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月《形势与政策》教案11121.docx
- 文档编号:8197868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73.47KB
何月《形势与政策》教案11121.docx
《何月《形势与政策》教案1112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何月《形势与政策》教案1112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何月《形势与政策》教案11121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
教案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系部公共课教学部
教研室政治理论课教研室
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
授课对象09商英、10旅管、酒管
授课教师何月
职称职务助教
教材名称时事报告
2011年9月1日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形势与政策课专题一:
如何看当前经济形势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时间
第3周
教学目标和要求:
教学目标: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
经历了最为困难的2009年和极其复杂的2010年,2011年我国经济将是怎样的一年?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与认识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理解2011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课前先收集并了解国内经济情况,课上积极配合教师授课,回答问题。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基本内容:
一、通货膨胀:
短期压力长期缓
今年前三个季度,通货膨胀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其中,6月-8月的CPI同比均在6%以上水平运行,各月环比也在0.3%-0.5%的较高水平波动。
初步测算,预计9月份的CPI可能在6.0%的高水平,当月环比将增长0.4%。
展望年内的第四季度,预计CPI同比将增长5.5%、4.6%与4.3%。
由此,我们预计今年全年的CPI同比将高达5.45%。
短期内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
年内剩余时间通货膨胀压力较大主要源于食品类价格涨幅并未减缓。
通过对国家统计局公布的50大中城市食品价格旬环比数据看,粮食价格每旬的增速仍在0.2%-0.4%的水平;肉类价格每旬增速也在0.2%-1.2%的高水平,其中猪肉价格还在上涨,"猪价上涨周期"并未接近尾声;蔬菜类价格波动较大,在生产旺季有所下跌,但大多数时间处于上涨状态。
商务部每周公布的食用农产品价格也印证了这一点。
9月份,食用农产品价格环比上涨约1%。
然而,在食品类价格持续上涨的同时,最近非食品价格(即西方经济学所谓的核心通货膨胀)显现出减缓的曙光。
首先,就我们跟踪的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工业品15天环比数据看,工业品价格呈现下降的趋势,7月至9月,该数据分别为-0.09%、-0.67%与-0.41%,这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趋势具有一致性,并且,工业品价格下降对CPI的未来走势可能产生下拉作用。
其二,根据我们跟踪的商务部公布的义乌小商品市场价格看,9月份环比一反8月份增长1.3%的常态,下降0.7%。
其三,服务类价格和居住类价格的上涨幅度均有所减缓。
8月份服务价格和居住价格环比分别为0.2%与0.2%,预计9月份将下降至0.15%与0.18%的水平。
最后,依据今年CPI环比数据和明年物价上涨预期,我们推算2012年通货膨胀呈现"波浪抛物线型"下降趋势,一季度至四季度CPI同比分别为4.75%、4.47%、3.79%与3.07%,其中,全年翘尾因素为2.07%,新增因素为1.95%。
综合考量食品类、非食品类价格运行趋势,以及近两年时间的紧缩货币政策、行政调控物价政策的效应、全球经济放缓趋势,我们初步预计未来五个季度,中国通货膨胀将进入减缓通道。
二、货币政策建议:
数量空间换利率时滞
货币政策是权衡的艺术。
央行的货币政策通常需要在外部经济走势、国内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的进度、国内各利益板块(国有企业、房产、中小民企、地方平台、银行、存款居民等)之间权衡取舍。
从经济周期和居民存款利益角度看,我国的负利率仍在持续,似乎存在一定程度的加息空间。
目前的通货膨胀/1年基准利率在1.8倍的水平,历史周期均值为1.2倍的水平。
自2004年过热开始至今年再次过热的8年间,中国1年管制利率平均2.66%,3年存款利率3.75%,5年为4.13%,CPI平均3.13%,利率水平通过期限加权后可以与通货膨胀持平。
