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诗歌散文《印象中国》系列之《苏州园林印象》doc.docx
- 文档编号:8153195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1.42KB
电视诗歌散文《印象中国》系列之《苏州园林印象》doc.docx
《电视诗歌散文《印象中国》系列之《苏州园林印象》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视诗歌散文《印象中国》系列之《苏州园林印象》doc.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视诗歌散文《印象中国》系列之《苏州园林印象》doc
电视诗歌散文《印象中国》系列之《苏州园林印象》
电视诗歌散文《印象中国》系列
之《苏州园林印象》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苑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的辟疆园。
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
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
16世纪至18世纪全盛时期,有园林二百余处,现在保存完好的尚有数十处,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四大名园"与同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网师园、环秀山庄、艺圃、耦园、退思园一同构成了苏州园林的杰出代表。
苏州古典园林,一向被称为"文人园林"。
白居易在《草堂记》中说:
"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这是文人园林的范式。
苏州园林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
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都市内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山林"。
苏州园林是时间的艺术、历史的艺术。
园林中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各式摆件等等,无一不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无不蕴含着中国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雨惊诗梦留蕉叶",这是对苏州园林生动的写照;"风裁书声出藕花",这是对园林意境最好的描摩。
一面面古典之窗,一道道岁月之门,引领着我们走进"苏州园林"。
(一)狮子林
作者刘郎
CCTV.com2008年06月26日21:
16来源:
CCTV.com
狮子林始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狮子林是现存的唯一一座禅意园林,它还被誉为假山王国。
2000年,狮子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高僧留迹
元朝至正元年,也就是1341年,一位名叫惟则的高僧,应弟子之邀,来到苏州传禅。
次年,弟子们为他买地筑屋,建造了一座禅林。
这,便是狮子林。
来到苏州之前,惟则高僧曾在浙江天目山的狮子岩修行二十余年,而惟则的老师中峰明本,以及中峰明本的老师高峰原妙,又都是在狮子岩得道的。
狮子林以"狮子"命名,既表明了这座禅林与传禅基地狮子岩的联系,又寄托了禅僧们不忘师祖的意思。
