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养殖技术常见问题问答.docx
- 文档编号:8203763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8.34KB
淡水鱼养殖技术常见问题问答.docx
《淡水鱼养殖技术常见问题问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淡水鱼养殖技术常见问题问答.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淡水鱼养殖技术常见问题问答
淡水鱼养殖技术常见问题问答
这是一个初级的有关淡水鱼类养殖的知识问答,适用于刚刚进入公司的非专业员工的初步培训。
我们在这里讲的淡水鱼,主要是指我国养殖面积最大,养殖历史最长的四大家鱼——青草鲢鳙,以及鲤鱼、鲫鱼、鳊鱼、团头鲂等。
其他的特种或名贵的养殖对象不包括在内。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编者的非专业和有限的知识,再加上时间仓促,不足和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同仁们不吝赐教。
本人不揣唐突出己纰漏,实为同仁们学习之业中能起抛砖引玉之想,谢谢大家的包涵!
四大家鱼养殖模式为什么是最经典的养殖模式?
众所周知,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封建的种养殖经济引领世界,在长期的养殖历史过程中,逐渐地在不断的筛选择优淘汰中,固定下一个经济高效的立体混养模式。
具体地说,在一个养殖水体中,按各种鱼类的自然生长习性,本着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的原则,又充分地获猎利用水体,提高效益的意图。
把鲢鱼放在养殖的表层,顺其以天然藻类和浮游物为饵料的习性;而鳙鱼在鲢鱼之下,也是滤食水中的浮游藻类和有机物;草鱼生活在水体的中层,以水生植物为主要食物;而青鱼、鲤鱼、鲫鱼生活在水的底层,以螺蛳、沉底的有机碎屑、残饵、鲢鳙草鱼的粪便为饵料。
这样,各鱼种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共同维护好一个水体的稳定,成就了一个高效利用水体的共生共长的混合立体养殖模式。
养鱼要成功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首先,养鱼当然要有鱼种,很多的养殖户在这一点的选择上比较随意,他们没有任何比较和要求,从就近的但非常简易的鱼苗孵化场购进种苗,结果一些近亲繁殖的不带任何疾病抗体的种苗下塘,注定夭折和损失的结局就在所难免。
第二,饲料,饲料的好坏对水产鱼类的养殖起重要的作用,而且影响到养殖的经济效益,在鱼生长的不同阶段,其对饲料的营养要求也不一样,而且饲料的原材料是否干净卫生?
防腐剂和抗生素的含量是否超标?
都对鱼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第三,水质管理,水质管理是养殖环节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它贯穿于养殖的始末,水质管理(包括底质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养殖的成功,即使是种苗,饲料等两个条件优越,水质的管理跟不上的话,也能因水体的诸多理化指标的恶化而直接造成养殖对象的死亡,从而从根本上造成养殖的失败。
第四,病虫害防治,俗话说,养鱼不死,富得流油,让在随着环境的恶化,暴发性鱼病地不确定性暴发,时刻地威胁着养殖的成败,一旦鱼病暴发,就是神仙来也回天乏力。
因此,水产养殖历来就是防病重于治病,我们病虫害防治的根本,也就是心防为主,二防病的开始,也就是从日常的精细管理出发,重点在于对水质、底质的调控管理,能以好的饲料和过硬的鱼种,以保证养殖的成功丰收。
施肥的目的是什么?
怎样施肥?
高产、高效促进渔业生产是池塘施肥的根本目的,因鱼池施肥时培养鱼类大然饵料的重要途径,它通过补充水中的营养盐类及有机物质,增加腐屑食物群,以作为滤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以及草食性鱼类的饵料,池塘肥料的种类可分为有机肥、无机肥和生物肥(微生态制剂)三种,有机肥营养成分全面,肥效持久,一般作为基肥施用;无机肥肥效短,但作用迅速,一般作追肥施用,随着现代养殖技术的日益进步,生物肥料作为纯绿色无污染的养殖技术之一,已被提上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议事日程,它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通过发酵激活后的直接拌料,或者作为底质和水质的改良剂用于水体,即可产生持续、稳定、绿色无污染的养殖结果和对环境无任何污染的效果。
如何科学地投饵?
