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步步高江苏专用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十 第23讲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教案 人民版.docx
- 文档编号:8166422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263.46KB
新步步高江苏专用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十 第23讲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教案 人民版.docx
《新步步高江苏专用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十 第23讲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教案 人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步步高江苏专用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十 第23讲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教案 人民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步步高江苏专用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十第23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教案人民版
第23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考纲要求] 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2.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考点一 列宁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3.目的:
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军事,巩固政权。
4.特点:
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特色。
5.评价(作用)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
3.评价(作用)
[思维导图]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主题 全面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它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违反经济规律,否定商品货币关系,靠军事手段来管理经济。
2.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承认商品货币关系,按经济规律办事。
它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的“新”:
从新理论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论;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
从新特点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4.经济体制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是一个基本规律,新经济政策之所以成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失败,根源就在于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讲史料
史料 1921年苏俄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的口号参与叛乱。
为此而震惊的列宁曾说: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
导读 史料表明新经济政策实行前夕,俄国国内工农业产量大幅度下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空前激化了各种矛盾,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列宁也认识到了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尝试行不通。
练史料
史料 (2012·江苏高考,改编)列宁指出:
“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
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
探究:
如何理解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
答案 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1.(2014·江苏高考)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
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920~1921
1921~1922
1922~1923
1923~1924
平均税款(卢布)
10.30
6.11
3.98
3.06
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
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答案 B
解析 由表格信息可知,在1921~1924年间,苏俄(联)农民的年平均税款呈逐年下降趋势,结合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内容可知是固定粮食税的实行,B项正确;1921年余粮收集制已被废除,故排除A项;实物配给制的废除与农民年平均税款的下降无必然联系,C项不符合题意;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是在20世纪3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2.(2013·海南高考)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
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
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 )
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
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
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
答案 C
解析 “允许出租土地”并不能体现土地所有权变更,故A项错,B、D两项说法并不能从材料中直接反映,可排除,只有农村生产关系变革适应了民意,才与题意一致,故选C。
3.(2013·广东高考)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
“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
”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征集制
答案 A
解析 材料显示该领导人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行为,视之为“正当贸易”。
农业集体化不允许农产品自由贸易,排除B项;C项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但美国不存在禁止农产品贸易的问题,排除;余粮收集制是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当时取消了自由贸易,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4.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他23岁时到苏俄访问,为俄国人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油的特许权。
以上活动发生的重要历史时期
是( )
A.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
B.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苏联实施“一五”计划时期
D.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答案 A
解析 列宁实行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题干是允许外国资本家在俄国开采矿产,故为新经济政策时期。
5.2014年5月24日,法国《解放报》指出:
“金融危机让人们重新发现社会主义……重回列宁时代或许可以找到挽救自由主义的办法。
”下列列宁时代所采取的措施中对克服今天的金融危机仍有启示作用的是( )
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施配给制
B.国家统一定价,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小企业实行国家监督
D.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允许中小企业合理发展
答案 D
解析 “经济危机”、“自由主义”皆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无序性,列宁时代最成功的经济政策是新经济政策,一方面国家控制经济命脉,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市场、货币、经济规律,比较备选项,只有D项与题意一致。
考点二 “斯大林模式”
1.表现
2.特点
3.成就
4.评价
(1)积极
(2)弊端
轻巧识记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主题 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
1.过渡方式的区别:
在列宁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到斯大林时期取消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应有的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行政体制。
2.过渡思想的对比:
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
讲史料
史料一 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示意图
导读 以上数据表明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各项经济指标都增长迅速,但重工业遥遥领先,农业相对缓慢,体现的是注重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
史料二 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
导读 以上数据反映的是在苏联斯大林模式下,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来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特点,为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练史料
史料 (2012·山东高考,节选)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
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探究: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答案 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了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钾矿的行为,不涉及技术基础,也没有违背计划经济指令,排除A、B两项;一个由苏联自行建设,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不能体现完全依赖外资,排除C项;德国公司负责与新经济政策在工业上的措施类似,故D项正确。
2.(2014·全国大纲高考)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
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
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
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答案 C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中“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小农经济”的信息说明当时俄国农业的落后性,为了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故本题选择C项;A、D属于工业化;B属于商业方面。
3.(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1931年,斯大林说: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
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答案 B
解析 提取材料关键信息,斯大林认为苏联应该在10年内完成工业化,并结合1931年苏联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予以判断:
这一思想急于求成,超越了苏联的国情,但推动了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形成,故B项符合题意。
4.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
A.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B.政府政策的失误
C.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影响
D.“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 C
解析 数据表明农村生产出现一定程度的削弱,结合“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这一时间分析此时苏联斯大林模式正在确立过程中,实行农业集体化,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的落后,故正确原因是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模式。
5.2014年10月24日俄罗斯舆论研究中心公布的国家领导人的民心指数:
“普京61%、梅德韦杰夫54%、勃列日涅夫39%、斯大林28%……”其中斯大林民心指数高居前几位的因素不包括( )
A.使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B.农业集体化解决了人民温饱问题
C.政局稳定,国力提高
D.领导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答案 B
解析 轻工业落后,农业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一直未有大的改善和提高是斯大林体制长期存在的弊端,故B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考点三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内容
①农业方面
a.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b.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c.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d.农业有所好转,但冒进思想和恶劣气候使其再度出现危机。
②工业方面
a.措施: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b.局限性:
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③政治方面
a.1956年苏共二十大,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b.进行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活动。