在古代,狮子的"狮",有时又写作老师的"师"。
在佛门之中,由于杰出的僧人也被称为狮子,因此,不但高僧说法被称为狮子吼,而且高僧的法座也被称为狮子座。
同时,寺院一词,也一向有着"丛林"的别称,所以,把这座禅林称为狮子林,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当然,狮子林得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它拥有这一片嶙峋多姿的太湖石假山群。
这些大大小小的太湖石,虽然造型各异,但是,它们却大都与狮子的形态非常相像。
这些狮子,或立或卧,或俯或仰,千形百态,顾盼生姿,并以林立之势,营造出了十分奇异的氛围。
可以说,把狮子的形态与狮子的寓意合为一体,并称之为"狮子林",对于一座禅林来说,这真是一种绝妙的构想。
作为佛教在中国发展以后形成的禅宗,向有功利禅与山林禅之分,惟则师徒所修炼的,则是山林禅。
山林禅的禅僧隐遁于山林丛莽,生活都是十分俭朴的。
但是,正因为有了那种绳床瓦灶式的生活,他们才深刻地体悟到了自然与生命的庄严法则。
而狮子林建造之初的假山和竹林各占其半的格局,恰好保留了山林丛莽的特色。
这正如惟则高僧的诗句所写: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
讲到苏州的古典园林,人们往往就会提到宋代的沧浪亭、元代的狮子林和明清两代的拙政园与留园,并把它们称之为"城市山林"。
而正是由于狮子林的存在,我们才拥有了一部堪称完整而形象的苏州园林的历史。
二、云林画本
在狮子林创建的年月里,苏州一带,既是文人集中之地,又是禅僧往来之所。
又因为惟则的地位和他本身就是一位诗僧,所以,狮子林便自然成为了那些笃信禅宗的文人们前来谈禅访道的地方。
元明之际,先后有三位文人画家,曾为狮子林传神写照,一位是朱德润,一位是倪云林,另一位是徐贲。
其中,以元代著名画家倪云林所画的《狮子林图》的影响最为深远,以至后来,还仍然有人将狮子林称为"云林遗韵"。
倪云林所画的《狮子林图》,经过辗转流传,最后传入宫中,并深得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的喜爱。
康熙四十二年,也就是1730年,康熙皇帝驾临狮子林,他不但为狮子林题写了匾额,而且还留下了辞彩斐然的一副楹联:
"苕涧春泉满,罗轩夜月留"。
而到了乾隆年间,乾隆皇帝自第二次南巡起,每次南下,他都必游狮子林。
据记载,乾隆皇帝曾经六次游历狮子林,总共题匾三方,题诗十首。
不仅如此,他还令人把狮子林的规制做成模型送到北京,在北京的圆明园和承德的避暑山庄这两处皇家园林中进行仿建,并同样叫作"狮子林"。
可以这样讲,在乾隆皇帝巡驾江南的诸多名胜里,能给狮子林赋予如此殊荣,足以说明他本人对于狮子林的欣赏,已经到了十分偏爱的程度。
三、狮林往事
从狮子林最初的创建到乾隆皇帝的造访,先后相隔四百来年。
这期间,由于禅宗自身的渐渐衰落,狮子林也逐步进入了索寞之期,因此,这一座名闻遐迩的佛教禅林,后来也就变成了达官显宦与商界巨贾的私家园林。
乾隆皇帝最初来游狮子林并为其题写"真趣"匾额的时候,狮子林已经归衡州知府黄兴仁所有,且已名为"涉园",因园中有五棵高大的松树,所以又名"五松园"。
黄兴仁的两个儿子先后都在科考中金榜题名,黄腾达考中了进士,黄轩则考中了状元,他们认为,都是因为乾隆皇帝驾临此地,黄氏家族才能够如此地耀祖光宗,所以,他们便"精修府地,重整庭园",又使得狮子林誉声鹊起。
在所有狮子林的主人中间,黄氏家族所拥有的时间最为长久,总共一百七十余年。
在苏州私家园林的历史上,就拥有时间而言,黄氏家族实为首屈一指。
狮子林已有六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在它进入私家园林的阶段之后,最后一位主人,便是贝仁元。
贝仁元,字润生,苏州人,清朝末年即在上海经商,曾任上海总商会协理和全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民国初年,以经营染料而成为巨富,号称"颜料大王"。
