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
- 文档编号:8143271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42.42KB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第三单元
单
元
备
课
计
划
版块名称
人教版五下第三单元
教材解析
本单元以语言艺术为专题,共有四篇课文。
《杨氏之子》一文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晏子使楚》写了晏子针对楚王的侮辱,机智应答,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有力地回击了楚王;剧本《半截蜡烛》写了母亲和两个孩子为了保护半截蜡烛里的秘密与德国军官的机智周旋,在不动声色的话语中充满了胆略和智慧;相声《打电话》则通过夸张的语言,说明了打电话时,说话要简练,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本单元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与“回顾·拓展”。
其中,“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以“劝说”为主题的模拟表演和写发言稿的内容,“回顾·拓展”也是紧紧围绕有关语言艺术和形式的问题安排了“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会认本单元的11个生字,会写20个生字,明白字词的意思。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积累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引导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人物语言的巧妙。
2.指导学生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初步了解古文、剧本、相声的语言特点,了解不同体裁文章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指导学生从多个方面了解语言的艺术,通过读书体会语言的魅力。
2.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搜集积累精妙的语言,并学习淬炼自己的语言,学习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积累优美的语言。
2.指导学生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的表达方式。
课时分配
《杨氏之子》——1课时《晏子使楚》——2课时
《半截蜡烛》——1课时《打电话》——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三》——2课时《回顾·拓展三》——1课时
教法学法
1.注重朗读训练。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书,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读出古文的语感,积累书中美好的语言。
注重让学生参与阅读实践,引导他们从读中质疑,读中释疑。
2.注重自主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利用有效的言语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注重拓展阅读。
充分运用有关资料,扩大课堂的信息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还可以根据情况拓展学习其他关于言语表达的小故事。
10.杨氏之子
备教材
备课资料
1.走近作者——刘义庆
生平简介:
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
文学成就:
所著《世说新语》主要记述汉末、魏、晋士大夫的言行,是我国古代笔记小说的先驱。
作者作品:
除《世说新语》外,作者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2.片段赏析
黑板上已有板书如下: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
儿应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师:
这两句话精妙在什么地方?
读一读,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
杨氏子和孔君平都拿姓氏开玩笑。
师:
(惊奇地)哦,玩笑是怎么开的?
生:
杨氏子姓杨,杨梅的第一个字也是杨。
孔君平就和孩子开玩笑,此是君家果。
说杨梅是杨氏子的果子。
杨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氏和孔雀联系起来回应。
师:
这是个了不起的发现!
还妙在哪里?
师:
这样吧,我们把这两句话放回课文中,分角色读一读,再体会体会。
请××读孔君平的话,我来读杨氏子的话,大家读课文中叙述者的话。
生:
(齐读)
师:
(很生气地说)“孔雀是夫子家禽。
”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
你漏读了“未闻”两个字,不对!
师:
为什么不可以漏读这两个字?
生:
这样显得不是很友好,不像开玩笑的话。
生:
用上“未闻”两个字,否定了孔雀是孔君平家的鸟的说法,也就否定了杨梅是杨氏家的说法。
师:
你体会得很有深度。
正因为如此,课文开篇就说梁国杨氏子九岁——
生:
甚聪慧。
备课堂
名师导学案
【课文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本文讲述了梁国一户杨姓的人家中的一个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初次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结构特点、字词含义的不同、字句意思的理解以及阅读时如何读出古文的语感都是初次接触。
本文虽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
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
【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感觉,重点抓朗读,释句和背诵。
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领读、自读,直至读正确、读流利。
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句,词词落实,句句落实,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及阅读心得。
而在背诵环节,不仅要引导学生背诵正确,还要提醒他们注意停顿和语气。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会认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领悟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3.指导学生主动地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理解古文的意思。
2.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世说新语》的知识;参照《自主预习卡》做好预习。
教师准备:
准备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微课设计指导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约5分钟)
1.谈话导入:
要是我问你,你会说话吗?
一定有许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个不需回答的问题。
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能把话说好吗?
你怎么回答?
