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编必修二第1课第6课导学案教师版.docx
- 文档编号:8175345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870.19KB
自编必修二第1课第6课导学案教师版.docx
《自编必修二第1课第6课导学案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编必修二第1课第6课导学案教师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编必修二第1课第6课导学案教师版
金石中学高二历史必修二导学案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一、学习目标
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历史发展的基本状况,如农业的起源(第一小组)、-----课本找重点---采集到种植----一万年前---黄河长江----粟和稻
(2)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第二小组):
从课本中找规范句
(3)A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B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D11页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多样性和经济实力不平衡的特点。
(4)农业生产工具(第三小组)的发展、---松土和翻土工具:
耒、耜;锄头;直辕犁;曲辕犁。
(5)收割工具:
石镰、铁镰。
(6)水利工具:
翻车、筒车
(7)水利系统的完善成就(第四小组)(课本要点:
大禹治水、春秋战国水利工程、治理黄河、坎儿井),以及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革新而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革(第五小组)(由···到···)
(由千耦其耘到自耕农)
(2)能力目标:
史实分析和历史特征归纳概括能力,初步合作探究及史料搜集整理能力、初步的历史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加深对祖国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从历史事实概括出一般特点和特征的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的历史概况,并体验先民的伟大和中国人民的勤劳、奋发的历史,引导学生去关注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自主学习(6分钟)
1.了解一些经济史的基本概念,如经济模式、经济特点、耕作方式
2.掌握感知中国古今农业及与世界范围内农业的关系
3.了解古代农业的统一性和中国农业文明的特殊性
三、课内交流互动
(一)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合作交流成果展示(6分钟)
1.传统文化探究:
通过动脑思考“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中的“五谷”和“六畜”分别指的是什么?
2.问题探究:
展示十二生肖的资料,并结合课本内容思考题回答:
(1)试将十二生肖分类,分别谈谈它们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关系。
十二生肖中包括了“六畜”,即家畜饲养业中的猪、牛、马、羊、鸡、狗,说明这一时期人类已经驯化了这些动物;
还包括鼠、蛇、猴、虎等当时人们捕猎到的动物;
另外,还包括人们想像中的动物“龙”——传说中司雨的神物,它也是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2)根据以上信息分析归纳中国古代农业起源的基本特征:
历史信息:
距今约六七千年前,中国农业是由采集业向种植业发展而起源的,主要作物是北粟南稻,形成了南北两个农业中心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十二生肖大多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力量型,有野生型,有环保型,有家畜型等,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结构之一是: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但分工不彻底,双方具有互补性。
生产工具和技术是中国古代农业先进于世界的两方面,而生产的核心环节牛耕代表了最高的水平。
(二)师生互动:
(23分钟)
(1)教师知识总结
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
2、原始农业形成了南稻北粟的种植结构
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结构
二、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水利设施
时间
生产工具
水利设施
原始农业
刀耕火种,使用石、木、骨具,“耒耜”
大禹治水
商周
出现青铜制品,但很少用于农业
春秋战国
铁农具代替了过去石制、骨制工具
芍(que)陂(bei)、都江堰
西汉
犁壁、铁犁牛耕推广
漕渠、白渠、坎儿井
东汉
汉明帝时王景治黄
曹魏
翻车
唐
曲辕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筒车(灌溉用)
三、我国古代的农业耕作方式
1、耕作方式的进步:
(1)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精耕细作,此后一直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主要生产方式(组织模式):
---生产关系
(1)商周时期:
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组织模式)。
根本原因生产工具的落后---新石器时代
(2)春秋战国时期开始:
“男耕女织”式的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3、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
(1)产生时间:
春秋
(2)原因:
生产力---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生产关系--私有土地制度的出现
(3)概念: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特点: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落后性、稳定性等
(5)评价---具有相对性
稳定;分散、封闭、落后(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脆弱(如果遭遇社会动乱、豪强兼并,或遇到旱涝灾害)。
积极:
①比较稳定;②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③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消极:
①规模小,阻碍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②非常脆弱,很难保证税收;③容易引发生态矛盾④近代以后,阻碍生产发展。
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
(2)教师易错知识提示
1.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
2.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事件不是牛耕的出现,而是曲辕犁的发明,因为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3.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
(3)学生达标检测
1.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D.用牛力耕田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2..清人陶煦在《租核•推原》中写道: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在当时看来,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是:
A.重农抑商B.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D.商品经济的繁荣
3.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①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开始形成②传统自耕农经济形成并开始成长
③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期④官府垄断商业(西周工商食官)的局面已被打破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按图顺序,农具功能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①谷物加工②汲水③耕地④耕地B.①耕地②汲水③耕地④灌溉
C.①耕地②汲水③耕地④谷物加工D.①谷物加工②耕地③耕地④灌溉
5.“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摘自《墨子》)上述材料反映的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
( )
A.春秋 B.秦朝 C.西周 D.西汉
6.《吕氏春秋·上农》载:
“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
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B.社会制度C.生产能力D.劳动力短缺
7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仁和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8.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
”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C.连续性D.脆弱性
9.下列生产工具,按用途划分,不同于其它各项的是()
A.杜诗水排B.高转筒车C.马钧翻车D.风力水车
10.“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
它所反映的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C.男耕女织D.铁犁牛耕
11.右图是现存的古代某水利灌溉工程照片,它能反映该工程修建时所在地区文明特征的是
①农耕文明②大河流域
③国家管理–李冰蜀守④科技进步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2.“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
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B.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C.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D.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
13.观察下图并阅读材料,指出这种农业生产技术所表现的特点是
“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
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
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
A.广种薄收B.少种多收C.精耕细作D.男耕女织
14右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
从图
中我们能读出的正确的历史信息有①牛耕在当时
得到了推广②中国传统步犁形状基本定型③东汉
绘画技术高超④东汉精耕细作技术得到提高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①③D.②③④
15.下面演进示意图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
A.商业运输方式的变化B.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C.经济结构的变化D.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16、《国语·晋语》记载:
“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
”这则故事透露出当时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什么现象?
