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好的故事教案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8176786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57.73KB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好的故事教案教学设计.docx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好的故事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好的故事教案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好的故事教案教学设计
《好的故事》精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重点理解“预告、幽雅、错综、荡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弄清“好的故事”的具体内容,体会这个故事“美丽、幽静、有趣”体现在哪里。
4.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5.体会作者于美好的景致中寄托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感受梦境的美好,结合文字想象画面。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于梦境中寄寓的感情。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
2.搜集鲁迅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回顾旧知
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搁在 错综 澄碧 萍藻荡漾 火焰 瘦削 瞬间 凝视 骤然 掷石头 陡然
2.说一说文中的“好的故事”是什么,这个故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课件出示课文中的句子,齐读:
(1)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2)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
4.过渡:
这是一篇富有散文诗性质的短文,作者通过这简短的文字,展现给
引导学生了解:
散文诗是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
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读者一种美丽而深邃的意境。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这“好的故事”,体会其中的意境。
设计意图:
由复习词语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
同时,由鲁迅先生对这个故事的评价过渡到新课,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
二、深入探究,品词析句
1.默读课文,思考:
这个故事“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画出相关词语,批注出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读后,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进行指导。
(1)PPT出示重点语句: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引导学生抓住“一天云锦”“万颗奔星”体会梦境中的“好的故事”幻化无穷,充满生机。
(2)学习第5自然段。
①说一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这一段主要写梦中回忆故乡绍兴山阴道上美的人和美的事。
)
②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美丽,幽雅,有趣”?
(澄碧清新的江南水乡,百花竞放的山野风光,勤劳朴实的农夫村妇,时聚时散的河中倒影,水中的萍藻游鱼,诸影诸物,摇动,扩大,融和,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瑰丽多姿,令人爱恋。
)
③小结:
这些文字正是对故乡绮丽风光的真实描写。
④指导朗读。
(3)感悟重点句:
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①引导学生抓住“永是生动,永是展开,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来体会其有趣、幽雅。
②指导朗读。
③小结:
动静结合,交相辉映,构成一篇“好的故事”。
“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说明美好的事物终将代替丑恶的现实,光明一定驱散黑暗。
(4)品悟第7自然段。
①自由读一读第7自然段,圈一圈“好的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事物。
(一丈红、大红花、斑红花、茅屋、狗、塔、村女、云。
)
②说一说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好的故事”中的“美丽,幽雅,有趣”。
(引导学生抓住其中的人、事,体会其“美丽,幽雅,有趣”;抓住“忽而碎散”“全被拉长了”“退缩了”“碎散”“伸长”等词语体会画面中的变化之美及无限的趣味。
)
③小结:
作者运用了细腻的笔触,使他笔下的自然景物充满了动感与光感,具体而优美,使人如临其境,表现出像古人所说的“如镜如图”的感觉,突出了“好的故事”美的特质。
④指导朗读。
(5)配乐引读: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
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设计意图:
围绕“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展开品读活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来谈感受,体会其中的画面感,同时借助朗读来抒发情感,以读促讲。
三、借助资料,深入阅读
1.结合背景资料,说一说: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样的好的故事,再现这样的梦境呢?
(作者把自然景物写得优美,创造了饱含作者美的情感和美的理想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尽快来到的期望。
)
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
2.出示最后两个自然段,指名读。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
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3.默读“阅读链接”中的相关资料,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
4.指名汇报,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资料,抓住关键语句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引导学生抓住“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著眷恋和追求,决计要同“昏沉的夜”进行不懈的抗争。
)
5.鲁迅先生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昏沉的夜”,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其中的含义。
6.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
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
是昏沉的夜。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谈感受。
预设:
①这里,空气的窒息、昏沉,令人厌恶,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射。
②将梦幻与现实相交织,既表现了现实与理想的对抗,也揭示出作者内心世界的向善追求。
(2)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
此环节引导学生借助“阅读链接”的补充阅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所表达的情感。
同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领悟开头和结尾中环境描写的含义,体会首尾照应写法的好处。
四、拓展练笔,积累运用
1.鲁迅的梦中有那么多美的人和美的事,是那样的“美丽,幽雅,有趣”。
你的梦境中或心中幻想过这样美丽、有趣的事物吗?
