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币制疗法推荐文档.docx
- 文档编号:8140051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4.72KB
代币制疗法推荐文档.docx
《代币制疗法推荐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代币制疗法推荐文档.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代币制疗法推荐文档
代币制疗法
代币制又称标记奖酬法,是用象征钱币、奖状、奖品等标记物为奖励手段来强化良好行为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
它是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特别是条件强化原理的基础上形成并完善起来的一种行为疗法。
它通过某种奖励系统,在病人做出预期的良好行为表现时,马上就能获得奖励,即可得到强化,从而使患者所表现的良好行为得以形成和巩固,同时使其不良行为得以消退。
代币作为阳性强化物,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如用记分卡、筹码和证卷等象征性的方式。
代币应该具有现实生活中“钱币”那样的功能,即可换取多种多样的奖励物品或患者所感兴趣的活动,从而获得价值。
用代币作为强化物的优点在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用起来极为便利,还可进行连续的强化;只要患者出现预期的行为,强化马上就能实现;用代币去换取不同的实物,从而可满足受奖者的某种偏好,可避免对实物本身作为强化物的那种满足感,而不致于降低追求强化的动机。
并且在患者出现不良行为时还可扣回代币,使阳性强化和阴性强化同时起作用而造成双重强化的效果。
代币其实是一种中介物,在行为改变的过程中,用一种本来不具有增强作用的物体为表征(如筹码、铜币、纸币等),让它与具有增强作用的其他刺激物(如食品、玩具等)相联结,让这一种表征物变成具有增强力量的东西。
这一种经由制约历程而获取增强力量的表征物,通常称为制约增强物。
能够累积并可兑换其他增强物的制约增强物,则称为代币。
针对一组人实施一套专门运用代币来作为增强目标行为的有组织的方案,就称为代币制。
任何可以累积的东西,都可以在代币制中充当中介物,以资换取后援增强物,如食物、日常用品等。
代币制的成效,完全取决于后援增强物的种类多寡以及增强力量的大小,所以行为改变方案务必慎重选择后援增强物。
代币制实际是一种取代及时强化物的方式。
由于现实的限制,我们有时不能对孩子的良好行为给予及时的强化和奖励;由于孩子的行为往往表现在方方面面,我们不可能进行全面地关注和强化,可以暂时搁置,但强化并没有因此而延误。
代币制应注意的事项:
(1)注意对孩子的各种行为表现给予适当的分值,并获取相应的代币。
(2)一定的代币需要进行的相应增强物的选择。
(3)代币制属于变化增强,要注意引导孩子行为表现的社会和心理意义。
代币制疗法不仅可用于个体,而且可在集体行为矫治中实施。
可以在医院,也可以在学校中广泛使用,甚至可在精神病院、在特殊教育的班级中以及在工读学校、管教所和监狱中使用。
临床实践表明,在多动症儿童、药瘾者和酒癖者等的矫治中,在衰退的精神病人的康复中代币制疗法都有良好的效果。
行为矫正技术--代币制的操作程序
适时适当的鼓励,可以愉悦孩子心情,塑造孩子行为。
对孩子的好行为进行适时适当的奖励,可以使孩子感到愉快,从而使孩子愿意重复这样的行为。
奖励的形式多种多样。
如果孩子表现得好,你立即给予奖励,这个行为就会得到巩固,它对孩子起到激励作用。
1.明确目标行为。
