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中小学专业能力提升培训研修.docx
- 文档编号:8203673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1.96KB
滁州市中小学专业能力提升培训研修.docx
《滁州市中小学专业能力提升培训研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滁州市中小学专业能力提升培训研修.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滁州市中小学专业能力提升培训研修
滁州市中小学专业能力提升培训研修
地理学科专业能力提升培训自学指导纲要
一、本学科专业知识能力要求
本学科培养具有扎实的地理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综合素质良好,精于从事地理学科教育的新型师资,并为其成为中等教育的骨干教师、跨学科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人员、教育行政管理人才和其他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为职后发展提供保障。
本次地理学科专业能力提升培训对地理教师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教学水平、专业发展等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要求地理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学习、运用乃至创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提高地理教学研究、地理科学研究等各种能力,了解地理科学发展和地理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本学科主干课程
(一)自然地理学
1、自学学时:
60
2、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程
3、教学目的与要求: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主要阐述自然地理学的性质和特征,介绍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形成过程、基本特征、类型和分布,并说明该要素与其他要素的相互关系。
通过对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各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变化规律; 及其在自然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它们间的相互影响和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作用。
学会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和解决自然地理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主要内容:
《自然地理学》主要阐述自然地理学的性质和特征,介绍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形成过程、基本特征、类型和分布,并说明该要素与其他要素的相互关系。
它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出发,通过从“部门”至“综合”的介绍方式,从地表的无机界到有机界乃至自然生态系统,从景观圈的上下边层至核心层,逐步揭示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达到对其整体性和地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性的认识。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地理坐标
第五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第二章地壳
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
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
第四节火山与地震
第五节地壳的演变
第三章大气和气候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
第二节大气水分和降水
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第四节气候的形成
第五节气候变化
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
第一节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第二节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
第三节海水的运动
第四节海平面变化
第五节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
第六节河流
第七节湖泊与沼泽
第八节地下水
第九节冰川
第五章地貌
第一节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第二节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
第三节流水地貌
第四节喀斯特地貌
第五节冰川与冰缘地貌
第六节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第七节海岸与海底地貌
第六章 土壤圈
第一节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第三节 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第四节土壤类型特征
第五节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第一节 地球上的生物界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
第三节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
第四节生态系统
第五节 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
第六节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第七节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5、参考教材:
[1]伍光和等,自然地理学》(第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杨景春等,地貌学原理[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朱鹤健等,土壤地理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4]武吉华等,植物地理学(第三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5]刘南威,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M].科学出版社,2004。
6、思考题;
(1)论述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什么是生态系统?
试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3)对比分析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自然地理特点。
(4)地域分异规律的特点及其形成过程。
(二)人文地理学
1、自学学时:
60
2、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程
3、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在强调人文地理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的前提下,突出以人地关系为中心,文化理论为基础的特点,构建人文地理学的知识框架。
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与空间差异,提高对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的深层理解,并能够对人类各种文化现象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正确分析,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随着地理科学人文化、行为化与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加强人文地理学的教学是适应形势的要求,是培养合格的地理教师的要求。
4、主要内容: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科学,它以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以自然地理学各门课程为基础,以人地关系为核心,探讨人们在一定的自然、人文环境中人类政治、经济、旅游、宗教、文化的区域差异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文地理课程体系结构包括两大部分:
即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人文事象的地理规律。
学习人文地理学以提高对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空间规律性的深层次理解,并能够对各种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科学分析,从而为后续课程学习打好坚实基础。
绪论
第一节研究对象和任务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3人与环境关系的建立
第1章人地关系
第一节人地关系理论发展
第二节区域人地关系发展规律案例分析
第2章研究方法
第一节方法论
第二节研究方法
第3章农业起源与发展境
第一节农业起源
第二节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
第4章工业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工业的出现
第二节工业业发展与地理环境
第5章人类活动的中心聚落
第一节农村发展与环境
第二节城市发展与环境
第6章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地域文化系统的构成
第二节地域文化系统的时空发展特征
第三节文化景观
第四节文化冲突与文化整合
