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儿童课堂阅读指导策略研究》开题报告草稿V1.docx
- 文档编号:8157678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6.28KB
《互联网+儿童课堂阅读指导策略研究》开题报告草稿V1.docx
《《互联网+儿童课堂阅读指导策略研究》开题报告草稿V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儿童课堂阅读指导策略研究》开题报告草稿V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互联网+儿童课堂阅读指导策略研究》开题报告草稿V1
《互联网+儿童课堂阅读指导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及意义
一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当前《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堂阅读。
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
”课程标准还对各个学段的课堂阅读量有明确的要求:
第一学段5万字、第二学段40万字、第三学段100万字。
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
“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
课堂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阅读能力训练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堂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学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当前阅读现状的需要。
我校在全市较早开展了乐阅校园的活动,并在课题使用主题阅读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通过对我市小学的学生课堂阅读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调查中发现,我市小学生在课堂阅读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阅读方式失当。
一是指阅读书目的随意性;二是指阅读时间的随意性,阅读目的的模糊;
2、阅读习惯不良。
一是阅读方法不对。
读书只看轮廓,跳着读的现象严重。
只图情节的大致了解或某些内容的惊奇,“不求甚解”。
二是读过算数,不加思索,不做笔记或卡片;
3、阅读数量不足。
一定的量变才能引起事物的质变。
一个小学高年级学生,一学期中读一到两本书;
4、阅读品质不高。
文化快餐充斥其间,而且名著更是存在着叫好不叫座的现象;
5、阅读时间有限。
在阅读时间安排的问题上,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大多数学生都习惯于放在假期中阅读,或在双休日老师要求做摘记时才阅读一些,其余情况阅读时间每天几乎为零;
6、选择较盲目。
存在极端功利色彩,只重视与文化考试有关的参考书,一些科普以及人文性很强的作品魅力不再;
7、方法较陈旧。
较多学生读书时未能根据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看。
指导学生怎样阅读,为学生创造阅读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体验阅读带来的成就感却很少去关注和尝试;8、研读不够深。
大多数学生阅读时未能做到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而只是走马观花的消遣式看书,主动探究、钻研欲望不强,遇到困难就避而趋之,违背了读书的本意;
9、没有统一的标准。
虽然在课堂阅读的开展上进行了安排,但是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师也没有进行相应的指导。
在阅读价值日益显现的今天,探索小学语文课堂阅读引领的有效性成了我们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0.没有很好把握课堂阅读教学的节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拓展过多,时间安排不合理,就会经常出现教学任务完不成、拖堂现象,或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蜻蜓点水”的现象。
11.课堂阅读中教师提问过于机械、死板。
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具体、死板,造成学生想问题的思维方式局限、思路狭窄的现象出现。
12.对学生课堂阅读的的评价过于笼统。
在阅读课中,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总是以“很好”进行笼统评价,以致学生误以为自己怎么说都是有道理的,只要说出来就是对的。
(新增的)
二、课题的研究界定
所谓课堂阅读,就是在课堂中使用阅读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有选择地获取大量信息的学习活动。
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就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
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的能力。
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感悟、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它是为需要而阅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为兴趣而阅读,它关注的是文字、文学、文化,是对生命个体精神生命的提升,并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语言的熏陶。
它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灵活性和开放性;2、自主性和合作性;3、趣味性和专题性。
所谓课堂阅读指导,和一般的语文课不一样,学生有更强的自主性,老师们把阅读课的着眼点放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分享阅读的快乐,培养阅读习惯,指导阅读方法等目标上,力求使他们走出校门后仍能和好书交朋友,并源源不断地从中汲取精神的养料,健全人格的发展。
“策略”是一门艺术或技巧,是指为得到某种目的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它既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教学理论,又包含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的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
“小学课堂阅读指导有效策略”是指教师从学校学情出发,给予学生必要的读书指导,也就是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课堂阅读兴趣,扩大学生课堂阅读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保持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愉悦的情态,投入到课堂阅读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体现阅读的个性化。
