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 文档编号:8135338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114.29KB
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本节课为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第二课时青藏地区的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能够让学生在掌握区域地理事实知识之外,能够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主要地理差异。
同时体现课堂教学分层的目的。
目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八上和八下第一章的前三节内容,对中国地理基础知识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了解,并且基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综合分析和区域思考的能力。
以分层教学作为着力点进行的教学设计,目的是让老师作为指导者使不同学情的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真正落实教学分层。
同时也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地理特性,在青藏地区这节课突出其区域性。
本节课在设计思路上主要围绕一个区域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来展开,首先结合西北地区,复习西北地区的学习思路:
该地区的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干旱对整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情况都有深刻的影响。
并提出问题:
青藏地区是不是也是如此呢,我们一起来探究。
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随后整节课围绕高寒这一突出特征学习研究讨论青藏地区的气候、河流、生态、农业、交通、能源等方面,最终映证开始的问题,青藏地区的高寒对其各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
本节课板书设计以绘制青藏地区思维导图为中心,突出高寒这一特征的重要性,直观体现区域地理互相影响的特性。
本节课同时以分层教学作为着力点进行的教学设计,目的是让老师作为指导者使不同学情的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真正落实教学分层。
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的分层手段:
本节课全程是在已经科学得对学生进行分组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日常教学中班主任已经针对学生不同的学情对班级成员进行分组,总共11组每组都包含四名学生,包括组长以及BCD三个层次的学生。
1、课前分层检测:
针对不同学情呈现不同难度的练习,以“小试牛刀”“大显身手”来命名不同难度的题目,但给学生自主选择题目的权利,A类学生巩固提高,其他学生也可以挑战练习。
2、分层辅导:
为突出重难点,比较基础的地理事实知识,比如青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分界山脉,请学生自主读图填图自学,但会在共同完成自学的时间针对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个别辅导。
且在过程中提出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时,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反应,一些潜力较大的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如果出现了小问题也会给出相应的提示。
比如青藏地区太阳能资源为什么丰富,在课堂上就遇到有学生出现了混淆的情况,立刻给予提示:
青藏高原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
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3、分层活动讨论:
课堂中,小组活动时间以已经分好的小组为单位,虽然目的是让每一名学生都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多少会体现出差别,组长和B类学生可能会发言更多,所以为了调动所有学生学习以及参与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优先请C类和D类学生表达看法,这个时候的答案其实已经是整组讨论的结果,如果答案不完整,再请AB类学生补充,这个过程中发挥了AB类学生带头表率的作用,也不忽视CD类学生,给他们表达的机会,提高CD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加强其对知识的印象,同时带动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讨论充分参与。
4、分层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根据难度不同也会请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回答的效果很难预测但是给出的评价却一定是有针对性的,尤其是对基础相对薄弱或者平日不爱表现的学生,一定会给与正面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而对本身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对问题的评价一定要细致,点出回答中的亮点和小的不足以提高其以后回答的严谨程度。
5、分层练习:
在基础知识教授完成后,给出的练习题也是有层次的,选择相对基础但紧扣课标要求的题目作为基础闯关所有学生都做来巩固所学,选择难度更大综合性更强的题目作为能力提升给AB类学生提升的空间,但并不设限,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提升。
6、分层作业:
分层次作业也是从基础落实和能力提升两个角度布置,而能力提升的作业画思维导图与其说是作业不如说是一种总结区域地理学习思路的好方法,有利于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之后更形成一种地理思维。
充分发挥了能力提升的作用。
以上的教学设计基本可以达到良好阐释地理学科区域性,综合性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同时也能表现课堂教学中分层教学的诉求,基本符合教学目标要求。
在这次教学准备过程中,我们地理组多次集备并两次磨课,地理组的每位老师都给了提出了我很多宝贵的建议,每一点收获都是全组成员共同付出的成果。
学情分析
学习《青藏地区》的学生正处于八年级上学期之一阶段,经过七年级一年对于地理概况知识的学习,和这一学期对八上地理中国地理总括知识的学习,已经基本具备地理学习的基本能力。
学生们能够根据地图了解区域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通过图表资料可以结合多方面自然地理要素分析问题。
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渗透讨论法,探究法和比较学习法,所以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去进行教学。
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比较强的逻辑分析和系统思考的能力,在一些比较困难的问题上在多媒体演示或图表呈现的基础上也能够将直观的内容深入理解。
针对一些分析探究的问题,在明确给出设问的情况下,因为有了分析问题的经验,可以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得出比较完整的问题答案。
不过,在一个班内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大不相同,学生之间问题分析的能力也相差甚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的形式,对学生分层检测,分层次讨论,让优生带动后进生,让全班都能积极参与学习从而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
同时,学生八下第五章学习进度较快,且八上内容有部分程度的遗忘,所以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出现对细节掌握的不好的情况,这就需要通过课前检测回顾所学,并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明确问题,给出具体的条件,让学生能够在回顾过去所学的基础之上学习新知识。
效果分析