第7章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政治空间结构
第二节文化与政治
第三节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
第8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第一节宗教的产生与世界主要宗教
第二节宗教的传播与分布
第三节宗教仪礼、习俗与地理环境
第四节宗教景观
第9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第一节人口与发展
第二节人口分布与迁移
第三节人种
第四节民族
第五节民俗与流行文化
5、参考教材
[1]陈慧琳.人文地理学[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
[2]迈克·克朗著,杨淑华等译.文化地理学[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许学强等著.城市地理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思考题:
(1)论述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人地的协调发展。
(2)结合农业发展的阶段,探讨农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并分析四大文明古国出现的必要条件。
(3)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其成因,论证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
(4)结合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分析世界和中国的地缘政治以及中国应采取的国家安全战略。
(三)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1、自学学时:
40
2、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程
3、教学目的与要求: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课程是地理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培训者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与常用GIS软件开发出的相关辅助教学资料进行最基本操作。
中学地理教育正经历着一场由地理信息系统为主要技术带来的对地理教育的目标、教材、教法、学法、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深刻变革。
中学地理教师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及时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社会、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应用,更要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最新成果及发展动态,并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地理信息系统素养,在新课改中更好地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主要内容
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科学、信息科学及计算机科学等的交叉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社会、经济建设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本课程在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发展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地理数据的获取与处理技术、空间数据库的基本理论、空间分析技术和空间可视化技术,并探讨了GIS的原理与应用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它的应用操作性强,它对于培训者的地理科学及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基础、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
第一章什么是地理信息系统(GIS)
第一节GIS的概念框架
第二节GIS的功能
第三节GIS的组成
第四节GIS与相关学科
第五节GIS的特性
第二章地理空间数学基础
第一节地球空间参考
第二节空间数据投影
第三节空间坐标转换
第四节空间尺度
第五节地理格网
第三章空间数据表达
第一节地理空间与空间抽象
第二节数据概念模型
第三节空间数据与空间关系
第四节空间逻辑数据模型
第五节空间数据结构
第四章空间数据采集、处理与存贮
第一节空间数据库概述
第二节空间数据管理
第三节空间数据组织
第四节空间索引与空间数据库查询语言
第五节数据采集
第六节数据编辑
第七节数据入库
第五章空间数据查询与空间度量
第一节空间数据查询概述
第二节属性查询
第三节图形查询
第四节空间关系查询
第五节距离量算与方位量算
第六节线状物体的量算
第七节面状物体的量算
第六章GIS分析的基本方法及应用模型
第一节叠置分析
第二节缓冲区分析
第三节窗口分析
第四节网络分析
第五节DEM与数字地形分析
第六节空间统计分析
第七章地理信息可视化
第一节空间信息输出方式与类型
第二节可视化一般原则
第三节可视化的表现形式
5、参考教材:
[1]黄杏元等.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汤国安,杨昕.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M].科学出版社,2006
[3]汤国安、刘学军、闾国年、盛业华、王春等.地理信息系统教程[M].教育出版社,2007
6、思考题
(1)谈谈你对当前地理信息系统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用的看法。
(2)举例说明地理信息系统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用。
(3)谈谈地理信息系统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情况及发展前景。
(四)地理教学论
1、自学学时:
40
2、课程性质:
专业课程
3、教学目的与要求:
《地理教学论》课程是地理教育专业课程,是在初步掌握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教育基础课程及其它专业基础课程之后的一门师范教育的专业课。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培训者运用所学的地理教学方法、教学理论,结合中学地理教学的实际,培养和提高他们从事中学地理教学的能力。
本课程要求中学地理教师要贯彻新理念,走进新课堂,采用新教法,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个性化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强调依据课程标准,积极挖掘教材资源,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本课程对地理教师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教学水平、专业发展等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迫切需要地理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学习、运用乃至创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4、主要内容
本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全面解读经典地理教学理论,系统传承地理教学实践经验,全面贯彻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以培养和提高新时期地理教师的素养为目标,从地理教育发展、地理课程改革、地理教学过程、地理教学方法、地理课程评价、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地理课程资源建设等八方面构建教材框架,分别论述其内涵,进而揭示地理教学的客观规律,融先进性、理论性、系统性、实用性、目标性于一体。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二节地理教学论的学科属性
第三节地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
第四节学习地理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章地理教育的发展
第一节国外地理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中国地理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未来地理教育的发展展望
第三章新世纪的地理新课程改革
第一节地理课程改革概述
第二节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第三节中学地理新教材
第四章地理教学过程
第一节地理教学理念
第二节地理学习理论
第三节对地理教学过程的认识
第四节地理教学准备
第五节地理教学形式
第五章地理教学方法
第一节地理教学模式
第二节地理教学方法
第三节地理教学媒体
第六章地理课程教学评价
第一节地理课程教学评价的理念
第二节地理新课程下的教师评价
第三节地理新课程下的学生评价
第七章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
第一节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概述
第二节地理教师专业化构成
第三节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
第八章地理课程资源建设
第一节地理课程资源概述
第二节校内地理课程资源建设
第三节校外地理课程资源建设
第四节地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
5、参考教材
[1]黄成林.地理教学论[M].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王树声.中学地理教材教法[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5]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思考题
(1)举例谈谈你对地理说课的认识。
(2)地理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包括哪些?