从营养学角度分析,不同种类的养殖品种其营养要求不同。
即使是同种鱼类,在苗种阶段和成鱼阶段需要的营养也不一样。
如草鱼鱼种阶段要求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为30%-35%;成鱼阶段则仅有25%-27%,从饲料来看,不同饲料的营养价值也各不相同,比如饼粕类饲料蛋白质含量在35%以上,玉M类却只有8%,但它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却很高。
所以,目前讲的养殖饲料,已经不是单一的某一种豆类或谷类,而是根据鱼类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的需求采用多种原料配制而成,并且添加了无机盐,维生素以及必需氨基酸等全价颗粒配合饲料,饵料量一般以放养数量及规格来确定增肉倍数,再由增肉倍数和成活率来推算每亩净产鱼量,最后以净产商品鱼重量乘以饵料系数得出全年用饵量。
再根据全年总投饵量,按月水温、鱼生长情况,作出月用饵料分配。
最后根据季节、水色、天气、鱼类活动,摄食情况分配到日。
饵料用量的分配切忌机械推算,其原则是力求早开食,尽量延长饲养时间,保证饲料充分利用。
如何进行养殖管理?
它的实质是什么?
鱼类养殖取得高产的全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改善池水理化条件和饵料条件的过程。
在这些过程中既要不断地为鱼类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又要使鱼类不断得到量多质好的饵料,养殖管理的主要技术措施是围绕这一过程展开的,养殖过程中保持养殖水质的肥、嫩、活、爽,不仅给滤食性鱼类丰富的饵料生物,而且还给鱼类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为投饵达到“匀、好、足”创造有利条件。
这样不仅使非滤过性鱼类在密养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生长,减少发病率,而且使池塘生产力不断提高,为水质保持肥嫩活爽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什么样的水是养殖用好水?
它具体的含义是什么?
养殖用好水指的是水质指标完全控制在能适应鱼类正常生长发育的数值之内,为养殖过程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环节提供保障。
它具体是指以下的指标都能显现达到我们期望的数值之内,暨:
透明度前期30cm-40cm,中期40cm-50cm,后期50cm-60cm,酸碱度(PH):
7.8-8.6之间;溶解氧(DO):
高于4.5mg/L;氨氮:
低于0.2mg/L;硫化氢(H2S):
低于0.03mg/L;亚硝酸盐低于0.05mg/L,盐(ξ)度前期20‰-25‰,中期15‰-20‰,后期5‰-10‰,重金属离子:
汞0.0007mg/L,铜0.017mg/L,铝0.05mg/L,钾0.005mg/L。
衡量水色的标准是什么?
具体含义是什么?
养殖用水的水色中茶色、茶褐色、淡绿色、翠绿色、黄绿色、浓绿色水都是优良水色,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呈现出“肥活嫩爽”的特点,具体的意思是:
肥:
浮游生物组可供鱼虾消化的种类数量多,有一定的透明度(25cm-40cm);活:
水色和透明度随光照和时间不同而有变化(早上清淡一些,下午较浓一些),藻类种群处在不断被利用和不断增长,池塘中物质循环处于良好状态,浮游动植物平衡;嫩:
藻类生长旺盛,水色呈鲜嫩亮泽的颜色,不发暗;爽:
水中悬浮物或溶解的有机物较少,水质清爽不发粘,水面无油膜,浑浊度小。
淡水池塘养殖对水源和鱼池有什么要求?
成鱼养殖是池塘养殖的最终目的,是养殖效益的具体情况体现,所以它要有良好的水质做保证。
鱼池的水源一般来自江河、水库、地下水或是冷热泉水或工厂余热水,河湖水是公认的池塘养鱼最合适的水源。
而地下水、水库水或者冷热泉水,或因为水温偏低,或因为水中缺少溶解氧,或因为缺乏养殖鱼类的饵料生物,所以养殖效果要差于地表水,利用地下水养鱼,最好先通过较长渠道流入供水池里以利增温增氧,然后再注入池塘为好。
鱼池不仅需要良好的水源,还应有充足的水量,以便需要随时往鱼池中加注新水,池塘则要求塘形规矩,深度以1.6-2.4m之间进排水方便,不会形涝,防修性能良好,底质塘基坚实,重金属盐步超标。
为什么四大家鱼的混养模式被认为是经典高效的模式?