本次教学内容为《青藏地区》,是以分层教学为主旨,对课堂检测、讨论和课后作业等方面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分层次。
为让学生充分进行的小组合作采取了小组合作探究法,为更好的让学生掌握区域学习的方法采用了比较法,并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比较丰富的图文资料提升学生识图析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针对以上各种教学方法,以下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分析:
在分层教学的背景下,将课堂检测的题目分成“小试牛刀”和“大显身手”两个模块,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测试,小试牛刀以检测所有学生对上一节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起到复习所学的作用。
而大显身手则是在落实基础之上对基础知识的总结提升,针对学习概括能力较好的学生。
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小试牛刀”部分掌握较完善,但也有部分学生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出现混淆,这就起到了加强落实的作用。
“大显身手”部分大多学生不能完成或者答不到点上,但有部分学生总结比较完善,突出了个人的能力,后期讲解也有利于全体学生的提高,起到了分层学习整体跟进的效果。
而利用与西北地区对比分析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整体的思维框架,在有思路的情况之下在了解分析青藏地区。
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确能够举一反三,在思考和讨论过程中,依靠已有框架进行总结,这样有利于促进得出学习成果。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图文资料,在不过多给学生提示的情况下,请学生根据图文资料得出问题答案,学生基本能够通过分析形成完整的结论,效果较好。
不过,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与生成也存在一些偏差。
1、对学生学情分析不到位,基础落实不够。
一些问题学生回答上出现不完善的情况。
2、提问时设问不清晰,导致学生回答出现答非所问,模棱两可,无法清晰理解题意的情况。
面对上述问题,应着重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在备课时重点结合学情完善自己的题目设置,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
教材分析
《青藏地区》这一课是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第二部分的内容。
从教材编排体系上来看,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总论,八年级下册讲述中国分区地理,因而第五章内容可以视为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分区地理部分的衔接点,在教学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为引导学生学好中国区域地理,有效提高中国区域地理的教学质量,本章作为中国区域地理的开篇部分,注重渗透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并将这些方法渗透在本章内容的始终,充分发挥学生运用地图、资料归纳分析某一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和成因,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区域之间自然环境的异同。
而本课作为这一章的最后一课,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安排在第一节讲述,旨在让学生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形成各自地理单元的整体印象。
教材没有面面俱到地讲述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只选取了它们的一些突出特征进行介绍,大大压缩了篇幅,减少了识记内容,有效的降低了难度要求,将主要篇幅留给了图像、“阅读”和“活动”这些内容,这样既给教学留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也有利于突出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紧扣课标要求和教材设计的方向,着重突出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并与之前所学的西北地区比较学习,从而根据图文资料分析自然环境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学习区域地理,比较区域差异,分析自然环境与社会条件关系等能力。
评测练习
课前检测
【小试牛刀】
1、西北地区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
2、右图ABC三地地表植被依次是,
形成这样差异的原因是。
3、西北地区主要的农业部门是,主要种植业
农业类型是。
4、西北地区瓜果特别甜的原因/
【大显身手】
5、西北地区农田和村庄多呈状和状分布,简要分析形成这种分布的原因。
课堂练习
【基础闯关】
1.我国下列地区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是:
()
A.海南B.四川盆地C.塔里木盆地D.青藏高原
2.下列各组河流均源于青藏高原的有:
()
A.塔里木河、额尔齐斯河、黄河B.雅鲁藏布江、黑龙江、长江
C.雅鲁藏布江、长江、黄河D.长江、黄河、海河、珠江
3.下列地区中分布在青藏高原区的重要农业区是:
()
A.西藏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地B.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
C.青海省西部的柴达木盆地D.四川省东部的四川盆地
4.在青藏地区被称为“聚宝盆”的是:
()
A.青藏高原B、塔里木盆地C、柴达木盆地D、准噶尔盆地
5.下列关于青藏高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睛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气温高;
B.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
C.海拔高,气压高,空气洁净;
D.高原东部边缘,山高谷深,河水湍急。
6.青藏高原无污染的洁净能源有:
()
A.太阳能、地热能、水能B.石油、天然气、煤
C.核能、地热能、风能D.生物能、风能、太阳能
7.目前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是:
()
A.长白山自然保护区B.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C.鼎湖山自然保护区D.卧龙自然保护区
读青藏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挑战自我】
(1)三江源所在的青藏高原地区典型的自然环境特征是,农业部门以业为主;而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气候,农业部门以业为主。
(2)三江源地区草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的加剧,会对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课后反思
本周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完成了《青藏地区》的示范课展示,本节课为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第二课时的内容,以分层教学作为着力点进行的教学设计,目的是让老师作为指导者使不同学情的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真正落实教学分层。
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的分层手段:
本节课全程是在已经科学得对学生进行分组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日常教学中班主任已经针对学生不同的学情对班级成员进行分组,总共11组每组都包含四名学生,包括组长以及BCD三个层次的学生。
1、课前分层检测:
针对不同学情呈现不同难度的练习,以“小试牛刀”“大显身手”来命名不同难度的题目,但给学生自主选择题目的权利,A类学生巩固提高,其他学生也可以挑战练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地理 青藏 地区 教学 设计 情分 教材 分析 课后 反思