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到汉代的知识点精讲集合.docx
- 文档编号:8181808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56
- 大小:1.22MB
远古到汉代的知识点精讲集合.docx
《远古到汉代的知识点精讲集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远古到汉代的知识点精讲集合.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远古到汉代的知识点精讲集合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第一讲旧石器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的人类
进化论——达尔文
“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恩格斯
中国境内旧石器时代人类★
分期
距今年代(万年)
古人类
旧石器早期
(直立人)
(猿人)
200-25
巫山猿人、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北京猿人
旧石器中期
(早期智人)
(古人)
25-4
大荔人、许家窑人、丁村人、马坝人、长阳人、新洞人
旧石器晚期
(晚期智人)
(新人)
4-1
柳江人、河套人、峙峪人、山顶洞人
二、社会经济的进步
●旧石器时代早期(直立人):
简单的打制石器。
器型有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等。
使用天然火。
●旧石器时代中期(早期智人):
石器制作进行了第二步加工,代表器型有大三棱尖状器、石球等。
发明人工取火。
●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期智人):
发明弓箭、骨针和钻孔技术。
宗教意识萌芽。
●骨针(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出土)穿孔兽牙(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出土)
三、社会生活状况
●直立人:
班辈婚和血缘家族
●早期智人:
族外婚出现。
●晚期智人:
族外群婚盛行。
母系氏族公社形成。
氏族(氏族公社)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共同体。
●氏族成员实行族外婚。
●氏族成员的地位平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财产共享。
●氏族成员一般有共同的语言、习惯、图腾和宗教信仰。
●
第二讲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
新石器时代:
距今1万年到距今4000年左右。
一、主要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
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
距今七八千年前: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
二、经济的进步
1、农业发明:
一万年前的粟,七千年前的水稻。
2、使用磨制和钻孔的石器
3、发明制陶:
彩陶
4、学会饲养牲畜:
六畜
5、发明房屋建筑和定居生活:
半地穴式房屋、干栏式木构建筑
6、发明纺织:
麻布,陶、石纺轮、刀杼、骨梭。
磨盘磨棒(裴李岗遗址出土)仰韶文化彩陶罐原始半穴居建筑复原图
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河姆渡遗址水井井架和草顶复原图
三、社会生活状况
1、原始村落(聚落)遗址:
姜寨遗址、半坡遗址
2、图腾崇拜与女神崇拜
3、对偶婚:
族外婚。
4、原始的民主平等社会:
“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女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姜寨遗址复原图半坡遗址模型红山文化玉猪龙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
母系氏族与对偶婚
●母系氏族制度下实行较严格的族外婚,排除母系血亲及近亲的婚配。
男女白天的劳动生活都在各自的氏族中,晚上男子到配偶的氏族中去过夜,这种对偶婚婚姻关系不固定,一般维持数月或几年。
●半坡、姜寨遗址中的小房子。
●子女跟随母亲氏族教养成人。
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
第三讲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和氏族社会的解体
距今5000年——40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
一、新石器时代晚期主要文化遗存★
1、河南龙山文化
2、陕西龙山文化·齐家文化
3、山东龙山文化
4、良渚文化
二、经济和文化的进步
1、手工业与农业分离,获得独立发展。
●制陶业:
蛋壳黑陶、白陶鬶
●冶铜业:
孔雀石,红铜、青铜,冷锻、冶铸
●丝织业:
良渚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丝织品,中国是世界上养蚕织绢最早的国家。
●玉器制造业:
良渚玉器:
玉琮、玉璧、玉钺等
2、陶文
左:
半坡陶器上的符号;右:
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象形文字
三、婚姻、家庭和私有制的发展
1、父权制的确立与婚姻形态的变化:
男子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变化;
一夫一妻制取代对偶婚
2、一夫一妻制小家庭成为社会基本单位
3、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
4、部落战争和部落显贵的出现
●良渚文化时期,贫富两极分化和社会分层在墓葬中有鲜明反映:
墓葬在墓制规模、随葬品多寡、类别等方面差异巨大。
如:
●良渚文化反山遗址23号墓,出土遗物包括玉器、嵌玉漆器和陶器,以单件计共467件,其中出土玉璧54件。
系部落显贵者的大墓。
四、古史传说★
1、三皇五帝:
三皇:
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女娲。
五帝:
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史记·五帝本纪》)。
或炎帝(神农)、太昊(伏羲)、少昊。
华夏各族的宗祖神:
黄帝中国古文明被认为完成于他一人之手。
他发明了人们希望是他发明的一切东西,大至社会制度,小至日常使用的零星物件。
2、尧舜禅让的传说
我国旧石器时代的重要人类
●旧石器时代早期:
直立人(猿人):
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
●旧石器时代中期:
早期智人(古人):
许家窑人、丁村人、马坝人、长阳人
●旧石器时代晚期:
晚期智人(新人):
山顶洞人、峙峪人、河套人、柳江人、资阳人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存
●新石器时代早期:
距今1万年:
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
距今8-7千年:
河北磁山文化、河南裴李岗文化。
发现粟和水稻农作物遗迹以及农业工具,早期农业开始。
新石器时代中期:
距今7000-5000年。
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地区)、红山文化(燕辽地区)。
前者有农业(粟)、畜牧业(猪、狗)、制陶业(彩陶)、村落;后者社会分化较早出现,有玉礼器、祭坛和女神庙祭祀遗址。
●新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5000-4000年。
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地区)、良渚文化(长江下游地区)。
前者以蛋壳黑陶为主要特征,后者发现了祭坛和玉琮等玉礼器。
齐家文化(黄河上游地区)已出现铜器。
第二单元夏商西周
夏商周年表
●夏代: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商代:
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
●盘庚迁殷:
公元前1300年。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一、夏朝与夏文化的探究
1、夏的创始者——大禹★
2、夏朝的建立★
●禹的统治范围:
豫西晋南
●禹都:
“夏禹都阳城(河南登封),又都平阳(山西临汾),或在安邑(山西运城),或在晋(山西翼城)”。
(《世本·居篇》)
●禅让制的破坏:
禹——益——启
●启——王位世袭制确立。
“家天下”,私有制确立。
3、夏文化的探索★
●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于豫西、晋南。
已发掘遗址主要有: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等。
其中,以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内涵最为丰富、典型,遂以之命名。
二里头文化的性质
二里头文化遗存分四期。
每期面貌有不同。
对二里头文化的性质,学术界观点尚不一致:
●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是夏文化。
●二里头文化一至三期是夏文化。
第四期是早商文化。
●二里头文化一、二期是夏文化。
三、四期是早商文化。
●在二里头三期遗址中发现。
整个宫殿坐北朝南。
由大型夯土台基、殿堂、廊庑、庭院、大门组成。
宫殿前为宽阔的庭院,四周有墙基,有两面廊庑。
正面墙基中心处建有门廊,有3条通道。
在东北角开有小门。
●二里头遗址宫殿建筑,开创了中国宫殿建筑传统的先河。
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
在二里头文化三期的墓葬中,出土了爵、刀、戈、钺等青铜器,发现了铜作坊,有陶范、铜炼渣、铜块等。
二里头文化铜器的特点:
胎质较薄,器形简单,器体也小,制作粗糙,没有花纹,明显表现出早期青铜器的特点。
乳钉纹铜爵代表了当时青铜铸造的水平。
青铜酒具有“明贵贱,别尊卑”的作用,是贵族身份、等级、地位的象征,其中爵处于酒礼器组合的核心地位。
4、夏朝的社会阶级结构(选学)
●天下(国君称“夏后”)邦国(邦君或诸侯)家族(大夫)自由民平民
●民、黎民、庶民、庶人、众------奴隶
5、夏朝的国家机器(选学)
●官僚机构:
后——六卿——百官
●军队
●刑法: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赋税:
“夏后氏五十而贡”。
●夏礼
●夏乐舞《九韶》
6、夏代的天文历法成就(选学)
●《夏小正》:
保存在《大戴礼记》中。
是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夏历是我国最早的历法,使用干支记日法,以建寅之月为岁首,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夏小正》按月记述每个月中的星象、气象、农事和政事,反映了夏代历法和农业发展的水平,保存了我国最早的天象历法资料。
●孔子主张“行夏之时”。
二、商朝及其考古发现
1、商族的起源
(1)商族的始祖:
简狄契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诗经·玄鸟》)
契的时代大约与禹同时。
(2)起源地:
商兴起的地方尚不确知,大约是
在辽西和冀东北一带,以后渐次西南移。
(3)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
《尚书》、《史
记·殷本纪》、甲骨卜辞、殷墟
2、汤建立商朝★
●汤和伊尹(有莘氏媵臣)
●成汤灭夏和商的建立:
公元前1600年,鸣条之战,汤伐桀,灭夏,建商,都亳。
商的统治中心在今豫、冀、鲁三省交界处。
●汤都亳:
今郑州商城。
●汤都西亳:
今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
3、盘庚迁殷★
●殷都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
●从成汤灭夏到盘庚迁殷(公元前1300年)以前的商朝称早商,以后的商朝称晚商。
●商汤以后至盘庚即位期间,商都“乃五迁,无定处”。
盘庚将都城由奄迁到殷,此后直至商朝灭亡的270余年间,未再频繁迁都,商朝政治稳定下来,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
