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届高三诊断考试.docx
- 文档编号:8170761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0.99KB
甘肃省兰州市届高三诊断考试.docx
《甘肃省兰州市届高三诊断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兰州市届高三诊断考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省兰州市届高三诊断考试
甘肃省兰州市2015届高三3月诊断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2.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3.答题全部在答题纸上完成,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两汉时期,由于“独尊儒术”政策的施行,学校教育得到普遍发展,再加上以“经学取士”为重要内容的选官制度的确立,也使两汉家学得以蓬勃发展。
学者专长一艺之后,在授徒讲论的同时,亦受学术家传习惯的影响,极为重视家中子弟的学业继承。
如《后汉书·伏湛传》:
“(伏)晨谦敬博爱,好学尤笃,以女孙为顺帝贵人,奉朝请,位特进。
卒,子无忌嗣,亦传家学,博物多识。
”这种传家世袭的学业就是家学。
家学是两汉经学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据粗略统计,在两汉明确有家学情况而且颇有名望和影响的经学世家约有百家之多。
他们或者子承父业世代相传、家业不断,如孔氏之学;或者宗族内相承以传其学,如大、小夏侯之学;或者如睢孟授业其姐的儿子颜安乐以传其学。
从而为两汉经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另一方面,家学一直是私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中有着独特作用。
家学首先影响汉代统治阶级的教育。
家学中因传经学而至仕的比例很大,有的甚至累世儒官,其中又有不少担任帝师或者太子太傅。
他们或亲自执讲,或开办学校,在其倡导下,兴学重教也成为评价官吏政绩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汉代隆儒的氛围中,帝王多养成崇儒好学的风气。
元帝“柔仁好儒”,即位之后又制诏御史:
“国之将兴,尊师而重傅”;明帝曾“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环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
这些由家学而仕宦的势力,通过影响最高统治者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影响着两汉政治和学术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家学本身的发展。
作为官学的补充,家学是私学的特殊力量。
汉武帝时兴太学,此后官学在国家教育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私学并未因此停顿,反而在官学的影响下得到进一步发展。
汉代私人讲学的事例不胜枚举,读书人学成即授徒相当普遍。
家学中约有四分之一的学者从事私学教授活动,他们或开门授讲,或声称著闻、学者争相归之,或隐居教授,所授学生常常数百人至千人,著录弟子多至千人乃至万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汉代地方官学由于政治、经济及战乱的影响,时有停置。
但是治学的儒者并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即使在战乱中也传业不息,讲学不辍。
这种家学传统,在促进经学广泛传播时,也使家族的学术得以保存并固定下来。
家学所传习的内容很宽泛,并不仅限于经学范畴。
自然科学也是家学所传习的重要内容,涉及天文、医学、数学、律法等广泛领域。
如刘歆继承父业,从小对数术、方技无所不究。
世明律法的颖川郭氏则更为引人注目,据载,郭氏自弘以后,“数世皆传律法,子孙至公者一人、廷尉七人”,为官者甚众。
正是因为有两汉家学的兴盛和学术家传的良好传统,所以在汉末动乱中,学术逐渐家门化并得到保存和延续,从而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世族的家学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摘编自马小方《汉代家学的教育地位与影响》)
1.下列关于两汉家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家学是私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发展与两汉“独尊儒术”政策的施行有直接关系。
B.家学是一种家传之学,从《后汉书·伏湛传》中的记载来看,它是家传世袭的学业。
C.家学作为官学的一种补充,对于文化的传承,家族子弟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意义。