【答案提示】反映了春秋时期,我国农业已开始出现牛耕技术,但使用并不普遍。
17、唐代诗人李绅有《悯农》诗: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原因是剥削重—所以农民收成少---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读这样的诗句,应该怎样理解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和社会贡献?
【答案提示】诗句理解:
春天种下一粒种子,到秋天的时候能收回万颗粮食。
四海之内已经没有空闲的土地了,但是依然发生农民因饥饿而走入生命绝境的情形。
中午顶着烈日在锄禾苗,一滴滴汗水落下来掉在地里。
有谁会知道盘子中的每一顿食物,粒粒都是辛苦得来的。
生活状况:
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人口中,地主和农民是两个基本阶级,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由于农民没有土地,是被剥削阶级,所以受的压迫非常严重。
残酷的土地兼并会使大量的小农破产。
社会贡献:
由于农民是劳动者,进行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革新,并且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所以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创造者。
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18、《淮南子·主术训》里记载:
“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
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
问题:
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什么进步?
有什么作用?
【答案提示】对牛的控制,反映了当时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利用畜力可以节省人力,提高耕作效率,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农用动力的一次巨大进步。
A选择题讲评:
先由各小组学科长将错答率统计写在黑板上,教师酌情选题评讲分析
B主观题学生达标检测反馈讲评:
:
四、归纳提高(8分钟)
(一)知识框架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农业的起源、农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发展和自耕农经济的形成。
本课的标题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这里包含了两个问题:
一是相对于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模式,比如刀耕火种,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特点,二是生产模式,指的是具有较普遍特点的具体耕作模式,以避免与比较抽象的、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总和的生产方式的概念相混淆。
(二)理论升华
(1)中国农业的起源:
原始农业的产生、早期农业格局及农作物资源分布、原始畜牧业的产生。
(2)古代农具的不断改进是生产力范畴的提高:
农具材质的改进、农用动力的变革、耕种工具的革新、灌溉工具的的发展。
(3)耕作方式的发展是生产关系范畴的变革:
耕作方式的演变、自耕农经济。
(4)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3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农业结构;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经营方式。
五.作业布置(2分钟)
白居易在《朱陈村》中描述“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氢。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阅读材料想一想,它说明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问题:
文中反映了什么生产方式?
它有什么特点?
【答案提示】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男耕女织”式的自耕农经济。
特点主要是规模小,分工简单,自给自足的封闭性和难以抵挡外部因素冲击的脆弱性。
小农经济基本上自给自足,有一定封闭性;自耕农是国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负担沉重;自耕农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难以扩大再生产,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较差(非常脆弱、极易破产)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土地由谁占有和使用)
一、学习目标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千、个精耕、公、家、三化)和土地制度(原、奴、封建三种、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自主学习(6分钟)
1.土地私有制的是如何产生和确立的?
6
春秋:
生产力铁器牛耕---私田出现—战国改革井田解体被私田取代。
2.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存在哪几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7
君主、自耕农、地主
3.什么是租佃式经营?
8
地主出租土地给农民耕种以收取地租。
4.租佃经营的发展过程如何?
(战国,汉,宋,明清)9
战国产生、汉代比较普遍、宋代日益普遍、明清进一步发展
5.如何评价租佃经营?
