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教案.docx
- 文档编号:8165994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4.17KB
生命科学教案.docx
《生命科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命科学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命科学教案
生命科学教案
生命科学教案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取样、测量、整理数据、画曲线图等方面得到训练,并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能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探究。
2、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探究活动:
测量和获取实验数据
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二、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这是说的变异现象。
学生举例,踊跃发言。
讨论使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两人合作完成测量工作,并做好记录。
学生整理数据、画出曲线图,找出最大值、最小值,计算平均数。
学生思考,分析原因。
大小不同的花生应该是基因不同导致的。
大花生(小花生)中有大有小,可能是环境引起的。
看书上第44页的图片中国有句谚语“一母生九子,十个样”,你从这句话中能悟出什么?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你还知道哪些变异现象?
我们前面学过的各种相对性状,其实也是通过变异产生的。
下面我们对一种性状的变异进行深入地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应尽量减少误差。
与学生一起分析处理实验结果
为什么都是花生却有大有小?
大花生中有的个大有的个小,是什么原因?
小花生也一样。
得出结论:
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引导学生分析性状是受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差异可以由基因不同引起,也可以由环境不同引起。
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有关。
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变异,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变异。
引导学生分析高产奶牛的选择繁育、小麦的杂交育种、甜椒的太空育种的原理。
出示“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图片或有关资料,使学生认识到科技造福人类的实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
中国有句谚语“一母生九子,十个样”,你从这句话中能悟出什么?
学生:
这说的是变异现象。
教师:
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生物变异的知识。
(板书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教师:
你还知道哪些变异现象?
学生:
比如金鱼有许多种,菊花有许多颜色和形态,狗有很多品种。
教师:
说得很好。
不同种类的生物固然千差万别,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这都源于生物的变异。
教师:
我们前面学过的各种相对性状,其实也是通过变异产生的。
下面我们对一种性状的变异进行深入地探究。
(板书一、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教师:
按照课前分好的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份大花生,一份小花生,请你选择适当的工具,来测量每个花生的长度。
注意怎样测才能使误差降到最小?
同时作好记录。
学生:
讨论使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两人合作完成测量工作,并做好记录。
教师:
把你数据进行整理,画出曲线图,找出最大值、最小值并计算出平均数。
教师:
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
看着差不多的花生却有大有小。
教师:
是的,这下你就认识到了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板书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教师:
为什么都是花生却有大有小?
大花生中有的个大有的个小,是什么原因?
小花生也一样有长有短,为什么?
学生:
学生思考,分析原因。
教师:
生物的一些相对性状表现出的是数量差异(如大小花生的果实大小)。
由于任何性状都是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基因组成相同的大花生(或小花生)果实的长度有长有短,这主要是环境引起的变异。
但环境引起的变异程度是有限度的,所以大花生(或小花生)的果实大小总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学生:
哦,是的,我画的曲线图就显示了这种情况。
比较这类相对性状的差异,应该比较它们的数量的平均值。
你们计算的平均值有什么差异?
学生:
大花生的大,小花生的小。
教师:
正常情况下,大花生果实长度的平均值应大于小花生果实的平均值。
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遗传物质的差异引起的。
教师:
从以上的分析讨论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
花生果实长度的变异,有的是环境引起的,有的是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
教师:
同学们再想一想,这两种变异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学生:
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应该可以遗传,仅由环境引起而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的。
教师:
是的。
(板书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教师:
人们在了解了遗传变异的原理后可以把它应用在培育新品种上,请同学们来看书上的例子。
(板书二、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学生:
看图片,思考其中的道理。
教师:
由于遗传物质的变异,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奶牛控制产奶量的基因组成可以不同,通过人工选择可以将产奶量高的奶牛选择出来(含有控制高产奶量的遗传物质),通过繁育,后代还会出现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繁育,数代后奶牛不但能够保持高产奶量,甚至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教师:
大家再来看看小麦的杂交育种是怎么回事?
学生:
通过杂交,把好的基因组合在一起,即后代既高产又抗倒伏。
教师:
同学们判断正确。
那太空椒又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
观察图片,思考。
教师:
太空椒是在太空条件下,引起基因发生改变而培育成的新品种。
学生:
就是基因突变吧?