在使用代币制的时候,要处理好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关系,短期目标是把目标先定为一个或几个好行为,然后让这些好行为产生拉动作用,最后实现长期目标。
对短期目标的表述要有明确的界定,不能使用含糊的词语,比如避免说:
“不能睡懒觉”、“房间里不能乱七八糟”、“干家务活不能偷懒”、“晚上别贪玩得太晚”等,应分别明确表述为:
“6:
30按时起床”、“整理床铺、打扫自己房间卫生”、“帮妈妈择菜洗菜”、“21:
30按时睡觉”等。
2.确定基线。
确定基线以了解开始代币法前的行为水平,为执行过程中的评估提供比较数据。
累计几次行为就可以得到奖励,“代币”能换得什么奖励,这都需要教育者的尝试和决断。
一般以“天”、“周”、“旬”、“月”为单位计量行为次数。
习惯所培养的是长期行为,而不是短期行为,孩子年龄越大,自制水平越强,一般以“周”为累计单位比较合适。
3.确定代币。
基数确定之后,就要选择合适的“代币”。
“代币”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实物,孩子明白“代币”所代表的价值,而且确实对其有吸引力。
“代币”要用起来方便、及时,一般可以用计数、计点、铜板、花纹印章、小红花、小帖纸、扑克牌、塑料棋子等来记载。
由于“代币”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标志性小物品,很容易仿制出来,有些孩子可能耍小聪明,自己窝藏或模仿这些“代币”来冒充。
因此,父母要实行必要的监督。
4.确定奖励。
孩子用代币换取或者说支付、购买什么样的奖励(这叫“后援强化物”),要在保障安全、健康的前提下,根据孩子的喜好来选择。
先用物质奖励,再用精神奖励,待孩子表现自然、正常以后可以撤消奖励。
5.选择能帮助实施管制的人员
在规模较大的代币体系中,常需要其他人来协助管理代币的制作
保管发放和兑换工作。
这些人可以是咨询师的同事助手或家长教师,也可以是体系中的人,但后者要慎用。
6.决定具体的实施程序
设计适当的数据表,决定谁来记录行为数据,怎样记录和什么时候记录决定谁来执行强化,怎样执行强化,强化什么行为确定每个对象每天每次行为能获得代币的数量建立兑换支持强化物的规则,确定每种支持强化物的代币值如果使用惩罚,规定具体的办法和惩罚标准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对潜在问题作出计划
7.编制工作手册
8.计划使当事人脱离代币,在自然环境中维持学习成效的方法
一种是逐渐取消代币,可通过逐渐延长代币发放的间隔时间,逐渐减少赢得代币的数量或是延长目标行为和发放代币之间的时间来实现。
另一种是逐渐降低代币值,即需要更多的代币兑现原来的某种
支持强化物。
自然环境中流行的强化物是社会强化物,因此在过渡时期要寻找能提供社会强化物的有关人员,以保证顺利过渡。
9.联系伦理规范考察整个体系和每个步骤,确保该体系的伦理合理性。
代币法的优点:
1.能在有效行为出现后及时方便的强化2.代币能有效用于一个群体,它是一种一致的强化物。
附一:
要求的行为
要求的行为 分值
按时起床 2
按时睡觉 1
规定时间内吃完早饭 1
学习累计2小时 2
认真完成某项学习任务 1
整理房间 1
完成某项任务 1
其它要求等 1
附二:
奖赏项目
奖赏项目 分值
一本连环画书 4
去麦当劳一次 10
去动物园一次 20
玩某个游戏 ?
购买某个玩具 ?
看电视一小时 5
附三:
奖励项目的调查
①如果你希望得到三样东西,它们是什么?
②如果你有以下那么多钱,你准备如何使用?
1.00元
1.00-2.00元
2.00-3.00元
3.00-5.00元
5.00-10.00元
10.00-20.00元
20元以上
③如果你可以单独和爸爸进行一次活动,你想做什么?
④如果你可以单独和妈妈进行一次活动,你想做什么?
⑤你想得到什么额外的优待(多看一次电视、晚点儿上床睡觉等)?
⑥你想和朋友一起做些什么(看电视、一起游戏、买冰激凌等等)?