在苏州,贝氏家族是极有声望的,当代的建筑大师贝聿铭,便出生在贝家的高门大户。
民国七年,也就是1918年,贝仁元购得狮子林,他在保留原有面目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湖心亭、石舫、荷花厅、九狮峰等多处新的景点。
可以说,由于贝仁元资财雄厚,他对狮子林扩充式的修建,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规制上,都远远超过了黄氏家族对于狮子林的整建。
至此,经过惟则禅师的创建、黄氏家族的修建和贝氏家族的扩建,狮子林已经涵纳了元代、明代、清代以及民国时代等各个时期的历史风貌,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容。
贝仁元购买狮子林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建造贝氏祠堂。
不过,他为了保留狮子林固有的特色,在建造过程中,还很是动了一番心思的,比如贝氏祠堂所用的木雕,采用的就是贝叶的图案,--因为贝叶不仅象征着佛教,隐喻着禅林的来历,同时又指代着姓氏,表示出贝氏家族。
而贝氏祠堂的建造,也只是在狮子林的外围部分,作了相应的延展,以至并未损及狮子林原有的格局。
不过,以这种深院幽庭作为进入狮子林的路径,反倒增添了一座偌大的私家园林的隐秘色彩。
四、禅意园林
苏州的古典园林,通常又被称为文人园林,尽管狮子林也具备了一般的文人园林的特点,但是,人们还是称它为禅意园林。
作为园林景点的每一座建筑,它们的名称,往往都具有诗情画意,然而,究其渊源,却都与禅宗的公案有关。
如,指柏轩来自"赵州指柏",问梅阁来自"马祖问梅",而立雪堂又来自慧可谒见达摩的故事。
可以说,仅仅通过上述典故,我们便已看到了狮子林和一般的文人园林的明显不同。
虽然禅僧们要终日面壁苦修,但"苦"字也并非是禅宗生活的全部,禅宗讲求在自然中体察万物,在天地间体悟禅机,而这种体察与体悟,又往往是通过静虑来完成的,狮子林中作为"园"的那一部分,恰好又为禅僧们的静虑,提供了象征着天地自然的最佳场所。
五、假山王国
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有四大要素,指的便是:
叠山、理水、建筑营造与花木栽植,著名的园林学者童寯先生早就在《江南园林志》中说过,狮子林是现存的古代假山中最为复杂、占地面积最大的实例。
狮子林中的山石,绝大多数都是太湖石,当年,宋徽宗建造名为艮岳的皇家园林,命重臣督办所谓"花石纲",在江南一带广事搜求的,便是它。
自古以来,太湖石之所以一向被人看重,是因为它坚实而润泽,险怪而玲珑,具有"瘦、透、漏、皱"的审美特征。
当然,狮子林最为著名的,还是它的洞壑式的假山群。
狮子林的假山群三面环水,拔地而出。
东部的假山位于高地,遇有滂沱大雨,也能一泄而干,故称旱假山,西部的假山临水而垒,因山水相依,故称水假山,整座假山高低错落,连绵起伏,充分体现了营造者堆叠的匠心与铺排的气魄。
另外,营造者独到的构思,还表现在对于假山群中的游览路径的设计上。
这些路径,或盘桓于高崖,或回环于低谷,给人造成了不同于一般园林的奇情险趣,并让人体会到了禅宗的意境。
尤其是在进入迷津一般的洞壑之后,洞外明亮的光源与洞内幽暗的光影所形成的对比,更是催发了人们的游兴。
六、名园四季
狮子林的细雨,是这样的温润,狮子林的瑞雪,是这样的祥和。
可以说,在不同的四时天光里,狮子林的景色,都呈现出了迥异的美妙。
初春,每一个厅堂里,都有一株株怒放的早梅;深秋,每一张几案上,都有一丛丛盛开的秋菊,而开满天棚的紫藤,满树金黄的银杏,更是诉说着一年年季节的轮回…
狮子林中,有一方曾做过宋代苏州知府的文天祥的五言诗碑,十分地引人注目。
"静虚群动息,身雅一心清;春色凭谁记,梅花插座瓶。
"这首五言绝句,从头到尾,突出了一个"静"字,它不但以万物的寂静烘托着环境的安宁,而且以瓶梅的清雅类比了心情的澹定。