教师:
对,基因突变可以引起生物的变异。
还有染色体的改变也可以引起变异。
利用遗传变异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还有许多,同学们课后可以查阅资料,一起交流。
教师:
出示“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图片或有关录像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科学家的伟大和科技造福人类的实例。
教学点评:
该教学案例较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改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分析资料,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层层深入,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生命科学教案2教学目标
1。
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2。
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
3。
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
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
难点:
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课前准备
1。
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
2。
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教学设计
导入:
世界各地关于生命起源的神话传说阅读资料展示《圣经》片段和“女娲造人”、“自然发生说”的古文,将学生带入悠远而神秘的氛围,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原始地球的形成学生代表介绍宇宙大爆炸、星云假说,其余学生根据资料总结原始地球状况帮助学生代表准备发言,提供视频和图片资料,指导学生推理、总结
米勒实验证明了原始地球可以产生生命起源所必须的小分子的有机物观察米勒实验的装置,分析实验设计的原理和结果提供视频资料,指导学生观察、分析,简单讲解有关化学知识
从有机物到细胞的过程观察小实验和图片,推理想象将几滴油滴入水中,振荡食管,让学生观察经久不散的小油滴。
简单讲解由有机物组成细胞的可能性。
生命起源的其它观点学生代表交流发言,介绍生命起源的其它观点。
其它学生分析这些观点分别有什么证据支持,又有什么证据反对组织学生交流,提供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
(通过图片展示广袤的宇宙、绚丽的银河、灿烂的太阳系行星、蔚蓝的地球……)广袤宇宙有无数的星体,然而只有我们蔚蓝的地球母亲孕育了千姿百态的生命。
这些生命是怎样来到这地球上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这样的传说。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
”(引自《太平御览》卷七八)
哪位同学为大家解释一下?
学生:
说开天辟地以来,地球上本没有人,女娲用黄土捏泥人。
教师:
很好,那么什么叫“剧务”,又什么是“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呢?
学生:
大概是太劳累了,就用绳子浸在泥里,再举起来,甩出的泥点变成人。
教师:
看来我们的同学们知识很渊博呀,那么,今天的科学家们对生命起源又有什么见解呢?
(按照事先抽签的顺序进行小组发言。
下面是发言的提纲,真正发言中不仅有形象生动的事例,还配合了教师提供的录像。
)
小组1:
我们小组负责介绍“宇宙起源”这部分内容。
根据“宇宙大爆炸”的理论(这是目前一般接受的学说),150亿年前宇宙发生了大爆炸,爆炸喷射出了由氢和氦组成的星云,星云旋转运动着,并且缓慢地收缩,逐渐形成了一个密度较大的实体。
由于收缩时磨擦产生的热量,温度继续上升,直到在高温下发生热核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时就形成了一颗恒星。
在恒星周围还有大量的气体和尘埃,它们彼此吸引、碰撞而聚合成为小的团块。
这就是行星的形成。
小组2:
我们小组来介绍原始地球的情况:
根据第一小组介绍的宇宙爆炸的`理论,地球逐渐收缩过程中温度很高,所以当地球表层温度逐渐下降时就表现为频繁的火山活动。
火山喷发出的气体,形成了大气层。
这个大气层不同于现在地球的大气层,它是没有氧气、氮气的,但有很多的水蒸汽。