通过调查,你就能找出合适的奖励项目,然后可以把这些项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奖励孩子每天的进步,另一部分用于奖励孩子每周或每月的进步。
每日的奖励 每周的奖励 每月的奖励
粘贴画 书 玩具
小食品 看电视 外出游玩
0
推荐
反应代价的运用
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从行为干预的角度考虑,就是要使它很少发生,最好是不发生,这就需要运用降低行为发生率的技术。
使用某些令人厌恶的,至少是令人不愉快的刺激物(包括事物、情境)是这类降低行为发生率技术的共同特点。
这样的刺激物都具有某种程度的惩罚性质,运用它们都是为了对不良行为产生某种惩罚的作用。
反应代价是降低行为发生率的一种技术,是为了使某特定行为不再发生或尽可能少发生,在该行为发生后使行为者失去自己所拥有的部分强化物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
反应代价的原理是:
个体都有持有自己所拥有的强化物的自然心理倾向,一旦在某种情境中因某种特定行为而使自己失去了这样的强化物,个体以后会尽可能不在这样的情境中再表现出这样的行为,以免付出自己不愿付出的代价,此后此类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自然就会下降。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行为都属于反应代价,如在车站、公园等公共场合,规定不准吸烟,不得随地吐痰。
不得乱扔杂物,如有人违反规定,就立即对此人进行处罚。
反应代价有两个较为明显的好处:
一是易于实施,所花时间不多,对情境中其他人同时进行的活动也几乎不产生干扰;二是适用面广,能针对多种不良行为,并能较快地产生抑制效果。
如我的儿子吃饭拖延时间,而且常掉饭菜;偏食,尤其是不吃蔬菜。
针对我儿子每天晚饭后打乒乓、吃水果,周末打篮球或踢足球的情况,我给他作了这样的规定:
吃饭拖延时间,当天就不让他打乒乓;掉饭菜,当天不让他吃任何零食并连续两天不吃蔬菜,周末不让他打篮球或踢足球。
这样经过了两个星期他就养成比较好的就餐习惯,现在正在慢慢适应吃蔬菜。
反应代价与代币制的有机结合
运用反应代价要注意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某些人可能因一再付出代价而被剥夺强化物,内心产生过多的挫折体验,进而对周围环境产生对立甚至对抗的情绪。
例如:
我班学生C的家长在运用反应代价时,就使孩子产生了对抗情绪。
C在班级里经常骂人打人,损坏别人东西,在家经常向家人发脾气。
家长因此作了如下规定:
一天内出现骂人打人情况,取消原来拥有的每晚半小时玩电脑的时间;一周内出现一次损坏别人东西的情况,扣掉原来拥有的每周5元的零用钱;某天向家长发脾气,取消当天看动画片的时间。
结果在实施的第一周时情况有所好转,但在两三周后情况比原来更糟:
c不听劝告,明显地出现了对抗情绪。
我发现C的家长在此方案的操作过程中忽略了反应代价的运用有一个前提条件:
行为者必须自己拥有一定量的强化物可供剥夺。
当行为者并不拥有一定量的强化物而又想运用反应代价时,可以作出某种安排。
为其提供一定量的某种强化物。
因此,反应代价与代币制结合使用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于是,我让该家长先用代币制实施两个星期,然后同时运用反应代价。
根据学生C所喜欢和选择的强化物拟订以下表格,开始实施:
表2—1 行为代币价值表
我的表现
获得代币
备注
不骂人、打人
蓝星
每天晚上8:
00交换代币:
2颗蓝星换l颗黄星 3颗黄星换1颗绿星
5颗绿星换l颗红星 5颗红星换l朵红花
不损坏别人东西
黄星
不向家长发脾气
绿星
表2—2 代币兑现选择表
我选择的活动
所需代币
备注
玩半小时电脑
l颗蓝星
先实施两个星期
实施时间:
2003年4月8日~4月22日
签名:
(儿子或女儿) (家长)
做自己喜爱的小制作
1颗黄星
看半小时动画片
1颗绿星
周末可以踢球或玩公园
l颗红星
得到自己喜欢的一本书
l朵红花
表2—3 行为代币价值(扣除)表
我的表现
获得代币(反之扣除)
备注
不骂人、打人
蓝星
交换代币。
同表2一l。
实施时间:
2003年4月23日~5月23日
签名:
(儿子或女儿) (家长)
不损坏别人东西
黄星
不向家长发脾气
绿星
这样学生C在实施代币制的两星期内拥有了一定量的强化物,就愉快地接受了反应代价的实施。