这摇曳的花,这婆娑的叶,是如此澹定;这平静的水,这漾泳的山,是如此澹定。
这种澹定,其实就是园林意境在人们心中的最佳体现。
唐代诗人常建曾写过这样两句流传很广的诗句: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因为它也是描写禅意园林的作品,所以,用它来形容狮子林的特点,当是最为恰切不过了。
从本质意义上来说,能将禅宗的隐遁和文人的隐逸融于一体,并可以让人去追溯崇尚自然、追溯天人合一的思想源头,这正是狮子林的文化价值的所在。
图片欣赏
(二)拙政园
作者刘郎
CCTV.com2008年07月14日11:
36来源:
CCTV.com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拙政园与颐和园、避暑山庄和苏州留园一道,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名园。
1997年,苏州园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拙政园则列于苏州园林之首。
本片拍摄历时一年,纪录了拙政园的四季景色。
(一)
数百年光阴荏苒,文脉延续至今,
拙政园,一部立体的园林史
明朝正德四年,也就是1509年,在京城做官的苏州人王献臣,因失意官场而还乡。
回到苏州之后,王献臣买下了200余亩土地,营造了一片城市山林。
晋代文学家潘岳的《闲居赋》中有一句"拙者之为政也",恰好与王献臣离开宦海之后的心境十分贴切,于是,这座园林,便叫作了"拙政园"。
苏州的文学艺术,至有明一代,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其中,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影响尤其深远。
这些生活在中国的首善之区的画家们,不仅笔墨精绝,而且他们又是十分懂得园林艺术的人。
受王献臣之邀,在诗文书画诸多方面都有着极高造诣的文徵明,便参与了拙政园的营造。
苏州的古典园林,一向被称为"文人园林"。
从本质意义上来说,进士出身的王献臣,也是一位文人。
苏州园林讲究诗意,讲究画意,正是造园者们深厚的修养,才使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园林创作中得到了形象地外延。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富不过三代"。
没料到,它仅在王献臣的下一代身上就得到了应验。
由于王献臣之子的一夜豪赌,拙政园这样一份偌大的家业,便在转瞬之间,输给了徐氏家族。
从此,数百年间名园易手,园林主人的更换多达三十余姓,而每一位园林主人,都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它进行一番修葺整建,有人赋之以朴素,有人施之以奢华,在那些充满荣衰兴废的岁月里,这一座宅园一体的居所,真是风水流转,命运无常。
明清两朝,众多的骚坛名宿都曾在这里诗酒留连,又为拙政园增添了作为文人园林的色彩。
据史料记载,文坛盟主钱谦益,江南名媛柳如是,著名的诗人吴梅村,以及书法大家何绍基等许多见于文学史志的人物,都曾以拙政园的风物为题,先后留下了文采风流的题咏。
当然,在这些作品当中,与拙政园关系最为直接的,还属文徵明的《拙政园诗画册》。
文徵明名绝一代,他能为拙政园传神写照,其影响可想而知。
有人说,"拙政园延留至今,实有文徵明的图画之功",这当是非常确切的评价。
当然,文徵明参与造园,并没有局限于纸墨之间,因为拙政园中这一株古老的紫藤,相传就是文徵明亲手所植。
经过了400多年的风风雨雨,这株紫藤,每年的阳春时节,都仍然绽放着珠光宝气之花。
(二)
拙政园因水成园,
在这里到处可见水的意趣与生机
占地78亩的拙政园,构思得当,铺排合理,是一个典型的宅园合一的整体。
而它的园林部分,又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