首先,这种模式能全面合理经济地利用池塘水体及饵料生物,各种鱼类由于生活习性不同混养在一起,可使上、中、下层水体予以充分利用——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鲢鳙生活在鱼池上层,以草为食的草鱼生活在中层,善于潜伏生存的鲤鲫鱼居于池底,它们相安无忧互助互利。
其次,可发挥养殖鱼类的互利关系,草、鲂、鲤鱼是草食和杂食性鱼类,特别是草鱼十分贪食,它们食量大,排除的粪便和残饵在池塘中的量同样很多,这些有机废物通过微生物分解作用,可以为池塘培育出大量浮游生物,为混养在一起的鲢鳙提供了免费饲料。
反过来,鲢鳙大量消耗了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大大降低了池水肥度。
这又恰恰为喜欢干净的草鱼、鲂鱼改善了生活环境。
生活在池底的鲤鲫鲂更是勤劳的清扫工,它们能把掉落在池底的一切可食的东西一扫而尽,鲤能挖掘池底寻找食物,还能松动底泥,拉动池水,有助于池水上下层的混合,增加底层水溶氧,加速有机物质的分解和营养盐类的循环。
第三,它能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多品种混养,充分发挥群体生产力和饵料综合利用率的联合优势。
所以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降低养殖成本。
另外,在同一养殖水体,可以生产多种风味的商品鱼,并且可全年均衡上市,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可观。
放苗前为什么要肥水?
放苗前肥水是淡水养殖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该环节不仅关系到鱼苗的成活率,健康状况,还关系到养殖中后期鱼类抗病害的能力,更可关系到养殖经济效益的发挥,肥水就是为了培育良好的菌相和藻相,良好的菌相和藻相既能净水,又能增氧,还是鱼苗喜食的天然优质饵料。
水质菌相和藻相的好与坏,对养殖对象有着重大的影响,如果菌相和藻相稳定,则水体的溶氧和PH值通常是正常的,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甲烷、重金属一般不会超标,养殖对象在这种环境里才能健康生长。
反之,水质条件差,菌相和藻相不稳定,则水中有毒害的物质就会增加,溶氧偏低,PH不稳定,养殖对象容易生病。
前期如何肥水?
从长江流域一般的养殖模式来看,多数养殖户在春节前出鱼后就空塘晒塘,要等到3-4月份开始陆续放苗,这时水温低、光照弱、空塘时间长,清塘的药物残留难以消除,有机质缺乏,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肥水的效果。
养殖户不明就理,盲目施肥,甚至猛施肥,将大量的猪鸡粪往塘里倒,但仍不见有明显效果,还容易造成中后期的问题水质、水温低、养分易下沉下塘底。
由于底泥中有机质缺乏,养分易渗透流失,有的养分结晶于底泥中,水表层本来就不丰富的藻类很难吸收到养分,故理所当然水就肥不起来,为提高水温,我们池塘水宜保持在80cm-100cm,以充分接收热能,然后,先用解毒的产品给底质先行解毒后,用菌类的产品与有机肥混合发酵后投入水体,通过菌类的分解作用产生的营养盐,提供给藻类以利其大量繁殖,从而达到肥水的效果,但在藻种不丰富时,就应适当地引进部分藻种。
水质如何养护?
为什么要养水?
养鱼先养水,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养殖的成败,并且,水质贯穿着养殖的全过程。
水质好,养殖的经济收益才有了基本的保障,水质养护从前期开始,即肥水过后就开始,这一时期因藻类生长繁殖的初期对营养的需求量较大,对营养的质量要求较高,如不及时补施高品质的肥料养分,水色容易掉清,天然饵料缺乏,藻类活力弱易倒藻,溶氧低,造成鱼苗活力减弱,免疫力下降,影响苗的成活率,最终影响到产量,此时应追肥为主,追肥形式是以肥料为主配合活菌制剂同用。
而到中后期,水色一般偏浓,可用调水类的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并结合改底,除降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共同使用,特别注意水体微量元素要及时不断补充,以满足藻类生长之所需,加快池塘水体的物质代谢。
养殖中后期为什么养进行底质的养护和改良?