他在实施代币制的两周内,在校打架、骂人八次,并损坏了一同学的文具盒,用墨水溅脏了前桌同学的衣服,向家人发了四次脾气。
在代币制和反应代价结合运用的一个月内,以上情况的次数明显减少,现在己很少出现以上的不良行为,还经常主动地打扫教室卫生,午间能较愉快地整理餐具,并且良好行为已逐渐得到了巩固。
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恰当地运用代币制和反应代价等心理干预技术,可以使学生的不良行为得到抑制和纠正,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强化。
代币制实际是一种取代及时强化物的方式。
由于现实的限制,我们有时不能对孩子的良好行为给予及时的强化和奖励;由于孩子的行为往往表现在方方面面,我们不可能进行全面地关注和强化,可以暂时搁置,但强化并没有因此而延误。
代币制应注意的事项:
(1)注意对孩子的各种行为表现给予适当的分值,并获取相应的代币。
(2)一定的代币需要进行的相应增强物的选择。
(3)代币制属于变化增强,要注意引导孩子行为表现的社会和心理意义。
教育案例:
协议代币制管理模式在后进生转化中的运用和体会
2005年1月7日来源:
网友提供作者:
未知字体:
[大中小]
重庆市南岸区110中学谢德志郑毅龙波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把学习主义定义为“反应概率上的一种变化”,把强化看成是增强某个反应概率的手段,认为强化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所不可缺少的。
他把学习的公式概括为“假如一个操作的出现,继之以一强化物的呈现,那么这一操作的强度就会增加。
”根据斯金纳的理论,后进生的一系列不良行为出现,是后进生这些行为发生或刚出现时没有得到及时矫正,如果开展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就能减少这种不良行为出现的频率,直至消除这种不良行为。
后来人们根据他的理论,开展了协议行为矫正和代币行为矫正实验。
协议矫正法是指教育者与学生共同协商后,签订对双方都有约束力的协议,如老师必须保证不体罚学生,学生不得违反有关的规定等等,协议要明文规定对违反规定的奖惩办法。
而所谓代币法是指对有关的行为(好的行为和不良行为),坚持每天作好记录,积累到一定程度,依据行为记录实行奖惩。
在实际的学生不良行为转化教育中,我校的笔者把二者结合了起来,取得了一些效果,现取其中一例来谈谈其做法和体会。
笔者接手初2006级某班任班主任以后,发现该班有三名被学校给予留校察看、记大过、记过处分的学生是班级管理的老大难。
原班主任告诉笔者这是让任何科任老师都头疼的“三大金刚”。
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这三名学生主要的毛病有上课睡觉、课堂讲话、扰乱课堂秩序、吸烟、打架斗殴等违纪现象。
这三名学生爱耍小聪明,在课堂上时常把同学们逗得哈哈大笑,人缘还挺不错,但给老师上课带来了一些麻烦。
过了一段时间,三名学生跑来找笔者,要笔者给他们开条子同意他们去参加学校的篮球队训练(以前因为他们表现差,班主任不让去)。
笔者灵机一动,对他们说:
“你们想不想既能让你们参加篮球队训练,又不耽误你们的学习,还改掉一些坏毛病?
”他们一听,天下竟有这样的好事?
于是他们兴高采烈地说:
“当然希望。
”笔者说:
“那好,咱们就来订一个君子协议。
”于是笔者就与这三名学生签定了如下协议(主要内容):
1.甲方(三名学生)在参加学校篮球队训练和打球期间,不能有任何违反校纪校规事件发生,如违反每次扣2分,反之加1分;老师不能对他们进行歧视,否则该协议失效。
2.行课期间不能在课堂上睡觉、说话、起哄,如果当天没有任何违反校纪校规行为,每天加1分,如违反按照学校的目标管理规定扣1—10分;如上课表现好,获科任老师表扬,加0.5—1分。
3.累计分数达到5分,就可以参加训练打球,低于5分则不能参加训练打球。
4、10分可以获得老师的全班表扬一次,同时总分减去1分。
50分可由老师带领去登山一次,同时总分减去40分。
三名学生拿着协议,说:
“5分还不好赚嗦?
太容易了,分高了还可以去登山,老师,别反悔哟!
”笔者笑着说:
“老师绝不反悔,就看你们这些小男子汉们到时别撕破男子汉的尊严不执行协议。
”他们笑眯眯地对笔者说:
“谁反悔谁是小狗、无赖。
”笔者笑着目送他们乐颠颠地去了。
协议生效第一天,这三名学生没有违纪现象发生,而且,由于上课表现好,物理和外语老师在课堂上表扬了他们,他们第二天一早就跑来说:
“老师,昨天有3分了!