东部疏朗旷逸,追求田园之味,中部楼台错落,一派典雅之姿,西部曲径回环,极有隐逸之趣。
文人园林是一种讲究主题的艺术品。
江南是水乡,苏州是水城,而拙政园所突出的主题,便是水。
水,在拙政园的中部占据着三分之一的面积,而且,十之八九的建筑物都是与水为邻。
当然,东部的一湾清流,中部的碧水环山,西部的天光云影,都围绕着水的主题,形成了因水成园的特色。
因循着园林创作的规律,拙政园的每一座建筑,都有一个富有寓意的名字。
中园的这座主体建筑名叫远香堂,取宋代周敦颐《爱莲说》中的"香远益清"之意。
而与远香堂隔水而建的名叫香洲的石舫,以及附近的"荷风四面亭",又都因"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而得名。
作为拙政园的一种主题形象,打自露出圆圆的嫩叶,直到开放出娇艳欲滴的千花万朵,拙政园的荷花,始终都散发着诱人的魅力,即使到了花残叶败,它也依旧诗意盎然,让人回想起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拙政园里的另一个荷花品种,碗莲,是在碗里栽植的。
相传,最初培育碗莲的时候,先要把莲籽装进蛋壳里,使抱窝的母鸡孵于翼下,待鸡雏们出壳的时候取出来,再把莲籽埋入碗里。
这碗里的泥土也特别,还必须是燕子衔过的。
当然,现在的碗莲栽植,方法早已改进,但这些花如酒杯、叶似碗口的花中异秉,依然让人感叹造物的神奇。
(三)
不仅每年春夏,这里都举办杜鹃节、荷花节
而且每一个季节都有繁忙的花事。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和花木等要素组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
但是,这几种要素又是相互依存,融为一体的,所谓"花间隐榭,水际安亭",便是对这种融合关系最为形象的概括。
作为最为适合的人居环境,园林里的花木不仅有着净化与美化的功能,同时,它又为某一景点或某一建筑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
所以,在枇杷园中,我们可以会逢垂枝的硕果。
所以,在玉兰堂前,我们能够看到临风的玉树。
园林里的花木,栽多栽少,都自有章法。
海棠春坞是拙政园中又一个著名的景点,它也是以园中花木命名,但这里的海棠,却只是栽植了寥寥数株。
然而,在粉墙黛瓦的映衬之下,它却更能显出海棠的美艳,加上小园的铺地也是海棠形的图案,便使得这些枝头的花蕾,更为动人。
而翠绿的芭蕉,以它的色彩之美,点缀了小巧的庭院,也美化了宽大的窗景。
至于到了雨天,在这里"蕉窗听雨",听瓦檐上的淅淅沥沥,听蕉叶上的珠珠点点,那么,你便更能体会出中国古典园林的文人情味。
当然,"流水落花春去也",原本也是正常的事。
然而,在拙政园里,你却感受不到万花纷谢的萧条,因为这里,在每一个季节中,都有自己的花事繁忙。
花事,是杜鹃的五彩缤纷之容。
花事,是牡丹的天香国色之姿。
花事,是茶花的光昌流丽之态。
花事,是菊花的经霜耐冷之形…
古代游园,曾有雨游、雪游之说,即使在这类特殊时间里来到拙政园,人们也会和园中的花事相逢,那或许就是墙角的早梅,或许就是雪后的奇香。
一年中这难得一见的景色,让这座中国名园展现出了另一种素淡与优雅,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片银装素裹,才孕育了拙政园一年的万紫千红。
(四)
凭蕉窗听雨,借古诗观荷
拙政园,是意境的浑化,是意象的浓缩
在历数苏州古典园林的时候,人们往往把拙政园作为突出的代表,这是自有原因的,因为它最为典型地综合了江南园林的全部要素,最为集中地展现了园林艺术的所有美感,并以"小中见大"和"缩龙成寸"的手法,十分巧妙地创造了幽雅安宁的人居环境。
拙政园当年的主人王献臣,说是"拙者之为政也",其实,他自称"拙者",正说明他是一位聪明人。
