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产科学复习.docx
- 文档编号:8175323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4.30KB
中医妇产科学复习.docx
《中医妇产科学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妇产科学复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妇产科学复习
中医妇产科学复习
月经之名首见于《脉经》。
特殊生理现象:
并月,居经(季经),避年,暗经,激经(盛胎,垢胎)临产先兆:
释重感,弄胎;正产现象:
见红,阵痛,离经脉。
《达生篇》总结临产六字真言:
睡、忍痛、慢临盆妇科病主病机:
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督带损伤,胞宫、胞脉、胞络受损,以及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失调一、月经病:
治疗原则:
一是重在治本以调经;二是本着急着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经行宜忌:
适寒温,调情场,慎劳逸,禁房事,保清洁,对防病于未然颇有意义。
病因病机:
肮脏功能失常,血气不和,间接或直接地损伤冲任督带和胞宫、胞脉、胞络,以及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失调。
体质因素也很重要。
治疗月经病又要顺应和掌握规律:
一是顺应月经周期中阴阳转化和气血盈亏的变化规律,经期血室正开,宜和血调气,或引血归经,过寒过热、大辛大散之剂宜慎,以免滞血或动血,经后血海空虚,宜予调补,即经后勿滥攻;经前血海充盈,宜予疏导,即经前勿滥补;二是顺应不同年龄阶段诊治的规律,古代医家强调青春期重治肾,生育期中年重治肝,绝经后或老年期重治脾。
三是掌握虚实补泻规律,治虚证月经病多以补肾扶脾养血为主,治实证月经病多以疏肝理气活血为主,虚实夹杂者当攻补兼施。
1、月经先期:
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
(月经提前来潮,周期不足21天,且连续出现两个月经周期以上,经期基本正常,可伴有月经过多)治疗原则:
重在调整月经周期,使之恢复正常,故须重视平时的调治,按其症候属性,具体治法或补、或清。
气虚证:
脾气虚证----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肾气虚证----补益肾气,固冲调经固阴煎。
血热证:
阳盛血热证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茯苓)阴虚血热证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清经散法在清热而不伤水,两地汤妙在壮水以制阳光。
肝郁血热证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2、月经后期:
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可伴有经量及经期的异常,一般认为需连续出现两个月经周期以上。
本病首见于汉《金匮要略。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治则:
重在平时以调整月经周期为主,按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分别施治。
肾虚证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血虚证补血益气调经大补元煎血寒证:
虚寒证扶阳祛寒调经温经汤《金匮》(古人誉本方为调经之祖方)(当归吴茱萸桂枝白芍川芎生姜丹皮法半夏麦冬人参阿胶甘草)实寒证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当归川芎芍药桂心丹皮莪术人参甘草牛膝)气滞证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3、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不按周期来潮,提前或延后7天以上,并连续出现3个周期以上,一般经期正常、经量不多。
以月经周期紊乱为特征。
首见于唐。
《备急千金要方。
月经不调》治疗:
以疏肝、补肾、调理冲任气血为法。
肝郁证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肾虚证补肾调经固阴煎4、月经过多:
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者。
(超过80ML为多,一般3050ML)基本病机是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
治法:
经期以辩证止血固冲为主,平时治本为主。
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实为补中举益气汤之缩方,补气力专,又无当归辛温动血之弊人参、黄芪、白术、升麻、炙甘草)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生熟地、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加地榆茜草马齿苋;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加益母草、三七、茜草5、月经过少:
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者。
(也可伴周期异常,如与月经后期并见)肾虚证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菟丝子、杜仲、枸杞、山茱、当归、熟地、山药、茯苓)血虚证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血瘀证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痰湿证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茯苓法夏陈皮甘草苍术香附胆星枳壳生姜神曲当归川芎)6、经期延长: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但往往2周内自然停止,甚或淋漓半月方净者。
治疗:
以固冲止血调经为大法,重在缩短经期,以经期服药为主。
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举元煎加阿胶、炒艾叶、乌贼骨;血瘀证活血祛瘀止血桃红四物汽合失笑散;血热证:
虚热证养阴清热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湿热证固经丸加败酱草、鱼腥草7、经间期出血:
两次月经中间,约在周期的第1216天出现规律性的少量阴道出血,出血持续2-3日或数日,可伴有腰酸,少腹两侧或一侧胀痛、乳胀,白带增多,质地透明如蛋清样,或赤白带下。
肾阴虚滋肾养阴,固冲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湿热证清利湿热,固冲止血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血瘀证化瘀止血逐瘀止血汤,若出血偏多时宜去赤芍、当归,加失笑散。
。
。
。
。
8、崩漏:
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证(行经时间超过半月以上,甚或数月断续不休;亦有停闭数月又突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常伴不同程度的贫血),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崩中,后者谓漏下。
《内经》论崩和《金匮》论漏下,宋江《妇人大全良方。
调经门》合称崩漏。
病机:
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使子宫藏泻失常。
虚、热、瘀。
病本在肾,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表现为子宫藏泻无度,可归结为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严重失调。
治疗原则:
急则治期标,缓则治其本。
治崩三法:
塞流、澄源、复旧。
治疗目标:
对青春期患者,一是调整月经周期,建立排卵功能以防复发;二是调整月经周期,不强调有排卵。
对生育期者要肝脾肾同调治本,恢复肾天癸冲任胞宫轴,解决调经种子的问题;对更年期主要是解决因崩漏导致的体虚贫血和防止复发及预防恶性病变。
脾虚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肾虚证:
肾气证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兔丝子丸;肾阳虚温肾益气,固冲止血右归丸;肾阴虚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冲汤;血热证:
虚热证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实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血瘀证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9、闭经:
女子年逾16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补潮1年余,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停经已达6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3个月经周期者。
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汽;肾气亏损补肾益气,调理冲任加减苁蓉兔丝子丸(肝肾不足方用归肾丸)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加减一阴煎;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通经血府逐瘀汤;痰湿阻滞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
10、痛经:
最早记载见于《金。
女人杂病脉证并治》宋《妇人大全良方》创温经汤气滞血瘀证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湿热瘀阻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气血虚弱证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圣愈汤;肾气亏损证补肾益精,养血止痛益肾调经汤二、月经前后诸证:
1)经行乳房腹痛:
治法以调理肝肾脾及冲任\气血为主,尤以调肝为要.肝气郁结舒肝理气,和胃通络逍遥散;肢肾亏虚证滋肾养肝,和胃通络一贯煎;2)经行头痛:
治法以调理气血,通经活络为主。
肝火证清热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血瘀证化瘀通络通窍活血汤;血虚证养血益气八珍汤3)经行感冒:
随经外感,诸证持续37天,随经净而渐愈,反复发作2个月经周期以上。
风寒证解表散寒,和血调经荆穗四物汤;风热证疏风清热,和血调经桑菊饮;邪入少阳证和解表里小柴胡汤4)经行身痛:
治疗以调气血、和营卫、通经络为主。
血虚证养血益气,柔筋止痛当归补血汤;血瘀证活血通络,益气散寒止痛趁痛散5)经行泄泻:
最早见天《陈素阉妇科补解。
调经门》,主责之于脾肾虚弱,治疗以健脾温肾为主,调经为辅。
脾虚证健脾渗湿,理气调经参苓白术散;肾虚证温阳补肾,健脾止泻健固汤合四神丸6)经行浮肿:
脾肾阳虚证温肾化气健脾利水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气滞血瘀证理气行滞,养血调经八物汤加汉泽泻益母草7)经行吐衄:
倒经,逆经,最初载自清。
《医宗金鉴》,西医的代偿性月经,。
。
。
。
。
。
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
肝经郁火证清肝调经清肝引经汤;肺肾阴虚证滋阴养肺顺经汤加牛膝11、绝经前后诸证:
以肾虚为本,二高(FSH、LH)一低(低E2)的内分泌改变。
肾阴虚证滋养肾阴,佐以潜阳左归丸合二至丸;肾阳虚证温肾扶阳右归丸;肾阴阳俱虚证阴阳双补二仙汤合二至丸12、经断复来:
妇女月经停止1年或以上,又再次出现子宫出血。
脾虚肝郁证健脾调肝,安冲止血安老汤;肾阴虚证滋阴清热,安冲止血知柏地黄丸;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易黄汤;湿毒瘀结证利湿解毒,化瘀散结萆蟹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三、带下病:
带下一词首见《素问。
骨空论》,隋代《诸病源候论。
妇人杂病诸侯》明确提出了带下病之名。
13、带下过多:
主病机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治疗:
以除湿为主。
脾虚证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肾阳虚证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阴虚夹湿滋肾益阴,清热利湿知柏地黄丸;湿热下注证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止带方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14、带下过少:
肝肾亏损滋补肝肾,养精益血左归丸;血枯瘀阻证补血益精,活血化瘀小营煎四、妊娠病:
发病机理阴血虚;脾肾虚;冲气上逆;气滞。
安胎之法,以补肾健脾,调理气血为主。
用药原则:
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以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
用药以衰其大半而止为准,免伤胎气15、妊娠来阻:
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
亦称子病、病儿、阻病。
隋。
巢元方《诸病源侯论》首次提出恶阻病名。
冲气上逆,胃失和降致。
治疗以调气和中,降逆止呕。
脾胃虚弱证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肝胃不和清肝和胃,降逆止呕橘皮竹茹汤;16、妊娠腹痛:
因胞脉阻滞或失养,发生小腹疼痛者(以病势较缓的小腹绵绵作痛,或冷痛不适,或隐隐作痛,或小腹连及胁肋痛多见),亦名胞阻。
病名最早见于《金匮》。
血虚证养血安胎止痛当归芍药散;气滞证疏肝解郁,养血安胎逍遥散;虚寒证暖宫止痛,养血安胎胶艾汤;血瘀证养血活血,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17、异位妊娠:
宫外孕不包括宫颈和子宫残角妊娠。
病机本质是少腹血瘀实证。
治疗始终以活血化瘀为主。
未破损期活血化瘀,消?
