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下载参考结题报告 500字范文模板 13页.docx
- 文档编号:8149677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0.62KB
推荐下载参考结题报告 500字范文模板 13页.docx
《推荐下载参考结题报告 500字范文模板 13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下载参考结题报告 500字范文模板 13页.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荐下载参考结题报告500字范文模板1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参考结题报告(500字)
关于《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研究》的结题报告
关于《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主持人:
沈文娟
课题组成员:
殷正国张文利钱轲琛曾锡琴何雪芬吴小红、王丽、郭晓阳夏世民唐英徐玉
从201X年8月开始至今,在为期两年多的时间里,我校开展了市级教科研课题《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现报告如下:
?
开展本课题研究的概况
1.本课题提出的背景及选题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职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成为国际职业教育关注的热点。
德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俄罗斯以及乌克兰等国家纷纷把职校教师素质及培养模式纳入研究的视野。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针对职教界在师资建设与评价中一度出现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应用倾向,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1998年2月16日,原国家教委首次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并将“双师型”教师队伍确定为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
至今为止,关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研究还处在比较热门的阶段。
人们针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概念和内涵的界定、素质结构的分析和评定标准及制度的制定、培养途径和培养模式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若干开创性的探讨,但在理论深度和具体操作上还比较欠缺。
总体而言,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主流至今尚未真正形成。
201X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就谈到:
“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这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
而截至201X年底,我国高职院校总数已达1145所,在校生达800万,实际上已经是高校的“半壁江山”。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由于受到普通高等教育的长期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始终未能摆脱学科型教学模式的束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课程体系未能体现高职课程的“职业性、技术型”特征。
近年来,我国借鉴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英国的BTEC教学模式等成功经验,对高职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在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如深圳技师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在高职课改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他们对高职院校进行整体教改和关于教师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的做法受到了教育部有关领导、高职理论专家、国内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的高度关注。
但就整体来说,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依据的的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职课程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
实际上,课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有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就会形成教师什么类型的能力;而如果课程体系不改革,教师也缺乏转变能力的动因。
我们只能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去重建教师的能力,通过大范围地吸引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来建设高职教育所需要的教师队伍。
而纵观以上关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研究和高职课程改革的研究论述,我们发现:
理性地就如何在高职课改的进程中培养“双师型”教师这个论题展开研究的人很少,两者如何结合也鲜有论述。
近十几年来我国自上而下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推动高
职教育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我们认为:
目前,就高职院校自身而言,更需要自下而上,选择这个可操作的视角,探索如何在高职课改的进程中培养能体现专业水平的高技能“双师型”教师,总结出有中国特色的“双师型”高职教师培养规律,为我国“双师型”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现实指导。
因此,无论就理论价值还是实践意义而言,本课题的研究都显得尤其迫切和必要,本课题选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包括视角、方法、途径、目的),重要观点
⑴本课题研究的视角
本课题的研究将忽略“双师型”教师内涵素质及评定标准的深究,基本遵照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对双师素质教师四方面内涵的界定。
重点关注高职课程改革的进程以及在这一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的研究。
⑵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及重要观点
第一、归纳整理国内外对于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理论、模式及趋势研究的相关成果,尤其是对我国高职课改实践中师资队伍保障方面存在问题所作反思的梳理,并采用比较研究法初步探讨我国“双师型”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课题可资借鉴的相关研究框架和策略。
第二、对本地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素质现状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措施展开调查研究,拟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摸清高职师资的基本现状(如来源、结构、职前培训、职后培养、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发展、参与课改的效果、职教能力、在企业或行业实践的经历、为企业、行业及社区提供的技术、科研服务程度等)和学校关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具体激励、评价、导向措施。