目前通货膨胀在6.0%以上的水平,而1年存款利率3.5%,3年5.0%,5年5.5%,即使经过期限加权后也不易持平。
从市场机构预期看,我们利用1年和2年固定利率金融债对远期1年加息预期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机构预期未来1年内中国仍应加息约100BP。
似乎也存在某种程度的加息空间。
但是,负利率和机构预期是随通货膨胀走势动态调整的,而通货膨胀又是随内外经济情势和已经出台的紧缩政策累积效应变化动态调整的。
当前,外围经济环境风声鹤唳,国内也面临经济回落寻稳、房地产调控、中小企业经营困境、地方融资平台和民间借贷泡沫等诸多挑战。
而且,从贷款加权利率和PPI的比较看,当前企业利益受到的高资金成本和高原材料价格冲击的压力都比较大。
其实,企业利益最终决定居民利益和财政收入。
尽管短期内通货膨胀压力还较大,但随着经济结构调整,诸多紧缩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以及农产品生产能力的加强,长期内通货膨胀及预期压力可能逐渐减缓。
更为重要的是,以往的加息动作发挥效应有一个时滞。
在这个时滞阶段,我们需要更多地利用一些非利率工具部分替代利率工具发挥作用。
当然,我们也不是绝对排除掉利率工具的再度使用。
为此,我们对未来货币政策取向的建议是:
继续保持稳健的大局面不变,更多利用公开市场操作、窗口指导等工具调节货币与信贷总量;利用差别信贷政策向中小企业倾斜贷款;利用汇率工具应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膨胀;慎用利率工具;忌用法定准备金率工具。
前话——2010年12月10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一、我国经济的运行情况
(一)2009—2010年的中国经济
2009年是最困难的一年。
受金融危机冲击,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大批外向型中小企业关门倒闭,失业农民工被迫纷纷返乡。
2009年,任务非常明确——应对危机的冲击,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2008年底中央出台两年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方案,经济增长逐步恢复到正常轨道,并对世界经济复苏起到重要作用。
2010年是国内外环境最复杂的一年。
上半年希腊遭遇主权债务危机,接着国内房地产价格非常不正常地快速上涨,再就是夏末秋初物价明显上涨,最后是美国第二次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但是,2010年我国经济企稳回升,不仅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而且基本上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奠定了基础。
(二)做好经济工作的有利条件
1、我国经济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
我国上一轮经济周期是从2000年至2009年,走出了一个“8+2”的良好轨迹,即8年的上升期,2年的回落期。
从上升期看,2000—2007年,GDP增长率连续8年处于8%~14%的上升通道内。
从回落期看,2008年,在国内经济调整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叠加作用下,GDP增长率从200714.2%下降到9.6%,回落势头较猛。
2009年下降到9.1%,2010年回升到10.3%,从而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
2、“十一五”为“十二五”奠定了良好基础。
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
粮食连续七年增产,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3、内需驱动增长的模式得到进一步强化,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我国投资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内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民间投资渐趋活跃。
课后阅读资料:
民间资本游资化,反映民间投资创业环境存在问题,也说明社会浮躁,寻求一夜暴富的心理相当普遍。
炒作一旦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形态,任何产品的价格都可能上涨。
对付价格上涨,仅仅靠紧缩货币恐怕行不通了。
如何将民间游资引导到实体经济领域去,遏制民间资金游资化的倾向,这是更为根本的问题。
———刘尚希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公报中,强调2011年的宏观政策基调是:
积极稳健,灵活审慎。
仅从字面看似有矛盾之处,既然要稳健,为何还要积极呢?
既然基调是审慎,为何还强调灵活?
这表明对2011年的宏观政策基调,在年内还可能有明显变化的可能性。
———巴曙松
紧缩过度带来滞涨是不可能的。
经济增长10%,怎么能说滞涨呢?
