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概论710教案 2.docx
- 文档编号:8164920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7.99KB
社会工作概论710教案 2.docx
《社会工作概论710教案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工作概论710教案 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工作概论710教案2
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
第一节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
一、社会工作需要理论
(一)理论的概念与功能
1.理论的概念
理论是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它从一般性水平较高的层次上来描述和解释某类现象的存在于变化,是对经验知识的抽象概括。
2.理论的功能:
(1)描述
(2)解释
(3)预测
(4)提示方法
(二)社会工作理论及其功能▲
1.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确定社会工作者将要协助解决的问题性质和原因。
2.根据其对行为与社会问题的性质与成因所做的解释,设定社会工作过程的的工作目标。
3.提出一套达到上述目标的实务工作方法、技巧及模式。
二、社会工作领域轻视理论的原因分析
(一)过分夸大了社会工作所处理对象与问题的个性、特殊性变异性。
(二)是对“理论概括”做了不当的理解
(三)经验理论应相互补充、相互加强。
第二节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与逻辑结构▲
一、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
参照大卫•豪(David Howe)《社会工作理论导论》的描述,我们可以把这个发展过程大体划为七个阶段。
1.“调查”阶段(社会工作最初阶段)
在这个阶段上,社会工作者主要关注的是他们所从事的实际工作。
2.“精神分析学”阶段。
(20世纪20-30年代)
在这个阶段上,一部分社会工作者开始意识到单以经验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是不妥当的。
3.“精神分析学派”与“功能主义者学派”并立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
功能主义者则认为个体的行为主要是他当前所处情境的结果。
当前所处情境既包括环境也包括社会工作机构的功能(故此名为“功能主义学派”)。
个体行为不是被过去事件所决定的。
给予一定的机会,在一种结构性和社会性的关系中,个体能够改变他自己。
4.“获得”阶段(20世纪60年代)
这一时期,应用于社会工作的理论在数量上获得了巨大的增长。
5.“盘点”阶段。
(20世纪60年代末)
由于社会工作理论在数量上迅速增加,许多社会工作者感到有必要对这些理论做一次清点、整理和评估,以便对社会工作的“家底”有一个确切的把握。
6.“理论统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
尽管社会工作理论的迅速发展充实了社会工作的理论空间,但也使社会工作者们在理论选择方面感到无所适从。
由此产生了一种普遍的心态,即希望能把这些理论统一起来。
人们竟相发展一种能把各种社会工作方法整合在一起的“一元化”的理论框架。
7.“理论归类”阶段(仍在流行)
在这个阶段上,多元理论并存被当作一个既定的事实。
二、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逻辑结构
(一)大卫•豪的两分法
从内容上去看,社会工作的理论可以区分为“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工作的理论”。
前者指的是理论中用来对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的规则和机制进行解释的那部分内容;后者是理论中用来对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方法进行说明的那部分内容。
这两个部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为社会工作的理论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理论基础和行动假设或前提,这些理论包括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功利主义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女权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标签理论和社会化理论等等
社会工作理论是只有社会工作专业才需要和才能够加以使用的理论,是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行动指针,这部分理论包括危机干预理论、任务中心理论、认知行为介入理论等等。
1.分类:
“为社会工作的理论”:
是理论中用来对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规则和机制进行解释的那部分内容。
“社会工作的理论”:
是理论中用来对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方法进行说明的那部分内容。
2.区别:
(1)内容互不相同
(2)功能互不相同(3)地位互不相同(4)与社会工作联系上的紧密程度互不相同
3.联系:
(1)相互依存
(2)在逻辑上相互蕴含
(二)皮拉利斯的三分法
它是根据理论抽象程度将各种社会工作理论从内容上划分的,有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和实践理论三个层次,其中中观理论又可以分为中观解释性理论和中观介入模式理论。
故又认为是四分法模型。
这些理论是按照理论 的抽象程度来排序的,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宏观理论:
对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机制进行综合性的说明(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功能主义。
)
中观解释理论:
对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的某一方面进行专门的解释。
(标签理论,儿童发展理论)
中观介入理论:
对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等进行一般说明(危机介入理论和任务中心理论)
实践理论:
社会工作的具体技巧和操作方法(批判式提问法)
第三节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
一、心理分析学理论▲
这是以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们的著作、学说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也是迄今为止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心理分析学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而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所控制的。
不良的行为的产生源于由各种本能集合而成的“本我”同“自我”和“超我”之间关系的失衡
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平衡,并应用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
在对案主进行诊断时,首先就是分析其人格是否健全,找寻其儿童时期的生活经历,然后依据相应的方法制定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2.认知理论▲
这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与心理分析学不同,它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受制于理性思考,而不是潜意识中的本能。
认知理论认为,不良行为主要是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能得到正确的、理性的指引,使学习能力、学习方向和归因方向得到加强,能够更好地适应外在社会世界。
3、行为主义理论▲
这是以实验行为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后天的学习。
不仅正常的行为可以学习,非正常行为也可以后天学习。
整个学习过程有驱动力、线索、反应和强化等过程。
驱动力是指任何能够激起有机体产生行动的刺激,如饥饿、寻求赞同等。
线索是指决定有机体在何时何地发生何种反应的刺激,如他人的行为方式。
强化是指能够使反应不断重复的力量。
4、系统理论
这是以一般系统论及其社会学领域的结构功能主义等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它把人与生活环境看作是由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协调或均衡是该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也即是个体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
当这个条件得不到满足,即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或各个元素之间不能有效配合、相互协调时,系统均衡就会受到破坏,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出现问题。
按照系统理论,社会工作者要想对其工作对象进行治疗就必须关注他所生活的系统环境。
社会工作的目的就是帮助案主学习和掌握恰当的反应模式
5、标签理论▲
这是以社会学家勒麦特(EdwinLemet)和贝克(HowardS.Becher)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标签理论认为,许多人之所以成为“有问题的人,”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
一个行为及其违犯者只有被他人标定为越轨时才变成了越轨。
因此,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成为“正常人”。
6、沟通理论
沟通理论是以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中有关人际沟通的一些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这种理论强调人际沟通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沟通理论认为,当我们采取某种行动的时候,总是为了响应某些获得的信息。
信息可能是事实,也可能是我们捕捉的其他东西。
如情绪、记忆、身体的感觉或者别人对你的看法等。
我们捕获这些信息,然后做出评价,这就是信息的处理。
然后,我们给对方以反馈。
对方就会收到相关信息。
根据沟通理论,社会工作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帮助案主消除沟通过程中的障碍,使其能够顺利地与人沟通。
7、人文主义理论
这是以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胡塞尔与舒茨的现象学与布鲁默的符号互动主义等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人文主义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生活在“意义世界”当中,而每个人的“意义世界”都是通过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或“解释”建立起来的,具有非常大的个人主观性、特殊性、变异性。