池塘养殖到中后期间,随着投喂量的逐步增加,鱼的排池物越来越多,残饵越来越多,并且多种水生动植物的尸体也累积池底,造成塘底底质的负荷也越来越大,这些有机物在塘底腐烂分解,至少要耗掉水体总溶氧量的50%以上,造成底部严重缺氧。
这时如不及时采取正本清源的措施进行处理,在厌氧菌的作用下,就容易发生底部泛酸、发热、发臭、滋生致病源,引起鱼类的病害,特别是弧菌在这种恶劣的底部环境下容易大量繁殖。
副溶而血性弧菌,容易引发副溶性疾病,溶藻弧菌会使藻类在很短的时间内死亡,使水色变黑变浊,从而使鱼活力减弱,免疫力下降,细菌病毒交叉感染,容易暴发细菌性与病毒性并发症疾病,其危害的后果很严重,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如何进行底质的改良与养护?
养殖到一个月后,就要开始做清理底质隐患的工作,所谓隐患是指剩余的饲料、鱼类粪便、动植物尸体中残余的营养成分。
怎样清除这些隐患呢?
使用针对残余营养成分中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淀粉等进行培养驯化的具有超强分解能力的复合微生物底改剂与活菌制剂,它即可避免底质病腐败产生很多有害质,不可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将有害物质转化为藻类的营养盐供藻类吸收,促进藻类的生长,增强藻类新陈代谢的活力和产氧能力,稳定正常PH值和氧溶度,从而使养殖得以顺利高效的进行。
池塘中为什么有点氨氮?
氨氮超标有哪些危害?
鱼类在水中生活,它们不断需要摄取食物,也不停把有排池物排放在水体中,只要有残饵、排泄物就会有氨氮的存在。
另外施粪肥、化肥培水、鱼的混养、猪场污水排入池塘也会给养殖池塘水体带来氨氮。
当氨氮的浓度超过0.2mg/L时,我们就说氨氮超标,超标的氨氮进入到鱼体后,与血铁结合使鱼的携氧能力降低,造成鱼类中毒麻痹而死亡,氨氮的毒性与水温和PH值成正比,当水温越高,PH值越高时,氨氮的毒性越大,对鱼类产生的毒性危害也就越大。
怎样防止养殖水体中氨氮过高?
如何降氨氮?
养殖生产中要定期检测水体的氨氮指标,尽量把氨氮值控制在0.2mg/L以下。
具体的措施有:
每年清塘时清除含大量有机质的池塘淤泥,制订适宜的放养密度和合理的混养模式,合理利用水体空间,避免盲目追求不合理的高密度,选择消化率高的优质饲料,添喂复合型优质的微生态制剂,降低鱼类的粪尿排池。
投料时要适可而止,尽量减少残饵对水质的污染,水质老化有机悬浮物,池底粪便残饵时,应及时排污,同时适当换水。
水体施用氮、磷、钾肥应根据水体肥度合理施肥,掌握少施助施的原则,夏季高温季节,水体PH值高时,适当开动增氧机,搅动水体,使氨气含量高的上层水与较低的下层水混合,降低水体中氨分子的总含量,通过增氧、曝气,还有底泥的搅动后,再有优质复合的微生态制剂,培养好良好的菌相和藻相,顺畅水体物质代谢的各环节,从而有效地把氨氮值控制在安全的指标值之内,保障养殖鱼的健康成长。
水体亚硝酸盐的来源有哪些?
影响它含量的因素有哪些?
水生动物排泄的有机废物经氨化作用产生氨,鱼类在用鳃呼吸和水体浮游生物在生活过程中存在旺盛的泌氨作用,认为施用的无机氨肥产生氨,这些氨在水体中硝化细菌的作用下,逐步氧化经亚硝酸盐转化成硝酸盐,这一过程称为硝化作用,硝化作用一旦受阻,结果就会引起硝化的中间产物,亚硝酸盐在水体内的累积,氨的含量越高,但水体的溶氧不足,在PH值越低,水温越低的情况下,亚硝酸盐的含量就越高。
亚硝酸盐的毒性机理是什么?