D.家学传习的内容除了经学的范畴之外,还包括天文、医学、数学、律法等自然科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汉代,一些世代传经、地位显赫的经学世家,常常形成累世儒官,这些由家学而仕宦的势力,就会成为当世国家政治力量的组成部分。
B.在汉代重视儒学的氛围中,帝王多养成崇儒好学的风气:
汉元帝执政后,曾下令朝野要尊崇儒家文化;汉明帝曾亲自对儒生讲经论道,前来听讲的人以亿万计。
C.汉代治学的儒者,在因战乱官学停署时,仍然不辍讲学、传业,这些一心向儒的儒者,对维系两汉经学的发展和教育的延续起着独特的作用。
D.两汉家学的兴盛和学术家传的传统,使得汉末动乱中,学术逐渐家门化并得到保存和延续,这就为魏晋世族家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学中多有为帝王师者,他们传习的内容影响着最高统治者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由此也促进了家学本身和两汉教育文化的发展。
B.汉代的家学传统,常常与“世官”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得深受家学传统影响的经学家们,无可避免地完全为封建帝王服务。
C.两汉时期的家学较为开放,学者们不仅重视对家族内子孙的传授,形成家业,而且也对家族之外的好学者开门授徒,传习文化。
D.私学在两汉时期之所以得到很大的发展,一方面是受官学的影响,另一方面与家学中一些学者从事私学教授活动有很大关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杜弼,字辅玄,中山曲阳人也。
弼幼聪敏,家贫无书,年十二,寄郡学受业,讲授之际,师每奇之。
同郡甄琛为定州长史,简试诸生,见而策问,义解闲明,应答如响,大为琛所叹异。
延昌中,以军功起家。
弼长于笔札,每为时辈所推。
孝昌初,除光州曲城令。
为政清静,务尽仁恕,词讼止息,远近称之。
时天下多难,盗贼充斥,征召兵役,途多亡叛,朝廷患之。
乃令兵人所赍戎具,道别车载;又令县令自送军所。
时光州发兵,弼送所部达北海郡,州兵一时散亡,唯弼所送不动。
元象初,高祖又引弼典掌机密,甚见信待。
或有造次不及书教,直付空纸,即令宣读。
相府法曹辛子炎谘事,云须取署,子炎读“署”为“树”。
高祖大怒曰:
“小人都不知避人家讳!
”杖之于前。
弼进曰:
“《礼》,二名不偏讳①,孔子言‘徵’不言‘在’,言‘在’不言‘徵’。
子炎之罪,理或可恕。
”高祖骂之曰:
“眼看人瞋,乃复牵经引《礼》!
”叱令出去。
弼行十步许呼还子炎亦蒙释宥世子在京闻之语杨愔曰王左右赖有此人方正庶天下皆蒙其利岂独吾家也弼性质直,前在霸朝,多所匡正。
及显祖作相,致位僚首,初闻揖让之议,犹有谏言。
显祖尝问弼云:
“治国当用何人?
”对曰:
“鲜卑车马客,会须用中国人。
”显祖以为此言讥我。
高德政居要,不能下之,乃于众前面折云:
“黄门在帝左右,何得闻善不惊,唯好减削抑挫!
”德政深以为恨,数言其短。
显祖内衔之。
弼恃旧仍有公事陈请。
十年夏,上因饮酒,积其愆失,遂遣就州斩之,时年六十九。
既而悔之,驿追不及。
(节选自《北齐书·杜弼传》)
[注]①二名不偏讳:
“偏”,本作“徧”,都,普遍。
这句话出自《礼记》,讲的是避讳的一条原则,即名有两个字的可只任讳其中的一个字。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义解闲明,应答如响 响:
回声
B.乃令兵人所赍戎具,道别车载 赍:
携带
C.眼看人瞋,乃复牵经引《礼》 瞋:
生气
D.高德政居要,不能下之 下:
低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弼行十步许/呼还子炎/亦蒙释宥/世子在京/闻之语杨愔曰/王左右赖有此人方正/庶天下皆蒙其利/岂独吾家也/
B.弼行十步许/呼还/子炎亦蒙释宥/世子在京/闻之语杨愔曰/王左右赖有此人/方正庶天下皆蒙其利/岂独吾家也/
C.弼行十步许/呼还/子炎亦蒙释宥/世子在京闻之/语杨愔曰/王左右赖有此人方正/庶天下皆蒙其利/岂独吾家也/
D.弼行十步许/呼还子炎/亦蒙释宥/世子在京闻之/语杨愔曰/王左右赖有此人/方正庶天下皆蒙其利/岂独吾家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弼聪颖好学,表现不俗。
少年时寄住于郡学受教,老师常常惊异于他的表现。
面对同郡定州长史甄琛的提问,杜弼应答迅速,甄琛大为赞叹诧异。
B.杜弼为政清静,深得民心。
他任光州曲城县令时,施政廉洁清明,做事尽力仁爱宽恕,老百姓也就不再打官司了,被远近的人所称赞。
C.杜弼长于笔札,很受器重。
被高祖选拔掌管机密时,有时事出匆忙,高祖来不及口授书写命令,就直接给他空白纸,让他立即宣读。
D.杜弼质朴刚正,敢于直言。
他曾引用《礼经》为辛子炎说情,触怒了高祖;后因饮酒,以多罪积累被显祖下令直接斩杀于任职所在地。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时天下多难,盗贼充斥,征召兵役,途多亡叛,朝廷患之。
(2)德政深以为恨,数言其短。
显祖内衔之。
弼恃旧仍有公事陈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8~9题。
梦江南 [唐]皇甫松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
人语驿边桥。
望江南 [南唐]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混轻尘。
忙杀看花人。
8.你认为皇甫松在词中是如何处理虚实关系的?
