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陶行知的师德观做人民欢迎的好教师.docx
- 文档编号:8166792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20.83KB
学习陶行知的师德观做人民欢迎的好教师.docx
《学习陶行知的师德观做人民欢迎的好教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陶行知的师德观做人民欢迎的好教师.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习陶行知的师德观做人民欢迎的好教师
学习陶行知的师德观做人民欢迎的好教师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急剧发展的今天,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教育振兴、发展、改革的宏伟目标。
作为一位教师,应怎样尽职尽责、刷新教育工作的局面,如何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结合现代教育家陶行知的师德观,我们会找到所需的答案。
他的教育学说似一颗璀璨的明珠,至今仍在教坛上发出熠熠的光辉!
本人不揣浅陋,试就论述一二。
一、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的光辉写照。
他认为,做一个教师主要的目的就是能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献给民族的教育事业,要勇于奉献,勇于追求,“把整个的心献给三万万四千农民”,“向着农民烧心香”。
他曾经制定了“倡造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的宏伟计划,在乡村教育实践中,他提出并实践了“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的理论。
无论乡村教育,还是平民教育、国难教育、战时教育、民主教育,都是陶先生针对当时中国黑暗的社会、腐败的政府、落后的文化、危亡的民族之实际而创办的救国救民的大业。
他的奋发向上、献身教育的精神,是基于“爱满天下”,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的。
为了80%的乡村农民,二十年代他就毅然放弃了教授、教育系主任之职,舍弃优厚的待遇,脱去西装革履,穿起布衣草鞋,全身心地投入乡村教育之中。
又在困难中捐出了自己当参政员时每月360元的车费,交付办公之用;募捐归途中,不动一分一厘去填补辘辘肠饥;办育才学校时期,卖字募捐,开荒生产;晚年,从重庆到上海,积极投入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热流,演讲百余次,废寝忘食,不遗余力。
又如,早期办晓庄师范时曾受到蒋介石的通辑;在校场口惨案中曾被打伤;在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两先生相继牺牲后,他整理了自己十万字的诗稿,“等着”“挨第三枪”。
陶行知先生从平民教育走向民主教育,从乡村走向国统区的奋斗,无不证明了他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无畏的牺牲,真可谓“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鲁讯语)。
他在一首诗中写道: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这一“来”一“去”是何等的始终如一、光明磊落,而又义无反顾、勇于献身,也体现了他为中华民族改革教育事业的拳拳之心。
陶先生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人民,不畏强暴,不畏艰难,鞠躬尽瘁,奋战一生。
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献身精神,作为教师,首先以陶行知为楷模,献身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甘为人师,汗洒教坛;学习他不但言传,还要身教。
其次,“传道、授业、解惑”仅是教育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还要培养他们的能力,使知能并重。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
在教育过程中,应“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一个真正的教育者,象陶行知那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立志小学,面向农村,做一个改造乡村教育的实干家。
二、学习陶行知不断进取,“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创造精神
陶先生一生孜孜敏求,向学不已。
在兴办教育期间,勇于进取,不断探索。
他认为“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国之盛衰视乎教育”,根据旧中国的国情,他把教育与生活、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起来,因时因地办起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教育,先后创办了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中华业余学校、重庆育才学校、重庆社会大学,还有民众学校、通讯学校、空中学校、自动学校等,为劳苦大众服务。
他顺应历史的变化,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着学校教育的形式,创造地把教育的触须伸向了广大农村。
可以说,陶先生是以教育这一形式来唤醒劳苦大众起来革命,从而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
“教育是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解放之武器”。
