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道德教育的当代困境及路径反思.docx
- 文档编号:8150533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2.05KB
大学道德教育的当代困境及路径反思.docx
《大学道德教育的当代困境及路径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道德教育的当代困境及路径反思.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道德教育的当代困境及路径反思
大学道德教育的当代困境及路径反思
摘要:
现代大学被当作一个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专门机构,追求专业化的高深学问是其关注的核心问题。
大学教育在一味追求专业化的过程中,“培养人才”的目标掩盖了“培养人”的目的,“做事”的教育替代了“做人”的教育;关乎受教育者如何成人的道德教育被放逐在了大学以外;本该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的大学却受到社会道德状况的左右。
大学道德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走出这一困境,需要重新认识大学教育的宗旨和精神,从而为大学道德教育的弊端找到可能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
大学;道德教育;道德困境;自由教育
在当前的大学教育中,道德教育是一个值得迫切关注的问题。
大学一度是能激起世人道德瞻仰的育人圣地,但在现代性的进程中,大学正在逐步丧失道德教育的基本功能,其自身的道德性遭到了人们的怀疑,更不用说对受教育者的道德教育以及对社会道德的引领。
当前的大学道德教育究竟面临怎样的困境、如何走出这一困境?
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道德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应有之义
现代大学在改革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界定教育目的的问题,即对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定位问题。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的大学几乎都是以培养专业人才为己任的。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对于科技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的长足发展来说,无疑有着巨大的推动意义。
但是,在伴随着科技与经济一路高歌猛进的过程中,这一教育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这就是,单纯追求专业化的培养模式使得大学教育出现了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即大学道德教育的缺失。
从大学教育的本义上来讲,这是一个比专业化的不足更为严重的问题。
然而,由于大学在目标定位上普遍具有的专业化偏向,使得人们认为专业化就是大学教育的应有目的,有无道德教育并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外界对大学道德教育的看法,二是大学自身对道德教育的定位。
首先,从世俗的眼光来看,当人们谈到道德教育问题的时候,更多地想到的是中小学里的德育,很少会直接想到大学里的德育。
的确,道德教育在当代大学教育中处于极度缺失的状态。
那么,大学是否真的不需要道德教育呢?
道德教育是否仅仅是中小学阶段的任务呢?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当我们在谈到终身教育的时候,首先想的是“活到老,学到老”的知识教育,而不会想到关乎人性品质的道德教育。
而事实上,道德品质的教育更应该是一种终身教育,它不仅仅是中小学时期的阶段性任务,更应该是大学教育所不能放弃的教育内容。
但是,与中小学强调把德育作为教育目的首要内容(虽然在实际执行中并不尽如人意)相比,在大学教育中,专业化的课程胜过了一切,没有给道德教育留下多少余地。
这给了人们一种假象,认为道德品质的培养只是中小学阶段的任务,大学只需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就够了。
的确,一个人从小养成的道德品质对他所产生的影响可能是终身的,但这并不能成为大学可以放弃道德教育的原因。
甚至可以说,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正具备道德判断的能力和进行道德教育的最好条件,因为他们刚刚步入成年,对道德原则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形成了相应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并且有相对充足的能力去实践道德行为。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卢梭曾经在划分教育阶段时,将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作为最后一个阶段,即青年期(18-25岁)的教育内容。
[1]虽然这样的划分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其理论贡献也是显而易见的。
由此可见,大学阶段的道德教育对个体道德发展的理性和成熟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现代大学在对自身的定位上更多地考虑了知识价值和科学价值,而忽视了道德价值,这造成了大学道德教育的缺失。