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近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说话的,从中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悟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
我们先去认识谁呢?
2.板书课题,解释课题。
1.学生倾听教师的谈话,引起学习兴趣。
2.齐读课题,明确课题的意思。
通过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约8分钟)
1.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指名朗读,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3.教师范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读法。
4.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真听教师范读,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读法。
3.学生练习朗读。
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读通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语感,对故事大意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三、熟读课文,读懂故事。
(约7分钟)
1.指导学生参考注释,自学课文,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再次批注在文中,据此理解句子的意思。
2.引导学生就不理解的字词提出问题,相互交流讨论。
3.指导学生结合注释,逐句理解课文。
教师相机在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点拨。
并引导学生说说课题怎样理解更为准确。
4.指名学生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然后串连起来,说一说全文的意思。
5.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1)你对杨氏之子了解了多少?
(2)故事中除了杨氏之子,还有谁?
他们谈了些什么?
你从哪句中知道的?
1.学生默读课文,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2.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在交流讨论中理解它们的含义。
3.结合注释,逐句理解课文,说一说怎样理解课文更为准确。
4.学生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然后串连起来,说一说全文的意思。
5.学生思考并说一说教师提出的两个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集体交流,了解字词的意思,探讨一些与现在意思、用法不相同的字义,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然后整体感知故事的内容。
四、练习朗诵,体会语言。
(约8分钟)
1.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进行体会。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指导学生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
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
并设想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结合教师出示的句子,思考并谈一谈教师所提出的几个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想象,感知当时的情景,体会孩子语言的精妙,对杨氏之子的聪慧和机智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五、深入理解,体会机智。
(约7分钟)
1.指导学生思考:
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2.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3.指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类似这样说话的例子。
1.学生思考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2.学生交流讨论:
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自己觉得好不好?
3.说一说生活中类似这样说话的例子。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感知汉语言的精妙,深入体悟杨氏之子的机智。
六、布置作业。
(约5分钟)
1.背诵默写课文,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2.阅读《世说新语》中自己感兴趣的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的妙处。
1.背诵默写课文,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2.阅读《世说新语》中自己感兴趣的其他小故事。
七、课堂板书。
杨氏之子
孔君平杨梅杨家果
杨氏子孔雀夫子家禽
聪慧机智
八、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古文,对于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要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并不容易。
古文要读好,首先当然要理解意思,这是学生通过自读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达到的。
教学时就可以放手让学生操作。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适时停顿朗读,入情入境地品味文本。
同时以理解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深入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聪慧,感受文本语言的精妙。
名师课堂实录
《杨氏之子》课堂精彩片段
师:
我在备课的时候读到这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手指板书:
聪慧)读到这个词的时候,我脑海里跳出一个问题。
请大家猜一猜这是个什么问题?
生:
杨修,他怎么聪明?
师:
聪明在哪里?
我们的问题相同。
这个杨修聪明在哪里啊?
怎么能看出他聪明呢?
最后,我在课文中找到了答案。
你们找到了吗?
交流一下。
生:
因为孔君平说杨修他们家姓杨,所以那个杨梅是他们家的果子。
而杨修又以孔君平姓孔,继而说孔雀是他家的鸟。
师:
通过这件事说明杨修非常地聪明,是不是?
生:
是的。
师:
非常好!
再说细一点,同学们看,这个“聪”字,什么偏旁?
耳朵旁。
会听、有口有心叫“聪”。
先从耳朵说起吧!
这个杨修,他的耳朵怎么样啊?
生:
他的耳朵很灵,能听出孔君平这句话里面的隐含意。
师:
嗯,叫会听,他能听出孔君平的话中之意。
那么,孔君平的话中话是什么?
生:
他说杨梅是杨氏的果子。
师:
孔君平的心里会怎么想?
生:
杨梅的第一个字也是“杨”。
师:
好的。
(板书:
杨梅)你看,孔君平是拿着杨修的什么开玩笑?
生:
姓。
师:
对了,他拿着杨修的姓开玩笑。
孔君平想:
“杨梅,杨修,杨修,杨梅,我何不逗他一逗啊!