它对养殖鱼类有何影响?
亚硝酸盐浓度过高时,可通过鱼体表的渗透与吸收作用进入血液,使血液中的亚铁血红蛋白被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
由于高铁血红蛋白不能与氧结合,血液丧失载氧能力,从而使养殖鱼类窒息死亡。
水体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达到0.1-0.5mg/L,并长期维持在这一水平时,鱼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数量逐渐减少,血液载氧能力逐渐丧失,造成鱼慢性亚硝酸盐中毒,表现为摄食量下降,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骚动不安,含量高于0.5mg/L时,鱼中毒症状继续加剧,体力衰退,游泳无力,某些代谢器官功能衰竭,并大量死亡。
但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一下,鱼的种类和个体差异的不同,它们对亚硝酸盐安全浓度的需求差异很大,但无论差异多大,保持亚硝酸盐的浓度低于0.05mg/L才是安全的。
如何控制管理亚硝酸盐?
关键是如何降解亚硝酸盐?
首先,开动增氧机,机械增氧,在曝气的同时增加水体的溶氧水平,使硝化作用得以完全彻底,减少这些中间产物亚硝酸盐形成的机会,制订合理的放养密度,选用优质饵料。
关键加入复合优质的微生态制剂,合理施用有机农家肥、化肥,减少氨的生成量,当检测到亚硝酸盐偏高时,很多养殖户首先想到的是希望不惜一切代价迅速降解或消灭亚硝酸盐。
实践表明:
亚硝酸盐浓度突变产生的应激化短暂高浓度对水虾造成的危害和损伤更严重,因此应采用缓降的措施更为安全有效。
同时,我们知道缺氧是诱发亚硝酸盐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根据有矢而为的原则,我们首先可选用优质高效的复合微生态制剂,在它们的分解降解转化亚硝酸盐的过程中,变亚硝酸盐为硝酸盐作为藻类生长所需的营养盐,直接降低亚硝酸盐的浓度;另一方面,藻类因为有养分的供应,宜大量繁殖而产生大量充足的氧气,促进水体物质转化过程不彻底的中间产物的继续转化,从而从根本上达到降解亚硝酸盐浓度的目的,建立起养殖池塘持续稳定的物质能量转换的优良动态平衡。
另外,在降解亚硝酸盐的初期,减少或停止投料,适量加注新水,扒动底层水的曝气,少用或不用吸附性的降亚硝酸盐的产品。
在前期快速(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亚硝酸盐问题)降亚硝酸盐的同时,为我们随后对池塘水体进行综合整治,建立动态平衡创选条件。
PH值的概念是什么?
影响PH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PH值是养殖水体酸碱度的英文缩写表示,它的数字越高,表示水的碱性越强,它的读数越低,表示水的酸性越强,导致PH偏高的原因,首先是清塘消毒时使用了过多的石灰引起。
其次,水中的CO2逸散入空气中,水中的H2CO3相应地减少,造成PH值升高。
第三,在没有外来泼水污染的情况下,藻类的浓度是影响PH值的主要因素,白天光合作用旺盛,消耗水中的CO2,相应地提高了PH值,导致PH降低的原因是:
底质酸性物质含量过高,施用的化学肥料过多,酸雨。
池塘中雨水积累及有机物含量过高,池塘底部沉淀的虾的粪便,饲料残饵和死亡的池塘生物,在底层缺氧的情况下,经细菌的厌氧发酵分解,产生大量有机酸造成PH值降低。
再有就是空气中的CO2溶解进入养殖水体可降低PH值,最后就是周边酸性的土壤或开水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某些药物的残留,也直接降低了PH值。
PH值对鱼的健康及对水质的影响有哪些?
如何调控PH值?