事实上,大学教育应是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这是古典大学所蕴涵的大学之道,是大学教育不可丢失的魂灵所在。
洪堡曾指出,“(大学的)目的是在最深刻和最广泛的意义上科学地开展工作,并把科学作为一种并非有目的、但从本身来说却是符合目的而准备好的精神和道德教育材料,为了其使用而奉献出来。
”[2]这就是说,大学里的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本身并非教育的目的,而是为实现精神和道德的教育目的所提供的材料,如果没有后者作为保障,科学便会丧失其对于人类的真正意义。
在洪堡看来,大学应兼有两项任务,一个是对科学的追求,一个就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是客观的“学问”和主观的“教养”的结合。
因此,“大学不同于高级中学和专科学校,它不是培养具有专门技能的人,而是具有高度科学素养和美德的人”。
[3]然而,现代大学却在不断地放大着科学这一“客观学问”,放弃了进行个性和道德修养这一“主观教养”教育的职责。
对个体美德的培养不再是大学教育的要旨,去道德化成为大学在不断改革过程中显露出的一个鲜明而又内隐的特征。
面对这一问题,大学教育必须做出深刻反思,大学不仅仅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也应该是培育高尚品格的场所。
如果只重视前者而遗忘后者,大学教育只会制造出一个又一个“没有灵魂的专家”。
同时,正如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博克所说,“一所大学如果不愿认真对待道德问题,就违背了其对社会应负的基本责任。
”[4]因此,大学教育必须为学生提供合适的道德教育,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使其在“学问”和“教养”两方面都获得成长。
道德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应有之义,对个体进行道德教化和道德养成也是大学教育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当前我国大学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
客观地来讲,道德教育的缺失本身就是我国当前大学道德教育面临的最大困境,退一步讲,即使大学里存在着道德教育,它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阿兰·布鲁姆曾深刻分析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美国大学所遭遇的时代困境,大学生沉迷于流行音乐、放弃研读经典著作、自我中心、追求平等(这里的“平等”指一种没有善恶区别、高下之分的相对主义的平等)、性解放等,导致了高等教育中的道德危机。
[5]不得不承认,这种情形在我国当前的大学中同样存在,而且其表现也越来越突出,大学生在社会公德、个人私德以及政治、信仰、价值观等方面所表现出的道德症状已经成了我们这个时代不得不关注的问题。
大学教育出现了道德危机,原有的道德教育方式无法有效解决不断更新的道德问题,而大学教育所固有的一些特征又加剧了这些问题的发生,这无疑使得大学道德教育陷入了困顿之中。
具体来讲,当前我国的大学道德教育主要受以下几个问题的困扰。
1.大学道德教育深受社会道德状况的影响
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社会的道德状况和对理想社会的需求,决定着教育的基本取向,教育目的、教育价值取向、整个教育的风格都受着社会道德状况的影响。
[6]笼统地讲,这句话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当我们在这句话中的每个“教育”之前加上“大学”二字后,不难发现,对大学教育而言,这种表述是值得怀疑的。
不可否认,大学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的一个特殊机构,它必然会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但大学是否应当被各种影响所牵制或者被负面的影响所改变,这却是另外一个问题。
这是因为,众所周知,大学自产生之日起,就一直致力于在科学、道德诸方面引领社会风向,这也一度成为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机构的一项重要功能。
因此,大学应该始终抱持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社会道德状况的引领,而不应随着社会道德的风向标摇摆。
然而,随着现代大学走出象牙塔,全方位与社会进行接触,大学在增强了其社会服务功能的同时,也逐渐丧失了它本该坚守的高贵与独立。
大学在拆除围墙的同时也几乎拆除了自身与外界的本质区别,大学变成了一个向社会输送产品的加工厂。
它遗忘了用大学独有的真理和价值对社会进行引领和召唤,反而被花花绿绿的世俗社会所俘获,原本被视为学术殿堂、道德圣地的大学,转而成为了唯世俗社会马首是瞻的跟风者。
“一切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教育就是最好的例证,迎合社会而非遵从真理成了大学教育的最高宗旨。
学子们恨不得一夜间就长大,挣脱大学的怀抱而投向社会。
大学校园中充斥着世俗的气息,形式各样的学生文化活动所展现出的也并非大学精神,而是对社会流行文化的宣扬和复制。
大学在无形中沾染了社会的恶习,降低了自身的道德标准,同时也丧失了对社会道德风尚的有力影响。
诚然,社会道德状况的复杂性是我们必须看到的现实,以金钱衡量一切的市场化道德和无德无序的道德相对主义等道德观的盛行,造成了社会道德价值的沦丧。