看看他是真聪明还是假聪明。
”聪明的人都会听,聪明的人耳朵都灵,你们也要会听。
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他的聪明表现在哪里?
生:
杨修也根据孔君平的姓,提出了:
“没听说孔雀是孔家的鸟。
”
师:
好嘛,你拿着我的姓开玩笑,我也拿着你的姓开玩笑。
孔君平姓名孔,杨修就想到了什么鸟啊?
生:
孔雀。
师:
你看,他的脑子转得多快呀!
你拿着我的姓开玩笑,我也拿着你的姓开玩笑。
11.晏子使楚
备教材
备课资料
1.相关资料
晏子(?
—前500)名婴,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齐国大夫。
公元前556年,开始辅佐齐灵公,后又辅佐庄公、景公。
2.片段赏析
师:
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呢?
你能画出有关的句子吗?
生: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
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
生:
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
“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楚王说:
“既然有那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
师:
好,(屏幕展示出这几句话)我们就来多读几遍这几句话,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
我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感觉,楚王这个人很霸道、很专横,根本不尊重人。
生:
从他的“瞅”“冷笑”中,我能体会到,楚王根本没把晏子放在眼里。
他就是要故意欺负晏子,他以为晏子不敢怎么样,这样就显示出楚国有多威风!
生:
我觉得楚王还很狡诈阴险,故意在晏子面前审问盗贼,嘲笑齐国人没出息。
这都是楚王设的把戏。
师:
可见,楚王的用意很明显,侮辱晏子,侮辱齐国,以达到长楚国威风的目的。
从中我们也看到了他勃勃的野心,跋扈的态度,不可一世的嘴脸!
能读出你们的体会吗?
生:
(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
)
师:
那么他的目的达到了吗?
请浏览课文,把他每次侮辱晏子的结果画出来。
生:
(读画出来的句子。
)
师:
你有体会到了什么?
生:
我体会到,楚王像泄了气的皮球,输得很惨!
不仅陪着笑,还赔不是,向晏子道歉,作为一个国王,这是多么没有面子的事!
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师:
那么晏子是怎样“取笑”楚王的呢?
让我们跟随着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走近晏子,走近这个在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去感悟他的语言艺术,去体会他的铮铮铁骨!
备课堂
名师导学案
【课文分析】
本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仗着国势强盛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而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了针锋相对、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最后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读来脍炙人口,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应该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
由于《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离我们年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这就增加了情感理解上的难度。
在教学时,要注意采用创设情境、以读促进、激发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精心地构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平台。
【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首先让学生通过自由读书,把课文读通顺,了解课文大意,接着启发学生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阅读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或自己的看法。
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朗读晏子和楚王三次斗智的部分,读出多变的语气。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侮辱、威风、矮小、冷笑”等词语。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3.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理解晏子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理解晏子反驳楚王的话,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晏子的资料;参照《自主预习卡》做好预习。
教师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微课设计指导
一、解释课题,导入课文。
(约5分钟)
1.出示课题“晏子使楚”,理解“使”,出使。
2.介绍晏子。
说明“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
让学生说说他们知道的中国古代的著名的人物,比如,孔子、孟子等。
3.引导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
1.齐读课题,理解“使”的含义。
2.了解晏子和“子”的含义,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中国古代著名的人物。
3.说说课题的意思。
通过对晏子的简介,让学生有个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约10分钟)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确、通顺。
2.指导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3.引导学生给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3.学生给课文分段。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扫清学生的阅读障碍,让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三、再读课文,走近晏子。
(约20分钟)
1.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思考并交流:
课文中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让你感到最高兴的又是什么?
2.引导学生说一说:
从楚王的变化你能看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思考并交流:
课文中让自己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让自己感到最高兴的又是什么。
2.学生说一说:
从楚王的变化你能看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梳理出课文的主要问题,明确了阅读目标,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四、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约5分钟)
1.引导学生研读晏子和楚王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这句话,说一说:
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
为什么?