正是在这种追求、奋进中,他逐步成长为一名杰出的民主战士。
抗日战争期间,他就提出了教育要为“拯救民族”、为“整个民族的起死回生”服务,“民族之生命即教育之生命,不救民族之生命,哪能救教育之生命”。
可见,他把教育与当时的民族民主革命这一重任紧密地维系了起来。
并且,根据国际形势与抗战的需要,他又创办了国难教育、战时教育;更可贵的是,1936年7月,陶行知以国民外交使节的身份,奔赴殴、美、亚、非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宣传中国抗日救国的主张,激烈谴责法西斯的侵略,晓大义于天下。
他这种勇于实践、不断进取的精神,成就了他所说的“人生为一大事来,丈夫志在探新地”这一夙愿。
陶先生不但勇于进取,而且善于创造。
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他是最富于创造精神的教育家。
他从不崇古媚外,更不迁就他人。
他对于好的思想、好的理论,能扬弃中吸收,予以创新,不断实验,创立了较为完整的教育理论。
首先,1918年提出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主张“教学合一”的理论。
他认为,在教育上应“塞陈旧之道,开常新之源”,他呼吁要捧出全心搞改革,“彻底改革蟠桃园”,坚决主张创造一个“适合国情、适合个性、适合学问需求”的学制,也就是说教育要顺应历史的大潮,要适应社会发展变革的需要,要为民族、为国家培养人才。
“好的教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要做有创造精神、开辟精神的第一流教育家。
其次,陶行知在教育理论上最突出的创造是他的“生活教育”学说。
“生活教育”理论是他在美国教师杜威教育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社会现实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独创性理论。
“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学生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其特点是,教育要适应人民生活的需要;教育要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具体地说,生活教育是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历史联系的。
对于“生活”,他又提出了特定内容,生活应是康健的生活、劳动的生活、科学的生活、艺术的生活、改造社会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把社会变成了大学校。
他还为“生活教育”制定了四大方针:
科学的、大众的、发展的、创造的方针。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对传统的教育思想及其实施的挑战,是根据我国社会的实践而创造出来的人民大众的教育理论。
再次,陶先生还在“生活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法,从而进一步发展了“教学合一”的思想。
他指出:
“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即“教法学法做法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的说明。
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自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其中,“做”不仅有其前提——“必在有事焉上下功夫”、“在劳力上劳心”、“手到心到才是真的做”;而且,“做”是三者的中心,他多次强调“做”,“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学。
先生拿做来教便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
”在“教学做合一”的基础上,他又提出了“科学下嫁”、“小先生制”、“工学团”等教学法,更丰富发展了教学论。
他终生的教育实践以及实践中所创办的各种类型的学校,无不证明了他的一生是创造的一生。
他的不断追求、不断创造、锐意进取的精神便是他成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支柱。
我们要学习陶先生的不断探索、勇于进取、善于创造的精神,在教学上要大胆改革,富于创新,“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
尤其在师范改为进校的过程中,把立足点放在乡村小学教育,“随事遇教”,注重实践,尝试编写对口的补充教材,举办多种形式的教育,创办出适应农村的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走出一条很有特色的进校之路。
三、学习陶行知的团结协作、教育民主的精神
陶先生不但在教育上不断实践、不断创造,而且还强调团结协作精神。
他主张教师之间应“通力合作”、“同心协力”。
在《育才创造年计划大纲》中,明确地指出教师要通力“以互助合作精神相待”,把培养学生比成塑像:
“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刀刀齐发”,在刀法交响中,应合于节奏,方能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若有丝毫的杂声,便“中伤整个的和谐”,也就是说,教育只有通过众多的教师诚心诚意、多方面地合作才能办好,学校才能出人才。
在举办晓庄师范、育才学校期间,他与师生同甘共苦,开荒生产,团结一致,发展教育。
可见,他的团结协作精神不是局限于教师之间,而且融化到师生之间,甚至学校与社会之间。
在1946年1月,他和当时的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合作,创办了重庆社会大学。
这恰是为民族解放和革命斗争培养人才之所需。
“我们要引导学生们团结起来做追求真理的小学生;团结起来做自觉觉人的小先生;团结起来做反抗侵略的小战士。
”唯有团结协作、共同奋斗,才能通过教育改造旧中国。
陶先生还提出了民主教育的思想:
“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是人民的教育,是人民办的教育,为人民自己的幸福而办的教育。
”民主教育思想的提出,标志着先生由旧民主主义的教育开始转向新民主主义的教育。
要努力办好民主的教育,必须有“民主的教师”——这是最根本的。
民主的教师必须具备民主的思想、民主的作风、民主的教学。
第一、民主的思想是针对旧教育的专制思想而提出的。
他主张教师要了解孩子、尊重孩子、解放孩子。
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从注入的教学法里解放出来”,并通过方法的解放,去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嘴巴、眼睛、时间和空间(即六大解放);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他还说,要像“爱迪生母亲那样了解儿童及帮助儿童”。
此外,他还指出“德育注重自治”、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纪律自觉的需要”。
这说明了陶先生把儿童视为“小大人”一样地看待,师生互敬互爱。
第二、早在1926年,陶行知在《我们的信条》中指出:
“师生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
这就是说,教师要接近学生,“要成为孩子中的一员”。
“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共同生活,共同学习。
教师也“要跟小孩子学习”,“唯独肯拜人民与小孩子为教师人,才能把自己造成民主的教师,也只有肯拜人民与小孩子为老师的,那民主作风才自然地获得了”。
教师只有自己率先作风民主,才能影响、教育下一代。
“自己在民主作风上精进不已,才能以身作则,宏收教化流行之效”。
在旧中国,陶先生坚持肃清一切不民主、假民主、反民主,并积极地为“树立真正的民主作风”而努力。
他还进一步阐述了“在民主生活中学习民主”、“要贯彻民主集中制之真精神”。
他对民主的论述不仅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至今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一个教师在教学上也必须民主。
从“教授法”到“教学法”,反映了陶先生的民主教学思想要培养学生“自得自动”、“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能事半功倍”。
他极力反对“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旧教育,主张“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在教学上,教师不能把学生当做“字纸篓”、“书架子”,拿他们来“配课本”,而应当把开发宝库的钥匙尽自己知道的交给学生,给他们“点金的指头”。
“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它,使他以最短的时间……将这个方法找出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学习。
在民主教学中,他还提出了“创造教育”,要“因材施教”,重视实践这个环节,即“教学做”中的“做”,教师应当“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使他们成为“手脑都会用”的“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由此观之,陶先生的教育民主充分证明了他在教育上注重实践性、创造性,唯教学民主才能“为我们的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生命力”。
陶行知还指出,民主教育必须教育“机会均等”(如贫富机会均等、男女机会均等、老幼机会均等)”,“教育为公”、“文化为公”、“民主为公”。
民主教育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教人争取民主,一方面是教人发展民主”。
陶先生的民主教育思想,主张教育为改造旧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服务,为广大的劳苦大众谋幸福,为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培养人才。
在民主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陶先生已开始成长为一位杰出的民主战士。
陶先生的团结协作、民主教育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现实性,而且在今天的教改中仍是行动的指南。
作为一个教师,要学习、研究陶先生的团结协作、民主教育的思想,兢兢业业地教书育人。
既要加强学科小组的同行教师之间的合作,又要加强各科教师的团结,把教育与家庭、教育与社会密切地配合起来。
尤其要把民主教育与农村的小学教育、甚至初中教育联系起来,发展教育,“造就好教师的教师”。
另一个方面,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像先生说的那样“把爱洒向全体学生”;发扬民主的精神,生活朴实,作风端正。
教学上力求改革,不断进步,努力履行“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
作为进校的教师,必须熟悉小学教材,认真钻研,长期参加小学教育的实践活动,方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陶行知的师德观包含着献身精神、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民主教育精神。
其中献身精神是他的师德观的基础,占有重要地位。
学习先生的师德观,就必须身体力行,不断进步;大胆探索,勇于改革。
只有热爱教育、热爱人民,奋斗终生,才能成长为一名受人民欢迎的优秀教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习 陶行知 师德 人民 欢迎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