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课时检测第23课时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docx
- 文档编号:8162892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77.62KB
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课时检测第23课时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docx
《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课时检测第23课时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课时检测第23课时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课时检测第23课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23课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A组 对点练
对点提示:
1~5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和三大改造;6~81956~1976年的社会主义建设
1.(2014·河北石家庄模拟)邓子恢说,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结束,已经成功;现在进入社会主义,已经开始走向社会主义,但又还没有达到,这就是( )。
A.农业合作化时期B.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C.过渡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过渡时期”这一概念的理解。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结束……已经开始走向社会主义,但又还没有达到”可知,当时的中国正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答案 C
2.(2014·济南模拟)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历史学家评论道,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1953~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3年平均增长约38%和187%。
这主要取决于( )。
A.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开展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
D.国家宏观调控的执行
解析 由“1953~1957年”“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年平均增长约38%和187%”可知,这与第一个五年计划有关,A项正确。
答案 A
3.(2014·湖南长沙高三月考)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
这一状况最可能出现在( )。
A.“一五”计划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
C.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D.洋务运动时期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一五”计划的理解。
关键信息是:
“58%……致力于工程技术”、“译自俄文的书籍”,由此即可判断是在“一五”计划时期,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向苏联学习。
答案 A
4.(2014·临沂调研)1956年2月,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的上海永安公司董事长兼经理崔琳爽在大会上表示:
“企业向国营商业看齐,个人向工人阶级转化。
”这表明( )。
A.工商业改造成为必然趋势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C.过渡时期总路线得以实现
D.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解析 “企业向国营商业看齐”,是将私营企业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个人向工人阶级转化”,是将资本家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1956年2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还在进行中。
因此选A项。
答案 A
5.(2014·泰安调研)下图是一张股票,发行这张股票有利于(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D.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解析 结合股票“公私合营股票”,可知这一时期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改造,排除D项;A项是21世纪初;C项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6.(2014·济南高三质检)下图是《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其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
A.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C.“八字方针”的提出促使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D.“大跃进”导致了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
解析 根据题干的时间提示:
1957~1960年和图示提供的工农业生产柱状图,应该理解为大跃进运动,因为大跃进运动要求提高工农业生产指标,后来由于大炼钢铁,而导致工农业比例失调,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答案 D
7.(2014·吉林长春模拟)如果为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B.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
D.“一五”计划取得的辉煌成就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信息的提炼归纳能力。
根据三幅图中“公私合营”“农业合作化”体现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化”开始于1958年,此时已经完成了“一五”计划,建立了完整的工业化体系。
答案 B
8.(2014·济南模拟)下面是山东省1960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表,你认为第二产业的比重最有可能是( )。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60
20.61%
?
19.69%
A.31.7%B.18.9%C.20.5%D.12%
解析 注意时间信息是“1960年”,当时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第一、二、三产业比例失调,因此工业所占比重最大,故选A项。
答案 A
B组 提升练
9.(2014·河南郑州统考)毛泽东曾撰文指出:
“把操纵国计民生的即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收归国有,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在此基础上发展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合作社经济;允许那些不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该言论( )。
A.发表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B.揭示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特征
C.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理论基础
D.阐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
解析 材料反映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有制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这反映的是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特征。
A、C、D三项与单一公有制有关,故不正确。
答案 B
10.(2014·河南郑州统考)“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以至于翻开新旧两本中国分省地图一对照,星罗棋布的人工湖泊就呈现在眼前。
由此,我国的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以每年1700万亩(3.5%)的速度增加。
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
”材料反映出( )。
A.人民公社化为中国的农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C.“大跃进”运动使得农村水利工程快速发展
D.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的经济建设更注重对农村的投入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人民公社期间”可以排除B、C两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立以后的经济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不能反映D项。
答案 A
11.(2014·济宁调研)下图是我国某一“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单位:
万吨)。
在该“五年计划”时期( )。
A.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B.“左”倾错误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C.国民经济逐渐陷入了瘫痪状态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解析 图片反映从第一年至第三年期间重工业产值增长迅速,而轻工业、农业产值缓慢甚至停止,第四、五年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产值渐趋平衡,判断此时应该为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1958~1962年)。
A项是1956年;C项是文革时期;D项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答案 B
12.(2014·淄博模拟)下图是中国《1957~1965年国家经济增长走势图》,导致这种巨大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A.“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B.三大改造、中共“八大”
C.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D.“大跃进”运动、国民经济调整
解析 图表中反映出1957~1965年中国经济发展呈现V字型走势,转折点在1961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下滑是因“左”的错误,进行“大跃进”运动与人民公社化运动,而增长的原因则是中央“八字”方针的调整的结果。
答案 D
13.(2014·东北师大附中月考)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产品
名称
单位
按人口平均产量
各国为我国倍数
中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电力
度
7.9
219.5
1144.6
514.9
27
141
63
原煤
公斤
83.0
761.0
3498.0
4938.0
9
41
58
生铁
公斤
1.7*
84.4
244.5
165.9
50
144
9
钢
公斤
0.9
95.3
376.3
255.2
106
418
281
棉布
公斤
7.34*
20.28
61.42
70.38
2.8
8.4
9.6
*包括个体手工业的产量。
——《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
(1958年统计出版社出版)
材料二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
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
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材料三 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
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
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
……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的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
材料四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1)根据材料一分析建国初期工业化面临怎样的问题?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
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在农、轻、重关系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怎样的设想?