3.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
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1.学生研读晏子和楚王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学生自由朗读这句话,说一说自己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为什么?
3.学生思考交流:
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
选择合适的提示语,读一读,说说为什么这样选择。
4.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开放的要求,能激起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和自信,给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研读,大大丰富了读的内涵和方式,提高了读的质量。
教学过程第2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微课设计指导
一、复习巩固,再明脉络。
(约5分钟)
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晏子使楚》。
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晏子出使楚国,和楚王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交流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文章大意
通过复习巩固,再次明确课文的脉络,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约15分钟)
1.引导学生研读晏子和楚王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1)指导学生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说一说:
你最喜欢读哪句话,为什么?
(2)出示句子:
“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和推理,说一说:
晏子为什么不明说?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2.指导学生研读晏子和楚王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找出晏子说的话,想想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2)出示句子:
“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
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指导学生理解“水土不服”的含义。
并说一说:
这段话中隐含了什么意思?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说一说最喜欢读哪句话,为什么。
2.体会教师所出示的句子的含义和推理,说一说:
晏子为什么不明说?
3.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4.学生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找出晏子说的话,想想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5.理解“水土不服”的含义。
并说一说:
这段话中隐含了什么意思?
6.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学生在自己研读、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
原来晏子的反驳是那样的富有逻辑,富有哲理。
同时,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使学生真正感悟到晏子说话的技巧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理解晏子。
(约8分钟)
1.指导学生用一个词语来说说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2.引导学生想象一下,晏子长的是什么样的?
面对楚王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并结合课文的有关语言说出理由。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先分组准备,再在课堂上展示朗读。
1.学生用一个词语来说说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2.学生说一说晏子长的是什么样的,面对楚王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并说出理由。
3.分角色朗读课文。
通过想象与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用自己的语言把课文含义表达出来,积极发表独特的见解,加深对晏子的理解。
四、观照全文,理解结构。
(约7分钟)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2.指导学生比较课文中每一次较量中楚王前后态度的对比,理解和开头结尾的关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2.比较课文中每一次较量中楚王前后态度的对比,理解和开头结尾的关系。
这一环节让学生对课文的结构形成整体认知,深化对文章的理解与体悟。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约5分钟)
1.摘录晏子反驳楚王的话。
2.排练课本剧。
1.摘录晏子反驳楚王的话。
2.排练课本剧。
六、课堂板书。
晏子使楚
侮辱
楚王晏子
反驳
不敢不尊重
七、教学反思。
《晏子使楚》这篇历史故事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的事,在教学中,应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比较多的学习讨论时间。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地融入到学习活动中。
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揣摩人物的心理,加深对言语的理解,切实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名师课堂实录
《晏子使楚》课堂精彩片段
师:
那好,三个故事中,任选一个,找出晏子的话,给大家读读,看看晏子的话给你什么印象。
(学生自由读。
而后发言)
生:
我说说第二个故事中晏子的这句话:
“这是什么话?
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
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
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大王怎么说没有人了呢?
”甩一把汗,真的就下一阵雨,袖子举起来,真的就连成一片云,用夸张手法。
楚王不是说我们国家没人吗,这样一来,楚王没话说了。
师:
晏子的语文修辞手法用得真好。
这是古文中晏子的话“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摩肩接踵而在,何为无人。
”后人从中概括了三个成语,结合课文,看看是哪三个。
生:
有“张袂成阴”,意思是“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
”有“挥汗成雨”,意思是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
师:
快把这两条成语写在课文相应的意思下面。
一边写一边记在心里。
还有呢,谁再说。
生:
“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这句话的就是“摩肩接踵”。
还可以说成“比肩继踵”。
师:
你怎么知道的?
生:
我读别的书读到的,我平时看书看得多。
师:
唉哟,你真用心。
谢谢你给同学们提的醒儿,要多看书,注意积累。
同学们赶快把这同一意思的两个成语写下来。
也要工工整整地写,一边写就一边记在心里啊。
生:
第二个故事中晏子还说了这句话:
“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三 单元 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