你平时是如何扩大和提高的。
(3)什么地理课程资源?
为什么要建设地理课程资源?
你所在县(市)主要地理课程资源有哪些,是如何利用的。
(4)你对当前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五)旅游地理学
1、自学学时:
40
2、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程
3、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旅游地理学的性质和特征,认识旅游活动要素的形成过程、基本特征、类型和地理分布,并说明该要素与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的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了解旅游客源地理,包括旅游者的概念、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背景、旅游者的行为规律及旅游客流分布等;认识旅游资源产生的条件及各类资源的分布规律;对旅游规划开发、旅游环境容量、旅游资源保护、旅游交通、旅游区划、旅游规划和旅游线路设计等;了解旅游开发对环境、社会和经济的有利和负面影响。
4、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依照旅游地理学的学科体系,总结了国内外一些旅游地理学的最新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系统地介绍了旅游地理学的发展、旅游资源、旅游者和旅游市场、旅游交通、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旅游区及旅游区划、旅游环境、旅游规划、旅游地图等理论和实践运用的内容。
该课程是地理教育专业的基础课,旨在介绍旅游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研究内容和科学体系,以便培训者了解人类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全面了解旅游地理学及其发展动态,为学习和研究人类的旅游活动提供必要的理论和方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节旅游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旅游与旅游者
第一节旅游者概述
第二章旅游与旅游者
第一节旅游者概述
第二节旅游动机和活动行为层次
第三节旅游者的决策行为
第四节旅游者的空间为
第三章旅游需求预测
第一节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
第二节旅游需求的时空分布集中性
第三节旅游需求预测模型
第四章旅游资源和旅游地评价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旅游资源和旅游地分类
第三节旅游资源与旅游地评价
第五章旅游地生命周期
第一节旅游生命周期理论
第二节旅游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
第三节旅游地空间竞争
第六章旅游交通
第一节旅游交通概述
第二节旅游交通运输类型及特点
第三节旅游交通需要及布局
第七章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第一节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
第二节旅游对区域的环境影响
第三节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
第四节旅游对区域文化影响
第八章旅游环境容量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旅游环境容量的测量
第三节旅游环境容量在旅游规划管理中的应用
5、参考教材:
[1]保继刚.旅游地理学[M].高教出版社,2009
[2]郑朝贵.旅游地理学[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3]陶犁.旅游地理学[M].科学出版社,2007
[4]李悦铮,鲁小波.旅游地理学[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
6、思考题
(1)举例分析某类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特点并提出具体的对策。
(2)旅游资源是如何分类的?
你所在县市有哪些主要旅游资源及特点。
(3)举例分析某类旅游地的特点并提出具体开发和规划的对策。
(4)谈谈你对当地旅游市场发展的认识。
三、考核方法与要求
自学作业考核占30%,每门主干课程任选一个思考题,作业以电子word或wps文档形式完成,每题答案不少于500字。
不交作业者,不予评定综合成绩。
提交地址为:
444672973@
四、答疑时间
1、每周一上午8-11点、每周三下午3-6点;QQ群:
247278507
2、E-mail:
444672973@
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潘立新
二○一三年六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滁州市 中小学 专业 能力 提升 培训 研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