当个人的这些个体性和其所生活的社会的共性出现失调时,就会出现问题。
如自己的理解与他人的理解不一致,就会出现问题。
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去努力“理解”这些人(服务对象)的“意义世界”及其内在矛盾,帮助他们顺利重构自己正确合理的“意义世界”,从而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克服所遇到的困难。
8、激进的人文主义理论
激进的人文主义理论是以早期马克思与葛兰西、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现代批判理论家的某些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与一般人本主义不同,激进人文主义认为,人们在“意义世界”里经历的许多人格的、心理的问题,都只有依据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反人道特征才能被理解。
因此,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与服务对象一道,通过改造现存的社会秩序,来解决人们在“意义世界”所遇到的许多问题。
9、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决定社会结构及形态的变迁等)为指导而形成的一套社会工作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社会工作者要想在社会变迁和进步上有大的作为,就必须与工人阶级联合起来。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一些信息的传递和有关福利权利的建议使工人阶级认识到国家机器在资本主义压迫工人阶级过程中的作用。
10、“增权”或“倡导”理论▲
这是从马克思主义变通而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马克思主义希望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变革来解决现存的各种社会问题。
然而现实中许多可行的社会工作却是与个体、家庭、群体或小型社区有关的。
为了能给这些小规模的社会工作实践以理论上的指导,将这些小规模的社会工作实践与社会变革的大目标协调起来,一些倾向或同情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工作者提出了“增权”或“倡导”理论。
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社会工作者更多地关注少数民族、女性等社会弱势群体,扮演了增权者和倡导者的角色。
他们呼吁社会来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问题,并且通过各种途径为工作对象向现存的社会秩序争取权益。
这种指导小规模社会工作实践的理论就被称之为增权或倡导理论。
11、女权主义理论
女权主义理论是一种与激进人文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工作理论,主要植根于60一70年代以来的妇女运动。
女权主义者想要追求的是根据女性自己的视角和有别于男性的价值观来理解女性的生活经历。
但是,社会工作的各种模式大多数是以男性为中心建立起来的,是用男性的语言和思维方式进行工作的。
女性的声音因为男性主导视角的存在被压抑了。
由于女权主义追求男女之间的平等,所以在社会工作的实际过程中发展出一种平等主义的方法。
总的说来,女权主义社会工作理论主要关注女性所受到的压抑,认为女性所遭遇到的许多生活问题都是性别压制的结果,社会工作的目标就是探索并去消除社会中由于性别主义所造成的女性痛苦,促使她们有更多的自由,有更大的能力去追求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第五章社会福利制度
第一节社会福利的内涵、分类与功能
一、社会福利的内涵
(一)福利的概念与哲学内涵
福利本质上是人类所获得或具有一种有助于实现幸福的物质和精神手段,也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目标。
(二)福利的道德和政治哲学基础
涉及到福利的道德哲学要素主要是个人品德与价值在社会中的判断。
涉及到政治哲学主要是自由、平等与正义。
1.福利的道德哲学基础
现代社会,福利成为一种社会制度,社会福利的道德基础建立在社会团结基础之上,是建立在人的利他主义行为基础上。
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取向是:
福利不仅强调公民的权利,同时也强调公民的责任。
福利不仅当作一种权利来对待,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公民之间的相互义务关系。
这反映了福利本质上是一种公民之间的社会关系。
2.福利的政治哲学基础
(1)福利与权利:
保守传统:
认为公民的权利应该同其财产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国家应该保护公民拥有私有财产的权利。
社群主义的传统:
国家除了保护公民财产外,还要担负其他的责任。
要为公民提供一系列的社会保护。
(2)福利与平等:
平等基本上可以通过结果平等和机会平等两种方式来实现。
在现代社会中,政府通常会通过社会政策和相应的社会服务来安排缩小社会差别。
但是,一个国家中所有的社会政策并非都能保证结果的公平。
公民在背景、身份和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使得可能存在差距。
(3)福利与正义
在福利领域,涉及到资源分配核心的主题是正义问题。
对社会工作专业来说,保护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就是一种正义。
通过社会政策来保证社会中弱势群体得到基本的福利,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公平的最基本措施。
(三)社会福利的定义
巴克主编《社会工作词典》“社会福利”:
“一国用来帮助人们以满足经济、社会、教育和健康需要所推行的项目、津贴、和服务体系,从而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另一界定是指一个社群或社会的集体福祉的状态”。