10
剥削较重、人身依附较弱,斗争以后积极性提高。
三、课内交流互动
(二)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合作交流成果展示(6分钟)
(二)师生互动:
(23分钟)
(1)教师知识总结
1.井田制下的公田和私田:
项目
公田
私田
来源
周王分赐的土地,即井田
私人在井田外开垦的土地
形状
有一定规格(井)
随地形而异
所有权
土地国有,只能使用,不能转让和买卖
土地私有,可以转让和买卖
义务
向国家交纳赋税
开始不向国家缴纳赋税(初税亩前)
2.土地兼并的成因、影响、历代统治阶级采取的对策:
成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是财富的主要标志,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影响---土地兼并使农民失去土地,造成社会矛盾激化;使封建政府税收减少影响国家财政;
对策---政府采取措施清查地主土地数量,按亩征税.如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也有实行赋税改革,如唐后期两税法,明代一条鞭法,清代地丁银制度,都使地主承担更多赋税.
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原始社会时是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时期是以商周时期的井田制为代表的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从战国时期开始,形成并确立了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如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4.宋代“不抑兼并”的原因及影响
赵宋王朝不是农民战争后建立的政权,对于土地兼并的危害认识不深;宋代又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特别需要发展经济、扩大税源。
北宋统治者为取得地主阶级的广泛支持,放任土地兼并,造成土地高度集中。
5.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产生原因:
租佃关系早在战国时期就已产生。
租地的前提就是无地或者少地农民的出现,可见这就是土地兼并现象的必然结果。
发展过程:
汉代“佣耕”已经比较普遍,但是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很强。
到了宋代,租佃经营已经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货币地租出现,同时还出现了雇工身份更加自由的雇佣劳动关系。
(2)教师易错知识提示
1.注意商周时期,受封的诸侯只有对土地的世代使用权,而无权转让与买卖,需向国王缴纳贡赋。
2.春秋时期私田不是归国王所有,而是归私田主人控制,因为税制改革承认
了土地的私有权
3.井田制与今天的土地公有制的区别:
井田制实质上一种以国王为代表的贵族土地所有制,这里的“国有”实际上各级贵族私有。
而今天的土地公有制是一种真正的公有制,这与井田制有着本质的区别。
4.从战国时期开始形成,中国土地私有制存在了2000多年。
土地私有制被废除的标志是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新中国成立前,封建土地私有制占据统治地位,建国初期土地仍然为私人所有。
土地改革将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但是并没有废除土地的私有性质。
农民土地
所有制,也是一种土地私有制。
(3)学生达标检测
1.“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奖励农耕D.商鞅变法
2.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
《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3.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形成“棉七稻二”甚至“棉九稻一”的农业经营新格局,这种格局的出现说明:
①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②资本主义萌芽在棉纺织业领域首先出现
③松江地区成为棉纺织业中心④农村专业生产区逐渐形成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④
4.我国古代赋税制度主要是建立在人口和土地等项目的基础上,这表明
A.我国是人口众多土地广袤的大国B.农业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我国历代政权都重视农业的发展D.封建地主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5.下列改革措施中,从法律上明确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的是
A.管仲的“相地而衰征”B.鲁国的“初税亩”
C.秦国的商鞅变法D.晋国的税制改革
6.张履祥《补农书·总论》中说:
“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田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
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赁田以耕,亦其势也。
”此现象主要反映了A.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B.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出现
C.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D.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增强
7.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
8.“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
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材料及右图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应该出现在
A.原始社会晚期B.夏商周时期C.春秋战国时
期D.秦朝
9.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A选择题讲评:
先由各小组学科长将错答率统计写在黑板上,教师酌情选题评讲分析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
根据材料概括制度的内容。
井田制。
内容:
分封、土地公有、奴隶劳动、先耕种公田后私田、贡赋
国有名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井田之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贵族占有,农民集体耕作,收获物缴纳给贵族;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农民必须先耕作公田再耕作私田。
材料二“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
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
(2)材料二指的是什么事件?
在两种土地制度转变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事件:
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对私田收税;承认私田。
作用:
瓦解···推动···
(2)鲁国的税制改革初税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过程。
材料三“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
——《汉书·食货志》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制度变化?
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变化:
变法---井田分封---奴隶制—封建制
影响:
兼并---分化;推动···
井田制正式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
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土地兼并造成大土地所有制发展,影响了国家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难,社会动荡不安等。
请回答:
[答案]:
(1)
(3)
B主观题学生达标检测反馈讲评:
:
四、归纳提高(8分钟)
(4)知识框架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商周---井田制;春秋---井田制瓦解,私田产生;战国---井田制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东汉---士族田庄盛行;北魏隋唐---均田制;宋代---土地兼并严重;明清---租佃制普及。
(5)理论升华
1.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实行新的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
春秋晚期鲁国“初税亩”和其他国家相继实行的“税亩制度”,实际上承认了私田的合法化,是井田制瓦解的标志。
2.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战国时期,在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的情况下,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
3.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分封制是商周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
井田制是商周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五.作业布置(2分钟)
1、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B、生产力的发展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D.贵族争田现象严重
2、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
3、(2000年上海)史学家认为,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是一次重大变革,因为
A、承认了私田的合法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
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D、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编必修二第1课第6课导学案 教师版 必修 课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