随着地球表面温度降低,大气层中的水蒸汽冷却形成雨水降落到地面上,雨水在地壳下陷及低落处聚集而成原始的海洋。
原始海洋盐分很低,但溶解了大量的甲烷等火山喷发出的物质。
小组3:
我们组负责汇报“米勒实验”:
1953年,斯坦利·米勒在玻璃仪器里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了一项试验:
(用动画展示实验仪器)。
一个星期后他检测出很多简单的有机物,包括氰化氢、尿素,最重要的是:
米勒还在他的产品中发现了甘氨酸和丙氨酸,这是所有氨基酸中最简单的,也是在各种蛋白质中最常见的。
小组4:
我们汇报“其它生物学家的研究”:
米勒试验结果公布后,许多生物学家便也开始进行同样的实验,他们都证实了米勒的实验。
到1968年,蛋白质结构中的每一种重要的氨基酸,都用这样的实验制成了。
美籍西班牙生物化学家胡安·奥罗于1961年和1962年实验生成了嘌呤、核糖和脱氧核糖,这是DNA和RNA的组成成分。
1967年波南帕鲁玛又合成了一种属于“卟啉”类的分子,而绿色植物中极重要的叶绿素分子也属于卟啉类。
至此,人们已经不怀疑生命所必需的所有化学物质,都可以在早期地球的海洋中被制造出来。
小组5:
我们汇报的题目是“从有机物到原始生命”:
当科学家通过实验认定原始地球可以形成简单有机物,就推断经过漫长的时间,这些简单有机物就可能形成脂肪、蛋白质、核酸等复杂的有机物。
他们浸泡在原始海洋中,可能形成小泡。
假如小泡中恰好包住了蛋白质、核酸及其它物质的适当混合物,就可能形成类似原核细胞的结构。
但是这些过程完全都是推测,有些科学家做了相关的实验,如奥巴林的“微球体”实验和福克斯的“类蛋白质”实验,但在实验设计中都还有疑点。
所以,关于有机物如何形成生命的,现在还没有人能说明白。
小组6:
我们汇报的内容是“宇宙中的生命”:
首先,类似太阳的恒星在银河系内1000亿颗,其中单星大约是400亿颗。
假定所有单星都带有行星,还要行星到恒星的距离恰到好处、有水存在、与地球有类似的化学组成。
计算表明,在上述400亿颗单星中,充其量也只有100万颗的周围有能使生命进化到高级阶段的行星。
不过每颗行星上的生命应当处于不同的进化阶段。
经过科学家计算,能够进化到高科技水平,并能发射无线电波的行星,大概只有250万颗。
如果它们均匀地分布在银河系中,则相邻两颗之间的距离约为4600光年。
因此我们认为,宇宙中还有生命存在是完全可能的,但我们恐怕暂时无法同他们进行有效的联系。
教师:
同学们准备充分,发言全面,带我们领略了宇宙的神奇奥妙,也让我们为各国科学家的精彩研究而感叹。
我们经过学习,也将掌握这些科学研究方法,去探索更多的奥秘。
生命科学教案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叙述25亿年前至今地壳的演变和生物的进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大量的图片,了解地球初始的模样以及在25亿年前至今地球发生的变化。
通过米勒模拟实验,认识生命诞生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假设和其他假设,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并使学生以辨证唯物的眼光看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已经对“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同时,随着课程的深入,同学也初步形成了科学宇宙观。
但是现阶段同学们还是存在着“地球的初始是怎么样的?
”、“恐龙为何会从地球上消失”和“生命是怎么样诞生的?
”等问题。
此时,学生的求知欲已十分活跃,有利于开展《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这一课程。
重点难点
1、地球及地球上生命演化的历程
2、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假说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主要内容
太阳以及太阳系中的地球和其他行星都是来自宇宙中同一星云,经过漫长时间的演化而逐渐形成的。
星云不停地旋转,使中心部分聚集收缩,成为原始太阳。
星云周围的气体尘埃物质逐渐聚集成为太阳系中的大大小小的行星。
活动2一、地球的演化
我们知道地球距今已有46亿年,46亿年前地球刚诞生时,它的模样和现在一样吗?
根据太阳系形成的过程,你能想象地球诞生时得“模样”吗?
我们可以想象,组成地球的星云物质在收缩聚集中也跟太阳一样,产生着高温,由于地球起初内核还没有完全成形,所以到处发生着剧烈的化学变化,处于一个熔融状态。
起初地球是一个由岩浆构成的炽热的球。
既然地球起初是一个由岩浆构成的炽热的球,那我们现在的陆地又是从何而来呢?
请同学们比较下p12页最下面的两幅图片。
并且思考原始大气和原始海洋又是如何形成的?