c.未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正根源,不久重新陷入了个人崇拜的泥淖。
(2)评价
①积极方面
a.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b.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②消极方面
a.表现:
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b.原因:
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
③最终结果:
改革后期,各种矛盾突出,赫鲁晓夫下台。
轻巧识记 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可归纳为“一、三、四”
一个对象:
斯大林模式。
三次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四点措施:
扩大自主权、改革经营管理制度、承认市场调节、实行政治“民主化”。
主题 二战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不足之处及经验教训
1.缺失: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
2.教训: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
讲史料
史料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1954~1960年,先后开垦4000多万公顷荒地。
这期间,全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
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呈现下降趋势。
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导读 史料反映出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措施即开垦荒地、扩大产粮区。
划线部分表明由于经营管理落后,耕作方式简单粗放,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没有彻底解决粮食问题。
练史料
史料 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
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
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
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
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探究:
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
答案 后果:
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
原因:
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生产管理不善;急于实现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追求霸权地位。
1.(2014·福建高考)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
这是( )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时间限定“1952年到1964年”。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在农业方面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故出现材料中的现象,因此选D项。
2.(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
“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答案 D
解析 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体制确立,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一个重要后果是农业生产长期发展缓慢,而1952年的苏共十九大却认为粮食产量增加并彻底解决了谷物问题,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是对斯大林体制的曲意维护,故排除A项,D项为正确答案。
B项材料信息无从体现;苏联农业改革开始于赫鲁晓夫1953年上台后,C项说法错误。
3.(2011·全国大纲高考)1964年到1982年期间,在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 )
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
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纠正
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
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答案 A
解析 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了“改革”的提法意味着不敢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体制,这必然导致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
B、C、D三项与题干没有直接关系。
4.2014年10月《历史上的苏联》一文写道:
“沿着斯大林设计的道路就是一条通向崩溃的路,苏联多任领导人试图扭转前进方向,但皆未成功”。
关于苏联领导人扭转方向的努力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赫鲁晓夫冲击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B.勃列日涅夫仍坚持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戈尔巴乔夫违背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D.上述三人的经济改革成功,政治改革失败
答案 D
解析 说“三人的经济改革成功”明显与史实不符,故选D。
5.1970年,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萨哈罗夫等发表了一封《苏联科学家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其中谈道:
“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阻碍我们经济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取出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无效的。
”据此判断( )
A.萨哈罗夫等人不满赫鲁晓夫的改革
B.萨哈罗夫等人认为经济改革的前提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C.萨哈罗夫等人的观点成为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D.萨哈罗夫等人的观点促进了苏联的思想解放
答案 B
解析 注意题目中的时间“1970年”,此时苏联正值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早在1964年,赫鲁晓夫已经下台,可知A项不正确。
戈尔巴乔夫是在1985年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的,故C项不正确。
萨哈罗夫等人的呼吁书并未真正实施,故D项不正确。
。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以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是用强制性经济统制手段来管理经济,违背经济发展规律,而新经济政策则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3.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4.国家按计划宏观调控经济,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为
筹得工业化资金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5.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
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但最终失败。
6.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不佳效果不能说明他们改革是错误的,而是改革的思路错了。
苏联的改革必须果断地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7.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最终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8.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根本失误是不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热考视角
视角一 尊重文明多样性——资本主义文明与社会主义文明的相互借鉴
[押题1]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
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这表明( )
A.列宁意识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
B.列宁突破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
C.列宁已经认识到了计划和市场的本质
D.列宁主张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经验建设社会主义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这个加法公式来看,列宁主张借鉴资本主义技术和生产组织模式来建设社会主义,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对计划与市场的本质的探讨,故A、C项错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并没有具体的理论说明,也就无所谓突破,B项错误。
[押题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这里的“模仿”主要是指( )
A.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行
C.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D.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 A
解析 在西方爆发经济危机时,苏联采取计划经济模式,取得巨大成就。
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就是效仿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故A项正确。
B项是效仿的结果;C项不属于效仿内容;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C、D项不正确。
视角二 史学方法——比较研究法
[押题3] “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下列比较中结论正确的有( )
①中国改革开放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相似——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②中国国民革命与俄国二月革命相似——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共同参与 ③中国五四运动与俄国十月革命相似——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 ④戈尔巴乔夫改革与罗斯福新政相似——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A.②③④B.②④
C.①③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 中国改革开放与苏俄新经济政策都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发挥市场的主体调节作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①正确;中国国民大革命是由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中国国民党和代表工农群众的中国共产党共同领导的,俄国二月革命是由俄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共同领导的,二月革命后出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故②正确;中国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故③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故④正确,因此正确答案选D项。
视角三 历史思维看现实——加强党的执政地位
[押题4] 1988年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后,开始实行了私有制,1990年10月18日戈尔巴乔夫颁布了《稳定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基本方针》,提出了“各种所有制一律平等”和“非垄断化”、“非国有化”及“私有化”的方针。
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不包括( )
A.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
B.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
C.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D.不能改变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 C
解析 这种取消起主导作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生产资料“非国有化和私有化”的所谓的“完全的市场经济”改革,不仅未能使苏联经济改革取得成效,反而带来了社会生产的严重衰退和经济危机。
C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不是给我们的启示。
练出高分
基础训练
1.列宁说: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这表明他( )
A.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
B.指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C.探索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途径
D.肯定了应对战争局势的新措施
答案 D
解析 引文表明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仅能够应对战争,更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这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极大认可,D项正确。
没有反思该政策存在的问题,A项错误;材料没有指出新经济政策出台的必要,B项错误;而这一途径是不正确的,C项错误。
2.读下图,下列引言与图片主题相符合的是( )
《钢铁是怎样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步步高江苏专用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十 第23讲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教案 人民版 步步高 江苏 专用版 高考 历史 二轮 专题 复习 23 各国 经济体制 创新 调整 教案 人民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8166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