第三、从“应然角度”出发,研制、概括出符合高职课改要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策略。
第四、拟定并实施与验证促进高职课改进程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可操作性建议。
本部分研究要点:
①拟提出适切我国高职课改实际的“双师型”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策略;②采用行动研究法,在一定区域,对所提出建议进行检验;③从自下而上的层面,最终形成能提交给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进行高职师资培育与管理决策的建议。
3.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本课题创新程序,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选题本身较为独特,把“双师型”高职师资的培养与高职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在一起,“双师型”高职教师要在课程改革大潮的实践历练中得以培养,得以促成,理性地选择这一命题展开研究的人比较少见,显出一定的“创新”;二是本课题的研究将忽略“双师型”教师内涵素质及评定标准的深究,基本遵照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对双师素质教师四方面内涵的界定,省却了很多精力,而集中在较为广阔的视野中研究当前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尤其是我国高职课改的进程、成果以及与此密不可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从当前实践的角度来看,也有着十分及时、具体、可操作的应用价值。
4.开展本课题研究的负责人和主要成员科研能力介绍和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和保障介绍⑴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的研究课题及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
①沈文娟、张伟贤等主要参与完成省级立项课题:
《职业学校管理对象与管理主体转化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使全省乃至全国不少职业高中走上管理规范化道路受益颇多。
②沈文娟、张文利等老师负责并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电大教育为农村城镇化战略服务研究》子课题:
《农村城镇化背景下县级电大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使全省多所县级电大在为农村城镇化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众多电大来校参观、取经。
⑵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和保障:
①课题组成员有较强的研究能力:
负责人沈文娟,曾先后担任学工处、科研处、开放办、组织人事处主任,有着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并具有非常丰富的一线实践工作经验,中职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远程开放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
课题组其他成员也都有较强的研究能力;何雪芬、曾锡琴、张文利、唐英、钱轲琛、吴小红、王丽、郭晓阳、徐玉、夏世民都是各部门、各系部的负责人或骨干,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现状了解比较全面、深刻,并多数已具备了高级职称或硕士学位。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计划为201X.10.30-201X.12.30,有着较为足够的时间保证。
②有较严格的研究活动制度(附:
课题研究活动制度):
a.本课题采取集体研究与分工研究相结合的制度。
b.集体研究一般安排在每一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般由课题主持人召集,也可由承担该阶段研究任务的人员召集;研究内容一般有集体学习研究、交流讨论有关研究活动的情况、开展集体活动、外出参观学习、听取专家讲座、安排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等等。
c.分工研究主要是根据分工按时按质完成研究任务。
在研究工作中,特别是开展较大的活动时,如需帮助,课题主持人应统一安排,组内成员应主动配合。
d.无论是集体研究还是分工研究,所有成员都必须有强烈的时间观念。
集体研究决不允许迟到、早退、缺勤,分工研究决不允许拖延时间,影响下一阶段的研究。
总的是宁前勿后。
课题主持人要经常检查督促。
e.研究中要注意形成和积累台帐资料,包括书面文本资料和电子文本资料。
书面文本资料要使用专用稿纸或A4纸打印。
特别要注意成果资料的形成和收集,论文、阶段性研究文章要及时拿出去评奖、发表。
f.凡违反上述制度且不参加实际工作、无成果者,则从课题组中除名,且不能享受课题组共同成果
③学校领导比较重视课题研究,学校有较好的研究氛围。
④学校有较丰富文献资料,具备较为完备的数字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现有超星电子图书20万种,方正电子图书4.5万册,电子学术期刊6000种;有专项科研经费预算,特别是有较多、较稳定、较热心的社会协作单位。
?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其达成情况
1.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
2.最终研究目标和最终完成时间
?
本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实施了调查研究过程;文献分析研究过程;综合研究过程和实践修正等多项具体研究方法。
201X年10月,在专家对课题可行性论证后,本课题即进入了着手研究阶段,主要经过如下几个过程:
1.文献研究过程
该过程旨在了解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优秀成果,进行有选择性地批判、吸收与继承,为课题研究起着理论基础作用。
已有相关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是开展本课题研究的研究基础,本课题组共查阅著作近百余本,论文500多篇,并对主要著作及论文进行了集中的学习与研讨,如:
戴士弘著《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贺文瑾、石伟平的《我国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唐林伟、周明星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夏秀莉,李乃义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祝士明、张元的《双师型——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李利的《对“双师型”教师几种认识的思考》、隋学圃、颜玉风的《关于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考》、李玉春、何静的《中澳高职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邓红珍的《构建就业导向的高职实践性课程模式》、黄崇本的《浅谈高职课程改革的新特征》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的阅读,本课题组成员对高职课程改革和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和认识,对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提出了一定的构想,对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些具体策略有了粗浅的想法。