在其后的实践过程中又有何偏差?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利条件。
(4)综合上述材料,对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你有何认识。
解析 第
(1)问,分析表格中苏美英工业产量的对比情况,可看出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据此回答第一小问。
抓住材料二中的“1953年”、“加快重工业的发展战略”等关键字词,回答第二小问。
第三小问,主要考查“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际背景,应结合美苏对中国的战略影响回答。
第
(2)问,根据材料内容,毛泽东起初的设想是农轻重协调发展,这种思想是正确的,据此回答第一小问;后来由于左倾思想日益严重,在实践过程中发动大跃进,使得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据此回答第二小问。
第(3)问,“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利条件”,需结合现阶段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进行作答。
从国际环境来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以及多极化趋势的加强,都为我国工业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国内形势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开发,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都有利于工业化的进行。
第(4)问,应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必须结合本国实际。
答案
(1)问题:
工业化水平尤其是重工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战略:
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并优先发展重工业。
国际因素:
美国及其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遏制和孤立”;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2)设想:
农轻重协调发展。
偏差:
发动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3)条件: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平和发展的国际环境;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4)依据本国国情和国际环境的变化,走适合本国实际的工业化道路。
14.(2014·石家庄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1957年我国工业比重图
材料二 下表反映的是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
1953~1957
1958~1962
1963~1965
流入重工业的
资金(%)
38.7
54.9
48
流入农业的
资金(%)
7.6
11.4
18.4
流入其他部门的
资金(%)
53.7
33.7
33.6
材料三 1962年3月7日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陈云同志提出,1962年的年度计划需要有一个相当大的调整,重新安排,这是非常必要的。
这次调整计划,实质上是把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发展放慢一点,以便把重点真正放在农业和巿场方面。
各种材料的分配,要先满足恢复农业生产的需要,其次是满足市场的需要,主要是日用工业品生产的需要。
——《陈云与中国经济建设》
(1)根据材料一说明1952~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的重大影响。
(2)结合所学,分别说明与前一个阶段相比,1958~1962年和1963~1965年我国资金在重工业和农业领域流动的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在“二五”计划期间(1958~1962),我国在改善民生问题上存在不足的原因有哪些?
解析 第
(1)问,“变化”可从材料的图表中分析出;“原因”可联系“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大影响”可联系教材所学来回答。
第
(2)问,首先应该分时期来作答。
“1958~1962”变化可以结合资金流动情况概括为增加;原因在于经济建设的实践推动。
“1963~1965”变化可以根据工业和农业情况直接概括为流入重工业的资金减少,流入农业的资金增加;原因应该结合经济建设的左倾错误造成的危害及相应的经济调整方针及国民经济比例调整。
第(3)问,从“二五”计划的时间段可知这时期发生了严重的“左”倾错误,回顾相关的史实及消极影响来回答。
答案
(1)变化:
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
原因: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影响:
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的基础。
(2)①1958~1962
变化:
流入重工业和农业的资金都增加了。
原因:
“大跃进”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人民公社化运动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
②1963~1965
变化:
流入重工业的资金减少,流入农业的资金增加。
原因: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三年经济困难,党和政府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入比例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对重工业的投资,加强发展农业。
(3)原因:
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错误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动“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对重工业和基本建设投入过大,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只答三点即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课时检测第23课时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高考 历史 岳麓版 一轮 课时 检测 23 中国社会主义 经济建设 曲折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