“课堂阅读指导策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综合性。
选择或制订指导策略必须对教学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和技术等要素加以综合考虑。
第二,可操作性。
指导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学原则,也不是在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而是可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的方案,有关明确具体的内容。
第三,灵活性。
指导策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并参照学生的初始状态,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并将其组合起来,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以便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三、理论依据
1、阅读心理学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
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
美国著名学者诺•波特指出:
“谈到读书,首先应该明确目的。
对读书的目的认识得越清楚,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持久。
”明确目的实在是阅读的第一要事。
目的明确了,不仅给阅读增强了动力,也给计划的制定、读物的选择、方法的选定等一系列问题找到了根据,找到了出发点。
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必将大大有利于阅读效率的提高。
心理学认为:
兴趣是内发性的学习动机,是一种最积极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
心理学认为:
兴趣是内发性的学习动机,是一种最积极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
兴趣在学习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有人说过:
“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
”这一名言已充分证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注意认识和研究某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生活的最重要动力。
小学生好奇,求知欲强,只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就不会满足于课堂所得。
他们很想了解新事物。
但他们的阅读兴趣却有着潜在的、自发的和自觉的区别。
潜在的阅读兴趣是指具有诱发的可能,但还没有成为现实的阅读兴趣。
自发的阅读兴趣是指按学生的意愿随时阅读,没有明确的阅读目的。
自觉的阅读兴趣则是以明确阅读目的为基础,认真地进行阅读。
教师应做好教育引导工作,适度拓展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把学生潜在的、自发的阅读兴趣转变为自觉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认识课堂阅读对他们本身具有开阔知识面,培养和提高读写能力的重要作用。
2、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理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之间的文本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因此,课堂不应该是一人独白,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
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
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课堂阅读指导强调的正是:
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4、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级理论指出,需要是调动人的主体积极性的内在动力,突出了满足需要在人的发展方面的重要性。
他把人的需要看成一个多层次、多水平的系统,认为只有高层次的需要的追求和满足才使人更充实、更幸福,并首次提出了超个人的动机或超越性动机的概念,认为自我超越并不是一种没有任何基础就能自发出现的心态,而是人性一种合乎规律的高度发展和执着追求。
四、研究思路及目标
(一)研究思路
组建课题研究组织机构,明确目标,通过调查问卷、观察和访谈,对小学生课堂阅读的现状进行分析、梳理问题:
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提出了有效策略的假设,有步骤分阶段深入开展研究与实验,探索和构建出适合我校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有效指导的策略。
(二)研究目标
1、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点燃学生对课堂阅读的渴望,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掌握科学阅读的方法。
通过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会阅读、能阅读,从而拓宽视野,增加知识信息量,亲近母语,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丰厚语文积累,打造一个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书香校园,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通过研究,使教师形成正确的阅读教学观,养成阅读习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亲历阅读的过程中实现多重对话,初步构建集字词句积累、阅读理解、情感体验、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等多维一体的语文发展体系。
指导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相统一:
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阅读活动,给予学生展示课堂阅读的舞台,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学生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阅读效率。
3、通过校本研究和专家引领等途径,构建学习化教师团队,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教师主动成为行动研究者,研究并形成一定的课堂阅读指导策略,从而形成学校教科研特色,使“课堂阅读”成为学校的课改亮点,促进实验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专业成长。
五、研究内容
(一)研究如何指导学生选择阅读内容
(二)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三)研究如何组织阅读的交流讨论
(四)研究如何拓宽学生阅读的渠道
(五)研究如何优化阅读的评价
六、阅读指导策略