请简要分析。
(5分)
9.两首词都写到“梦”,这两处“梦”各自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曹刿论战》中,表明曹刿求见鲁庄公原因的两句是“ , ”。
(2)《离骚》多用比兴的手法,其中“ , ”两句就是诗人以自己用荷装饰的衣着来比拟自己的美德。
(3)在《蜀道难》中,李白用“ , ”两句来描写青泥岭山路曲折盘旋之貌。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在答题纸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块内打勾。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作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马房之夜①
萧红
冯山——10年前他还算是老猎人。
可是现在他只坐在马房里细心地剥着山兔的皮毛,他常常把刀子放下,向着身边的剥着的山兔说:
“这样的射法,还能算个打猎的!
这正是肉厚的地方就是一枪……这叫打猎?
会打山兔的是打腿……杨老三,那真是……真是独手……连点血都不染……这可倒好。
”他一说到杨老三,就不立刻接下去。
“杨老三去当胡子那年,我才23岁,若不是五东家,我也到不了今天。
……年轻的那一伙人,到现在怕是只有五东家和我了。
”他越说越没力量,放下手下剥着的山兔皮,拉着凳子,坐到门外去抽烟。
一种孤独的感觉无缘无故的被响亮的旷野上的铃子所唤起,他想到了杨老三,想到了年轻时的那一群伙伴:
“就只剩五东家了……见一见……”
“四十来年没再见到,怕是不认识了……”
烟管伴着他那遥远的幻想,嘶嘶的鸣叫,时时要断落下来。
三月里的早晨,冯山一推开马房的门扇,就撞掉了几颗挂在檐头的冰溜。
“雁要来了,白河也要开了。
”他自己说。
到了下午,起风了。
冯山看着那黄澄澄的天色。
马倌联着几匹马在檐下遇到了他:
“你还不信吗?
你到院里去问问,五东家明天晌午不到,晚饭的时候一定到……”在马身上他高抬着右手,恰巧大门洞里走进去一匹骑马,又加上马倌那摆摆的袖子,冯山感到有什么在心上爆裂了一阵。
“扯谎的小东西,你不骗我?
你这小鬼头,你的话,我总是信一半,疑一半……”冯山向大门洞的方向走去,已经走了一丈路他还说,“你这小子,扯谎的毛头……五东家,他就能来啦!
也是六十岁的人了……出门不容易……”他回头去看看马倌坐在马背上连头也不回地跑去了。
冯山也跑了起来:
“可是真的?
明天就来!
”他越跑,大风就好像潮水似的越阻止着他的膝盖。
第一个,他问的少东家,少东家说:
“是,来的。
”
他又去问倒脏水的老头,他也说:
“是。
”
可是他总有点不相信:
“这是和我开玩笑的圈套吧?
”于是他想去问问井口正在饮马的闹嚷嚷的一群人。
他向马群里去的时候,他听到冯厨子在什么地方招呼他:
“冯二爷,冯二爷……你的老朋友明天就来到啦!
”
他反过身来,从马群撞出来,他看到马群也好像有几百匹似的在阻拦着他。
“这是真的了!
冯厨子,那么报信的已经来啦!
”
“来啦!
在大上房里吃饭!
”
他听到上房门口有人为着那报情的人而唤着:
“冯厨子,来热一热酒!
”
……
第二天,冯山早早地来到高岗。
中午的时候,连东家的太太们也都来到了高岗,高岗下面就临着大路。
只要车子或是马匹一转过那个山腰,用不了半里路,就可以跑到人们的脚下。
人们都望着那山腰发白的道路。
冯山也望着山腰也望着太阳,眼睛终于有些花了起来,他一抬头好像那高处的太阳就变成了无数个。
眼睛起了金花,好像那山腰的大道也再看不见了。
“来啦!
来啦!