古人说,"大隐隐于市",而王献臣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不过,他隐进的不仅是城市,而是人居环境的理想境界--城市山林。
城市山林的最重要的特征,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使人愉悦的艺术美感与自然情趣,恰就是这种和谐在生活当中形象的升华。
只有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才会对此有着乐此不疲的追求。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这种和谐的生活是因文人情趣而创造的,所以,在苏州的古典园林里,才有着唐诗一般的古雅,才有着宋词一般的锦丽,一如"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因此,在这样的花光里弹奏古琴,才更为得当;
因此,在这样的水影中吟诵诗词,才更为得体;
因此,在这样的蕉窗下棋枰对弈,才适得其所;
因此,在这样的厅堂内演唱昆曲,才相得益彰。
清代同治年间的苏州籍状元陆润庠,曾经写过一副悬挂在园林里的对联:
"雨惊诗梦留蕉叶,风裁书声出藕花"。
这两行优美的词句,色彩艳丽,意境幽深,真是写绝了。
园林艺术的赏析,最为讲究的就是品读意境。
所谓园林的意境,就是在具体的、有限的园林景象之中,融入对古代风雅的体味,融入与自然交流的体察,并取得净化心灵的美感享受。
(五)
拙政园是凝固的诗,是立体的画,
路径蜿蜒曲折,恰是让人体会诗情画意。
形容园林的路径,人们常常用到的一个词便是"曲径通幽"。
的确,在拙政园曲径通幽的游赏路线上,可以领略到每一道桥的各个侧面,每一座楼的完整风貌,每一方花窗的多种美感。
尽管拙政园所含纳的内容很多,但它的面积毕竟是有限的,然而,由于它采用了借景的手法,一些园林之外的景色,也就被纳入了拙政园里。
于是,苏州的北寺塔与拙政园组成一体的画面,便出现在我们的游赏路线上。
当然,能够欣赏到借景艺术的妙处,也是由于移步换景的缘故。
在拙政园的多条路径中,不能不说到是又一种独特艺术品的游廊。
拙政园的游廊,可分为空廊、半廊、复廊、和藤萝覆盖的花廊等等,它为人们的游览提供了便利,也为游览的过程增添了趣味。
拙政园有两条著名的游廊,一是中部的"柳阴路曲",二是西部的波形水廊。
"柳阴路曲"的道路共有两条,一条通往园林的西部;一条则通往北边的见山楼。
在这两条路径上,人们无论从哪一个方位环顾园林,都会得到似曾相识却又迥然不同的视觉效果。
拙政园西部的波形水廊,更是苏州园林中的一个代表形象。
整个水廊的造型曲折有致,起伏自然,它不但连接了南北两岸的景点,而且又以自身的一种波纹的韵律,构成了一道十分独特的风景线。
在拙政园的游赏路线中,人们还可以看到另一种别致的景象,这便是水中的倒影。
水,有时是宁静的,有时又是涌动的,因此,爽朗的晴天,初露的朝阳,正午的强光,西沉的落日,都会在水中得到神奇的幻化。
具有优雅形态与丰富内涵的拙政园,让来到这里的人们,都从不同的层面得到了审美的愉悦。
总之,只要是来过这里,不管你是从哪一个角度出发,拙政园都会给你留下至深的印象,以至你不管走到哪里,只要看到东方的亭台楼阁,看到江南的小桥流水,便会想起这一座中国名园--拙政园。
图片欣赏
(三)沧浪亭
作者车前子
CCTV.com2008年07月26日15:
03来源:
CCTV.com
园"与"园"这两个字上,不管它们发生了多大变化,但"口"没变掉。
也就是说园林之所以为园林,正因为在围墙的里边。
只是这一个围墙,不一定是砖砌的,也可能是水做的。
沧浪亭的围墙就是水做的。
沧浪亭的围墙又以水为漏窗,沿着河畔慢慢行来,移步换景,隔窗花远:
这花是黄石,这花是复廊,这花是宋朝的烟云。
尽管现在的沧浪亭是重修的,但还是保持住了某些宋朝的意味。
这种以水为围墙为漏窗的别开生面,不要说在苏州独此一家,就是在中国也别无分号的。
宋朝文人的心态是从容不迫的,他可以光着膀子在柳荫下睡个午觉,并不怕人看见。
词在宋朝的发达,就与这一份从容有关。
只有从容不迫的时刻,才会出现以水为围墙为漏窗的园林。