”笔者说:
“对,但还得继续,还差2分。
”第三天,其中一名学生早操迟到,被扣了1分。
当天无分,奇怪的是他们不来找笔者,笔者也装着不知道,后来笔者听别的同学说,另外两名学生把那名扣了分的学生狠狠地数落了一通。
第四天、第五天无事,第六天一大早,他们跑来对笔者说:
“老师,今天5分了,我们可以去打球了吧?
”笔者说:
“不是昨天就该去了吗?
怎么今天才来说呢?
”他们不好意思地说:
“我们做早操被扣了一分,老师你就不要讽刺我们了嘛。
”到此,这三名学生六天中只有一次违反学校校规的现象发生,笔者的协议代币矫正初见成效。
到第十天,他们的累计分已达到12分。
就在这一天下午,他们三人在宿舍抽烟,被笔者捉个现行。
当他们见到笔者时,露出的惊讶、后悔之情绝对不亚于如闻世界末日的骇闻。
笔者是既喜又忧,喜的是他们认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忧的是为什么他们又反复了呢?
笔者沉思了一下,一改以前的批评教育、写检查的方法,什么也没说就走了。
到晚自习时间,他们三人跑来(如果他们不来,笔者打算第二天去找他们)对笔者说:
“老师,我们该扣多少分就扣多少吧,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笔者这一次破例没给他们说大道理,只是意味深长地说:
“要有收获,就必须耕耘,要想享乐,就必须付出代价。
学习、做人都一样。
”他们默默地走了,这一次被扣了10分,他们三天后才能再一次到篮球场上去施展自己的技艺了。
后来,他们又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间隔的时间越来越长,所做事的破坏和影响程度也越来越小,最后笔者还带他们去爬了一次山。
至此,我们认为协议代币制管理模式取得了成功。
经过反思和总结,我们认为要把协议代币制落到实处,使其真正产生功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协议要平等,要具有可操作性。
在和学生签订协议时,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应把自己放在长者、尊者的位置上,而应以平等的态度和学生进行协商,绝不能把协议搞成了类似班规校纪似的条文。
协议的内容一定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协议条款要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乐意接受,要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强化训练有促进作用。
在协议制订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实际,绝不能好高骛远,冀图一蹴而就。
二.要循序渐进,不断强化。
协议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学生某一方面不良行为不断得到强化后,教师可以适时奖励,此后可以和学生协商解决其它的不良行为,学生在尝到甜头后,一般是非常乐意的。
签订协议后,教师一定要密切注意学生的行为变化轨迹,对自尊心较强的学生要注意分寸,不宜随时提醒,而要注意旁敲侧击;对自觉性稍差的学生则要随时加以提醒,并可适度地采用激将法。
三.要找好协议签定的切入点。
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每一个学生都有其兴趣和爱好,教师通过观察,要找到让学生珍惜和重视的东西加以货币化,让他们在自身爱好、兴趣得到发展的同时,自己的不良行为也能得到矫正。
四.要重视学生的反复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笔者发现在短时间内学生的自律情况较好,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其思想上的弦开始松动,不良行为再次出现。
此时的工作尤其重要,如果放任自流或视而不见,则协议已形同一张废纸,前功尽弃。
因此,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在不良行为重新抬头之前,教师要根据协议内容加大思想工作力度。
代币制的使用策略在小学生个案辅导中的思考与探索
慈溪市宗汉街道永凝小学:
邵登高陆荣庆
一位家长在一次座谈中谈到:
为了孩子考试出高分,给予了考试满分一次,就去肯德基吃一餐的承诺。
上学期的一次数学单元考试,孩子考了满分,高兴地回家告诉他,并以命令的口气要求马上去肯德基店。
可当时风雨交加,怎么办?