PH值低于6.5时,养殖水体是酸性,鱼的呼吸节律加快,代谢频率增加,同时酸性水能使鱼的血液PH值下降,血液中氧的分压降低,造成运输氧的功能发生障碍,减低其供氧能力,使鱼的组织内缺氧,从而使鱼的摄食量减少,消化率降低,新陈代谢变慢,生长受到抑制。
PH值过高时,养殖水体呈强碱性,使有毒的氨增加,腐蚀鱼类的鳃组织,造成鱼的呼吸障碍,严重时使鱼窒息,影响鱼的生长速度。
池塘水质PH偏低,应用生石灰处理,按每亩每M深用35-40斤量,连用3天,不能贪图省一次性过量过大,PH偏高时,可以红糖加优质高效的复合优生态制调——调水类产品合用,使PH值稳定持续,在加注新水调PH值时,首先测定它引进水的PH,切不可盲目加注,并注意加注更换新水时,不能更换太多的水量,应掌握在1/20-1/25的水量之间。
溶解氧(DO)的概念是什么?
从何来源?
有什么重要性?
溶解氧是氧气溶于水中的存在形式。
它是养殖动物氧气需求的来源,养殖全程保证充足的溶氧是水产养殖的关键,它不可以氧化残留有机质和水体及塘底有害物质,溶解氧越高,有害物质浓度就越低;还可以促进池内养殖水体微生态的动态平衡,保障物质代谢而能量循环的顺利进行,并且活化水质,溶解氧的来源有一下几个方面:
白天阳光充足,水中浮游藻类和水生植物强烈的光合作用会产生大量的氧气,养殖水体中80%的溶解氧来自藻类的光合作用。
认为机械增氧,包括增氧机增氧和加注新水增氧,还有就是空气中氧气的直接溶解,也是水体中溶解氧的一个来源,至于泼洒的化学增氧剂如双氧水,过碳酸钠等,往往会因为其剧烈的放养作用而引起鱼类的不适和应激反应,因此,应提倡限制使用,并在使用过程中密切关注,以防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造成养殖水体溶氧不足的因素有哪些?
它一天中呈什么变化规律?
当池塘养殖密度过大时,鱼类和水生生物的呼吸作用加大,生物耗氧量也增大,易造成水体溶氧不足,藻相不稳定,倒藻后水质掉清,缺乏藻类的光合作用,产氧少,藻类老化或死亡,没有产氧能力或产氧能力低;养殖水体过肥,水中浮游藻类非常丰实,到了夜晚,这些藻类的呼吸作用旺盛,耗氧量非常高,易造成水体溶氧不足,有机物越多,细菌就越活跃,细菌对有机物的分解过程需消耗大量的氧气,从而引起缺氧;水中溶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同时高温状态的水产动物及其他的生物代谢水平提高,耗氧量也增高,易造成水体溶氧不足,水中的还原性物质如硫化氢、氨、亚硝酸盐等较多时,其氧化作用也会消耗大量氧气,造成水体缺氧。
溶解氧的分布呈这样几个特征:
一般是白天高浓度,夜间黎明前低;晴天浓度高,阴天低,雨天更低;在水的表层浓度高,中层水浓度低,底层水最低。
养殖水体溶氧的要求是什么?
它对养殖鱼类和其他指标物质有何影响?
养殖用水体溶解氧应保持5-8mg/L,至少应保持在4mg以上达到4mg/L的浓度,对一般淡水养殖对象的基本生命需氧要求来说可基本满足鱼类在轻度缺氧时,表现为烦躁不安,呼吸加快,大多集中在表层中活动,个别浮头。
若长期处于这一状态,将严重影响鱼的摄食和生长,重度缺氧大量的鱼类会浮头,游泳无力,沉底,最后窒息死亡,池塘溶氧处过饱和状态时,某些鱼类会发生沧病。
养殖水体中有足够的溶解氧,可抑制生成有毒物质的化学反应,降低有毒物质如氨、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的含量,在有充足溶解氧存在的条件下,水中有机物质腐烂后产生对鱼有害的氨和硫化氢,经微生物耗氧分解作用,氨会先转化为亚硝酸盐,再转化成硝酸盐,硫化氢则转化呈硫酸盐。
硝酸盐和硫酸盐对鱼是无毒害的。
相反,当水中溶解氧不足时,氨和硫化氢难以分解转化,因此这些有毒物质极易积累达到危害鱼健康的程度。
养殖水体溶氧的管理有哪些内容?