针对我校小学生阅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策略:
(一) 营造良好的课堂阅读氛围,提高课堂效率
把学生的阅读成果以各种形式在校园内进行展示,营造校园乐读校园的大环境;用读书竞赛等多种形式,营造班级“小环境”;用优秀阅读个人、优秀阅读家庭事迹介绍、表彰等办法,营造家庭阅读“外环境”,这样大小结合、校内外并进,以浓浓的阅读氛围引领学生快乐地、自觉地进行课堂阅读。
在课堂中使用主题阅读教学方法,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
教师的提问,其实是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一种引导,是教师所有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体现。
老师也可以将教学中的提问与回答设计反过来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找另外一个会的同学回答,相信学生亲自提出问题、亲自解决问题,一定会对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更加感兴趣,对问题分析的会更透彻。
当然这不意味着老师这个时候就什么都不用做了,老师仍然是这堂课的“船长”,把握着教学方向,使问题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与重点。
(二)激发浓厚的课堂阅读兴趣
1、创设情景。
经常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感。
比如,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诉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组织参观新华书店、让学生感受到书海浩瀚和读书之乐趣,从而激起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2、交流展示。
当学生的课堂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为了稳定和保持这种兴趣,并且也为了获取他们课堂阅读效果的反馈信息,我们采用了交流展示的方法,比如“一人一条新闻”、“一人一个故事”、“一人一篇演讲”等,让学生将课堂阅读中所知的大事要闻、奇事怪物、民情风俗、自然风光等说出来;其次每学期不定期地搞一二次书面交流活动,比如优美片断摘记汇展、读书笔记结集等。
这些做法,可以激发全体学生课堂阅读的积极性。
3、适当激励。
给予学生以适度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一是有利于学生课堂阅读兴趣在稳定的基础上更加强化,二是有利于了解学生在课堂阅读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以便采取一些分类指导的策略。
评比激励可从两个层面进行:
一个层面是评“作品”,即开展读书笔记、“采蜜集”等书面作品征集评比和“新闻发布会”“故事演讲”等口头作品比赛活动,选出优秀的“作品”,分别颁发不同等次的证书和奖品;另一个层面是,在期末对学生的课堂阅读表现进行综合考察,评比出不同星级的课堂阅读活动积极分子。
这样,既可以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又可以激励其他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三)培养正确的课堂阅读方法
1、根据阅读不同的读物,指导学生灵活掌握“三读法”
(1)浏览性的泛读。
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2)探求性的速读。
有时读书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
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掌握快速阅读的孩子每分钟能读200多个字,未受训练的每分钟只能读八九十字。
速读能求得新知识新信息成倍成倍增长,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3)品味性的精读。
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4)综合运用“大单元教学法”的七个基本课型
“单元导读”课型、“整体识字”课型、“以文带文”课型;(核心课型)、“读写联动”课型、“自主阅读”课型、“基础训练”课型、“展示分享”课型,综合运用以上主题阅读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主题阅读课堂气氛
2、根据阅读的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即“不动笔墨不读书” 。
(1)圈点勾画。
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如用“。
。
。
”、 “?
”、“===”符号分别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等。
(2)作批注。
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3)写读书笔记。
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
(4)制作卡片。
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3、根据阅读的目的,促使学生形成边读边思考的阅读意识。
边读边思考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类方法的基础和前提。
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理清文章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四) 养成良好的课堂阅读习惯
1、每天进行课堂阅读;
2、在课堂阅读时动笔做笔记;
3、在课堂阅读中勤动脑、多思考、多探究。
(五)适当拓宽学生课堂阅读的渠道
1、扩大课堂阅读的阵地。
(1)立足课堂向课外拓展。
语文阅读课上,在不增加师生负担的前提下,补充与教材主题相一致的课堂阅读材料。
(2)充分利用图书馆(室)、教学网络等资源,为学生课堂阅读提供广阔天地。
(3)增设班级图书角,定期举办“换书节”, 引导学生交换自己的课外读物,在交流互动中进行阅读分享,利用学生的图书资源提高阅读量。
2、丰富课堂阅读的方式
(1)学生自读
(2)师生共读
(3)亲子共读
(4)微信分享共读
3、丰富课堂阅读指导课的形式
(1)上好课堂阅读导读课,如文学导读、名著导读,同主题导读等,为学生寻找阅读的突破口与方向。
(2)上好课堂阅读交流、汇报课,在质疑解难中把学生的阅读向纵深引进,提高阅读的质量。
(3)上好课堂阅读分享课,引导学生将课堂阅读的成果在班内展示,与同伴分享,相互借鉴、提高。
(4)上好课堂阅读辩论课,针对学生在阅读中的不同观点、不同体验组织辩论,一方面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与众不同的个性化体验,另一方面使学生的分析能力与思维水平得到提高。
(六)采用多元和多种形式的课堂阅读评价
阅读评价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举措,整合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
同时采用发展性阅读评价:
1、评阅读兴趣。
主要从学生的阅读态度与情感介入状况着手评价,检查学生课堂阅读的主观能动性。
2、评阅读积累。
3、评阅读习惯。
整合学生、教师、家长这三方面的共同力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学生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1)是否每天进行课堂阅读;
(2)是否在课堂阅读时动笔做笔记;(3)是否在课堂阅读中勤动脑、多思考、多探究。