……黑骑马……”
孩子们,有的下了高岗,顺着大道跑去了。
冯山的两只手都一齐地遮上了眉头,等他看见了马颈上的那串铜铃,他的眼睛就早已昏盲了,已经分辨不出那坐在马背上的就是他少年时的同伴。
他走了一步,他再走了一步,已经走下了高岗。
他过去,他扒住了那马的辔头,他说:
“老五……”他就再什么也不说了。
在吃酒的时候他和五东家是对面坐着,他们说着杨老三是哪年死的,单明德是哪年死的……还有张国光……这一些都是他们年轻时的同伴。
酒喝得多了一些的时候,冯山想要告诉他,某年某年他还好上了一个寡妇。
但他看看周围站着的东家的太太们或姑娘们,他又感觉得这事不方便说了。
五东家走了的那天夜晚,他好像只记住了那红色的鞍,那土黄色的风帽。
他送他过了太平沟的时候,他才看到站在桥上的都是五东家的家族……他后悔自己就没有一个家族。
马房里的特有的气味,一到春天就渐渐地恢复起来。
那夜又是刮着狂风的夜,所有的近处的旷野都在发着啸……他又像被人们遗忘了,又好像年轻的时候出去打猎在旷野上迷失了。
马倌喂马的时候,他喊着马倌:
“给老冯来烫两盅酒。
”
等他端起酒杯来,他又不想喝了,从那深陷下去的眼巢里,却安详的逃出两条寂寞的泪流。
(摘自《经典萧红》,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叙述了冯山老人晚年的境遇和心灵世界,在童年伙伴之间不同命运的对比中,寄寓着作者对低层民众不幸生活中表现出的人性之美的无限哀怜和赞赏。
B.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故事中时令的变化,冯山早晨推开马房的门扇时,“撞掉了几颗挂在檐头的冰溜”,寥寥数语,就写出了季节已经转暖的景象。
C.冯山对五东家要来的消息始终不相信,所以他怀疑马倌的消息,向少东家打听,向马夫打听,向厨子打听。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D.小说处处突出冯山的老态,尤其是“他越说越没有力量”“他的眼睛就早已昏盲了”“那深陷下去的眼巢”等神态、肖像的描写,都表现出冯山的年老体衰。
E.冯山虽然是五东家的长工,但是当他们共同聊起往昔的人和事时,两人之间没有阶级界限,不再是长工和东家,而是充满温情的少年伙伴。
(2)作品中的冯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他有什么样的心态?
请简要分析。
(6分)
(3)作者是怎样叙述冯山与五东家见面的故事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的结尾写冯山送走五东家后的情景。
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不为人知的氢弹功臣:
于敏
少年时代的于敏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沦陷区度过的,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他留下惨痛的记忆,也激发了他为国解难的愿望。
上大学后,于敏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并以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赢得教授们的欣赏。
毕业不久,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专心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他就拼命学习,很快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站在了国际前沿。
60年代初,有关部门做出部署,要求氢弹的理论探索先行原子弹研究一步。
于是,钱三强找于敏谈话,让他参加氢弹原理研究。
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工作,意味着自己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
但是,于敏欣然服从了组织的安排,开始新的研究。
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前苏联用了四年零三个月,其中主要一个原因就在于计算的繁复。
再加上我们的设备不足,国内当时仅有的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有95%的时间是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的,只留下5%的时间给于敏负责的氢弹设计。
于是,于敏领导下的工作组就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直至获得所需的数据。
从1960年到1965年初,在艰难的科研攻关中,于敏带领同事们发现了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5个多月后,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人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
爆炸成功后,于敏接着对氢弹的小型化、提高比威力等作了优化设计,并定型为我国第一代核武器装备部队。
20世纪80年代,在原子弹、氢弹等技术相继突破后,一些曾经和于敏共同奋战在核武器研制一线的骨干相继离开九院①。
于敏也曾在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
回去做基础研究。
但是,他稍加权衡就放弃了离开九院的想法。
他对别人说:
“虽然下面还有不少人,但掌握物理设计全面的也就是自己了。
在这个时候把任务全交给下面,显然是不行的。
”因为他知道,第一代热核武器虽然解决了有无的问题,但性能还需提高,必须发展第二代核武器。
于是,他留了下来,突破第二代核武器技术和中子弹技术。
正是由于于敏等科学家们的先见之明,中国在禁止地上核试验后,及时转入地下核试验,随即又在全面核禁试前取得了应有的试验数据,使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始终没有受到影响。
可以说,在中国核武器发展里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于敏为人谦虚,待人诚恳。
他给同事讲东西从来不保留,从来不怕别人超过自己。
改革开放后,一些中青年科学工作者在他的启迪下,写出一些颇有见地的论文,写上他的名字请他审阅时,他常常把自己的名字抹掉。
由于极为平易近人,于敏私下里被同事和晚辈们亲切地称为“老于”“于老爷子”。
目前,88岁高龄的于敏仍是单位的重要“顾问”。
每每遇到难题或重大决策时,就会想到要请“于老爷子”出山,以他平生所学,继续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宝贵的咨询和建议。