动笔写一段自己的梦境或心中所想的美妙景物吧。
写时不妨借鉴一下鲁迅先生的写作方法,可以富于变化,突出色彩,传递细腻的美感。
2.学生动笔练写。
3.交流评议。
4.书写本课生字。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
焰 削 瞬 凝 骤 掷 陡
(2)引导学生独立观察,说一说生字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3)教师强调“臼”的笔顺,强调“掷、陡”中“阝”的写法,重点示范“瞬、凝、骤”。
(4)学生练习书写,投影展示学生书写作品,师生评价。
5.布置作业:
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方法写一写自己美好的梦境或心中美好的景物。
在指导书写生字中,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积累优美语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描绘的梦境非常美,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但是由于时代差别,作者的语言表达与现在的不完全一样。
为了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我引导学生结合相关的历史背景,借助课后的“阅读链接”来深入理解。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资料补充,学生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昏沉的夜”中的压抑、苦闷,更能体会作者再现这“好的故事”的用意。
特别是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时,由资料的介入补充,学生被鲁迅先生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而深深感动,回头再读“好的故事”,融进更多的情感,学生的体会就更深了。
丁香结精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本课生字。
正确读写“潇洒、朦胧”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味文中优美的句子,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件、图片和文字内容,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深刻的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作者豁达的胸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文中优美的句子,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丁香的图片。
2.导入新课:
文学作品中的花草树木大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松柏喻指傲岸长青,梅花象征高洁坚强,牡丹代表富贵端庄,菊花寓意高雅傲霜……今天我们将一起去了解另一种花——丁香,体会一下作者赋予了它怎样的品格。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2.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缀、雅、拙、薄、恍”这些生字时,可以通过形近字比较的方法;学习“幽”字时,可以通过猜谜的方法;学习“糊”这个生字时,可以通过同音字比较的方法。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缀”的左窄右宽,右部四个“又”紧凑。
“幽”的“山”要宽些,中间竖画宜长。
“雅”右边的“隹”是四横,不要写成三横。
“案”的“木”稍出头,横略短,突出“女”的长横。
“拙”的左窄右宽,右边中间的竖一笔写成。
“薄”的“艹”要有覆盖之势,下面部分写紧凑。
“糊”的中部笔画较少,左右所占空间大。
“恍”的“忄”应先写两点,再写中间的垂露竖。
易错提示:
“拙”的左边是“扌”,不是“口”。
“薄”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叕:
缀(点缀)—辍(辍学)—掇(拾掇)
隹:
雅(文雅)—准(准备)—雄(雄壮)
出:
拙(笨拙)—茁(茁壮)—咄(咄咄逼人)
胡:
糊(模糊)—湖(湖水)—葫(葫芦)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1)全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在文中标出)
明确:
全文共有11个自然段。
(2)课文可以划分为几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
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3):
主要写丁香花的颜色、气味、形状。
第二部分(4~6):
主要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读了课文后,让我们不禁产生了这样的疑问: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
下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来解答这些疑问吧!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点缀幽静优雅方案笨拙单薄模糊恍然花蕾衣襟怨恨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将带着之前的疑问,跟随作者,去深入了解丁香花。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第一部分(1~3)。
(1)第1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写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花。
(2)赏析句子“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明确:
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丁香花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枝丫伸出宅院的调皮、可爱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丁香花的喜爱之情。
(3)第2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写校园里的丁香花。
(4)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写作者屋外的三棵白丁香。
(5)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明确:
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
(6)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明确:
①形状:
“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②颜色:
紫色、白色。
③气味:
“淡淡的优雅的甜香”。
2.学习第二部分(4~6)。
(1)第4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写细雨中的丁香。
(2)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
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
明确:
特点:
格外妩媚。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细雨迷蒙中朦胧绰约、紫色和白色相互渗透交融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作,十分新奇而贴切,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在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3)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诗句?
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
“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几句以花蕾丛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说明丁香在古人的眼中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
作者引用诗句,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丁香结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结的内涵,为读者开拓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4)第5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写“丁香结”这一说法的由来。
(5)“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作用?
明确: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丁香小小的花苞比作衣襟上的盘花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苞的特点。
(6)第6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3.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
明确:
美丽、高洁、愁怨。
4.丁香结有什么象征意义?
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明确:
象征意义:
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人生中不顺心的事)。
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5.“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明确: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丰富多彩。
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自己的豁达和睿智向人们传递对待人生和生活的积极态度。
6.简要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
本文巧用比喻,形象生动。
如“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一句将细雨迷蒙中朦胧绰约、紫色与白色相互渗透交融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作,十分新奇而贴切,表现了雨中丁香色彩仿佛在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再如“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一句将丁香小小的花苞比作衣襟上的盘花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苞的特点。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有的宅院里探出________,________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________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________
明确:
半树银妆 星星般 窥着
(2)思考:
本文的中心主旨是什么?
明确:
文章主要写了作者看到的城里、城外校园里和自己家屋外的丁香花,由古人的诗词联想到丁香结并悟出丁香结的说法由来,告诉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
2.总结。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时,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补充。
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
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优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我们既要有赏花的情调,又要有解结的心志。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人教版 六年级 语文 上册 故事 教案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