全世界都没有过这样的滞涨。
———吴晓求
如果货币政策不出现大的失误,我国不会出现长期通胀。
———诸建芳
4、从外需看,2011年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回升,出口将保持一定增长,外需有可能实现对经济增长的正拉动。
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一周年来,云南对东盟的贸易额不断攀升。
5、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积累了在复杂环境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宝贵经验,增强了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的认识。
(三)当前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1、从国际看,世界经济虽然有望继续恢复增长,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如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还在蔓延;美国再次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必然会给世界经济带来通货膨胀等负面影响;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在复苏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通货膨胀问题。
2、从国内看,经济结构升级的约束增多,前进中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两难的问题增多,如调房价稳民心与影响经济增速,提高劳动报酬比重与削弱企业竞争力,改革资源能源价格与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等。
3、世界经济呈现新的特点:
世界经济结构处于调整期,世界经济治理机制处于变革期,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新兴市场国家力量处于上升期。
二、如何开好局起好步
(一)深入贯彻落实区域规划和政策性文件,加强督查和评估
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全面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
各地要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建立落实机制,明确责任和分工;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的督促检查以及评估工作,完善政策配套支持体系。
加快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贯彻落实工作,研究制定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财政、产业、人口、投资等政策,明确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国家支持的重点投资领域和产业准入标准。
各省要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加快制定本省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实施方案和进度安排,研究制定分类配套政策,推进省域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
(二)加快调整投资结构,积极引导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中央确定的“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战略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在促进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投资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
继续加大政府投资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力度,加快民间投资跟进的步伐,着力扩大中小企业投资意愿和规模。
正确处理扩大投资用于在建项目和新建项目的关系,确保一批重大在建项目继续推进尽快完工,严格控制低水平、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的新建项目开工建设。
东部地区要围绕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重点培育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能力。
中部地区要扎实推进“三个基地、一个枢纽”重大项目建设,加快“三农”、保障性住房、卫生教育、基础设施、节能环保、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等重大项目的实施。
西部地区应继续加大民生领域、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建设的投资力度,积极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技术改造。
东北地区应加快重点产业振兴,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并购重组,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三)进一步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的重大机遇,推进中西部地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完善各项配套措施,有序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
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和平台,吸引产业链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在中西部地区着力培育和壮大一批承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经济实力雄厚的重点经济区(带),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中西部各地要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破地区封锁,消除地方保护,为承接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的环境。
鼓励中西部地区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与东部沿海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支持中西部毗邻城市之间合作共建产业园区。