苏东坡说:
"天真烂漫是我师"。
沧浪亭水做围墙,这是天真烂漫的。
但这天真烂漫是有师心的,师心就在沿河而置的黄石假山上。
相对于河流而言,河流是界线,黄石假山是围墙。
相对于复廊而言,黄石假山是篱笆,复廊是围墙。
从沧浪亭外看沧浪亭,沧浪亭是透明的,但胸有城府的很,像宋朝文人。
沧浪亭有了一道界线不算,还有一道围墙。
只是这界线、篱笆和围墙都很入画,让人不觉是界线、篱笆和围墙而已。
园林之所以为园林,正因为在围墙的里边。
它有一定的隐秘性。
围墙是园林的衣裳。
坐在复廊的高处,俯视池塘:
乔木高大的树干在水影里竟是落木千山天远大,亭的一角倒影也很萧瑟。
萧瑟是对的,沧浪亭的大意境应该是萧瑟。
此亭为御碑亭,康熙南巡时留下的笔墨。
沧浪亭的美,并不美在筑于山顶的那个被名之为"沧浪亭"的亭子,以前可能美在亭子,现在从亭子四望,望不见什么。
美也就全集中到游廊上了。
复廊近水的一面,它的形体,一个字:
"糯"。
像隶书《曹全碑》上的一横,也像昆曲《牡丹亭》中的一句。
黄石假山的不加修饰,更使得复廊的廊顶婀娜多姿。
复廊的墨是滋润的,黄石假山的笔是干枯的,润似春雨,枯如秋风,春秋笔法,传统绘画里的笔墨之美全在这里。
我在复廊里流连,在春秋之间抓取一截,就回过身来,从复廊的旁门左道来到面水轩的门口。
面水轩原名观鱼处,同治十二年重修后改成现在的名字,取的是杜甫诗意:
"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
从面水轩的门口朝里望。
我懒得进去,因为已经看到了好图画。
面水轩窗外的几棵树尽管算不上是老树,因上不见本,下不见末,只现身中段,就顿有苍莽之气。
荡青漾绿,好一幅青绿长卷。
面水轩里青绿幽幽,如果能在里面读书,读的是闲书,真是天大的福气。
面水轩门外的铺地值得细看。
我坐在石阶上细看。
菱形相错,仿佛大地的桌布。
时间看长了,能把它轻轻地抽走。
一块仄砖铺成的菱形紧挨一块碎石铺成的菱形,一块又一块,一年又一年。
砖像雨往地上落,石似云向天上奔,上上下下,菱形晃动。
砖是仄的,仄得规整;石是碎的,碎得随意。
一个是学者,一个是诗人,学者与诗人能坐在一起不打架,同时各自保留自己的意见,这是造园家的手段。
砖石之上都有苔痕。
而砖上的苔痕比石上的苔痕更浓更重。
砖是螺青,石是麻雀褐。
没看到麻雀,但听到鸟鸣。
今天沧浪亭的游客不多,安静是福。
这园子就像自己家的。
屋檐下的一长溜铺地,颜色要来得深,深而且黑。
黑色在江南有时候表现出的是滋润,是水,在中国哲学里,黑象征水。
我坐在面水轩的石阶上,觉得其中的深奥。
不从复廊的漏窗里看风景,复廊也是好看的。
它靠近水的一面:
马路;众生;汽车;人间。
它在庭院里的一面:
小径;神仙;飞鸟;梦境。
复廊在视觉上的变化也是让我惊奇。
靠近水的一面流畅,有此情绵绵的感觉,而它在庭院里的一面,一眼望去,似乎多为折角。
复廊的"复"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是山重水复的"复","复"得不繁琐,也不做作。
沧浪亭复廊上的漏窗,窗窗不同,刻意不能说不刻意,但没有习气。
它疏可走马,却不脱脱空空,称得上大手笔。
从漏窗里看风景,漏窗与风景,风景与漏窗,互为细节。
漏窗的花纹宜疏不宜密,密了气紧,也就不舒展。
当然也不能漏得像漏斗,一览无余。
漏是让被阻隔的风景能够漏进来,是渗透。
漏窗把另一面的望砖、椽子、梁柱都收入其中,像自己给自己照镜子,照到的是这一面的望砖、椽子、梁柱,同时又把园里园外的树色天光揽进怀抱。
怀抱着花朵的闺中少妇是日子中的漏窗,让我看到喜悦或者哀愁。
往空处走,在园子的角落里看见名为"黄杆乌哺鸡"的竹子。
竹子的杆是黄的,粗眺凋敝,玩味一下顿觉辉煌。
不觉来到明道堂。
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印象中国 苏州园林印象 电视 诗歌散文 印象 中国 系列 苏州园林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