●盘庚迁殷对商朝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殷墟殷是商代后期的都城,位于河南安阳市西北洹河两岸,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
殷墟自上世纪20年代开始发掘至今,已揭露出商后期宫殿宗庙基址、祭祀坑、手工业作坊遗址、王陵区、贵族墓区、居民居住遗址、城市防御和排水设施遗址,发掘出大量珍贵商代文物,对研究商代后期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4、武丁与商的鼎盛★
●文治:
选贤任能,傅说。
●武功:
多次讨伐土方、羌方、龙方、马方、虎方等部族,获得胜利。
如,向西北“伐鬼方,三年克之”;妇好曾率成千上万的军队征战讨伐。
武丁任贤
●《墨子·尚贤》:
傅说“衣褐带索,庸筑于傅岩之城,武丁得而举之,立为三公”。
●《史记·殷本纪》:
武丁“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以观世风”。
后来得傅说辅佐,这才开口说话。
●武丁在位59年,任用傅说为相,革新政治,“修政行德”,使殷道复兴;武力强盛,使周边部族臣服,疆域空前辽阔,商的统治达到鼎盛,史称“武丁中兴”。
5、商的政治制度——内服外服制★
●内服(畿内):
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
内服官包括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百姓里君等几类。
●外服(畿外):
王畿以外的众多臣属于商的方国部落,有侯、甸、男、卫等邦伯,对商王要尽朝贡、服役、征伐等义务,但有很强的独立性。
6、商的国家机器(选学)
●商王的继承制度:
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官僚机构:
文职官:
尹、多尹等
武职官:
马、亚、服
巫职机构:
巫、祝、卜、史等
●刑法:
¡°刑三百¡±,以肉刑为主
●军队:
¡°三师¡±,以车兵为主,青铜兵器
7、商的阶级结构和社会矛盾(选学)
1、贵族阶级:
最高统治者称“王”,商代贵族总称为“百姓”。
2、平民阶级:
“众”、“众人”、“工”等3、奴隶:
羌奴、牧人、圉人、皂、隶、臣、妾、僮、仆、宰、奚等。
4、商代的人祭、人殉
8、商朝的考古发现★
●青铜工艺的高度发展★
●玉器象牙器原始瓷器甲骨文青铜文化
●我国青铜时代的历史大致经历了1500年,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商周三代。
●我国青铜文化的繁荣时期大致在商代后期和西周初期,年代约为公元前13世纪至前10世纪。
以殷墟遗址晚商青铜文化和周原遗址西周早期青铜文化为代表,种类繁多、形式复杂、器物精美。
司母戊鼎(重875公斤,高1.33米,横长1.1米,宽0.78米。
)
铜镜(殷墟妇好墓出土)商代铜镜,目前共发现5面,数量稀少,十分珍贵。
中国最早的青铜农具新干大洋洲出土的铜耒是目前出土的商代青铜耒中唯一的一件。
左:
阴阳玉人。
右:
跪坐玉人。
(殷墟妇好墓出土)嵌绿松石象牙杯(妇好墓出土)商代甲骨文所见刑罚甲骨文中有墨(黥)、劓、宫、大辟等酷刑。
商代甲骨文所见武器有攻击型的戈、戟、钺、矛、刀、箭镞等,有防御型的胄、盾。
戈是最常见的随葬品。
甲骨文是商统治者因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目前所见甲骨文单字已有四五千个,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甲骨卜辞所反映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商后期的祭祀、征伐、狩猎、农耕、畜牧、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等,是研究商朝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三、西周
●西周的盛衰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西商的经济和文化
夏商周三代关系
●商始祖契,舜时佐禹治水有功,任司徒。
●周始祖弃,尧时举为农师,舜赐号后稷。
(周族的起源和神话传说)
●夏商周不仅是前后相继的朝代继承关系,而且是同时期的列国之间的关系。
1、西周的盛衰
1.1武王伐纣与周的建立★
●商朝后期,帝辛(纣王)统治残暴,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与周边部族关系也恶化。
周武王九年,武王在孟津大会诸侯。
十一年,武王率诸方国部族组成的联军兴兵伐纣,在朝歌郊外的牧野(今河南汲县)与商纣王临时调集的军队展开大战,纣军倒戈,纣王大败,自焚而死,商亡。
不久,周武王在镐京宣布周王朝建立。
●前1046,前1027
1.2周公东征及周初统治★
●三监:
周武王灭商后,把商王畿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王畿周围地区分别封给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掌管,共同监视武庚和商的遗民,史称“三监”。
●周公摄政:
周灭商后不久,武王病逝,其子姬诵即位,是为周成王。
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代成王行事。
●周公东征:
周公旦摄政,管叔极为不满,煽动蔡叔、霍叔,怂恿武庚及东夷诸国,公开叛乱。
周公旦亲自领兵东征,用了三年时间,终于平定“三监”及武庚叛乱,征服了东方诸方国、部族,使周的影响真正达到东海之滨,巩固了周朝统治。
营建东都:
洛邑,今河南洛阳东。
宗周与成周。
大行分封:
制礼作乐:
史称周公摄政7年,然后归政于成王。
周公为巩固周朝统治,奠定周朝制度做出了杰出贡献,被后世儒家尊为圣人。
1.3西周的盛世及其衰亡
●成康之治:
西周第二、三任天子成王、康王在位的40余年间,是周最为强盛的时期。
史家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边疆安定,史称成康之治。
●康王之后的昭王、穆王继续保持强势,但穆王以后,西周国力渐衰。
到第十任厉王时,统治危机爆发。
国人暴动与共和行政★
●《说文解字》:
“国,邦也”,“野,郊外也”。
●国人:
城市中的居民,包括中小贵族、平民。
●古本《竹书纪年》:
“厉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摄行天下事”。
●《史记·周本纪》:
“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
●共和元年:
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公元前841年(一说前842年)。
●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立为周宣王,共和乃告结束。
●宣王中兴:
前期对周边诸族的战争胜利,后期失利,遂“料民于太原”,表明国力已空虚。
●周幽王亡国:
褒姒之祸,申侯联合犬戎叛乱,杀幽王和新太子,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周平王东迁:
公元前770年,为避犬戎攻击,周平王放弃镐京,迁都洛邑。
东周开始。
2、西周制度★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世卿世禄制工商食官制
2.1分封制
如何认识分封制?
●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周天子统治。
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王室同姓子弟、异姓功臣和臣服的方国部落首领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
被封诸侯要向周王尽各种义务:
捍卫王室,镇守疆土,朝觐纳贡,奉命征伐等。
分封的作用:
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拓展了疆域。
●分封的重要诸侯国:
鲁、齐、燕、卫、宋、晋。
西周重要诸侯国
武王幼弟康叔封卫周公长子伯禽封鲁成王弟叔虞封唐(晋)同姓贵族召公奭封燕周姻亲师尚父封齐商贵族微子启封宋
2.2宗法制
●¡°宗法制¡±是古代贵族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理的制度。
这种宗族制度扩大成为国家统治者维护政治统治秩序的一种重要手段。
●宗法制的目的在于保持各级贵族的政治特权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时也有利于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西周的宗法制是和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天子按嫡长子继承制世代相传,是¡°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是¡°小宗。
这些诸侯也是按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世代相传,非嫡长子则由诸侯分封为卿大夫。
诸侯对于这些卿大夫来说,又是¡±大宗¡°,依次类推。
大夫以下又有士,士是贵族阶级的最底层,不再分封。
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天子为根基的宗法系统。
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
●通过分封制,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通过宗法制确立了大宗和小宗层层相属的体系。
●分封制和宗法制条件下的西周的社会结构具有族权和政权合一的特点。
一方面各封国与中央(王室)形成了臣属关系;另一方面,各封国与王室的血缘关系保证了政治隶属关系的有效性。
西周社会结构示意
●与商王朝政治体制是方国联盟相比,西周的统治效果更为有效。
但是,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就会逐渐疏远,封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的控制效果必然会减弱。
2.3井田制
●较普遍的说法是:
国家将土地分配给公社农民,一家(一夫)百亩,称一田,为私田;此外每家再种十亩公田,公社以百家为一生产单位,百家共耕千亩。
●《诗经·小雅·大田》: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
●公田以千亩为单位,大于以百亩为单位的私田,故而公田又叫大田、甫田。
《诗经·齐风·甫田》: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田甫田,维莠桀桀”。
《国语·周语》:
“宣王即位,不藉(籍)千亩。
”
井田制
●由于对周的社会性质认识各异,各家对井田制性质的认识也不相同,但各家基本都承认井田在土地公有制前提下具有由公有向私有过渡的特征。
前期公有成分更多一些,后期个人私有的成分增多。
●井田制由原始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发展演变而来,其基本特点是土地所有权为王所有,土地不能买卖。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田里不鬻¡±。
●国家对土地实行分配。
实际耕作者对土地无所有权,而只有使用权。
2.4礼乐制度
●孔子: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周公制礼作乐,是为了维持西周的等级秩序,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制定了一整套十分烦琐的礼仪和与之相配合的音乐。
●礼的内容很广,从社会风俗习惯到国家关系、军队征伐、典章制度,《周礼》:
原名《周官》,周公主持制定,内容广泛,除了有关政刑的制度以外,还有“五礼”。
●《仪礼》:
托名周公所作,大约成书于春秋时期。
可能经过孔子编订,早期《五经》中的《礼》经即指此书。
共十七篇。
周礼《五礼》
吉礼
祭礼
凶礼
丧礼
宾礼
朝、聘
军礼
征伐之礼
嘉礼
冠、昏、乡、射
礼仪十七篇
1.士冠礼2.士昏礼3.士相见4.乡饮酒礼5.乡射礼6.燕礼7.大射礼8.聘礼9.公食大夫礼10.觐礼11.丧服12.士丧礼13.既夕14.士虞礼15.特牲16.少牢馈食礼17.有司彻
例:
丧服礼
●五服:
自高祖至玄孙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共九世,称九族。
在九族内的直系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
亲者服重,疏者服轻。
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五服。
如何认识礼?