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1977年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社会福利”定义为“所有有志愿机构和政府推行的,目的在于预防、减轻和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的,或是改善个人、团体和社群福祉的有组织的活动。
”
中国,社会福利主要是指由政府部门(主要是民政部),为社会中困难群体提供的津贴、服务和相关支援活动,是一种基于需要需要但专业化水平较低的社会服务。
▲社会福利:
广义:
社会福利制度是指同改善公民生活素质、促进社会发展与提高社会总体文明水平相关的一切物质、活动与相关服务。
狭义:
国家或政府针对社会中有特殊需要的个人和群体提供的津贴、物质和社会服务。
(四)社会福利制度的内涵▲
1.社会福利制度的要素:
资源(物质与金钱)、组织(机构)、人力(社会工作者和其他专业服务人员)、服务对象、外在制度和环境系统等。
2.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服务的发送体系,是将社会服务传递到受助者手中的一个必要的中介。
社会工作专业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赖和并存的关系,社会工作专业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改善公民的社会福利水平,并提高社会福利服务的使用效率,社会福利开支的增加也有利于社会工作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社会福利的分类▲
(一)社会福利的二分法
1.剩余性社会福利和制度性社会福利
剩余性社会福利是指当家庭和市场等常规机制瘫痪时,国际必须进行干预,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解决社会问题。
制度性社会福利是指政府为所有公民提供的服务。
2.积极的社会福利和消极的社会福利
积极的社会福利是注重满足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促进个人人格发展,福利的目标是促进公民社会发展发展。
福利的给予是国家的义务、公民的权利。
消极的社会福利是消极关注消除社会层面的贪婪、疾病、无知、肮脏等社会问题,较少关注个人福祉与发展。
福利的给予附带辱化条件
3.公共福利与私人福利
公共福利是由国家提供,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和融合
私人福利是由市场或家庭提供,满足公民的个人需要,目的是改进个人物质和精神状况的物质资源与相关服务
(二)社会福利的三分法(蒂特姆斯)
1.剩余性社会福利
2.工业成就—表现模式
3.制度再分配模式
三、社会福利的功能▲
第一,减轻公民之间的不平等,促进社会平等目标的实现;
第二,促进解决社会问题并改善社会关系,提升人的社会功能;
第三,为有需要的公民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第四,有利于促进公民的人力资本的增加,同时对改善公民与政府的关系也有积极作用;
第五,增强人与人间的和谐,从而促进社会中利他主义精神的发展。
第二节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
一、社会福利作为人—资源—行动的综合系统
首先,社会福利制度中最基本的是人的系统,包括一般的公民、社会福利工作者、与社会福利对象。
其次,社会福利制度功能的正常运行还必须依赖必要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金钱、物质、津贴、服务、相关的理念及政策。
最后,社会福利制度作为一个解决社会问题和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必须要通过具体的社会行动来往完成社会服务的规划与传递。
二、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服务的传递体系▲
第一,社会福利资源与分配和政策实施需要通过一定的组织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扮演着核心的角色。
第二,社会工作服务的基本对象包括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社会工作的实施可以使服务更有效地惠及服务对象。
第三,社会福利制度是实现既定的社会目标,必须通过社会行动来完成,而这一行动必须以专业实践来达到,社会工作是这一行动的内容。
第四,社会是不断变迁和发展的,社会福利制度必须对上述过程做出反应,而社会工作的介入是应对社会变迁与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总之,社会福利服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工作
三、社会福利模式对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发展的影响
(一)社会福利模式及其分类▲
1.含义:
社会福利模式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福利的理念、政策与实践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特征,在社会服务领域具体表现为政府、非政府组织、社区等行动者如何实施社会政策,完成既定的社会目标。
2.分类:
(1)普惠主义模式:
强调福利津贴的同一费率和社会服务中的普遍主义原则。
注重政府对社会福利和相关服务的公共责任,建立在高税收和高度政治共识的基础上。
普惠主义模式是以公平和公正为目标,通过国家全方位的干预来寻求福利扩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和谐。
不足:
巨大的政府开支和高额的税收给经济增长带来了明显的阻力,这使得改革福利国家的呼声日渐高涨。
(2)剩余主义福利模式:
基本特征是由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扮演有限的角色,政府除了在社会救助和基本的社会服务方面承担主要责任之外,在其他社会服务或福利领域,基本上依赖市场、非政府组织和就业者个人(家庭)。
(3)混合型福利模式:
是上述两种模式的综合,它的社会政策路线是“中间道路”,其经济发展的方式是公私混合的模式。
混合的社会福利模式既强调政府对公民的社会保障责任,又积极主张非政府部门、私营企业、社区和家庭在社会福利(服务)体系中发挥作用,在福利服务领域实行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关系。
第六章社会个案工作
第一节社会个案工作的涵义与范围
一、社会个案工作的要素
(一)代表性的观点
1.玛丽·芮奇蒙:
社会个案工作包含着一连串的“工作过程”,它以个人和家庭为着手点,透过对个人和家庭及其所处环境作有效的调适,以促进其人格的发展和家庭关系的调适。
2.鲍尔斯(SwithanBowers):
社会个案工作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是以人类关系的科学知识与改善人际关系的专业技术为依据,以启发与运用个人的潜能和社区的资源,促使案主与其所处环境之间有较佳的调适关系。
3.霍丽斯:
认为社会个案工作是一个“社会---心理”治疗方法,个人社会功能的丧失或不良同时受案主本身内在心理和外在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社会个案工作的目标在于促进个人内在需要更充分的满足和个人社会关系更充分的功能表现。
(二)社会个案工作的要素(玛丽·芮奇蒙和鲍尔斯的看法)▲
1.方法要素:
它是一种助人方法
2.工作对象要素:
个人和家庭
3.过程要素:
一个面对面的工作过程
4.科学和艺术要素:
立足于对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艺术化运用。
5.双向性要素:
调动资源为个人和家庭服务,协助个人和家庭对其所处社会环境进行调试。
二、社会个案工作的涵义
1.斯莫利(Smally)个案工作是一种一对一的方法,经由专业关系,促使案主使用社会服务,以增进个人和一般社会福利。
2.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1965年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认为:
“个案工作所注重的不是社会问题本身,而是‘个案’,特别注重为社会问题所困或无法与其社会环境或关系圆满适应的个人或家庭。
社会个案工作的目的是对于个人与个人或个人与环境的适应遭遇困难的个人及家庭,恢复、加强或改造其社会功能。
”
3.社会个案工作定义▲
社会个案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
三、社会个案工作的基本特点
1.以专业知识和技巧为基础的社会工作方法
2.对象是个人或家庭,注重个人或家庭的独特性
3.重视个人或家庭发生问题的内在、外在原因
4.注重调动各方面的资源,特别是社会资源解决问题
5.注重专业关系的应用
6.特别强调案主自决
7.目的是帮助个人或家庭摆脱困境,达到社会的良好适应
四、社会个案工作的优势与不足
优势:
1.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一对一地直接讨论问题,能够建立起比较密切的专业关系,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2.问题不复杂,问题较容易解决
3.社会工作者易于看到自己工作的成果,便于总结经验、教训,使工作得以不断改进
不足:
1.只能涉及微观层次的社会问题,难以解决大范围的、重大的社会问题
2.只能解决简单的社会问题,或充当解决复杂问题的辅助方法
3.运用这一方法需要较多的人力资源配置
五、社会个案工作的发展历史▲
(一)19世纪到20世纪初——个案工作的起源(强调个人的道德因素)
1.标志:
最早起源于宗教与慈善救济
2.特点:
个人为贫穷负责,接受救济产生依赖
3.查默斯的贡献
(1)一对一的个人化工作
(2)注重对受助对象的精神品德的塑造
(3)强调对案主给予足够的个别性关怀
(4)要尽量使用案主的“自然资源”
(5)注意挑选和训练工作者
4.慈善组织会社对社会个案工作的贡献
(1)对案主生活状况进行调查,记录并跟踪
(2)认为对整个家庭的福利调查和再生产调查是诊断问题、进行治疗的基础
(3)对工作人员进行训练
(4)建立了社会工作图书馆
(5)发展出了学徒式的督导方法
(二)20世纪初到20年代——个案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学科化(强调社会因素的影响)
1.标志:
1917年芮奇蒙的《社会诊断》标志着个案工作专业化与学科化的开始
2.特点:
重视问题的社会因素与环境因素方面的改善
3.芮奇蒙建议的社会工作方法
(1)了解求助者个性和其所面临的问题的实质
(2)了解求助者的社会关系,分析器社会助力及阻力的影响
(3)探求求助者个人心理和问题的交互作用,了解社会环境的间接作用
(三)20世纪30年代——从精神医学的洪流到功能派个案工作的发展(强调心理作用)
1.背景:
大战后的萧条;精神分析理论的盛行
2.特点
(1)注重搜集案主对问题的主观看法和解释
(2)认为案主问题的产生受其内在因素的影响大于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
(3)强调“案主自决”的运用
(4)强调个案工作者在工作中秉持客观与理智的方法
(四)20世纪40年代的多元化以后——社会个案工作的多元化发展时期(强调环境改善和心理因素并重)
1.特点:
(1)认为个人的人格、行为无不受个人心理及社会环境的交互影响
(2)视客观需要确定开展工作的方法
(3)个案社会工作注重借鉴现代科学的各种最新成果以丰富、发展自身
2.代表理论
汉密斯顿心理—社会个案工作理论
珀尔曼:
问题解决派社会个案工作
(五)20世纪80年代以后—整合取向和后现代的个案工作视角
1.背景:
当代社会日益复杂,社会问题越来越多,解决困难越来越艰巨,依靠单纯一种方法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受这一趋势的影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工作概论710教案 社会工作 概论 710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