但是,越是在这样一个社会道德标准逐步降低、人们对此普遍不满的社会状况下,我们的大学更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道德教化的责任,少受社会多元道德的影响,以其特殊的社会地位来引导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公民更深入地思考社会道德问题,培养其应有的道德原则和道德品质。
2.意识形态取向下大学道德教育的低效
由于历史与政治方面的原因,我国的道德教育无论在中小学还是在大学,都是在政治化取向下进行的,深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政治教育的内容超过了道德教育本身的内容。
在中小学,只是到了新课程改革以后,德育中的政治教育内容才逐步有所减少。
而在大学,就如前文所述,道德教育实际上是缺失的,更多的是政治教育占据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位置。
因此,大学里的德育被称为思想政治教育,而它实效性的低下也是有目共睹的,就连学生自身也很难认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效果。
正如一位大学生在谈到学校道德教育课程时所说的那样:
“我常想,试图以开设思想品德课程、政治课程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结果无异于缘木求鱼甚至是南辕北辙。
因为很多学生看透虚假,又怎能相信书上的‘崇高’的谎言?
”学生之所以这样评价道德教育课程,并不是他不承认道德教育本身的价值,而是对自身所接受的形式化的德育感到失望。
由此可见,我们的品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道德影响是十分有限的。
诚然,政治价值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价值,获得一定的政治品质是每一个公民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所必备的道德品质。
因此,相应的政治教育也应当是大学教育所包含的内容。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政治教育不应当等同于意识形态教育,后者当然也不能代替道德教育。
这就是说,大学道德教育并不是排斥政治教育,而是排斥意识形态化的政治教育,并反对用它来代替道德品质的教育。
实践证明,以意识形态化为基本价值取向的道德教育是失效的,无论在政治价值上还是在道德价值上都得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产生了负面的效应,即学生对大学道德教育的失望和贬抑。
3.专业化的课程设置挤压了道德品质教育的空间
在大学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普遍认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最重要的,没有人会把道德品质的培养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目的看待。
原因就如前文所述,他们认为道德品质的教育是中小学阶段的任务,大学的任务仅仅是追求知识与科学,因此,也就不会有人对大学里的专业化课程设置提出任何异议。
然而,存在的并非就是合理的。
专业化课程的大量设置在提高学生专业素养、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同时,却在无形中挤压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空间。
大学教育使学生“坚实”地走在科学的道路上,却在不知不觉中偏离着道德的轨道,“知识即美德”的古老箴言在现代大学理念中早已不复存在,知识(科学)与道德的分离使大学教育造就了越来越多没有灵魂的专家。
通过大量相关调查数据以及我们的观察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状况不容乐观。
主要表现为:
行为表现欠佳,缺乏良好的个人道德品质;道德冷漠,缺乏对公共道德的尊崇;精神贫乏,缺乏理想和信念;性观念模糊,缺乏应有的性道德。
大学生虐待动物、不守公德、不遵守公共秩序、沉迷于虚拟世界、精神虚无、同居等等表现都已经是发生在高校中的不争事实。
据一项有关大学生道德状况的调查显示,近60%的人认为可以接受婚前性行为,而有17%的人认为可以接受婚外情。
这些数据反映出了当代大学生在性观念和性道德上的模糊与堕落。
由此可见,大学教育不应仅仅重视专业素养的教育,还必须包括道德素养的教育,后者应当是大学教育不容忽视的道德目的。
三、重申自由教育理念在大学道德教育中的价值
从以上分析可见,大学道德教育陷入了一系列的困境之中,这既是大学教育长期堆积的问题所导致的历史困境,又是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时代困境。
这使得大学道德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在我们这个时代显得异常突出,必须唤起大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事实上,大学的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人文法律方面的修养那么简单,它不能仅仅是一门单纯的课程,而应当是一种理念。
与之相对,在中小学的道德教育中,德育主要以显性课程的形式存在,辅之以其他各科的道德渗透和班团队的德育工作。
从道德认知的角度讲,大学生已经经过了中小学阶段的道德灌输,他们已经脱离了对道德条目简单认同的阶段,因而大学里的道德教育不能再依靠单纯的课程形式进行价值观念或道德条目的灌输,而是要给学生一种道德理念上的深度认同。
没有内心的道德认同感,课程化的道德教育就只能是用来应付考试的抽象概念和理论,没有实际的教育意义。
那么,什么样的理念是我们可以在大学教育中遵循的道德观呢?