首先,确定合理的放养度,避免片面追求不合理的密度,选择优质饲料,减少残饵量,不过量投饵,减少粪便排泄量,减少细菌生物的耗氧量。
每年清塘时必须增加用优质高效的复合微生态制剂清塘的环节,在池塘清毒消塘和降解毒性后,用生物底改剂对被消毒杀死的动植物尸体进行彻底的分解,并转化为藻类所需的营养盐,这样做不仅消除养殖隐患,减少日后养殖中有机的耗氧,还能利用肥水培藻,加强定期和灵活使用优质高效微生态制剂的认识,及时分解底质,减少底部有机物耗氧,以调节嫩爽水质,确保藻类的鲜活和新陈代谢的顺利进行,合理地使用增氧机,特别是应抓住每一个晴天,在中午的上层过饱和氧输送至中下层,改善底层溶氧状况,经常补换地层水,在高密度养殖和水体较深的池,应形成立体式增氧。
在阴雨天,天气闷热,低压低氧等抗应激时,用优质高效的复合微生态制剂调水直接泼洒,而在水体溶氧过饱和时,换水并开动增氧机搅动水体的逸散过饱和氧气,降低过饱和之溶氧,保护养殖鱼类不会受到气沧病的影响。
养殖水体硫化物的来源?
毒性基理和中毒的表现有哪些?
养殖水体中的硫化物有几个主要来源:
土壤岩层硫酸盐含量高,大量使用高硫烧煤地区的雨水及地下泉水中含有大量的硫酸盐。
这些硫酸盐溶解进入水体后,在厌氧条件下,残存在养殖池底的硫酸盐还原菌分解而形成硫化物。
残饵和粪便中的有机物在厌氧的作用下分解产生硫化物,这两方面的综合因素使水体硫化物含量增加。
可溶性硫化物与泥土中的金属盐结合形成金属硫化物,致使池底变黑,这是硫化物存在的重要标志。
硫化物的毒性主要是指硫化氢的毒性,它对水产动物有剧烈的毒性,当养殖水体硫化氢浓度过高时,硫化氢可通过渗透与吸收进入鱼的组织与血液,与血中的铁元素结合,使血液载氧与输氧的能力减弱,同时硫化氢对鱼的鳃粘膜有很强的刺激和腐蚀作用,使组织产生凝血性坏死,导致鱼呼吸困难而死亡,硫化氢中毒时,鱼骚动不安,常在表层游动,跳跃,甚至狂游,不久后即死亡。
养殖水体如何进行硫化氢的管理?
每年清塘时清除含大量有机质的池塘淤泥;充分增氧,水体高水体的溶解氧及氧化消耗硫化氢为无毒物质硫酸盐,高溶氧可抑制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与繁殖,从而抑制硫化氢的产生,开动增氧机和泼洒增氧剂是有效的增氧方式,调节水体PH值,PH值越低,发生硫化氢中毒的机会越大。
一般控制水体PH值在7.8-8.6之间;经常换水,降低池水中有机物的浓度。
同时新水中的铁锰等金属离子可沉淀水中的硫化氢;养殖池塘收获后池底清污,或把池底翻开来晾晒,以促使硫化氢及其它硫化物氧化用高效的复合微生态制剂,对池塘进行综合性地改造,以建立菌相和藻相平衡的优良水体生态平衡的水体,可放硫化氢化成硫酸盐的降毒,并合理经济高效地投饵,尽量减少池内残饵量和鱼的粪便排放。
另一方面,注意避免含大量硫酸盐的水进入养殖水体,造成水体直接性把硫化物含量急剧上升。
如何进行科学投喂?
营养均衡?
进行科学投喂,首先是要选择品质优良的饲料,饲料是鱼健康养殖的基础,是直接影响到鱼类养殖成败的关键,高效优质的饲料能保证鱼类营养的全面需要,满足鱼类生长所需能量消耗和机体发育代谢的需要,增强鱼自身的抗病能力;同时高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淡水鱼 养殖 技术 常见问题 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