为了孩子得更多得满分和自己的威信、形象,只好冒雨前往。
这位家长的做法反映了当前绝大部分家长层面的做法。
这在教育孩子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给予了很好的理论依据和做法。
一个人渴了想喝水,就会产生寻找饮料的行为,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直到找到饮料为止。
根据心理学原理,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动机。
渴了,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水,想喝水是需要,需要产生找水的动机,动机引起个体找水行为,并将行为导向找到饮料这一目标。
需求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缺乏个体内部维持生理作用的物质因素如:
食物、饮料、药品等。
还有一种是缺乏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心理及精神因素。
如成就感、荣誉感、受人尊重、艺术享受等。
当一个人缺乏这些东西时,就会感到身心不安,紧张或不舒服从而产生某种需要。
需要就会产生能够满足需要的动机,进而产生某种行为。
有时外部条件也会引起动机的产生。
如:
一个人上街路过卖烤红薯的烤炉,香味扑鼻而来,在这种香味的刺激下,引起吃烤薯的欲望(也就是动机),为此,就买了个烤薯吃了起来。
此时身体内部并不特别需要烤薯,而是在香味的外界刺激下所产生买烤薯的动机。
当外部条件不变时,内在需要是一个人产生动机的根本原因。
需要使一个人产生欲望和驱动力,这种驱动力就是动机。
它是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动力,导致行为的产生。
为此,需要具有以下基本模式:
引发 产生 导向
需要
动机
行为
目标
当目标达成以后,又出现了新的需要、动机、行为、目标。
它们不断地周而复始,使学生不断地发展和提升。
孩子对父母的一些需求,比如希望给予生活与学习上的关心;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玩的要求;希望父母的脾气好些并且对自己宽容一些。
他们希望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照顾、理解、支持与影响。
实际上,孩子的需求是多元的,是各种具体需求的一种综合体。
他们希望父母同时满足自己在生活、学习、情感、玩乐等各方面的需求。
那么这些需要通过什么途径来引发孩子积极的动机,产生好的行为,从而达到导向理想目标的作用呢?
我们设想并且探索使用了代币制的技巧。
下面是一则使用代币制的个案,与大家探讨,以引出更好的方法。
王华(化名):
男,小学五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中上;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不尽人意。
操作程序中的片断是:
一、学生辅导:
见表内容
意图
操作过程
钱的用途、来源、资源。
我们讨论一个问题,钱能买到什么?
钱能换成什么?
还有其它的吗?
钱是怎样来的呢?
那么你有什么资源可利用,去挣钱或类似的钱呢?
假如现在你有钱或类似的钱的话,你会希望买到什么?
希望换来什么?
孩子的真正需要
如果叫你写五个你想实现的愿望,想会是哪些?
如果你收到一封电报,能够帮助你达成你的一个愿望,你想实现一个什么愿望?
如果愿望实现了,谁会为你高兴,请他(她)做你的见证人。
假如你要完成这个愿望,你有那些特质会帮助你完成这个愿望?
如果给你这些特质命名。
会是什么?
在目前你生活中,你所需要的,喜欢的,以及想要做的列个清单吗?
(个人、学校、家庭、人际方面)
下面请你把你所需要的、你喜欢的和想要做的事情写下来。
(附表一)
具体的好行为
假如你想要得到这些,父母(老师)会怎么样?
做了什么后他们才会同意你去得到你上面说的,所需要的,喜欢的,以及想要做的呢?
你有没有与父母讨论过或者想过,你的好行为可以换来什么呢?
行为目标
好的,我们再来写一下你理想的行为是什么呢?
还有你生活中的好行为是什么呢?
(附表二)
你的这些行为,没有做到的,你现在如果做了,在你五年、十年以后,你会是怎么样呢?
那时候你还会对自己说句什么话呢?
写下来
近期目标
讨论:
你估计一下,在一天当中,你能换得多少枚币?
假如太容易做到的,是不是需要调整币的数量呢?
估计一下,你在最近一周内,根据现在议定的币值,可以得到多少?
当你争取到一定数量的代币后,希望自己最先选择什么呢?
强化行为
布置回家后的作业:
与爸爸、妈妈一起讨论,还有什么特别的行为,自己估计可以换多少枚币,下次带来。
代币制的基本模式:
引发 产生 导向
躯体感受
成就、事业
联系、人际关系
幻想、未来
(学生的需要)(代币的积累)(日常好行为)(目标)
二、家长辅导:
(一)、与家长共同探讨认识“代币制”使用的意义
1、让孩子不懈地巩固好行为
2、让孩子不断地去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币制 疗法 推荐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