杀胚宫外孕II号方;已破损期:
休克型益气固脱,活血祛瘀生脉散合宫外孕I号方;不稳定型活血化瘀佐以益气宫外孕I号;包块型活血祛瘀消?
宫外孕II号方18、胎漏胎动不安:
晋代《脉经》首载胎漏,隋《诸病源侯论》首载胎动不安。
张锡纯创制寿胎丸,成为安胎首选方。
病机:
冲任损伤、胎元不固。
辩证要点;主抓住阴道出血、腰酸、腹痛、下坠四大症状。
肾虚证补肾健脾,益气安胎寿胎丸;血热证清热凉血,养血安胎保阴煎或当归散。
气血虚弱证补气养血,固肾安胎胎元饮;血瘀证活血化瘀,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19、堕胎、小产:
凡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殒堕者,称堕胎;妊娠121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殒堕者,称为小产或半产;怀孕一月不知其已受孕而殒堕者称暗产。
汉《金匮》载有半产之名,堕胎见于晋代《脉经》。
如连续3次以上发生堕胎、小产即成为滑胎。
治疗以下胎益母为主。
(胎堕难留证祛瘀下胎脱药煎或生化汤;)20、滑胎:
凡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次以上者。
以连续性、自然性和应期而下为特点。
清代把滑胎定为病名。
机理:
一为母体冲任损伤,二为胎元不健。
肾虚证:
肾气不足补肾健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肾阳亏虚温补肾阳,固冲安胎肾气丸;肾精亏虚补肾填精,固冲安胎育阴汤;脾肾虚弱证补肾健脾,养血安胎安奠二天汤;气血虚弱证益气养血,固冲安胎泰山磐石散;血热证清热养血,滋肾安胎保阴煎合二至丸;血瘀证祛瘀消?
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21、胎萎不长:
妊娠四五个月后,孕妇腹形与宫体增大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而生长迟缓者。
主发病机理:
气血不足以荣养其胎,而致胎儿生长迟缓。
(气血虚弱补气益血养胎胎元饮;脾肾不足证补益脾肾,养胎长胎寿胎丸;血寒宫冷证温肾扶阳,养血育胎长胎白术散)22、子满:
妊娠56月后出现腹大异常,胸膈满闷,甚则遍身俱肿,喘息不得卧者,称子满或胎水肿满。
最早见于隋代《诸病源侯论》,当西医的羊水过多。
鲤鱼汤《千金》:
鲫鱼、白术、白芍、当归、茯苓、生姜、橘红23、子肿:
妊娠中晚期,孕妇出现肢体面目肿胀者,亦称妊娠肿胀。
(子气、皱脚、脆脚)头面遍身浮肿,小水短少者,属水气为病,名子肿;自膝至足肿,小水长者,属湿气为病,名子气;遍身俱肿,腹胀而喘,在67个月时者,名子满;两脚肿而肤厚者,名皱脚;皮薄者属水,名脆脚。
主机理:
脾肾阳虚,水湿不化,或气滞湿停。
脾虚证健脾利水白术散;肾虚证补肾温阳,化气行水真武汤;气滞证理气行滞,除湿消肿天仙藤散24、妊娠小便淋痛:
又名子淋。
病因总因于热,机理是热灼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
阴虚津亏证滋阴清热,润燥通淋知柏地黄丸;心火偏亢证导赤散;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苓散25、妊娠小便不通:
妊娠期间小便不通,甚至小腹胀急疼痛,心烦不得卧,古称转胞或胞转,以78个月时较多见。
四、产后病:
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
产后七日内称为新产后。
产后三病:
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
产后三冲:
冲心、冲肺、冲胃。
产后三急:
呕吐、盗汗、泄泻。
产后病特点:
多虚多瘀。
病因病机:
一是亡血伤津,二是元气受损,三是瘀血内阻,四是外感六淫或饮食房劳所伤。
产后三审:
先审小腹痛与不痛,次审大便通与不通,再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和饮食多少。
治疗原则:
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
产后三禁:
禁大汗以防亡阳,禁峻下以防亡阴,禁通利小便以防亡津液。
26、产后血晕:
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坐起,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
病机:
虚者多由阴血暴亡,心神失守而发;实者多因瘀血上攻,扰乱心神所致。
27、产后发热:
产后发热的记述最早见于《素问。
通评虚实论》,宋代《妇人大全良方》首见产后发热之病名。
治疗以调气血、和营卫为主。
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若热毒与瘀血互结胞中,用大黄牡丹汤;外感证养血祛风,疏解表邪荆穗四物汤;血瘀证活血化瘀,和营退热生化汤;血虚证补血益气汤,和营退热补中益气汤28、产后腹痛:
因瘀血引起者称儿枕痛,宋《妇人。
。
》首提此名。
气血两虚证补血益气,缓急止痛肠宁汤或当归生姜羊肉汤;瘀滞子宫证活血化瘀,温经止痛生化汤29、产后身痛:
俗称产后风。
治疗当以养血益气补肾为主,兼活血通络祛风止痛。
血虚证养血益气,温经通络黄芪桂枝五物汤;风寒证养血祛风,散寒除湿独活寄生汤血瘀证养血活血,化瘀祛湿身痛逐瘀汤;肾虚证补肾养血,强腰壮骨养荣壮肾汤30、产后恶露不绝:
产后血性恶露持续10天以上,仍淋漓不尽者。
病机:
冲任为病,气血运行失常。
对产后出血淋漓不止,达23个月者,应高度警惕绒毛膜上皮癌。
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补中益气汤;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生化汤;血热证养阴清热止血保阴煎31、缺乳:
病机:
乳汁生化不足或乳络不畅。
气血虚弱补气养血佐以通乳通乳丹;肝郁气滞疏肝解郁,通络下乳下乳涌泉散;痰浊阻滞健脾化痰通乳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五、妇科杂病:
32、徵瘕:
妇人下腹结块,伴有或胀、或痛、或满、或异常出血者。
病因病机:
气滞血瘀,痰湿瘀结,湿热瘀阻和肾虚血瘀。
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化瘀消徵香棱丸或大黄蟄虫丸;痰湿瘀结证化痰除湿活血消徵苍附导痰丸合桂枝茯苓丸湿热瘀阻证清热利湿,化瘀消徵大黄牡丹汤;肾虚血瘀证补肾活血,消徵散结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33、盆腔炎:
女性盆腔生殖器官及期周围结缔组织和腹膜的急性炎症。
根据部位不同,分别称作急性子宫内膜炎、急性输卵管炎、输卵管积脓、输卵管卵巢脓肿、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急性盆腔腹膜炎等。
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祛湿化瘀为辅。
病因以热毒为主,兼有湿、瘀。
热毒炽盛证清热解毒,利湿排脓五味消毒饮;湿热瘀结证清热利湿,化瘀止痛仙方活命饮34、不孕症:
温经汤是现在文献记载的第一条调经种子方,被称为调经祖方。
肾虚证:
肾气虚证补肾益气,温养冲任毓麟珠;肾阳虚证温肾暖宫,调补冲任温胞饮;肾阴虚证滋阴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血调经开郁种玉汤;瘀滞胞宫逐瘀荡胞,调经助孕少腹逐瘀汤痰湿内阻证燥湿化痰,行滞调经苍附导痰丸35、阴痒:
肝经湿热清热利湿,杀虫止痒龙胆泻肝汽或萆解渗湿汤;肝肾阴虚滋阴补肾,清肝止痒知柏地黄丸36、阴疮:
外阴红肿结块或外阴及阴道的皮肤黏膜肿痛破溃,脓水淋沥,甚至身热不适,带下量多。
热毒证清热利湿,解毒消疮龙胆泻肝汤;寒湿证温经散寒,除湿消疮阳和汤或托里消毒散37、阴挺:
妇女子宫下脱,甚则脱出阴户之外,或阴道壁膨出,又称阴脱,阴菌,阴痔,产肠不收,葫芦颓。
分度:
I子宫颈下垂到坐骨棘以下,但不超越阴道口。
II轻型已脱出阴道口,重型宫颈及部分宫体已脱出阴道口。
III宫颈及宫体全部脱出至阴道口外。
气虚证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肾虚证补肾固脱,益气升提大补元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妇产 科学 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