46亿——26亿年前,岩浆慢慢的收缩冷却凝固,固态地壳逐渐的形成;此间,高温岩浆不断的喷发释放出来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构成了非常稀薄的原始大气;随着地球温度的降低,水蒸气凝结成水滴降到地表,汇流成原始海洋,从此地球进入了海洋时代。
注:
距今约38亿年前,最原始的生命体在海洋中诞生
温度下降使岩浆凝固——形成固态地壳;
岩浆喷发释放的气体——形成原始大气;
温度下降使水气凝结——形成原始海洋。
(38亿)
从地壳形成到现在大陆的形成,地球有经历了那些呢,让我们回到25亿年,看看那时候的地球是怎么样的。
25~6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大片陆地和山脉,海洋中的藻类释放气气,大气中氧气含量逐渐增多。
6亿~2.5年前的古生代,地球上的陆地大面积增加,原始的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露出海面,出现昆虫、鱼类、两栖类、裸蕨类等生物。
2.5~0.7亿年前的中生代,大西洋和印度洋形成,中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裸子植物和爬行类动物出现。
0.7亿前年至今,地球在第三纪经历了大规模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等许多世界上的高大山脉,奠定了现代地球地貌的基础;鸟类、哺乳类动物和被子植物出现。
时期/距今地壳植物动物25亿年~6亿年元古代出现大片陆地和山脉藻类植物6亿年~2.5亿年古生代地球上的陆地大面积增加,原始的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露出海面裸蕨类植物昆虫
鱼类
两栖类2.5亿年~0.7亿年中生代大西洋和印度洋形成,中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裸子植物爬行类距今0.7亿年新生代经历了大规模的造山运动,奠定了现代地球地貌的基础被子植物鸟类
哺乳类动物
根据表哥你能推测恐龙出现在什么时候么?
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的一类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
大部分恐龙已经灭绝,但是恐龙的后代——鸟类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
活动3二、生命的诞生
小时候,常有同学问我“人从何而来?
”,我会说是猩猩演变而来的,“那么猩猩又是从何而来呢?
”我就吱吱唔唔答不上来了。
那究竟原始的生命从何而来呢?
我们知道原始生命在距今38亿年前在海洋中诞生。
那时候的场景是怎么样的呢?
科学家米勒模拟了38亿年前地球的状态,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做实验的。
实验条件:
1.原始大气:
CH4、NH3、H2O、H2、H2S、HCN、CO、CO2(真空泵抽成真空后充入,模拟原始大气)
2.能量:
闪电、紫外线、宇宙射线(主要是闪电、电极产生的电火花,模拟自然界的闪电现象)
3.场所:
原始海洋(沸水和冷凝后的水,模拟原始海洋)
实验过程:
模拟原始大气用真空泵抽成真空后充入,再把水煮沸,使水蒸气驱动混合气体在玻璃管内流动,然后电极产生火花放电七天,最后在冷凝管冷却后的产物沉淀在最低处。
米勒发现了沉淀物中含有氨基酸、有机酸、尿素等有机物。
(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
其他学说
宇宙胚种说:
宇宙胚种说则认为,地球上生命的种子来自宇宙,还有人推断,是同地球碰撞的彗星之一带着一个生命的胚胎,穿过宇宙,将其留在了刚刚诞生的地球之上,从而地球上才有了生命。
(澳大利亚的一颗陨石中发现了多种氨基酸和有机物)
如果把地球“有生以来”作为24小时,那么地球在0时诞生,6时以后才在海水中出现最原始的细胞,21时以后海洋中出现三叶虫,22时45分开始有恐龙出现,23时20分哺乳动物出现,直到23时59分,才出现了最早的猿人。
生命科学教案4[学情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的科学课程,已经掌握了不少常见动物的特征,所以在本节中,让学生比较生命各不同特征,应该是有基础。
对生物的每一个体的历史,较之生命“周期”的各阶段似乎更敏感,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他们总是不太容易接受生命“周期”,因为他们认为下一代不再是同样的生物。
在“出生、发育、生长、成年、衰老、死亡”这个过程,学生又常常把“死亡”看作是历程中的一次事故而不是生物必然的结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人、青蛙、蝗虫、蝴蝶的生命周期
2、了解变态发育的特点
3、说出昆虫不完全变态发育的特点
4、知道环境变化对动物寿命的影响
情感目标:
渗透环境意识,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
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生命周期是周而复始的过程
难点:
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区别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请同学一个月前在家里饲养一种小动物,并写好观察日记。
2、请同学回去收集各个时期的人的照片,照片可以是爷爷奶奶,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自己小时候各个阶段的照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CAI课件)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思路]
1、第一阶段:
信息处理法。
呈现各种素材,如图片、录相、录音等。
学生通过信息的处理,找到相关的内容,形成自己的认知准备。
2、第二阶段:
讨论归纳法。
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交流、总结归纳等方法建构学生的知识基础。
3、第三阶段:
情感熏陶法。
通过生活环境变化对动物寿命影响的各种事例,教师从中引导,渗透环境意识,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
[教学过程设计]
[课间活动]播放《真心英雄》
[导入新课]投影照片,自我介绍(猜猜这是谁?