综观大学教育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曾经支撑大学精神的自由教育理念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大学教育的精髓,也是大学道德教育应当遵循的核心理念。
反观我们今天的大学教育,其最深刻的问题就是丧失了对大学本真意义的保存和追寻,培养人的高雅气质、让人摆脱庸俗的自由教育理念已不复存在,而自由教育恰恰包含了对人进行道德教育的前提和基本内涵。
这是因为,在自由教育的理念之中,原本就包含着道德教育的思想。
在自由教育最初的意义上,其教育目的就是发展人的自由精神与德性,可以说自由教育就是对人的道德德性的培养。
自由教育的实施必然包含着人的道德理性的形成和道德品质的养成与实现,因此这两者是合而为一的。
自由教育旨在培养完整的人,是有关人的知识和德性全面成长的教育,它不固守于某一个特定的职业取向,而旨在促使人获得道德和心智上的完满状态。
因此,自由教育的本质也就是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它指向人本身,而非指向功利性的职业划分。
自由教育本身包含着关乎人德性成长的道德教育,它能够而且应该与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密切结合,这是解决大学道德教育缺失以及实效性低下的有效途径。
在西方,自由教育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已经有了很长的发展历史,自由教育的思想传统在大学里几乎是一以贯之的。
在我国,自由教育的思想理念不如西方那么深厚,但在古代教育中也有其发展的根基,而我国现代大学的自由教育处于一种亟待发展的境地。
随着大学社会化程度的日渐提高以及人们对大学社会服务功能要求的增长,大学道德教育也随之弱化乃至被忽略,大学教育在道德层面和精神领域遭遇了双重的危机,自由教育的理念也逐渐式微了。
当代大学失去了本该有的“高贵”气质和精神,忽略了对人的德性养成的关切,以培养专家和专业化技术人才为己任,逐渐沦为职前培训机构。
而这种专业化的培训恰恰忽略了对人的道德关切,大学道德教育处在缺失的境地,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也在日渐滑坡。
面对这种境况,试图依靠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做法已证明是收效甚微的,必须要从理念上将道德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灵魂和根基,在强调专业性的同时努力培养人的道德性。
值得庆幸的是,诸多学人已经认识到了现代大学所面临的这一危机,开始致力于对大学道德教育的改革。
但是,我国关于大学自由教育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还处在一个探索阶段,而对于在大学实施自由教育、提高大学生道德素养以及解决其道德危机等问题也只是处在初步的尝试阶段。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大学教育必须回到人本身。
自由教育要求我们的大学摈弃功利主义色彩,以培养人这一根本的教育目的出发,从心智和德性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启蒙,引导他们研读经典,与真正伟大的心灵进行对话,唤醒每个人身上的卓越与高贵,促使他们的道德成长。
因此,以自由教育理念来关照道德教育是解决大学教育庸俗化以及大学道德教育缺失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法]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8.
[2][德]彼得·贝格拉.威廉·冯·洪堡传[M].袁杰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4.转引自张斌贤、刘慧珍.西方高等教育哲学.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7-38.
[3][6]张斌贤,刘慧珍.西方高等教育哲学[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6,86.
[4][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43.
[5][美]艾伦·布卢姆美国精神的封闭[M].战旭英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7.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 道德教育 的当 困境 路径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