4、评阅读体验与价值取向。
从自读笔记、交流发言、试题解答等方面着手评价学生在课堂阅读中的心理感受以及理解和把握能力。
5、阅读评价在原则上要重过程、重激励、多形式(自评、师评、互评等)、多展示(开展读书交流会、各种阅读竞赛、布置阅读展板、制作阅读小报等丰富多彩的阅读实践活动)。
6.为使指导学生进行课堂阅读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自觉行动,学校将把学生的课堂阅读评价结果,作为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一部分计入期末测试成绩。
7.评价学生要以科学、客观为主,鼓励新思路为辅。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合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但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所产生的感悟、体验并不一定是全面合理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不全面的回答进行提示,对学生错误、不合理的回答一定要清楚明白地指出来,给予及时的、准确的反馈,时间允许的话,还可以进一步的启发引导,而不是把提问与回答作为教学的一种形式,认为提问完了就完成教学任务了。
七、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为课题研究走捷径、求实效。
2、调查研究法。
通过一定范围的调查,归纳出目前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积极与消极现象,以及这些现象背后的内在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此方法一般用在研究初期。
3、行动研究法。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研究的探究性和可操作性,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坚持撰写课堂教学反思随笔和辅导学生课堂阅读体会,在写随笔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超越自我,做到总结成果和推广运用相结合。
这一方法伴随着整个研究过程。
4、个案分析与经验总结法。
不断收集典型教师的典型课例及相关教学细节,从中发掘和提炼有效的实施举措,及时予以推广。
注意收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撰写论文、教学反思等形式,及时总结,定期交流。
在研究后期采用此法较多。
八、研究步骤及进程
1、课题前期工作:
2016年6月-2016年7月。
(1)成立课题组,针对现有的小学生课堂阅读现象,学习、研讨如何改革现行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使之适应新课程标准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选准研究方向,确立研究课题。
(2)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方面的材料,对研究内容有清楚的认识,制订出研究方案。
(3)组织对师生的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全面调查学生课堂阅读素养发展水平,分析整理。
(4)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讨论实施方案。
2、课题启动阶段:
2016年7月—2016年8月
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制订具体的研究计划,举行开题鉴定。
3、课题实施阶段:
2016年8月-2018年3月
(1)以“书香校园创建”为载体,按方案开展课堂阅读指导的实践研究,定期组织案例分析与交流。
进行有效的过程检查,做好研究过程中的资料积累。
(2)分阶段开展课堂阅读指导的研讨和学生语文实践活动,推进课题研究。
(3)举行中期汇报,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撰写中期研究总结,并通过课堂教学观摩等形式展示成果。
(4)回顾、反思,对实验操作及时调控,定期请专家指导课题研讨,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4、课题的总结阶段:
2018年3月—2018年12月
(1)归类收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统计分析。
(2)全面总结提炼研究经验,整理汇总材料。
(3)整理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组织专家鉴定,推广研究成果。
5、课题组成员分工:
彭惠莲——主持人(总协调)主持课题研究,拟订课题研究方案,指导实验的进程;;谭玉梅——主持人(阅读策划);李伟娟组长——(协调、指导)组织开展实验工作,定期举行汇报,分析存在问题;钱展锋——技术协调、报导进行教学实践研究;梁桂婵——阅读活动设计、进行教学实践研究,整理过程性资料;林建娜——进行教学实践研究、活动数据收集,整理数据并分析,收集个案;
十、预期成果形式
(一)隐性成果
国内外母语教育的实践证明,阅读教育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环节。
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同时阅读教育还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将把阅读作为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尤其是探索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堂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促进语文学习的全面进步。
1、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如果把学生一味地束缚在题海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教育,往往导致学生性格上孤僻忧郁,急躁畏难的情绪日益严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2、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博览群书的人,比孤陋寡闻的人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
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为将来自学更多知识和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丰富学校文化底蕴。
校园文化需要有文化内涵的环境,文化环境需要有思想修养高、文化底蕴浓厚的人(教师和学生)。
大量健康的课堂阅读,就是学校文化建设、培养有文化底蕴的人所必不可少的实践活动。
(二)显性成果
1、形成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
2、实验教师上展示课(课堂阅读指导课和读书汇报课教案,研讨记录)。
3、学生课堂阅读活动方案。
4、展示学生相关的形式多样的作品(编制学生读书笔记集等)。
5、开展阅读经验交流会,教师经验总结、论文集。
6、反映研究活动的图片、影像资料、活动台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互联网+儿童课堂阅读指导策略研究 互联网 儿童 课堂 阅读 指导 策略 研究 开题 报告 草稿 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