求的建筑及场所。
建筑需要充分表达地域居民的的意愿、想法、诉求,符合当地文化背景。
因此,建筑师有责任利用其特有的职业技能和知识理性,为民众争取利益,实现建筑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平衡,而不是为了政府的形象建设一处“白宫”,或是为了开发商的利益建设脱离文脉的西方建筑。
5.2适度性
地域性的建筑绝对不是一味的模仿、照搬古代建筑,也不是过度的浮夸,用大量的资金打造地域建筑。
而是地域建筑创作的适度性原则将建筑创作视为处于特定时空场域中的创造性活动,建筑师通过合理组织各种关联要素,使其协同作用并实现整体特性,最终目标是使人的主观价值取向与客观环境要素平衡取得一致性[8]。
国内许多地方大肆兴建仿古建筑,其实这是错误的地域建筑观念。
真正的地域建筑应该是一个符合一个地区文化、历史、自然资源等客观条件的建筑。
传统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建筑有地方特色且高效的建筑。
应该强调“适度性的审美表征”:
反标志性、重协调性;反时尚性、重恒久性。
[9]
5.3创造性
单一的继承和模仿之前的地域建筑,对于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显然是不适合的。
因而,只有不断地创新地域建筑,才可以用更合理的建筑语言来满足人们生活所需和精神所需。
吴良镛先生在谈到地域建筑创作时,提出“抽象继承,迁想妙得”的原则,认为“把传统形象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提炼抽象,再回到当前的设计创作中去”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在新的地域建筑创作中,建筑师应该突破束缚,采取象征、隐喻等手法把传统符号进行抽象,使之更具典型性,内涵意义更为深远,从而达到“契合”的最高层次。
地域建筑文脉的精髓在于变,不变则废,变则通。
长久以来,地域性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绿色 居住 空间 策略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