课题组成员还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近百篇有一定思想认识深度的读书笔记。
在两年来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积极参与实践探索,还积极进行课题相关研究论文的撰写,共有3本专著,有12篇论文在核心或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多篇文章在省、市、电大系统成、职教论文大赛中获奖,其中沈文娟的《试论高职课改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一文获201X年度常州市职业教育论文大赛一等奖、“第五届江苏职业教育创意论坛”一等奖。
本课题理论研究成果总目见附录。
2.调查研究过程
该过程旨在了解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从而洞察其存在问题,分析其存在原因,为课题研究起一个铺垫作用。
经过反复的思考,本课题组编制了详细的调查问卷,对常州大学城及周边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师型”师资进行调查研究。
具体现状和相关结论如下:
⑴调查过程介绍及“双师型”师
资建设基本情况分析
201X年9月至11月,我们主要从
高职院校的层面,调查了高职教师学
历、职称、参加培训等基本情况以及他
们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看法和
意见。
调查问卷由16个选择题构成,
本次调查对象为常州五所高职院校的
435名教师。
其中专业理论课(包括专
业理论基础课)教师230名、公共课教
师122名、专业实训课教师83名。
调查涉及的5所高校中,已有4所通过“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1所正在积极迎评。
其中1所为全国教育部示范性高职院校。
为表述方便,我们把全国教育部示范性高职院校称为“一类”院校,把已通过“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表2:
最近两年参加顶岗实践或技术服务情况统的院校称为“二类”院校,把尚未计通过“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院校称为“三类”院校。
别首先,从学历和职称等统计数据来计看,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结构渐趋合理。
以国家公布的201X年前的相关统计数据为比照,各类高职院校教师研究生以上学历、中高级职称和“双师型”教师比例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前两类院校提高的比例尤其明显。
其次,虽然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距离教育部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别一类二类三类比例院校类没有参加过参加过两个月参加过不足两以上个月(%)表3:
最近两年参加专业技术培训或竞赛情况统(%)(%)一类二类比例三类院校类8.851.4没有59.0参加过(%)7.445.056.475.025.2参加过33.6一次(%)76.537.634.216.2参加过23.4两次以7.4上(%)16.117.49.4距。
即使去除公共课教师,仅计算专业课(含专业基础课)教师和专业实训课教师,三类院校合计“双师型”教师比例仍不足50%。
见表1。
⑵影响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的原因分析表5:
促进“双师型”教师成长的措施(可表4:
影响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的因素(可多选)多选)二促进教师快速成长为“双师选择比院校类别一类类三类型”教师的措施例(%)因素(%)(%(%)学校政策扶持并落实到位71.3)开展多层次的校企合作72.2学校领导不重视,缺乏政策支46.14.750.3技能竞赛和考级考证44.8持8新一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71.26.9缺乏下企业锻炼的机会26.565.8养工作评估”工作的推进1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整体推进65.40缺少参观学习培训的机会32.463.81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参加有关活动教师思想上不重视,觉得无所谓16.28.850.028.036.230.9从表2、表3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一类院校在落实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及教师到生产一线参加实践两方面工作均明显好于另两类院校。
另两类院校均有近半数或超过半数的教师两年内没有到生产一线参加实践的经历或没有参加过专业技能培训。
从表4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高职院校教师对成长为“双师型”教师有着迫切愿望,而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政策的支持力度、是否能为教师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等因素均与教师“双师型”教师的成长环境以及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成果密切相关。
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成长环境又与教师对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满意度密切相关。
⑶促进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的因素分析从表5、表6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首先,教师普遍认同制度、政策保障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因素。
其次,教师普遍认同校企合作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最重要措施。
第三,相比较于强制性措施,教师更偏好激励
表6:
促进中青年教师成长的机制(可多选)性措施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中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中发挥作用。
调查结论:
二十多年来,尽管我国自上而下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推动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
但是,对照国外发达国家职教师资的培养经验,通过对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和调查研究,我们发现:
就我国宏观政策制度层面来看,高职师资的保障激励、培养培训等配套机制不够完善;就高职院校自身微观操作层面来看,为数不少的高职院校还存在着重视“双师型”师资建设结果而长期建设规划不够、重视“双师型”师资数量增加而其实际作用发挥不力、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双师型”师资实践培养渠道不畅等问题。
3.综合研究过程本过程旨在完成两方面任务,一方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组通过总结自身的实践,并吸收一些成功高职院校的经验,将实践与理论相比照,形成了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基本策略模型的建构;另一方面,将形成的基本策略模型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从政府政策层面和高职院校操作层面分别进行探析。
(详细内容见第四部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指导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学校统一要求,强制性实施学校创造氛围,激励性实施以职称评审为抓手,指导中青年教师发展促进中青年教师成长的机制选择比例(%)63.252.022.059.133.4?
?