加快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在中西部条件较好的地方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四)加快解决城乡统筹突出矛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针对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的客观实际和特有国情,未雨绸缪,超前研究解决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过亿农民工进城、农村空心凋敝等城乡统筹的重大问题,分步制定综合配套政策措施加以应对防范。
重点解决目前我国城镇化的盲目发展和不协调发展问题,抓住城镇发展的“贪大求快求新求洋”、农民工市民化进展缓慢、劳动力转移不畅等突出矛盾,加快研究解决办法,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加快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和城市规划管理,促进城镇化集约、特色发展。
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以优先解决中小城市和县城的农民工落户定居为切入点,由点及面,逐步推进,出台有关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工资增长、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子女就学、落户等相关政策,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和失业救济制度,建立工资保证金制度,推进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险异地接续问题,将农民工住房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继续落实国务院相关文件推进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得到切实解决,实行更加宽松的落户政策,等等。
整合资源,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建立区域联网的农民工就业信息收集和发布机制,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五)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健全政策体系,提高扶贫开发效益
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财政性投资力度,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完善扶贫机制。
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着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整合政府扶贫资金,扩大以工代赈规模。
创新扶贫工作方式,提高扶贫效率。
积极探索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新机制,继续鼓励引导对口扶贫和援助。
积极组织实施贫困地区人才援助计划,支持贫困县(市)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实用人才,鼓励各类人才到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创业发展。
对具备生存条件的贫困地区,继续实行开发式扶贫,改善贫困人口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对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地区,实行易地扶贫,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库区、行滞洪区经济社会发展。
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培训扶贫、技术扶贫和劳务输出扶贫,增强劳动技术和增收能力。
对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实行救济扶贫。
加强对贫困人口下一代的教育扶助,防止贫困代际传递。
采取社会救助、设立专项贷款和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措施,防止因灾因病因学返贫。
三、热点问题如何看
A经济增速
全年增长8%不成问题
上行风险大于下行风险
吴晓求:
具体季度同比增速目前不好预测,全年来看经济增长达到8%是不成问题的,这也是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
巴曙松:
2011年宏观经济将进入平稳、温和的趋势性增长。
与2010年不同季度的环比波动过大相比,2011年GDP增速波幅将比较温和。
总体上,前三季度温和上升,三季度可能是全年同比的高点,略超10%,四季度呈现小幅回落,市场预期GDP增速都将保持在9%-10%左右的窄幅区间内波动。
但需要注意的是,从目前的趋势看,2011年的经济增长上行风险大于下行风险。
基于2010年四季度强劲的增长态势,2011年经济在特定季度过热的可能性不容忽视。
其中一个动力就是因为2011年是“十一五”和“十二五”的衔接之年,从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看,通常存在很强的政治周期扩张冲动;其次是外部经济如美国的复苏可能会超乎当前的预期,这对国内经济有一定带动作用;第三则是到目前为止的紧缩措施力度有限,实际上滞后于物价走势,紧缩力度和节奏都稍显滞后,宏观政策在进行紧缩时持十分谨慎的态度。
刘尚希:
国家发改委提出2011年的经济增速在8%左右,这代表了政府对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
综合各种因素进行判断,实际增速落在7%-9%区间的概率较大,按此增速的话,2011年就根本不存在“保”增长的问题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来“稳增长”,而不是延续2009年以来的“保增长”,就意味着经济增速不是明年宏观政策的核心目标,甚至可以说只是实现核心目标的一个条件。
诸建芳:
2011年控制通胀会牺牲部分经济增长,预计全年经济增速将从2010年的10.2%回落至9.5%左右。
在反通胀的压力下,上半年经济增长将受到一定抑制,GDP增长将呈现前低后高走势。
分季度看,预计2011年一至四季度,GDP同比增速分别为8.7%、9.1%、9.8%和10.02%。
2011年经济增长的动力将主要来自内需增长。
由于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比2010年有所降低,中国出口增速将有所下降,故出口对经济的贡献也将下降,尽管还存在较大规模顺差,但增长的贡献将转为负的。
