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养.docx
- 文档编号:8199572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8.09KB
文化素养.docx
《文化素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素养.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素养
一、语言文学常识
(一)语言
1.语言的构成
(1)语言的构成要素为词汇、语音、语法
(2)汉语词汇由最初甲骨文中的15个发展到如今常用的4600个;语音目前声母21个、韵母39个;语法是主语在谓语之前、修饰语在被修饰语前
2.汉语的特点
(1)汉语不通过词的形态变化来表示语法关系,而是借助虚词和词序来表示,词序很严格(如得配孟母)
(2)汉语的声调是构词的一种手段
(3)多词同音,单凭语音易生歧义
3、汉字的特点
(1)构字方法主要是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
(2)语音特点为音节对应语素
(3)形体特点为二维平面构形
(二)文学
1、文学发展
(1)诗歌最早,诞生于约前6世纪的《诗经》,《楚辞》约前4世纪;汉代为五言、七言;唐代五、七言格律成熟;民国新体诗(代表人物:
徐志摩)
(2)散文可追溯至商代的卜辞和铜器铭文,《尚书》为其标志;先秦散文;秦后分为古文和骈文两类;魏晋六朝为骈文,中唐为古文;近代白话文
(3)叙事文学可推至上古神话和史传作品;真正的文学创作始于魏晋南北朝直到清代;唐代多为虚构文学;宋代为话本小说;明清为章回小说;中途出现元曲
2、文学常识
(1)《诗经》:
西周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共305篇;分为国风160篇、大小雅105篇、周鲁商颂40篇
(2)唐诗:
分为初、盛、中、晚唐四期,盛唐王维、孟浩然为山水田园派,高适、岑参为边塞派,李白为浪漫派,杜甫为沉郁派;中唐白居易等位讽刺派,韩愈等为求新派。
诗仙是李白,诗史是杜甫
(3)宋词:
分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代表有欧阳修、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豪放派代表有苏轼、辛弃疾
(4)元曲:
元曲剧本分唱词、对白、动作三部分;元曲四大家分别是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5)明清小说:
明代四大奇书是《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金瓶梅》(兰陵笑笑生);长篇小说双壁为《儒林外史》(吴敬梓)、《红楼梦》(曹雪芹)
二、历史文化常识
(一)历史
1、分类:
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
2、体裁:
历史体裁分为编年体、纪传体,初唐出现史评体,中晚唐出现典志体、会要体,宋出现纪事本末体、纲目体,明清出现学案体、图表体、史论体
3、常识:
我国最早的编年史是《春秋》,解释《春秋》的书分别为《左转》、《公羊传》、《谷梁传》。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撰写的编年史;《史记》和《汉书》是纪传体之祖
4、历朝历代开朝国君及统治年限
夏:
前2100年--前1600年启
商:
前1600年--前1100年汤
西周:
前1100年--前771年武王
东周:
前770年--前256年周平王
春秋/战国:
前770年--前221年
秦:
前221年--前206年始皇(嬴政)
西汉:
前202年--8年高祖(刘邦)
新:
8年—23年王莽
东汉:
25年—220年光武帝(刘秀)
三国(魏):
220年--265年曹丕
三国(蜀):
221年--263年刘备
三国(吴):
229年--280年孙权
西晋:
265年--316年武帝(司马炎)
东晋:
317年--420年元帝(司马睿)
十六国:
304年--439年
隋:
581年--618年文帝(杨坚)
唐:
618年--907年高祖(李渊)
五代十国:
907年—960年(五代: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
吴、前蜀、吴越、楚、南汉、闽、南平/荆南、后蜀、南唐、北汉)
北宋:
960年—1127年太祖(赵匡胤)
南宋:
1127年—1279年高宗(赵构)
辽:
916年—1125年耶律阿宝机
西夏:
1038年--1227年李元昊
金:
1115年—1234年完颜阿骨打
元:
1271年—1368年世祖(忽必烈)
明:
1368年—1644年太祖(朱元璋)
清:
1644年--1911年世祖(顺治福临)(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速记口诀: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民国再共和,代代往下传。
5、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形成了几个大国争夺霸权的局面。
所谓五霸,一说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说法为:
齐恒公、晋文公、秦穆公、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6、战国七雄:
指中国东周后期七个强势诸侯国的统称,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7、商鞅变法:
指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
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8、文景之治:
指中国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
9、光武中兴:
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奉行的是一家一姓的“家天下”制度。
古代把一个姓氏崛起从而建立国家的过程叫做“兴”,对于刘氏家族来讲,刘邦建立前汉的过程叫做“兴”,刘秀建立后汉的过程叫做“再兴”,即第二次兴起之意。
刘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唯一的“一姓之再兴”的家族。
为表日后刘家江山在刘邦、刘秀之后能够一次又一次的兴起,所以东汉统治者把刘秀建立后汉王朝的过程叫做刘氏江山的—“中兴”,即这不是刘氏江山的最后一次兴起。
到了近代,“光武中兴”也成为了同文景、贞观、开皇等一样的一个“治世”的代名词
10、五胡乱华:
中国东晋时期塞北多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趁中原的西晋王朝衰弱空虚之际大规模南下建立胡人国家而造成与中华中统政权对峙的时期。
“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
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开启华北地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国家,开启了五胡十六国时期
11、京杭大运河:
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
大运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途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其部分河段依旧具有通航功能
12、贞观之治:
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
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
当时年号为“贞观”,故史称“贞观之治”。
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13、安史之乱:
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