)
[讲授新课]
(一)人的生命周期
投影教师在不同时期的照片,请学生演一演教师老年期的模样。
师生共同完成课本上的填图
(二)青蛙的生命周期
播放录象:
树蟾的生殖过程
学生观看完录象后在课本上找到不同时期蛙的名称。
师生归纳青蛙的生命周期,共同完成课本上的填图。
学生比较蝌蚪和成蛙在形态结构上的不同之处,完成表格。
教师指出:
变态发育
学生活动:
模仿青蛙的口气给小蝌蚪写信
[情景]:
在青蛙的发育过程中,幼体和成体在生活方式和形态结构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有一只刚刚爬上陆地生活的小青蛙十分想念那些曾经和它一起玩耍,现仍在水中生活的小蝌蚪们,但因小青蛙忙于捉虫,没有时间写信。
现在,请你代小青蛙写信给小蝌蚪,告诉它们:
(1)从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它们别害怕;
(2)小青蛙在陆地上的生活;(3)小青蛙很想念它们,希望它们快点长大,到陆地上来再和它一起玩。
交流学生的信,教师及时表扬。
(三)蝗虫的生命周期
教师投影蝗虫的知识,师生共同归纳出蝗虫的生命周期,并绘出蝗虫的生命周期图
(四)蝴蝶的生命周期
师:
播放录象—蝴蝶的生长发育过程。
师生共同找出蝴蝶的生命周期中与蝗虫的不同之处,并一同绘制出蝴蝶的生命周期图
(五)总结动物的生命周期
学生讨论并归纳人、青蛙、蝗虫、蝴蝶的生命周期的共同特征,使学生了解生命周期具有周而复始的特点。
请学生说说你所了解的寿命最长和最短的动物及人的寿命长短。
请学生举例说明生活环境的变化对动物寿命的影响。
(渗透环境意识)
[课堂作业]
1、下列情况中,生物的繁殖所不具有的功能是()
A.使地球上的生命代代相传B.使生物的种族得以延续
C.使生物体由小长大D.使生物的个体数增多
2、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和等生长时期。
这些生长时期构成了。
的生命运动使生命代代相传。
3、地球上的生物都有寿命,最终都会死亡。
而它们可以通过产生新的个体来延续种族。
如果一个生物的个体数量逐渐减小,如大熊猫、白鳍豚等,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4、下列各组动物的发育都属于变态发育的是()
A.鲫鱼、苍蝇B.家蚕、蚊C.青蛙、家兔D.蜜蜂、家兔
5、现在地球上的人口数量呈快速增长的势态,你认为主要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生命科学教案5一、林奈与生物分类
分类学之父---林奈
分类方式:
界、门、纲、目、科、属、种。
二、达尔文与生物进化论
进化学说改变了神创论。
小结:
练习:
导航第七页1-4
教师指导
分组讨论
学生讲述,教师引导
教师讲解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小结这部分内容有些同学可能在CCTV10或DISCOUVER节目中已有所了解,因此应以共同交流,教师补充为主
这些知识易于理解,且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因此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安排学生阅读相关教材。
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SQ3R法:
1、S:
浏览,即快读或略读一节课文。
2、Q:
注意这段文字回答了一些什么问题。
注意标题或黑体字等所提供的信息,作者往往用这种方法来强调主要概念或主要词汇。
3、R仔细阅读这节课文。
4、背诵有关问题的答案。
5、R:
复习这段课文,找出先前忽略的问题。
提高与发展教学反思
18世纪之前,世界上成等待中上万的植物没有统一的名称,往往同一种植物有几个名称,或几种植物用同一个名称,这给研究植物带来很大困难。
瑞典植物学家林奈(1707—1778)改变了这一混乱状况。
他创立的“双名制命名法”(简称“双名法”),给每种植物起两个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命科学 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