[注]①九院:
第九研究院,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前身。
1965年1月,于敏奉命调入此。
相关链接
①于敏记忆力惊人,平时很少记笔记,但他满脑子装的都是数据。
靠大量的数据,他能很快对一个事物做出物理判断。
这是一项特殊的本领,被简称为“粗估”。
这种“粗估”方法被何祚庥院士称为理论研究的灵魂(摘自《我所了解的“氢弹之父”于敏》)
②1955年,以朝永振一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代表团访华,对于敏的才华和研究成果大为惊叹。
回日本撰文,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
对此,于敏说,“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广阔视野,但留学后须“回国再给国家做点事儿”。
(摘自陈海波《于敏:
愿将一生献宏谋》)
③“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1988年被正式解封的于敏,这样对记者说。
(摘自余晓洁《绝密忠诚-——记中国氢弹功勋、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院士》)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童年亡国奴的生活让于敏深感屈辱,激发了他为国解难的情怀,正是这种强烈的民族情感,成为日后于敏从事核武器研究的精神动力。
B.于敏认为,科学需要开放,应该交流,互相启发。
所以,他主张所有的科学研究工作者都应该出国,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C.于敏重视对年轻科技工作者的培养,他积极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发展的平台,为了使年轻人的论文便于发表,他常常在论文上署上自己的名字。
D.于敏不但有科学的直觉,也不乏战略的眼光。
他预见到世界核武器发展的趋势,加快了我国核武器研究的进程,从而保证了我国核武器事业的顺利发展。
E.作为一名优秀的原子核理论研究人员,于敏的才华和研究成果深得物理学界的赞誉,在学界曾有“国产土专家一号”的美誉。
(2)组织上为什么要将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交给于敏?
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6分)
(3)文中说“在中国核武器发展里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于敏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
(6分)
(4)作为一名“不为人知的氢弹功臣”,于敏有哪些精神?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正因为李老师对学生的挚诚与关爱,学生才更愿意与她 地交谈,遇到困难时也主动向她寻求帮助。
②中美在大数据、云服务等多个方面都需要思想之间的碰撞,面对最为敏感的网络问题, 的探讨才是妥当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③只有领导敢于把敏感的、实质性的问题摆在桌面上,不避重就轻,群众才会 、知无不言。
A.开诚布公 推心置腹 披肝沥胆 B.披肝沥胆 开诚布公 推心置腹
C.推心置腹 披肝沥胆 开诚布公 D.推心置腹 开诚布公 披肝沥胆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为改变运动员以往“重武轻文”的现象,国家体育总局近年来积极推动运动员文化教育,并将运动员参赛资格与文化测试成绩挂钩。
B.“兰州好人墙”开播以来,对这个栏目中的好人故事进行转载报道的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超过百家左右。
C.中国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表明了中国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D.窦娥的故事明显有着东海孝妇的影子,该故事见于《汉书·于定国传》、刘向的《说苑》和干宝《搜神记》都有记载。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仁爱友善思想。
在甲骨文中,“友”字的造型是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意为二手协同或以手相助。
我国古人强调“仁者爱人”, , ,
。
, , 。
在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过程中,应科学继承这些传统优秀道德资源,并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l5个字。
(6分)
连环画从它萌芽的时候起, ① 。
明清时期的许多文学书籍都绘有线描插图,有的书一回故事就有一幅插图,即“回回图”。
这种“回回图”既增加了书籍视觉美, ② 。
当20世纪20年代连环画正式诞生的时候,人民大众已经熟悉了这种绘画形式并自然而然地接受它。
可以说,连环画是插着文学的翅膀飞向人民大众的,是人民大众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形式之一。
③ ,所以它很快普及开来,并逐步走向成熟。
17.“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教与学的活动上,它与传统教学有所不同。
根据下面图中提供的信息,请用一段文字概括说明“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的本质区别。
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5分)
[转载]2015年高考(438)甘肃省兰州市2015届高三3月诊断考试
(图注:
图中三角形里的内容是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六个目标)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一天,他把自己锁在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甘肃省 兰州市 届高三 诊断 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