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14、陈桥兵变:
是赵匡胤建立宋朝的政变。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借口北汉与辽联合南侵率军出大梁(今河南开封),至陈桥驿(今开封东北)授意将士给他穿上黄袍拥立他为帝。
此次兵变最后导致了后周的灭亡和宋朝的建立,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15、王安石变法:
是中国历史上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而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
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
变法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它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王安石的缺陷和变法中的种种弊端是主要原因
16、康乾盛世:
是我国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盛世。
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
起于康熙二十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
17、同治中兴:
指清朝中叶后,同治帝在位期间的一个中兴阶段。
适逢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媾和,及太平天国被消灭(1864年),政治上出现了一个和谐时期,下开洋务运动。
也有人把清代咸丰至同治时期定为咸同中兴,作为一个中兴的阶段,但现时普遍都认为中兴时期主要在同治统治年间
18、两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年6月~1842年8月。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两次鸦片战争使旧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19、中法战争:
是清朝与法国之间为越南主权问题而爆发的战争。
战争之中由于清朝对法宣战时未召集各国大使,因此不具有公开性,而法国自始至终未向清朝宣战,仅称为“报复性军事行动”。
而战场除了在安南境内展开外,法国也派遣部队攻打云南边界,并派遣孤拔率领远东舰队攻打福建、台湾、浙江,控制台湾海峡,占领澎湖
20、中日战争:
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中国与日本间的两次战争的统称。
第一次中日战争(1894年─1895年),为清政府与大日本帝国政府间战争,中方惯称“甲午战争”,日方称“日清战争”。
第一次中日战争以丰岛海战始,至《马关条约》签订终。
第二次中日战争(1937年─1945年),为中华民国政府与大日本帝国政府间战争,属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中方惯称“抗日战争”,日方称“日中战争”。
第二次中日战争,以卢沟桥事变始,至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并宣布无条件投降终
21、八国联军侵华:
指在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扩大对华侵略,英、法、德、奥、意、日、俄、美八个帝国主义国家借口清政府排外,联合进兵中国。
1900年6月,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7月,攻陷天津;8月,占领北京。
侵略军在华屠杀人民,掠夺财物,践踏中国主权。
清廷慈禧等人逃往西安,派李鸿章等人乞和。
11月,侵略军增至10万分别入侵山海关、保定、正定等地,并进兵山西。
沙俄还单独出兵17万分六路入侵中国东北。
1901年9月,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22、辛亥革命:
指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23、护国运动:
是发生在中国近代的内战,起因是袁世凯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
袁世凯的军队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
袁世凯在内外压迫后宣布取消帝制,并于数月后病逝
24、护法运动:
1917年7月-1918年5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
所谓“护法”指的是护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打倒北洋军阀专政的虚假共和,重新建立新生共和的民主法统
25、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26、中山舰事件:
也叫“三二0事件”。
是1926年3月蒋介石为破坏国共合作,夺取革命领导权,蓄意打击和排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事件
27、四一二政变: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共产党的政变
28、七一五政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在一个月内,开第四次中央全体会议,讨论决定分共的问题。
在未开会以前,裁制共产党人违反本党主义政策之言论行动”。
随后不久,汪精卫集团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展开了疯狂的大屠杀。
汪精卫集团举行反共政变,表明第一次国共合作最后破裂,孙中山的三大政策被国民党完全抛弃。
至此,国民革命遭到失败。
29、第五次反围剿:
1933年—1934年,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经过一年奋战,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被迫放弃中央根据地,开始进行长征
30、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
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
31、中原大战:
1930年,中国国民党内北伐后失势的国民党左派领导人汪精卫联合反共右倾西山会议派和亲国民党军人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张发奎发起夺权挑战蒋介石中央政府及国民党中央会议的内战
32、东北易帜: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在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拥护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
33、西安事变:
张学良和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蒋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34、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发生在中国北平的卢沟桥的中日军事冲突,日本就此全面进攻中国。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来的,是它全面侵华的开始
35、淞沪会战:
1937年8月13日起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前后共历时3个月,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中国军民浴血苦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并争取了时间,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
36、台儿庄大捷:
此次大捷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来,继平型关大捷等战役后,中国人民取得的又一次巨大胜利。
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气,灭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风。
消灭了日寇大量有生力量
37、平型关大捷:
八路军115师3个团于1937年9月25日在平型关伏击日本第5师团21旅团辎重队,歼其1000余人的战斗。
它是中国开战以来第一个歼灭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
38、百团大战:
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八路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39、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40、三大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41、五反运动:
建国初期在资本主义工商业者中开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
42、文化大革命: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在中国由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被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
43、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由华国锋主持。
全会的中心议题是根据华国锋主席的指示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二)文化
1、三教九流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三教”指儒教(孟子、董仲舒)、道教(老子)、佛教(释迦牟尼)。
“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邹衍)、法家(商鞅、申不害、韩非)、名家(公孙龙)、墨家(墨翟)、纵横家(苏秦、张仪)、杂家(代表作:
《吕氏春秋》、《淮南子》)、农家
2、四书五经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
3、焚书坑儒:
秦始皇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术士和儒士的事件
4、察举制:
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开始的。
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袭制和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5、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
曹丕篡汉前夕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
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
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其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6、科举制:
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7、八股文:
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8、文字狱:
封建社会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
皇帝和他周围的人故意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严重者会因此引来杀身之祸,甚至所有家人和亲戚都受到牵连,遭满门抄斩乃至株连九族的重罪。
文字狱历朝皆有,但以清朝最多
9、新文化运动:
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
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
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10、国学: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三、科技艺术常识
(一)科技
1、古代科技:
最早的测天仪是上古时期的浑仪;世界最早的星表是战国时期石申著的《石氏星经》;人类历法的开端是上古人皇氏发明的天干地支法和殷代的四分历法;九章算术的作者是刘徽;祖冲之将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蔡伦)、印刷术
2、现代科技(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
(1)1964年10月首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7年6月首颗氢弹试爆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1973年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
(2)1999年于昆明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沈阳在2006年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2007年10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嫦娥一号”发射成功;2008年在北京举行奥运会和残奥会,首次位列奥运会金牌榜首
(3)2008年9月2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2009年2月18日举办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洛阳2009年4月10日到4月16日举办世界邮展;香港2009年12月5日到13日举办第五届东亚运动会;上海2010年4月30日到10月31日举办世界博览会;广州2010年11月举办亚运会,2011年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深圳将在2011年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二)艺术
1、中国古代建筑大体分为宫殿、陵墓、寺庙、园林四类。
宫殿以皇宫为代表,最早的寺庙是洛阳的白马寺
2、中国古代雕塑主要有陵墓、宗教、建筑装饰、工艺雕塑,除工艺雕塑外,陵墓、宗教、建筑装饰均与宗教和敬祖有关
3、中国书法从字体上可分为纂、隶、楷、行、草五类。
行书代表是王羲之,代表作是兰亭集序;楷书代表是颜真卿,代表作是颜勤礼碑;草书代表是张旭,代表作是古诗四帖
4、中国古代绘画可分为宫廷、文人、宗教、市民、民间绘画五类
5、中国古代音乐可分为仪式音乐、宫廷音乐、声乐、独奏音乐、民乐五类;最早创立七音阶和五音阶体系;特点是以旋律为主
6、中国艺术总体可以分为阳刚与阴柔两大类;其内在精神是气,其最高境界是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 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