由于通胀压力比较大,货币信贷政策将有所收紧,因此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将下降。
由于鼓励消费的政策和消费潜能释放,消费增长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相对稳定。
B通胀总体可控
CPI预计略高于4%
巴曙松:
中央给出的这一目标数字是4%。
虽然各种预测表明,2011年的CPI会略高于4%,中位数可能在4.5%左右,但决策者为什么还把2011年的CPI目标定在4%?
站在政策研究的角度换位思考,将有助于理解2011年的宏观政策导向。
首先,如果把目标定在5%或者更高的水平,本身也没有太大问题,毕竟在过去5年中,政策制定的通胀目标有三年是3%、一年4%、一年5%,即使定在5%,也没有超过过去5年的最高值;其次,从市场角度分析,一个十分重要的政策意图,在于合理引导通胀预期。
客观评价,2010年下半年物价短期内迅速冲高的一个重要机制就在于通胀预期及其推动的物价上扬。
再者,实现2011年4%的CPI目标,政策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腾挪空间。
大致测算,今年的翘尾因素约为2个百分点,如果新涨价因素能够控制在1.5个点,尚可能预留0.5个增长空间用于资源价格调整以及外部可能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
吴晓求:
现在一般的看法认为全年CPI在4%左右,应该不会超过4%。
同比的增速跟基数有关系,去年基数比较低,环比增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诸建芳:
短期看,通胀压力依然较大,但是在政策加强调控的情况下,物价上升的压力在春节后将有所减缓。
我们预计2010年全年CPI上升3.3%,2011年CPI上升3.8%,其中上半年CPI在4%以上,下半年通胀压力将有转折性变化,年底回落至3%左右。
2011年各季度CPI预测分别为4.5%、4.2%、3.8%和2.9%。
PPI方面,2010年为5.5%,2011年预计为4.6%。
“十二五”期间通胀上升可能涉及的主要因素包括:
工资上升带来的成本推动因素,资源环境成本推动的物价上升以及公共产品调价带来的通胀上升。
有些观点据此认为“十二五”我国将经历高通胀,我们认为,如果货币政策不出现大的失误,我国不会出现长期通胀。
巴曙松:
2011年的通胀仍然处于可控范围。
通过与历史经验进行对比,本轮物价上涨的直接导火索是2010年10月、11月份蔬菜价格的大幅上涨,但从中国的粮食和蔬菜价格波动历史看,蔬菜和食品价格带动的CPI上涨及其供应的回复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因此,这轮物价上涨将逐步在供应恢复之后稳定下来。
所以,整体上判断,2011年的通胀仍然处于大致可控的范围。
目前通胀在很大程度体现的是一种可能性的风险、尚未形成全面的高通胀的现实,且当前的通胀主要集中在农产品、蔬菜和粮食领域,尚未全面扩散,只要及时采取紧缩措施并加大供应,且2011年上半年不再出现大规模的农业灾害,则通胀压力应当不会高于2007-2008年的水平。
C货币政策
年内可能加息两次
一季度或将“三率齐发”
巴曙松:
今年一季度或将成为“三率齐发”的政策密集出台期。
首先,4%的CPI既定目标意味着一季度的调整压力会非常大,上半年的部分月份CPI很容易会达到5%,甚至会接近6%,这种物价走势会形成较强的政策调整压力。
其次,基于今年物价“前高后低”的基本判断,一季度也会是政策调整与出台的密集时期。
政策出台节奏会呈现一个标准式的动作,我们称之为“三率齐发”: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利率与汇率。
不仅如此,对部分投机性较强的产品的物价行政管制,以及适度的资本管制(特别是在加息和升值时配套使用)也将成为辅助性工具。
实际上,从2010年年底的宏观政策紧缩节奏看,与实体经济的强劲复苏以及较强的物价上升压力看,实际紧缩力度是偏松的。
这使得市场可能会猜测,宏观紧缩力度会滞后于实体经济的波动以及物价的走势。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上半年的物价高点接连出现之后,开始全面启动严厉的政策紧缩。
采取两种不同的政策操作节奏,对资本市场的冲击存在很大差异。
吴晓求:
通胀与经济增长之间要取得相对平衡,因此货币政策要相对有节奏,不能节奏太快。
去年四季度以来货币政策的调整节奏就偏快了一点。
但是说紧缩过度带来滞涨是不可能的。
经济增长10%,怎么能说滞涨呢?
全世界都没有过这样的滞涨。
2010年GDP季度同比增速递减是正常的,递减与基数有关,因为2009年12月份的GDP比2009年1月份的GDP高得多。
巴曙松:
整体上外部的低利率水平一直是制约国内政策工具选择的核心因素之一,而且这种因素短期内也难以改变。
在低利率条件尚未改变的情形下,政策组合的备选工具中,优先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最高,央票的运用以及贷款投放的窗口指导等都是常用的数量型工具。
相应的,利率工具的使用仍会非常谨慎,即使加息,次数也会相对有限。
刘尚希:
未来继续加息的可能性,与决策者对经济的形势判断密切相关。
如果货币当局认为主要矛盾是国内因素引起的货币供应量,持续加息是必然的。
如果认为只是当前这种宏观环境下不能让流动性过分宽松,为控制物价创造条件,那加息的次数很有限,不会一直加下去,更不存在所谓的“加息通道”。
诸建芳:
今年政策组合变化最明显的是货币政策由原来适度宽松转向稳健,数量型和价格型政策工具都将作出调整。
首先未来货币增速将有所回落,我们预期广义货币(M2)增长为15-16%,信贷增长15-16%,即新增贷款7万-7.5万亿。
其次,预计利率需要继续上调2次。
D汇率
人民币或升值5%
巴曙松:
把扩大进口当做平衡国际收支、平抑物价的一大措施,这预计是2011年国际贸易领域的一个值得关注的亮点。
为了更好地平衡国际收支,在原材料等尽快加大、物价压力增强的上半年,人民币升值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政策变量,总体升值幅度会超出2010年。
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可以使铁矿砂和原油等原材料的进口价格降低,有助于减少输入性通胀,其次可以迫使纺织品等行业进一步提高附加值。
总体上,在内部物价压力上升、外部贸易平衡压力也比较大、利率在外部低利率环境约束下难以大幅调整的时期,汇率调整的回旋余地较大,预计调整的力度会比市场预期的要大。
吴晓求:
人民币升值趋势还是存在的,但是2011年的升值不会像2010年那么大。
如果加息持续,人民币有保持升值趋势,无疑吸引更多热钱入境,这是一对矛盾。
要平衡的话比较麻烦,需要加强跨境资本的管制。
加息要慎重,加息与跨境资本的管制同时进行,热钱就进不来了。
诸建芳:
未来人民币升值速度主要考虑国内的产业承受能力,以及生产要素从出口部门转向内需部门的速度,因此,人民币汇率不会出现大幅度的调整,预计2011年仍将升值5%左右,即到2011年底,美元兑人民币达到6.30的水平。
刘尚希:
从中长期角度讲,随着一国经济实力增强货币升值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升值趋势不代表币值一直是上升的,这里面也有升升降降的波动,跟股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形势与政策 何月 形势 政策 教案 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