本课题研究主要成果课题研究结论对照201X年5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标准。
新一轮评估要求促进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而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正是保证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关键。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由学校硬件建设到专业建设到课程建设,正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到最核心、最本质、最关键的环节,课程改革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最紧迫问题。
高职课改对我们教师的“双师型”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就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来看,无论是政策制度还是学校操作层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本课题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并通过分析和实践论证的主要策略是:
加快建立职教教师资格认证制度,逐步形成“双师型”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并在扎实推进高职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有效拉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各项举措的实质进展。
1.基本策略模型建构基于以上“双师型”师资现状调查研究的结论及成因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到,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在综合了
文献研究和调查分析的结论的基础上,经过课题组成员两年多来的努力研究,我们认为,其基本策略模型可以建构设计为以下模式:
导向: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的确立和规划的制订保障:
政府经费分级投入和“双师型”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落实: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整体推进和有效拉动动力:
全体参与考核认定和对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评估考1.策略探析在形成的基本策略模型的基础上,从政府政策层面和高职院校操作层面对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分别进行探析。
同时在我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和人事制度改革中进行介入式运用和研究,以求用实践加以检验论证。
【策略探析·政府政策层面】:
⑴政府统筹规划,分级投入,保障“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经费投入中央政府经费投入应向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倾斜、向全国各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倾斜,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和基础能力建设应由省级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院校自身或有协作关系的特大型、大型企业单位承担。
逐步改变“双师型”职教师资需量大与增量小的现状,从根本上解决职教专业教师短缺的问题。
⑵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形成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培训体系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应尽快建立全面反映“双师型”职教师资要求的职教师资标准和职教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这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保障的核心所在。
与之相配套,为适应高职教育飞速发展对“双师型”教师的大量需求,应逐步建立重点培养、培训现有高职院校在职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为主体的科学体系,这项工作面广量大,但对我国高职教育办学质量的提升意义深远。
【策略探析·高职院校操作层面】:
⑴抓住新一轮评估契机,进行“双师型”师资培养培训科学规划新一轮的评估工作将遵循“静态与动态相结合”、“评价与引导相结合”等原则,比如:
对于“师资队伍”这个评估指标的关键要素“专任教师”,就要重点考核其学历、职称、专业技能水平等的提高和企业一线工作的经历。
因此,我校就依据评估方案,通过教代会和首届师资工作大会,出台并通过了《××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三年发展规划(201X.9-201X.8)》、《××学院“双师型”教师培养与认定暂行办法(试行稿)》《××学院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实践暂行规定》、《××学院“青蓝工程”实施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文件,对我校“双师型”师资培养培训进行科学规划,并加大投入,组织教师参加境外培训、“双师”素质培训、技师(高级技师)考核等,想方设法,利用多种渠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学习热情全面提升。
近年来,我校机电系对专业教师进行了各项高级技师的培训,王洪福老师参加了电工高级技师培训,袁梁梁老师参加了钳工高级技师培训,曾如平老师参加了数控高级技师培训,他们全部通过了考核,取得了高级技师职称。
为了培养学生形成贴近岗位的职业能力,机电系教师参加了考评员的培训,胡金鑫、姚成金、任丽、王辉、李新鑫、朱云峰等10位实训指导教师通过了钳工、汽车、数控、车工等考评员考试,进一步提高了“双师型”教师的建设。
艺术信息系从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着手开展工作。
一方面引进了吴凯、王兆龙等一批在企业第一线工作的教师。
另一方面,积极挖掘内部潜力,确定计算机组网作为教学改革队伍形成→数质并重
突破口,利用暑假,派所有计算机教师到科教城培训CISCO网络技术,三维动画制作技术。
张丽等12位教师顺利取得了“网络技师”证书。
目前双师型教师在艺术信息系的专业教师的比重大大增加,达到80%以上。
一支既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80%左右的教师具有硕士学位),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已经形成。
我校文经系财经专业着力培养了一支优秀的学术队伍。
财经专业共有专职教师20人,其中副教授8人,占本专业全体师资的40%;中级职称7人占本专业全体师资的35%,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全体师资的85%,且13人是硕士,占65%以上,吴小红、何华平、金陶岚老师同时具有会计师资格、张蓉老师具有高级策划师资格、黄定明老师具有心理咨询师、钟红霞老师具备国际商务师资格。
数据汇总如下:
①赴德国、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境外培训7人;参加国家、省级各类培训12人。
②到科教城参加实训指导教师培训并获相应证书28人。
③到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参加培训获“双师”素质结业证书6人④通过江苏省劳动厅组织的技师考核24人,高级技师2人。
⑤获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证书15人。
⑵学校创设氛围,整体推进课程改革与职教能力考核,促进每一位教师快速成长实践表明,以“教师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能力的培训与测评”为突破口,全体参与、强化实践的高职整体教学改革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改造专业课程体系,极大地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内在动力。
(在全校整体推进、人人必须过关的紧迫氛围中,教师通过课程设计,能够感觉到自己实践经验和能力的不足,于是产生主动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内在需求,进而快速提高全校课程教学质量。
近几年来这已经被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大刀阔斧的成功改革所证明。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近两年全面、扎实地推进高职课改,已经有效地拉动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各项举措的实质进展,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
今年1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推荐下载参考结题报告 500字范文模板 13页 推荐 下载 参考 报告 500 范文 模板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