●礼是一种行为规范。
不同社会等级、不同身份地位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严格的行为规范,通过这些行为规范区别尊卑、亲疏、贵贱、贤愚,界定每个人在社会秩序中的具体位置,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礼本身带有习惯法的性质,但它的目标是将这些行为规范转化为社会成员内在、自觉的心理需求,所以它与外在、强制性的正式法规不同。
乐具有了等级性
●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乐也有严格规定,不能逾越。
如:
●乐队的规定是:
“王宫县”,即排列成东西南北四面;“诸侯轩县”,排列三面;“大夫判县”,排列两面;“士特县”,只排列一面。
●歌舞队的规定是:
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士“二佾”;等等。
3、西周经济与文化
3.1经济
●工商食官制
西周官营工商业制度。
百工(官营手工业作坊中的工匠)和官商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工商业活动,由官府统一养起来进行直接管理,使他们为少数统治者服务。
●青铜冶铸技术的进步
西周青铜器铸造技术的进步
一是翻范上改变了商代一模翻制一范的方法,改用一模翻制数范。
西周中晚期常见有成对、成组出现的器形相同的铜器。
二是发明了焊接技术。
西周青铜器的特点
早期承袭商后期作风,继续处于鼎盛时期。
●中期开始发生较大变化,主要表现是礼器种类逐渐减少,尤其是酒器趋于消失;列鼎出现;乐器增多;青铜器花纹趋于简单;长篇铭文较多。
西周重大考古发现——周原遗址
●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8世纪
●周人灭商以前的都邑和西周城址,位于陕西省歧山、扶风两县交界处。
公元前12世纪中叶,周人首领古公亶父带着族人迁徙到这里,在周原建都。
毛公鼎
19世纪出土于周原,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鼎内铸有497字铭文,是中国目前出土的青铜器中铭文最多的。
3.2敬德保民思想
●夏商的灭亡,使得周人开始怀疑“天命”,意识到“民”的重要性。
以周公为代表的统治者提出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思想。
只有将“敬德”和“保民”结合起来,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敬德”、“保民”、“慎罚”三者构成了西周德政思想的基本原则和治国的基本国策,成为周代政治思想的核心。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由神本文化向民本文化的一次重大转变,是中国政治思想由神(天道)向人(人事)的一次重大转变,是由重神权重神事向重人事重民事的一次重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古代“由天道以推人事”的思维路径,对后来儒家民本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一文中指出: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如果说殷商人的精神生活还没有完全脱离原始状态,他们的思想行为完全取决于外在的祖先神、自然神及上帝,那么,周人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最伟大贡献之一,就在于“在传统的宗教生活中,注入了自觉的精神;把文化在器物方面的成就,提升而为观念方面的展开,以启发中国道德地人文精神的建立”。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4页)
3.3文化成就
●《尚书》《周易》《诗经》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金文,钟鼎文
●大盂鼎内壁有铭文291字,其内容为:
周王告诫盂,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辅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
以书法成就而言,大盂鼎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第三单春秋战国
一、春秋从公元前770年周室东迁洛邑到公元前476年,这一阶段的历史大体与孔子所修订的《春秋》年代(公元前722年~前481年)相当,历史上称作春秋时期。
1、王权衰微与春秋五霸
孔子“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
v王权衰微、大国争霸
v春秋五霸: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2.管仲改革与齐桓公首霸
v公元前685年(周庄王十二年),齐桓公即位,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
①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远古 汉代 知识点 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